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

書城自編碼: 3739453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教育
作者: 杨惠
國際書號(ISBN): 9787568076036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04-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72.5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中国绘画史(第三卷)
《 中国绘画史(第三卷) 》

售價:HK$ 357.6
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世界名人名传典藏系列)
《 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世界名人名传典藏系列) 》

售價:HK$ 60.0
抗癌饮食指导
《 抗癌饮食指导 》

售價:HK$ 94.8
编织大花园.7,趣味十足的时尚编织
《 编织大花园.7,趣味十足的时尚编织 》

售價:HK$ 82.8
游戏三部曲:游戏改变未来+游戏改变世界+游戏改变人生(套装共3册)
《 游戏三部曲:游戏改变未来+游戏改变世界+游戏改变人生(套装共3册) 》

售價:HK$ 347.6
修昔底德与政治秩序
《 修昔底德与政治秩序 》

售價:HK$ 82.8
大学问·魏晋清谈史
《 大学问·魏晋清谈史 》

售價:HK$ 117.6
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研究
《 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研究 》

售價:HK$ 81.6

 

編輯推薦:
1.本书内容详实,论述具有一定的前瞻性。2.本书的编写中,借鉴、引进了一些专家和学者的权威学术观点与研究成果。立意站的住脚,更有说服力。3.紧扣目前国家教育中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热点,研究具有时代性。
內容簡介:
本书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展开,全面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大意义,深入把握研究内容,内容丰富详实,论述具有一定的延展性,具体包含五方面的内容。第*章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主要对心理健康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界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途径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与发展趋势进行阐述分析。第二章为新时代高校提升心理育人质量研究,首先归纳了高校心理育人的内涵与特点,其次论述新时代高校提升心理育人质量的对策。第三章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与探究,主要内容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具体内容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重要技术方法两个方面。第四章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心理育人途径研究,首先阐述积极心理学的产生与研究,其次对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模式做出具体的阐释。第五章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技术实践,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实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与实践两个方面。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借鉴、引用了一些专家、学者的学术观点与研究成果,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關於作者:
杨惠,女,出生于1983年9月,湖北广水人,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硕士,国家心理咨询师、儿童心理成长指导师、湖北省心理学会会员、湖北省高校心理专家服务队成员。曾主持湖北省高校学生工作精品重点项目”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班主任育人工作思考”和多项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校级科研及教研项目,同时主持并完成湖北省心理学会两项社会服务项目。
目錄
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1
节心理健康与大学生心理健康/1
第二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界定/12
第三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途径/16
第四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与发展趋势/23
第二章新时代高校提升心理育人质量研究/29
节高校心理育人的内涵与特点及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29
第二节新时代高校提升心理育人质量的对策/41
第三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与探究/57
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具体内容/57
第二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重要技术方法/62
第四章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心理育人途径研究/72
节积极心理学的产生与研究/72
第二节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模式/79
第五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技术实践/100
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实践/100
第二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与实践/122
参考文献/142
內容試閱
前言
目前正处在一个凝聚正能量、实现中国梦的进步时代,但随着思想观念多样、学习节奏加快、环境适应困难、自我意识淡薄、人际关系复杂、就业形势严峻、人才竞争激烈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作为国家建设发展的后备力量,大学生面临的压力是巨大的,对自身的心理健康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另一方面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从我国高校的普遍情况来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仍存在各方面问题,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心理问题导致大学生休学、退学、犯罪甚至自杀的事件增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学校、家庭及社会的普遍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心理健康问题,明确提出加强心理健康服务。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不断提升国民心理健康素养,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助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深入学习贯彻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地生根,切实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心理育人质量,根据原国家卫生计生委、教育部等22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和中共教育部党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工作要求,特制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加强专业支撑和科学管理,着力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为了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从一个自发、个别的助人方式发展成为一个有组织、系统化的教育工作,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历程,成为高校德育和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展开,全面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大意义,深入把握研究内容,内容丰富详实,论述具有一定的延展性,具体包含五方面的内容。章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主要对心理健康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界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途径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与发展趋势进行阐述分析。第二章为新时代高校提升心理育人质量研究,首先归纳了高校心理育人的内涵与特点,其次论述新时代高校提升心理育人质量的对策。第三章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与探究,主要内容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具体内容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重要技术方法两个方面。第四章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心理育人途径研究,首先阐述积极心理学的产生与研究,其次对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模式做出具体的阐释。第五章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技术实践,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实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与实践两个方面。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借鉴、引用了一些专家、学者的学术观点与研究成果, 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当之处,恳请广大读者谅解并指正。本书部分内容为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教学研究项目(2021JY07)研究成果。

