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做壶

書城自編碼: 3739381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中国现当代随笔
作者: 徐风
國際書號(ISBN): 9787559462848
出版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04-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97.5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2023年《咬文嚼字》合订本(精)
《 2023年《咬文嚼字》合订本(精) 》

售價:HK$ 93.6
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成熟度方法论手册
《 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成熟度方法论手册 》

售價:HK$ 321.6
变革时代的公司契约:法律能否与时俱进?
《 变革时代的公司契约:法律能否与时俱进? 》

售價:HK$ 93.6
我国城乡融合发展基本格局及典型形态研究
《 我国城乡融合发展基本格局及典型形态研究 》

售價:HK$ 82.8
写意兰竹树石课徒稿
《 写意兰竹树石课徒稿 》

售價:HK$ 110.4
不较真的心理智慧
《 不较真的心理智慧 》

售價:HK$ 59.8
漫画算法与数据结构(大规模数据集)
《 漫画算法与数据结构(大规模数据集) 》

售價:HK$ 95.8
欧洲的扩张1415—1789:现代世界的奠基
《 欧洲的扩张1415—1789:现代世界的奠基 》

售價:HK$ 177.6

 

內容簡介:
《做壶》是由著名作家、江南文化学者、紫砂文化研究者徐风先生历时数年记录、考察与创作的匠心文本,由顾景舟先生的衣钵弟子葛陶中先生生动还原其制壶技艺,是著名作家与制壶大师的四手联弹。本书还得到了李敬泽、施战军、苏童、谢有顺等国内著名评论家与作家的联袂推荐。
以古法做一把壶,以生动优美的文学进行阐释,作品全面展现中国紫砂古法制壶的技法与心法、精神与内涵,彰显了文学之美与紫砂之美。这是一本兼具文学审美价值、文化史料价值、工艺学术价值与技艺传习指导价值的著作,这本书是紫砂大师们不凡技艺的回顾和还原,更是对紫砂历史、文化、精神以及工艺的完整展示,具有大师级的范式价值和独一无二的史料价值、传承价值。
關於作者:
徐风,江苏宜兴人。作家、江南文化学者。著有《忘记我》《江南繁荒录》《布衣壶宗:顾景舟传》《花非花:蒋蓉传》等18部作品。
曾获中国好书奖、《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中国传记文学奖、冰心散文奖、徐迟报告文学奖、钟山文学奖等奖项,四次获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五次获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
作品被翻译为英、法、日、韩、荷兰、阿拉伯、波斯、塞尔维亚语等,在海外推介。
目錄
序 章 晨 课
章 记 得
第二章 茄段壶
黄龙山
开始做壶
捶 泥
泥 凳
套 缸
第三章 手之延伸
心结
明针
线梗 线石
竹篦只
木鸡蛋
的棒 的屁股
独个
木转盘
搭子
木拍子
竹拍子
虚砣
挖嘴刀
滋泥 鳑鲏刀
矩车
顶柱 小木捶
篦只
泥钎只
水磨布 皮磨布
尺寸
第四章 发力
三不做
做滋泥
打泥片
打身筒
一捺底
擀身筒 篦身筒
做壶盖
壶之颈
搓嘴 把
嘴孔 子口
做壶钮
线条
了壶坯
推墙刮底
打印章
一半与一半
龙窑 电窑
发力
內容試閱
谨遵师嘱,做一把茄段壶。
就器型看,那是光器里古朴的一种。前些年故宫博物院出过一本《宜兴紫砂》,都是明清时期宫藏的紫砂器。明代中后期起,文人的审美,讲究宁古无时、宁朴无巧、宁简无诘。体现在紫砂壶上,就是返璞归真,不事雕琢。在几百件打入宫中的紫砂壶里,并没有茄段壶。类似的壶形,找来找去,只有一件瓜梨壶。
