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艺术临界(文艺研究小丛书)(第一辑)(彭锋,解读安迪·沃霍尔、徐冰、丹托)

書城自編碼: 3743915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藝術艺术理论
作者: 张颖 主编 张颖 编者 彭锋 著者
國際書號(ISBN): 9787503971068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01-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软精装

售價:HK$ 52.5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希腊神话和仪式中的结构与历史
《 希腊神话和仪式中的结构与历史 》

售價:HK$ 93.6
世界花纹与图案大典
《 世界花纹与图案大典 》

售價:HK$ 357.6
周制与秦制
《 周制与秦制 》

售價:HK$ 153.6
花路
《 花路 》

售價:HK$ 105.6
万亿指数
《 万亿指数 》

售價:HK$ 105.6
中世纪英国的财政、军事与外交(中外文明传承与交流研究书系)
《 中世纪英国的财政、军事与外交(中外文明传承与交流研究书系) 》

售價:HK$ 93.6
缺席者的历史:以色列十个遗失的部落
《 缺席者的历史:以色列十个遗失的部落 》

售價:HK$ 93.6
晚清洋务运动始末
《 晚清洋务运动始末 》

售價:HK$ 95.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07.4
《 世界3:艺术史与博物馆(巫鸿主编,艺术史理论前沿集成) 》
+

HK$ 2436.0
《 艺术博物馆(精装收藏版) 》
+

HK$ 85.0
《 美的常识 》
+

HK$ 103.8
《 没有人是艺术家,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
+

HK$ 105.3
《 古色之美 》
編輯推薦:
“艺术何为?”《艺术临界》的开篇就致力于回答这样一个立足点颇高的问题。当代艺术的代表性难题,在《艺术临界》中得到了不同视角的答复。例如丹托的“艺术终结论”,作者在本书中创新性地指出,丹托的艺术终结论直接的理论来源非黑格尔的学说,而是禅宗的思想。在理论的溯源和梳理工作之外,作者还关注当代的艺术批评。作者对徐冰《蜻蜓之眼》的评析,就为当代的批评实践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范本,不仅其研究对象具有前沿性,其理论话语更是具有现实意义。在批评的地位日益受到挑战的今日,作者探索出一套得当的思考与评论当下艺术现象的批评话语。
內容簡介:
本书收入彭锋教授曾发表于《文艺研究》的四篇论文《从“艺术”到“艺术界”——艺术的赋魅与祛魅》《艺术的终结与禅》《艺术与真实——从徐冰的〈蜻蜓之眼〉说开去》《走出艺术批评的危机》,以及作者自序,并有编者导言。本书主要呈现彭锋教授近十年在艺术理论领域的探索。
關於作者:
彭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院长。美学原理方面,曾著有《美学导论》(2011)、《美学的感染力》(2004)、《美学的意蕴》(2000)等;西方美学方面,著有《西方美学与艺术》(2005)、《回归:当代美学的11个问题》(2009)等;中国美学方面,著有《中国美学通史·现代卷》(2014)、《诗可以兴——古代宗教、伦理、哲学与艺术的美学阐释》(2003)、《引进与变异 西方美学在中国》(2006)等。2016年出版《艺术学通论》。
目錄
目录