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学生工作中至关重要、不可忽视的部分,也是缓解学生心理压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落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本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研究。节心理健康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一、 心理健康(一) 心理健康的含义古今中外的心理学家进行了长期的艰苦探索,对心理健康的含义给予了不同的表述。精神病学家孟尼格尔(Karl Menninger)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环境及相互之间具有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心理健康者应能保持稳定的情绪、敏锐的观察力、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心态。心理学家英格里希(H.B.English)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当事者在该状态下能做出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且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这才是一种积极的状态,不仅仅是免于心理疾病。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 G.W.Allport) 认为,健康的人并不被潜意识所控制和支配,健康的个体是在理性的和有意识的水平上活动,指引这些活动的力量是完全能够意识到的,并且也是可以控制的。健康的心理是摆脱了过去的压抑,心理健康的人是被当前的及指向未来的紧张和期望所指引的。 美国精神科医师门宁格(Karl Menninger)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对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要有效率,也不只是要有满足感,或是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二者兼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正常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而荣格(C.G.Juong) 认为,理想的心理健康是有意识地指挥和引导潜意识的力量。 同时社会工作者波姆(W.W.Bohm)指出,心理健康是合乎一定水准的社会行为:—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自身带来快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指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及情感,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为的状态。世界卫生组织(WHO)2001年指出,心理健康是一种情感和社会的幸福感,个体能意识到自己的能力,能应对生活中正常的紧张,能创造性地或卓有成效地工作,能对自己和自己所生活的社会做出贡献。我国学者刘华山认为,心理健康应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与积极的社会功能。我国学者林传鼎认为,心理健康是心理障碍的反义词,其包括两个含义:一是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情况良好,而且与社会契合和谐;一是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我国学者江光荣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应是一个适应与发展良好的人,是一个心理机能健全的人。心理健康的人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其心理活动过程能够有效地反映现实,解决面临的问题,达到对环境的良好适应并且指向更高水平的发展。我们发现,不同学者由于研究的方向不同,对心理健康的理解也并不相同,存在一些差异,但是观点都还是有一些共同之处的。大致来说,涵盖了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心理健康是指良好的心理状态,是个体内外协调统一的良好状态。个体认知正常、情绪稳定、情感协调、意志健全,即良好的内部状态。而内部状态的积极表现则是良好的外部状态,体现在对日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人际和社会环境能良好地适应,能处理与解决自身碰到的问题,并积极地向更高的水平发展,能发挥自身的潜能。其次,心理健康也指人的心理机能正常发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心理由认知、情绪、行为三大机能组成。其中认知机能正常是指个体能够有效地进行知觉、想象、思考等活动,从而保证个体能客观认识自己、他人、世界及其相互关系,从而保证自己对客观现实进行正确认知。情绪机能正常是指个体情绪体验不缺失,该欢喜就欢喜,该生气就生气,同时根据个体状态,能有效地调节自身情绪。行为机能正常是指个体能够做出合适的行为,从而有效地适应环境,发展自身。(二) 心理健康的标准1. 国内外的心理健康标准判断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其核心依据则是心理健康的标准。由此导致心理健康的标准一直受到人们关注,许多专家对此都有过研究和论述。关于心理健康及其标准众说纷纭,但所站角度不同,各有所侧重。现列举代表性的观点供大家参考。(1)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和米特尔曼(James H. Mittelman)在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了心理健康的10条标准:① 具有适度的安全感;② 具有适度的自我评价;③ 具有适度的自发性与感应性;④ 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⑤ 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⑥ 善于从经验中学习;⑦ 在团体中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⑧ 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⑨ 适度的接受个人的需要;⑩ 在不违背团体的原则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2) 美国心理学家奥尔伯特(Gordon W. Allport)提出了心理健康的6条标准:① 力争自我的成长;② 能客观地看待自己;③ 人生观的统一;④ 与他人建立和睦关系的能力;⑤ 人生所需的能力、知识和技能的获得;⑥ 具有同情心,对生命充满友爱。(3) 奥地利医师、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将心理健康归结为爱与工作的能力,他列出了心理健康的人所具有的一些共同特点:① 保持理智与平衡;② 具有自我价值感;③ 具有爱的能力;④ 具有建立和维持亲密关系的能力;⑤ 能接受现实中的各种可能性和局限性;⑥ 对工作的追求与自己的天资和教育背景相适应;⑦ 能体验到某种内在的宁静与满足感,感到此生没有虚度。(4) 美国心理学家库姆斯(Arthur W. Combs)认为,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应有4种特质:① 积极的自我观念;② 恰当地认同他人;③ 面对和接受现实;④ 主观经验丰富,可供取用。(5)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曾把心理健康的标准拟定为:① 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② 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③ 有幸福感;④ 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6) 我国台湾学者黄坚厚提出了心理健康的4条标准:① 乐于工作;② 能与他人建立和谐关系;③ 对自身具有适当的了解;④ 和现实环境有良好的接触。(7) 我国学者王登峰和张伯源提出了心理健康的8条标准:① 了解自我,悦纳自我;② 接受他人,善与人处;③ 正视现实,接受现实;④ 热爱生活,乐于工作;⑤ 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⑥ 人格完整和谐;⑦ 智力正常,智商在80分以上;⑧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8) 我国学者江光荣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应是一个适应与发展良好的人,是一个心理机能健全的人。心理健康的人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其心理活动过程能够有效地反映现实,解决面临的问题,达到对环境的良好适应并且指向更高水平的发展。心理健康的人具有以下特征:① 客观的自我认识和积极的自我态度;② 客观的社会知觉和建立适宜的人际关系的能力;③ 生活的热情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④ 人格结构具有协调性。2. 运用心理健康标准的注意事项以上列举的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中外学者提出了众多的观点,至今还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标准,因此,我们在理解和运用心理健康的标准时,应注意科学认识以下几点。(1) 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与一个人是否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非完全是一回事。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不能简单地根据一时一事下结论。心理健康是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的心理状态,一个人偶尔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非意味着这个人心理不健康(或心理变态)。(2) 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可以分为不同的等级,是一个从健康到不健康的连续状态,从健康状态到不健康状态之间有一个较长的过渡阶段。一般来说,心理正常与异常并无确定的界线,只是程度的差异而已。(3) 心理健康状态并非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既可能从不健康状态转变到健康状态,也可能从健康状态转变为不健康状态。随着人的成长、经验的积累、环境的改变,心理健康状况也会有所变化。由于心理健康不是一种静止不变的状态,故心理是否健康只能反映一个人某一段时间内的固定状态,并不是他一生的状态。(4) 心理健康的标准无论是哪种表述,都是一种理想的尺度。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衡量是否健康的标准,而且为我们指明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努力方向。(5) 个体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是能够有效地进行工作、学习和生活。如果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难以维持和保证,就应该引起注意,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二、 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一) 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青年期是一个人朝气蓬勃走向独立生活的时期,是一个人开始决定自己生活道路的时期。处在青年期的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迅速成熟但还未真正成熟,在他们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明显的体现,并形成了有别于一般青年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1. 