001 从“艺术”到“艺术界”
——艺术的赋魅与祛魅

029 艺术的终结与禅

060 艺术与真实
——从徐冰的《蜻蜓之眼》说开去

083 走出艺术批评的危机
內容試閱
作者序
彭? 锋

人类社会在近一百年来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艺术也不例外。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这种变化会愈演愈烈。不管未来学家多么富有想象力,都难给我们一个未来社会的总体景象。人类就像摸象的盲人,只能了解有限的局部。世界的整体图景,历史的宏观走向,或许只有人工智能才能掌握。
在我工作和研究的艺术领域,我能明确感受到这种变化。今天的艺术真有点像丹托和贝尔廷所说的那样,进入了它的后历史阶段,任何关于艺术的宏大叙事都显得不合时宜。艺术失去了方向,没有什么可以是艺术,也没有什么不可以是艺术,艺术进入了生死存亡的临界状态。
但是,我认为这还不是艺术真正的临界状态。丹托和贝尔廷都是发达资本主义世界的艺术学家,丹托侧重艺术理论和艺术批评,贝尔廷侧重艺术史和艺术批评,他们都没有摆脱资本主义的艺术品拜物教。在艺术品拜物教的影响下,艺术完全等同于艺术品。所谓“艺术的终结”,其实是关于艺术品的叙事的终结,也就是说人类再也创造不出令人震惊的艺术品了。如果想到这种艺术品拜物教是在 18 世纪欧洲随着资本主义兴起而走强,资本主义与艺术品拜物教之间的联系就更加密切了。鉴于“艺术”是一个历史和文化概念,在 18 世纪欧洲确立起来的“艺术”概念,或者更确切地说“现代艺术”概念,就并非贯通古今、放之四海而有效。艺术既可以与物联系而成为艺术品,也可以与人联系而成为艺术家。的确,围绕艺术品的叙事已经终结,但这并非艺术的终结。在围绕艺术品的叙事终结之后,受到艺术品拜物教抑制的艺术家有可能重新浮出水面,就像在现代之前的情形那样。
因此,我说的艺术的临界状态,指的不是任何关于艺术品的叙事,无论这种叙事是宏观还是微观,而是指有关艺术的叙事正在从艺术品转向艺术家。当代艺术实践开启这种转向,人工智能时代将加速这种转向。在一切都可以复制的时代,人类将努力维持生命和生活方式的性和不可重复性,否则人类将失去作为人而生存的身份、地位和尊严。将任何物品做成艺术品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将人生本身做成“艺术品”。诗意地栖居或者艺术地生存,将成为艺术活动的目的。
在艺术的临界点上,艺术学的独立可谓恰逢其时。新兴的艺术学理论学科,不仅有助于集中力量和资源进行艺术研究,而且有助于应对艺术领域的新现象。艺术学理论真是应艺术临界而生,由于没有历史的包袱,新学科在处理新现象时往往更加得心应手。如果我的判断是对的,在围绕艺术家的叙事中,艺术研究与艺术实践之间的区分也将被突破,“人的成长”将成为它们的共同主题。
感谢《文艺研究》多年来对我的研究的大力支持!这本小册子收录的四篇文章,如果在理论上有所突破的话,与该刊鼓励原创研究密不可分。任何创造都有可能担负失败的风险,艺术理论中的创造也有待历史的检验,在这种情况下,发表比撰写更需要勇气,更需要远见卓识,也更加令人景仰。

编者导言
张? 颖
2011 年,艺术学从文学中独立出来,上升为学科门类。自此开始,艺术学理论之系统建构成为当务之急。艺术学的“理论”向何处寻?一种看法认为,文艺学学科的经验珠玉在前,值得借鉴。文艺学吸纳哲学、美学、艺术史等既有成果,结合于对文艺现象的细腻体察,来熔铸大写的“文学”之“学”。依此,艺术学有必要既向宽广深厚的理论世界扎根,同时向活泼泼的、生成变化中的现象世界汲取“灿烂的感性”。
彭锋教授长期活跃于国内外艺术现场,从事剧本写作、艺术批评、展览策划,历练出独到的艺术眼光。2011 年,在第54 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上,由彭锋教授策展的中国馆为其奠定了国际声誉。五位参展的中国艺术家分别依托荷、药、茶、香、酒五种气味创作出五件相应的艺术作品。中国馆的主题被巧妙设置为味觉之“弥漫”,以呼应双年展以视觉立基的总主题“启迪”。这场成功的展览显示出当代东西方人共享着对世界的理解方式,中国式的古典感性学在当代艺术理念中激发出崭新的活力。
他还不懈地耕耘于美学园地,以中国古典美学为兴趣核心,以现象学和分析哲学为主要方法论,在美学各领域卓有建树。美学原理方面,曾著有《美学导论》(2011)、《美学的感染力》(2004)、《美学的意蕴》(2000)等;西方美学方面,著有《西方美学与艺术》(2005)、《回归:当代美学的 11 个问题》(2009)等;中国美学方面,著有《中国美学通史·现代卷》(2014)、《诗可以兴》(2003)、《引进与变异》(2006)等。2016 年,《艺术学通论》面世,或可视作其“艺术学转向”的路标。该著在一种清晰的学科意识下,以史论结合的方式呈示了一个完整的艺术学理论知识体系。
艺术学的对象是艺术,这个道理似乎不必言明。然而,若追问何为“艺术”,本质主义的简单回答将遭逢各种质疑。《从“艺术”到“艺术界”——艺术的赋魅与祛魅》一文发表于2016 年《文艺研究》第 5 期,考察作为分类概念、评价概念、文化概念或历史概念的“艺术”。彭锋试图打破传统艺术哲学对艺术的一劳永逸的形而上界定,吸取艺术社会学的成果来反观艺术定义的历史。文章认为,“天才”“趣味”“创造”这类概念,源于自 18 世纪正式起步、由康德奠定的现代美学,反映出艺术生产体制和消费体制从委托制作到潜在购买、从买方市场到卖方市场的转变,艺术家的自由创作、艺术购买者的特殊趣味被升格为带有魅惑色彩的行为,艺术被赋予与宗教类似的灵韵。至 20 世纪,现成品艺术所带来的冲击终结了作为谜题的艺术,引发理论家们先后做出越来越社会学化的“艺术界”解释。在宽泛意义上,艺术的现象世界即“艺术界”,这个概念集合了现代以来艺术理论的概念群。于是,艺术的边界越来越宽,越来越被祛魅,以至于在今天,社会学观念替代类神学观念成为艺术研究的主流观念。
理清艺术学相关概念的历史、变迁与新貌,有助于为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夯实术语地基;而为一种艺术学说溯源,则关涉到其原貌、原意乃至阐释限度与应用范围。“艺术终结论”是有名也复杂的艺术学说之一。彭锋《艺术的终结与禅》原刊《文艺研究》2019 年第 3 期,致力于处理丹托版艺术终结论的历史性还原。传统上,一切艺术终结论的来源往往被认定为黑格尔。黑格尔在描述理念的发展过程中,认定艺术将被扬弃并为宗教所替代。关于这种解释,彭锋有如下质疑:丹托所面对的当代艺术无法直接借助黑格尔得到解释;在黑格尔之后,独独丹托的艺术终结论获得艺术评论界和理论界的重视,却是为何?这就要转而处理丹托理论的特殊针对性。通过考察彼时的事实语境,彭锋发现,丹托终结论诞生的现实契机是纽约 20 世纪 60 年代的艺术实践,尤其是沃霍尔作品的出现;其理论契机则是被相互融合的分析哲学与禅宗。具体言之,丹托使用青原惟信“见山是山”三境界来匹配艺术史的三阶段:寻常物、抽象表现主义、波普艺术。在梳理西方学术界对“禅宗影响说”的肤浅理解之后,彭锋同样批评了丹托本身对禅宗的误读以及难以摆脱的艺术品拜物教。全文清晰、准确,兼备论题创新性与论证层次感。该文的英文版曾发表于《亚洲哲学》(Asian Philosophy),在国际美学界产生了不小的冲击,激发了人们探寻东方思想对于艺术理论史之贡献的兴趣。