自我意识增强但“自我统和”能力差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身的认识及对周围事物关系的各种体验,它是认识、情感、意志的综合体,是人心理发展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年龄有关,而且与人的知识水平有关。大学时代是人真正自我认识的时期。青年大学生随着对外界认识的不断提高,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开始关注自己的内部世界,迫切要求了解自己和发展自己,出现了主我与客我、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分化,力图从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中把握自己、认识自己,以追求自我完善。虽然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明显增强,但由于他们生活阅历有限,与现实社会有一定的距离,社会实践能力不强,造成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在自我认知、自我体验等方面出现偏差。在自我认知方面表现为过强的自尊心和自卑感;在自我体验方面表现为过度的自我接受和自我拒绝。“自我统和”是青年心理发展的必经历程,顺利完成“自我统和”是青年期发展的关键。如何建立对自我的正确认识,是青年期大学生常遇到的心理问题。2. 抽象思维迅速发展但缺乏成熟的理性思考由于大脑机能的不断增强,生活空间的不断扩大,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增多,大学生的认知能力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这个时期他们的感觉和知觉灵敏度、记忆力、思维能力增强,逻辑抽象思维能力逐步占主导地位,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判断来反映事物的关系和内在联系,并能从一般的逻辑思维向辩证思维过渡,更多地利用理性思维,而且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都有显著提高。但他们抽象思维的水平并没有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思维品质发展不平衡,思维的广泛性、深刻性、敏感性发展较慢,尤其在运用唯物辩证法观点和理论联系实际观点看问题时显得理性不足,他们往往把问题看得过于简单而陷入主观片面和“想当然”的境地,这就难免出现“连当代伟大的政治家都认为是非常棘手的问题,在大学生看来却易如反掌”的情况。3. 情感日益丰富但易偏激青年心理学之父霍尔(G.S.Hall)认为,青年期主要的心理特点是动摇、起伏,出现一些非常显著的相互对立的冲动,他称之为“狂风暴雨的时期”。大学生正值青年期,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使其情感日趋复杂,情感表现具有强烈跌宕、不协调的特色,因而大学时代是体验人生情感强烈的时代。这种强烈情感的内容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多、生活空间的扩大、业余生活的丰富、自我意识的增强而日臻多姿多彩。大学生富有理想、兴趣广泛、关心时政、激情澎湃,总之他们的情感日渐丰富且迅速向深度、广度发展。但由于大学生对社会的复杂性、自己欲望行为的合理性缺乏足够的正确认识,加之他们风华正茂、精力旺盛、自尊感强烈而敏锐,又比较“较真”,情绪容易产生较大的波动甚至表现为两极性,所以他们常常成为情感的俘虏。4. 交往欲望强而心理闭锁对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而言,人际交往是其自我意识成熟的重要途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其适应能力和发展状况。大学时代是个体成长的重要时代,也是个体自身容易出现矛盾的时代,如既渴望友情又害怕受挫。学生在大学期间需要发展亲密关系来满足情感上的需要。然而,许多大学生对人际关系的追求往往带有较浓的理想色彩,以友谊的理想模式为标准来衡量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导致高期望值与高挫折感并存。由于相当多的学生存在着多方位的逆反心态,缺乏与同学的基本合作精神和宽容精神,缺乏人际间必要的信任和理解,加之交往方式欠妥、交往能力有限和人格缺陷等原因,容易导致其交往失败。长期的交往失败,使一些大学生把交往看成是一种负担,渐渐地造成心理上的闭锁,长此以往就会滋生一种难以名状的孤独感。大学生的这种状态与随着生活空间的扩大而出现的强烈的交往需要便构成了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5. 性意识发展但易导致性心理失衡所谓性意识,一般指对性的理解、体验和态度。到了青年期,大学生的身体发育几近成人,尤其是性机能的成熟促使大学生性意识的觉醒,产生对异性的爱慕且有建立亲密关系的需求。与此相适应的感情欲望也逐渐增强,他们渴望与异性交往,追求美好的爱情。大学的学习、生活环境客观上为他们的交往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更多的自由。这一时期的男女交往极其敏感、容易冲动,常表现为激情。但会出现诸如性认知的偏差、性欲困扰、性焦虑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影响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应特别注意将性科学知识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对自己的性生活及其背后的看法、态度、价值观进行思考。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看出,大学生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未达到真正成熟的阶段。这种情况既存在积极的一面,又存在消极的一面,因而在心理发展中,就难免出现许多矛盾和冲突,诸如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强烈的求知欲与识别能力低的矛盾、情感与理智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等。但是,大学生正是在学会理性面对问题,提高解决困难的能力,合理应对冲突的成长中逐步成熟起来的。(二) 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对大学生特定的社会角色的要求及心理健康学的基本理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概括为以下八条本资料参考丁成忠编写的《大学生体质与健康指导教程》。。1. 能保持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活的主要内容,心理健康的学生会珍惜学习机会,求知欲望强烈。能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使学习成绩稳定:能够保持一定的学习效率,并从学习中体验到满足与快乐。2. 能协调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积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心胸开阔、从容乐观、热爱生活、乐于进取,虽然也有悲、忧、哀、愁等消极体验,但积极情绪总是多于消极情绪,具有理智感、责任感、幽默感,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急而不躁,喜而不狂,忧而不绝,胜而不骄,败而不馁,持续稳定地保持愉快、满意、开朗的心境。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都能随遇而安,积极寻找事业的乐趣,发现生活的光明面。3. 意志健全,能经受住各种挫折和磨炼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学习、生活有明确的目标和追求,敢想、敢说、敢干,勇于开拓进取,在意志行动中有主见、有恒心,专心致志,遇到外界干扰和诱惑不为所动。经常的盲目性和软、懒、散状态,都是意志不健全的表现。4. 人际关系和谐,乐于交往人际关系状况能体现和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的大学生热爱生活、乐于交友、善于与人相处;既能容人之短,也能容人之长,能正确处理互助和竞争的关系;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乐于助人,有较强的同情心和道德责任感,因而能被他人和集体所悦纳和认同。相反,疑心重重、妒贤嫉能、尖酸刻薄、自私自利、孤芳自赏,均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5. 正确的自我意识正确的自我意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心理健康的大学生都能以客观的态度去认识、评价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既不是自视清高、妄自尊大,也不是自轻自贱、妄自菲薄,而是在行动上自律,评价上自省,心态上自控,情感上自悦。他们认识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并保持基本满意的态度。他们善于从客观环境中吸取有价值的信息以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并恰当地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6. 适度的行为反应适度的行为反应是指个体对外界环境和事物的反应既不过敏,也不迟钝。在人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应的心理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龄阶段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有正常的行为反映,在认识、情感、言行、举止等方面都符合他所处的年龄段的要求,他们充满青春活力、朝气蓬勃、勤学好问,能创造性地处理问题。过于老成、过于幼稚、过于依赖他人都不是心理健康的表现。7. 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人格是指人的整体精神面貌。人格完整是指人格构成要素的气质、能力、性格、理想、信念和人生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有一定的连贯性和稳定性。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所思、所说、所做是协同一致的,具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能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无双重人格,不为私欲背弃信念和良心,不阳奉阴违、口是心非。8. 积极的社会适应力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社会现状有较清晰的认识,思想、信念、目标和行为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与社会要求相符合,为社会所接纳。一旦发现自己的愿望和需要与社会的希望和需要发生矛盾、冲突时,能迅速调整自己对现实的期望和态度,以谋求与社会的协调一致;而不是逃避现实,或与之背道而驰。(三)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1. 学业问题进入大学,随着环境的改变,许多大学生出现学业问题。有些中学教师把大学描绘成一个“人间天堂”,学生也将考大学作为和终的目标来激励自己。但跨入大学校园后,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一部分学生发觉身处高手如云的新集体,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荡然无存,失落感油然而生;另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专业学习的困惑。与中学相比,大学学习更具有自主性、灵活性和探索性。有些学生感觉突然从中学的严格管教中“松绑”,但又不知如何安排学习,以致心中忧郁、焦虑,学习压力大。于是许多大学生出现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机功利化、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困难等学业问题。2. 情绪问题1) 抑郁以个体心中持久的情绪低落为主,常伴有身体不适、睡眠不足等,心情压抑、沮丧、无精打采,懒于参加任何活动。2) 情绪失衡大学生的社会情感丰富而强烈,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与内敛性,表现为情绪波动大。3. 人际关系问题1) 人际关系不适进入大学,远离熟悉的生活与学习环境,面对新的人际群体,部分大学生显得很不适应。2) 社交不良部分大学生缺乏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与勇气,面对各种各样的活动,充满了兴趣,却又担心失败,只是羡慕而积极参与的大学生不多,久而久之,开始回避参与,感叹“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3) 个体心灵闭锁学生从走出高中校门到进入大学校门,缺乏人际交往经验,而自身在人际交往中的不自信又不利于增加自身的人际魅力,妨碍了良好的人际交往圈的形成。与此同时,由于个体间的正常交往不够,又易引发猜疑、妒忌等,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4. 情感问题爱情、友情、亲情是学生情感方面的三个重要问题,即爱情的困扰、友情的缺失、亲情的疏离。5. 性心理问题处于青年中期的大学生,性发育成熟是其重要特征,所以恋爱与性导致的心理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单相思、恋爱受挫、恋爱与学业关系的问题、情感破裂的报复心理等。而性心理问题常见的有:手淫困扰,以及由婚前性行为等问题引起的恐惧、焦虑、担忧等。6. 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特殊群体的学生主要包含以下几类:(1) 家庭贫困,经济负担重、深感自卑的学生;(2) 身体患有严重疾病、个人很痛苦、治疗周期长的学生;(3) 患有严重心理疾病,如患有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等疾病的学生;(4) 遭遇突发应激事件而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如家庭发生重大变故、遭遇性危机、受到意外刺激的学生。特殊群体的学生与普通学生相比,个体背景情况更复杂,更容易有自卑而敏感的个性,因而导致人际交往困难、异常的问题行为、心理矛盾冲突的状况。尤其是多类特征重合出现的特殊群体学生,如本人患有心理疾病但是家庭经济条件又很困难,这样学生心理压力很重,心理健康状态堪忧。7. 大学生活适应问题(1) 生活能力弱、自理能力弱的情况普遍存在。(2) 大学生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弱。8. 就业问题陈旧的就业观念,使得大学生对未来感到惶惑。目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就业上存在以下问题。1) 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有的大学生眼高手低,既没有较强的能力,也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却一味期望找到薪水高、待遇好的职位。2) 求稳怕变,贪图安逸不了解与自己个性能力相匹配的职业领域,对面试缺乏自信;过于追求平稳的生活,害怕竞争,缺乏走向社会的心理准备。第二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界定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代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始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不过40余年的历史。多年来,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曲折中发展,也取得了一定成效。20世纪80年代中期,心理咨询这一新生事物在高校出现,引来众多学子的参与,并激起大学生高涨的热情。而如今,一方面是广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的需求日益强烈,另一方面是部分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冷冷清清。这与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不准有着很大的关系。安徽师范大学姚本先教授也撰文指出了现实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的几种消极倾向,其中“德育化”“医学化”“课程化”等倾向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不准的具体分析。在日常教育中,“以心理健康教育的名义进行事实上的传统德育工作的人比比皆是”。人们试图以心理健康教育取代德育的观点和做法也并不鲜见。因此,全面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认识,对于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建设,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实效性,有着重要意义。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山东师范大学张承芬教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广义地说,就是开展维护和增进人的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动,帮助和鼓励人们树立增进心理健康的愿望,知道如何达到这样的目的,从而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并学会在必要时知道如何寻求适当的帮助,以达到保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目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按照规定的心理健康要求,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卫生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与健全的个性,从而增强其面对未来可能受到的心理冲击的适应力,促进其心理健康的发展。这是开发大学生心理潜能,以完善和提高新一代合格公民健康心理素质为目的的教育过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使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其维护心理健康的自觉性;要使学生丰富心理卫生知识,提高他们自我心理保健能力;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卫生习惯,形成优良的心理品质。同时,应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充分重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自身调节作用,全面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二、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大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帮助大学生解决身心发展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为起点,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和顺利社会化为归宿。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目标。(一) 初级目标——心理健康维护,应对心理疾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目标是防治心理疾病,维护心理健康是它的特色,也是实现其他目标的基础。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变革的社会背景之下,又处在人生发展的过渡时期,当他们面临的冲突过大,持续时间过长又得不到外界帮助时,就可能引发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的反应,严重的会导致各种心理疾病,甚至引起自杀或伤害他人。心理健康教育能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对不良心理现象和行为予以矫正和治疗。(二) 中级目标——完善心理调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中级目标是指导学生深化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了解,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优化心理素质,提高挫折承受力,增进社会适应能力,进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即通过性格品质的优化,提高德育的有效性;通过心理能力的强化,促进智育的高效化;通过健康心态的培养,促进健康的全面化;通过内在动力的激发,促进自我发展的主动化;通过行为习惯的优化,促进个体的顺利社会化。当代大学生在学习、交友、恋爱、择业等一系列生活事件中常会遇到挫折,由此而产生心理困扰。由于很多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自我调节能力尚不完善,挫折引发的情绪波动常常十分强烈,从而影响大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健康成长。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中级目标显得尤为重要。(三) 终目标——促进心理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终目标是健全个体、适应社会,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促进心理发展。同时,保持对客观社会积极、主动地适应,实现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和谐与统一。当代大学生由于自身存在的某些弱点和局限,常常会影响他们的适应与发展,阻碍其潜力的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终目标就是帮助大学生认清自己的能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全面而充分地发展自己,完善人格。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大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面临着学习、交友、恋爱、就业、成长等种种问题,他们渴望成才,追求卓越。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才的基础,拥有健康的身心是他们成人、成才、成功的重要保证。而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有效方式,所以,要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制度化的育人活动,其特定的工作范围为心理领域。心理健康教育只有把“育心”作为自己的立足点,才能得到学生和社会的认可。这一结论得到了有关实证研究的支撑。据黄希庭、郑涌等学者的调查,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观评价呈现如下特征。从心理健康教育中收益的是丰富了心理健康知识(95%)、了解心理素质的重要性(94%)、提高挫折承受能力(90%)、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90%)、学会情绪调节(88%)和增进人际交往(85%)等。