如何在艺术学里做理论?对于这一时代课题,彭锋教授在理论与体验、理性与感性、批评与创作的这种有机结合,具有方法上的示范价值。其尤为擅长带有理论反思意识的批评实践。“真实”是艺术理论悠久的话题之一。摄像与摄影技术的发明和应用,给这个话题增加了新的谈资;今日生活几乎无处不在的监控设备,为它增加了伦理学层面。艺术家徐冰的电影作品《蜻蜓之眼》,由于使用公共摄像监控的一万多个现成素材拼接而成,自身即构成一个像蜻蜓的复眼那样错综复杂的真实 / 虚构难题。《艺术与真实——从徐冰的〈蜻蜓之眼〉说开去》写于《蜻蜓之眼》公映前,原发表于《文艺研究》2017年第8期。由于当期出版时间恰巧与《蜻蜓之眼》获奖同步[在瑞士洛迦诺获费比西奖(国际影评人奖)一等奖、天主教人道主义奖特别提及奖、青少年评审团奖等多项大奖],该文的作品阐释迅速引发相当热烈的社会关注。
彭锋在文中着重点出艺术现象对艺术理论的促逼作用。他发现,面对这部崭新作品,既有的理论解释框架无法应对,理论自身必须进一步突围。他用“半梦半醒或亦梦亦醒”来形容这部多层面作品所带来的对真实性的复杂体验。怎样理解徐冰的这种非真非假、亦真亦假的观念策略?彭锋采取的方式是互文,也就是用它与手法相似的影像作品进行对比。在他看来,这部作品具有《楚门的世界》的故事性,却具有后者所没有的真实性;具有《联合赤军》的真实性,但多出了故事性;采用了《时钟》的策略,同时消解了《楚门的世界》与《联合赤军》之间的对立。这篇文章借作品评论尝试拓宽理论的效力范围,在整体上保持了清楚、流畅的论证格调。
当今艺术界,创作的活力似乎远在理论与批评之上。艺术现象的更新不断挑战着理论的阐释力,也令艺术批评遭遇严峻的“危机”。《走出艺术批评的危机》这篇较新的思考成果,原刊于《文艺研究》2021 年第 6 期。这一看似危言耸听的标题,其本意实在于通过应对困难而重新确立批评者的角色职责,从而回应艺术学里日渐高涨的建立专门的“艺术批评学”的呼声。文中指出,18 世纪以来艺术批评家的权威地位已然随着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而丧失。现如今,艺术批评应当在于沟通定论式的艺术研究与实践式的艺术创作,后二者的地盘相对固定,而艺术批评的地盘则可能随着它们的扩张而收缩。当其既拙于理论研究又缺乏作品感知力时,自身的空间似乎只剩得“夹缝”,于是便有“危机”之惑。为便于论述,彭锋将批评家的工作拆解为描述、评价和解释三个要素,认为其施展空间主要在于解释领域。然而,依据现成理论做批评,再次令批评陷入寄生地位。恢复批评的自足性,或许有必要转而在评价上下功夫,例如卡罗尔提倡的客观中庸的价值性评价。饶有趣味的是,彭锋在文章结尾提出一种更加便捷却有效的批评方式,即以中国古代小说评点为代表的对话式批评。
彭锋长期致力于批评理论的反思。2013 年,他在《文艺研究》第 7 期发表《什么是艺术批评》,分别从范围和特征、要素和步骤、标准和共识等维度,为艺术批评这种文体撰写“说明书”。八年之后,《走出艺术批评的危机》则以批判各类资源的方式,尝试在学科建构的诉求下剖析出批评理论的稳健出路。两篇论文的联系固然显明,然而对照之下,我们能够鲜明地看到他在艺术批评反思上愈加圆熟且不失锐度的风貌。
作为高产学者,彭锋教授的研究涉猎远不限于本书所选编的内容,尽管这四篇佳文在学科意识上极具代表性。他以一贯准确、简洁、清通的表达,为艺术学理论类写作做出良好示范;其融理—创—评于一身的研究者身份及丰硕成果,也令我们更加有理由相信,不仅中国古典艺术观念资源能够在当代艺术阐释中焕发新的生机,而且,原本容身于美学的“艺术哲学”有机会在中国特有的新型学科里获取更阔朗的发展空间。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