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从有严重的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到心理的亚健康、健康,呈现出一种连续的过渡状态,可分为多个层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断地由较低层次推向较高层次。由此,我们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功能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即初级功能——预防心理疾病,缓解心理压力;中级功能——优化心理品质,提高调节能力;高级功能——充分开发潜能,促进人格完善。通过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改善和优化大学生的认知结构,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学会情绪调整的方法,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提高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改造人的主观世界的工作,无论是哪种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其作用过程都发生在教育对象的心理领域;无论是何种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要重建或改善教育对象的精神生活。这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就不可避免地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产生影响。因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职责。同时,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矛盾。,有利于解决大学生闭锁性心理与交往需要之间的矛盾。由于大学生的社会知觉和情绪体验更多地与他人、自己的内心世界相关,在分析他人的活动时,更多地着眼于思想、情感和个性品质,并借助于对他人的分析来认识自己的心理品质,从而意识到自己的思想、情感与他人的区别。大学生自己具有了特殊的、不同于他人的各种生活体验,这种思想和情感体验,又不能轻易地向不了解自己的人透露,而且思想情感越成熟,自尊心越强,就越来越感到自己的心理特点与他人存在差异,使大学生自己感到没有知心人可以谈心或倾吐真情,而把自己的内心感受隐藏起来,以致产生孤独感,因而产生了闭锁性心理。但是,他们又迫切期望与人交往,希望得到他人的帮助或与同龄的知心朋友交流思想、感受,分享意愿和理想。于是,这就形成了一对矛盾。针对这一矛盾,教育工作者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细心观察大学生心理的变化,充分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及年龄特点,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做大学生的良师益友,既帮助大学生度过这一特殊时期,又提升了教师的威信。第二,有利于解决大学生求知欲和识别力之间的矛盾。大学生渴求知识,求知欲强烈,对社会领域或自然环境领域中的一切,他们都感到新奇,都想了解和探求究竟。但是由于其辨别力低,有时分不清哪些是积极的、有益的,哪些是消极的、有害的,以致良莠不分,把错误的事物也接受下来。这样就产生了求知欲强和识别力低之间的矛盾。针对这一矛盾,教育工作者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导大学生要勤学多思,增强判别力,特别是对课外读物(包括网络方面内容),要用正确的观点,对其内容进行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还要帮助他们培养自制力,使他们学会控制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第三,有利于解决大学生情绪与理智的矛盾。大学生的情绪很容易激动,容易感情用事。但是,在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后,大学生在理智上完全能清晰地分析问题,这说明当他们的认知与需要不一致时,理智上知道怎样行动,但不善于处理情绪与理智之间的矛盾,不能坚持正确的认识,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针对这一矛盾,教育工作者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育大学生要正确地对待他人的进步和荣誉,培养宽阔的胸怀;正确地估计自己的优缺点,取长补短;处理好人际关系,发扬集体互助精神。第四,有利于解决大学生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之间的矛盾。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这种思维能力使大学生能从现实的具体条件出发,把自己所获得的感性印象抽象、概括地进行反复思考。同时,由于大学生对未来的热烈向往,想象比较丰富,往往离开现实条件构想自己未来的前景,这样,就形成一个理想的“我”。远大的理想为大学生的生活指明奋斗目标,但是理想中的“我”与现实中的“我”不一定完全相符,当他们感到达不到自己的“理想”时,就与现实发生矛盾。面对这一矛盾,如果他们不从自己本身的思想认识、智力特点考虑问题,就会把这种不切实际的“理想”夸大,从而对现实不满。针对这一矛盾,教育工作者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更多地参加实践活动,给他们安排各种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使他们通过活动了解自己的优缺点,认识自己在一定的集体或社会活动中的地位,缩小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从而获得对自己的正确认识。提高或降低学生的抱负水平:对于抱负过高的学生,可适当降低他们的抱负水平以使他们将自我评定与现实的可能性联系起来;对于抱负过低的学生,可适当提高他们的抱负水平,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和阻力,提高学习成绩,增强学习信心,培养勇于和各种困难进行斗争的精神。第三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途径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遵循以大学生健康发展教育为主,心理疾病预防为辅的原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1) 环境适应教育。无论是谁,面对环境的改变都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特别是大学新生,从紧张的高考中释放出来,高考目标达成,新的目标还没有建立;大学生活和学习环境与高中不同;人际关系更加复杂,活动更加丰富,选择更加多元;大学的教学管理模式和中学的完全不一样。大学新生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适应新环境是大学新生的课,适应期有长有短,适应期越短的学生,成长得越快。(2) 学习发展教育。要了解智力发展的规律、特点和学生智力发展水平与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注重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非智力因素是指动机、兴趣、情绪、意志等心理素质。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主要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锻炼意志品质。(3) 自我意识发展教育。自我意识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身心状况及自己与周围人和环境关系的一种认识,是人格结构中自我调节的子系统。自我意识发展的模式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上升。自我意识的发展呈现出自我分化——自我矛盾——自我统一,再到新一轮的自我发展的过程。大学生正处于从青年期向成年期的过渡时期,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加上生活在社会的转型期,传统价值观让位于多元价值取向,人们的生活方式多样化和商业文化冲击力强大等,导致他们的内心更加容易骚动不安,所以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4) 人际交往教育。大学生需要了解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知识、技能,学会与他人交往,优化人际关系,学会共同生活。大学时期是人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人际关系走向社会化的重要转折时期。大学生若能熟练掌握成功交往的原则与艺术,无疑会促进人际交往的效果,在这一阶段所积累的交往经验也将会对今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大学生要想在人群中脱颖而出,不仅要依靠出众的才华,更要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5) 挫折应对教育。天有不测风云,挫折广泛存在于每一个人的生活之中,贯穿于人的一生,遍布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伴随着挫折的出现,人会出现相应的应激状态。应激是指由紧张刺激引起的,伴有躯体机能及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心身紧张状态。在心理学有关挫折的研究中,人们习惯于把挫折分成缺乏性挫折、损失性挫折、阻碍性挫折三类。应对不同的挫折,我们在心理和行为上都应该有相应的应对策略。(6) 情绪调节与控制教育。情绪是人类复杂的心理现象之一,常常令人捉摸不透。在处于某种情绪状态中,有时我们甚至会表现得不知所措。大学生正处在心理成长的重要时期,情绪特征更具特色,面临的问题也更加多样化。大学生的情绪具有波动性、冲动性、丰富性和情境性等特征。如何从心理和生理反应两个层面来调节和控制情绪,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7) 健康恋爱观教育。了解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基本知识,正确处理恋爱中的心理问题,建立健康恋爱观,上好人生必修课,促进大学生人格完善和健康成长。由于在中学阶段时学校、家庭和社会对恋爱的“压制”,刚进入大学的大学生大多都没有掌握成熟、智慧的处理亲密关系的经验和技巧,而荷尔蒙的冲动及对之前压抑的代偿心理又会使一部分大学生在处理性问题上变得非常不理性。所以,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传授一些有助于增进积极的亲密关系的小技巧和大策略,同时教导大学生谨慎安全地处理两性关系问题十分必要。(8) 健全人格教育。“人有千面,各有不同。”人格是一个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成分,它凝聚着文化、社会、家庭、教育与先天遗传的个体风貌。人格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其差异铸就了个体千差万别、千姿百态的心理面貌。人格是伴随着人的一生不断成长的心理特征。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发展和成熟的高峰阶段,在这个时候施以必要的健全人格教育,对大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9) 生涯发展教育。社会发展到今天,大学生对职业发展的期待不仅仅是要找一份工作维持生计,更是要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时,也希望能为自己的一生有一个较好的规划和安排。因此,进行生涯与职业辅导,以生涯发展为主线,同时根据大学生的现实特点与需求,兼顾具体的职业辅导,为帮助大学生规划人生、发展自我、实现人生价值提供必不可少的指导。(10) 心理问题预防和求助教育。正如前文所说,当代的许多大学生面临着诸多迷茫和困惑。但是社会文化和以往自己的生活习惯却让很多人难以想到去寻求专业帮助。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已建立了心理咨询机构并开展了心理咨询活动。所以,对大学生来说,要了解心理问题的性质,及时克服不良心理,学会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11) 生命生存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生命生存教育,让他们感受生命,认识到生命的真正意义,善待人生,努力过有价值的人生,做善良、正直、有为、磊落之人。生存是为了理想,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是为了展现生命的意义。自尊、自信、自强的人生态度才是生存的真正价值所在。生存在于奋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勇敢地面对生活旅程中的激流、险滩,与命运抗争,就会从中享受到生存的真正乐趣。二、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只有与高校各项教育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才能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终目标,必须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在整个高校教育过程中。同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离不开学生家庭的配合和社会环境系统的支持。因此,应综合运用多种途径和渠道,积极探索适合本学校、本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如中南大学“五个结合”的教育模式、华中师范大学的思想教育工作与心理疏导工作有机结合模式、南京理工大学的心理健康保健员制度等,都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具体而言,全方位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一)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途径,要发挥各门学科教学的心理教育价值和功能,争取多学科教学的配合和渗透,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坚持愉悦性、激励性、差异性、支援性等课堂教学的心理卫生原则的前提下,着力于通过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精心设置问题情境等引发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通过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来带动课堂的良好氛围。改革教学方式。多数情况下,民主型管理方式应该是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管理模式。民主型管理方式比较容易营造师生之间的平等、民主、合作的氛围,易于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学生具有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主性,师生之间的互动也较为自然、和谐,因此有利于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心理健康。挖掘学科内容的心理教育因素,化解学习和研究活动中的心理困扰:无论是社会科学类课程、自然科学类课程,还是体育艺术类课程,虽然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认知内容,但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同时,在这些学科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必然要涉及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二)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属于育人的工作,二者存在内在的必然联系,但也存在着差异。心理健康教育侧重增进个人的身心健康,而思想政治教育侧重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把握各自的侧重点,将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遵循大学生思想认识发展的规律和心理健康发展的规律,对那些思想认识与心理问题交织在一起产生的矛盾及出现的行为问题,从心理的角度入手,运用心理康复的手段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加上思想引导,克服一些不健康心理和偏激观点,把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增强教育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落到大学生的心坎上,关键的就是要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行为,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大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高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人的行为和表情是人对某种客观事物的特定反应,是受人的心理支配和调节的,是人心理活动的直接表现。人的心理活动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又会在人的行为和表情中显露出来。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深入大学生,避免“空对空”,运用心理学知识及规律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点进行研究,区分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和思想状况,及时抓住其思想和行为的苗头,采用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和方法,善于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或咨询,给有心理困惑、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和必要的帮助,才能防患于未然。(三) 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校园文化情境具有潜在而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往往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校园文化作为学校隐性课程的一部分,它不仅影响着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而且直接关系到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高校应着力于从以下两方面的校园文化建设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建设“硬环境”,充分发挥校园“静态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所谓“硬环境”,指的是学校的物质环境。高校只有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来建设“硬环境”,才能发挥这种“静态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为此,首先学校应净化、绿化、美化校园。特别是应从教育的理念出发,本着经济实效的宗旨,对学校的人工环境进行设计与改造,使之符合建筑学、心理学、教育学、卫生学、美学的原理。其次应不断改善教育教学的物质设施,如配备适合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购买足够的图书资料,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完善科学实验设备,增强学生操作能力;拥有体育艺术器材及场地,活跃学生文体生活;建立社会劳动实践基地,增加学生生活体验等。再次学校还应重视校园的“阵地化”建设,即积极设置并规范必要的教育阵地,如体现各时期对大学生要求的少而精的标语口号及反映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的校报、校刊、壁画、黑板报、墙报、招贴画等。同时,学校还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站(电台)、校园电视台等的优势,尽可能地发挥它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传播方面的功能。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创设“软环境”,充分发挥校园“动态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所谓“软环境”,就是校园的精神环境。校园“动态文化”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要比“静态文化”来得更直接,也更具有情境性、渗透性、持久性、暗示性和深刻性。为此,高校应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出发大力创设良好的校园精神环境。,学校应端正办学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坚持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先进教育理念,追求教育性和人性的结合,树立新的学生观和人才观,为营造良好的校园精神环境提供正确的观念导向。第二,要着力于形成健康向上的校风、班风。校风、班风是集体中长期形成的在价值上、言论上的共同倾向。它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学生置身其中自然受其影响。因此,教师应首先抓好班风,坚持“学生管理”和“教师管理”双管齐下,通过打好思想基础、进行正面引导、开展评价活动、运用宣传工具、发挥表率作用等手段,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级舆论环境,进而形成良好的班风。有了良好的班风,就不难形成良好的校风。良好的风尚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就会形成自己学校的优良传统,而这种传统又成为更高层次的教育源。第三,应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并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学校中的教学心理环境和人际氛围是校园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构成部分,学校应通过全员培训的方式强化教师的有关意识,通过各种管理措施鼓励教师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以新的理念建立平等、民主、互助、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第四,完善学校的制度管理、发挥“制度层”的育人功能。学校管理者必须理顺管理思路,建立管理网络,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使学校各项工作井然有序,使师生行为有章可循。第五,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学校应有目的、有计划地举办活泼新颖的科技节、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等,组织各类社团活动和传统教育,通过各种训练活动、比赛活动、表演活动、游玩活动、宣传活动、仿效活动、竞选活动等,丰富学生的心理体验,让学生在这种“流动的文化”中真实感受校园是自己精神生活的乐园。(四)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心理咨询(辅导)工作并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除了上述的基本途径外,还应有中心途径。中心途径也称为专门途径,它与基本途径相比,更有目的性、针对性、系统性,因而也是更为有效、更为直接的途径。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心途径主要有以下两类。一是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即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做到定时、定点、定员,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形式可以有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也可以有专门的学科课程,这要视各校的师资力量及其他实际条件而定。二是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心理咨询与辅导是一种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人员向来访者提供职业性的帮助关系。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开展经常性的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要以发展性辅导或咨询为主,面向全校学生,通过面询、团体辅导、心理行为训练、书信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向大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辅导或咨询要科学地把握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务和内容,严格区分心理辅导或咨询中心与专业精神卫生机构所承担工作的性质、任务。在心理辅导或咨询中发现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将他们及时转介到专业卫生机构治疗,高校应进一步完善心理咨询室值班制度,规定心理咨询人员的具体值班时间和次数,建立健全《心理咨询师职业道德规范》《心理咨询保密制度》等制度;咨询活动形式也应多样化,除了面谈咨询外还可以采取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形式;除了个体咨询,还可以每年举行几次大型现场咨询活动,利用团体咨询集中解决大学生中一些共同的和比较迫切的心理问题,如新生适应、情绪管理、创造能力训练、学习心理能力训练、心理调适团体训练、人际交往团体训练、职业能力训练等。此外,还应将心理咨询与心理测量相结合。要运用信度和效度检验合格的表,对在校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进行心理普及教育,并建立规范的心理档案。同时要建立心理问题筛选、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做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及时介入和有效控制,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五) 建立家庭、学校、社区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由于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受学校教育及其以外的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单靠学校方面的力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够的。高校应该与家庭、社区密切联系,协同开展,建立一种以学校为主导,家庭、社区共同参与的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高校首先要将教师心理健康辅导工作置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优先地位,至少也应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同步开展,并通过各种途径强化全体教师对自身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他们的职业修养和心理健康水平,尽量减少乃至杜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师源性伤害。这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教师心理不健康,学生心理是永远健康不了的。第二,要发动、指导学生家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以其固有的优势在青少年的心理成长中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学校应加强与学生家庭的沟通和联系。这不仅要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家长了解学校正在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其成效,而且要通过学校的力量指导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家长及其他家庭成员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第三,要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作用。学校也要加强与校外心理服务机构、相关对口社区、公益性群团组织及其他社区热心人士、志愿服务者的联系,充分利用和挖掘社区资源,建设社区高雅文化和校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基地、净化社区环境,发挥社区高雅文化的辐射作用。条件成熟的社区应该设立由学校、家长、社区代表共同组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有关会议,制定有关制度、措施,加强三方联系,形成“教育辅导学生,人人有责”的局面,从而共同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第四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与发展趋势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为使心理健康教育能顺利开展并取得预期的效果,《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明确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具体如下。(1) 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既要帮助大学生优化心理素质,又要帮助大学生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2) 坚持普及教育与个别咨询相结合。既要开展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又要根据不同情况,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3) 坚持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既要通过课堂教学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又要组织大学生参加陶冶情操、磨炼意志的课外文体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4) 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5) 坚持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又要为大学生办实事、办好事。以此为依据,我们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概括为以下七点。(1) 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因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大学生,以全体大学生为服务对象,切实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要开展深入细致的谈心活动,帮助大学生解疑释惑。采取切实措施,帮助大学生缓解来自经济、就业、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压力,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全面普及有关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减少心理和行为问题发生的概率,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整体水平。(2) 学生主体性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直接、集中地体现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特征。学生主体性原则的基本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全体学生为出发点,以增进其心理健康为目的,一切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是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设计、组织和安排的;二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何内容和形式,唯有为学生所喜闻乐见、认可、接纳、内化,亦即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形成其智慧和潜力,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积极引导大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活动,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化解矛盾,润物无声。要组织并引导大学生参加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陶冶大学生高尚情操,促进其全面发展。通过各种活动,加强大学生思想、感情上的交流与沟通,努力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离开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任何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毫无意义。(3) 参与性原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学生和教师双方的充分参与为条件的。参与是学生个体表现自我和社会交往的需要,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需要。唯有通过参与,才能使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科学辅导,与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要相结合,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任何健康心理都只能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参与的概率和程度直接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大小。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高校要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相关课程教学对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作用。要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选修课程。要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高校要充分发挥学校广播、电视、校刊、校报、橱窗、板报及校园网络的作用,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要积极组织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日或宣传周、心理剧场、心理沙龙和心理知识竞赛等活动,努力开办网上心理健康栏目,经常举办心理健康讲座。要支持大学生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社团组织,发挥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互助和自助的重要作用。(4) 民主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全面地了解学生,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学校教育中,尽管教师和学生所处的位置不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但他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应该互相尊重,互相理解,遵循民主等的原则。民主性原则和学生主体性的原则是相辅相成的,因为只有在民主型的师生关系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只有坚持民主性原则,以真诚、友爱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或良师益友,学生才愿意亲近教师,对教师说心里话,才能了解和掌握学生真实的心理,心理健康教育才有针对性,才能在轻松愉快和乐观向上的气氛中进行,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为此,教师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权利、意见和人格尊严,一切居高临下的说教、一切形式的讽刺挖苦和嘲弄学生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都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5) 差异性原则。差异性原则,也称为个性化原则。学生心理发展的差异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一般来说,同一年龄段的学生群体,其心理发展具有大体相同和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而不同年龄段或不同年级的学生群体则无论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不仅智力因素如此,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同样存在这样的明显差异性。学生群体心理发展的层次和水平上的这种差异性,要求我们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必须有针对性,必须符合不同年龄段或不同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否则就难以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6) 多样性原则。多样性原则是由学生群体和个体心理的差异性、心理需求的多样性及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复杂性决定的。为此,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教育的内容应当是具体的、丰富多彩的,富有启发性、感染性的,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应当是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以求限度照顾到其心理发展的差异性,满足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和不同个体的心理需要,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7) 预防为主和咨询调适相结合的原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面向全体学生,预防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促进心理发展,全面提高心理素质,因而必须坚持以预防为主和咨询调适相结合的原则,重在预防和发展。认真做好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高校要面向全体大学生,做好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通过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书信咨询、班级辅导和心理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为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要做好新生、应届毕业生,特别是家庭贫困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失恋学生、违纪学生、言行异常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发现存在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及时到专业卫生机构进行治疗。只有坚持预防和促进发展,才能大面积、有效地帮助学生在其自身条件允许的范围内,达到心理功能的状态,使心理潜能得到的发挥,人格得到和谐健全的发展,形成对学习、生活和社会环境的良好适应能力。同时对少数学生面对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等方面存在的困扰和成长中出现的心理危机及时有效地给予帮助和调节,对极其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积极有效咨询指导和适当矫治,对出现心理障碍或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及时与家长联系,提供建议,将其介绍到医疗性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机构,由专业人员给予治疗,以保障其心理健康。二、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展望(一)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研究在学校教育实践中,要遵循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把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引入思想政治工作,这对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预防和消除心理疾病,有利于高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这是促进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结合途径和保证措施进行进一步的积极探索和研究。(二) 研究的理论成果与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结合方式的研究每个阶段的研究都强调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就反映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虽然对大学生不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相关研究,但并没有很好地起到预测、控制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作用。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寻求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理论成果更好地运用于实际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国际著名心理剧大师凯特多年来倡导一种名为“心理剧螺旋治疗法”的创伤治疗模式。另外,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也要呈现多样化。(三) 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学科渗透融合的研究当我们的教学观从“双基观”发展到“智能观”以致后来提出强调非智力因素,后形成全面素质观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新的教育观重视开发智力,培养人的兴趣、情感、意志、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从心理的层面上开发人的巨大潜能。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科教学与心理教育有着相交相融的关系,学科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与主要方式,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四)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网络时代的来临给新时期大学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但同时也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应加强对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探索新的内容和途径,加强网络条件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五)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引起了教育界甚至整个社会的重视,2011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要求将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2017年湖北省教育厅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标准,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并实行学分制管理,切实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主渠道作用。各高校虽然已经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全部面向学生开设,通过必修课的形式面向全体学生开放,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学会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状况的方法。但由于师资等原因,仍然有很多高校的心理课程无法受到重视,无法如其他公共课或专业课一样,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课堂教学效果也可想而知。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