无疑,顾景舟喜欢这样的壶型。早年在为上海“铁画轩”赶制一批紫砂壶时,特意向“铁画轩”老板推荐了它。不过,当时他并没有称其为茄段壶。仔细观察,当时以“自怡轩”为壶 款 的那批壶,跟后来他做 的 开始做壶“茄段壶”相比,风格趋近,但细部的变化还是大的。的区别在哪里呢?
葛陶中认为,瓜梨壶,还是瓜果的概念。演化到壶上,它的肩颈丰腴,壶体丰盈,过渡到壶 底,却慢慢下沉。这个沉,是沉潜,是沉穆,也有些许的厚拙与沉郁。当时顾 景舟要养家。虽然他自己并没有成婚,但父母和几个弟弟,除了租种别人的一点薄地,并无其他收入。做这批壶正是盛夏,乡下闷热难当。上海在催货,一天也等不得。按顾景舟的性格,急火饭是不做的。但是,人家付了定金,你一点办法也没有。是夜,寂寞的乡村如一口焖锅,蚊虫飞舞,顾景舟等在昏暗的油灯下,挥汗如雨。只能把双脚放进灌满凉水的陶瓮里,这样
不仅可以降温,还让蚊虫叮咬不着。肩膀上搭一块湿毛巾,是吸收汗水的。特定的情景,人的心情难免不留在壶上。纵然,从壶面上,你看不出半点心急火燎的印记,但是,略略下沉的底部,却传递了这样的信息:人在低处时,任何的高蹈、优雅都只能在念想中回味。不气馁、不沉沦,便是气节超拔。
等到顾景舟再做此款壶时,瓜梨消隐,茄段从容登场了。茄段壶,像一个立在那里的团茄,整个器型所散发的,是一种拙朴、圆浑的气息;与瓜梨壶相比,则增加了劲挺、高蹈的气度。
是的。劲挺与高蹈。彼时的顾景舟早已不是“自怡轩”时期的那个乡村壶手了。茄段壶,保持了瓜梨壶的简练与厚拙、沉穆与凝重,底部的拉高,使得壶体蓄满劲挺的力道,气质里的高蹈,是要有内涵支撑的。顾氏晚年,已然到了登高远望、一言九鼎的地步。
从早的瓜形变成 茄段,连接着历代艺人的心结。师父没有讲过,早的匏瓜,到后来的瓜梨,为什么到他手里,就变成了茄段。古人与后人,并不能 颌首相望。但 是,他们能在 存世的一把 壶上,找到先人的精神脉络,以及做壶时的精神状态。那层层推展、环环相扣、收放自如的线条。演示的是无止境的生命律动,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现在,由葛陶中来做茄段壶了。
他选了存放多年的黄龙山老紫泥。老紫泥,也有生、熟之合。生泥的概念是,它是陌生的朋友,但并不是刚进屋的陌客。它和熟泥一样,老家都在黄龙山。早的时候,它坚硬如铁地待在山肚子里昏睡。一昼如万年,万年如一昼。某日某刻,它是在一种懵里懵懂的状态下被唤醒,随即离开万丈昏暗的老家的。假如它有眼睛,那么,在它的身躯刚露出地面的时候,一定会在突然的炫目中兴奋到差点休克。在空气、阳光、雨露、风雪的拥抱与肢解下,它慢慢变成无数形状不一的石块,然后被磨成粉末,加水,然后被一双粗粝的大手反复调和,垒成泥块。然后它进入一个葛姓的制壶人家中。此时它还不知道自己的运气如何,同样是一块泥,制壶高手可以让它变得寸土寸金;而“乡坯”(此间艺人对一切孬壶的统称,它们的出生地,大抵在偏僻的乡村,故名)之手,却可以把一块同样品质的泥料糟蹋得一文不名。之前的经历表明,虽然它还是一名新兵,但已经不需要在像集训营吃萝卜干饭那样受苦了。不过,它对自己的期待还是有些偏高,它听到了制壶主人的嘀嘀咕咕,它终于明白,即便它此刻已经是一块方方正正的泥块,有模有样,有着绅士的腔调和派儿,也不是立即就可以用来做 壶的,它还要在制壶主人的阳台上或院子里接受第二次伏土。
取回的泥,照例要伏土。
伏土。说白了,就是把矿土或泥块晾在一边,通常是通风而不受暴晒的阴凉处,一年两年不去搭理它。此处的伏,不是攻城掠 地前的埋伏,也不是心怀叵测的潜伏,而是老老实实的匍伏。你就伏在那里,一年两年不要有什么动静,不要让人们感觉到你的存在,你便是修了功德。如果给一块砂土赋予灵性,它会知道这是成大事之前的必然功课,它是等得起的。时间稀释、分化着它身上残存的顽劣脾性,也昭示着它未来巨大的可塑前程。伏土还有一个好处是,作为一块泥料,只有经过充分的伏土,才能经得起反复的捶打。
所谓熟泥,就是之前做壶多下来的边角料,它跟做壶的主人,已经相当熟稔;像打球,它已经做过至少一次以上的替补队员,满身的活力,却轮不到上场。不做进壶里,它就只是一块泥而已。现在,机会终于来了,它再一次登堂入室,有一种被重新获用的期待。
那一日,整泥块,也是吃紧的活。
记得当年师父教徒弟做壶时,对泥料特别讲究。按照葛陶中的说法,生泥分两类,生泥 粉 和生泥 块。前者就是矿石分化以后,用石磨磨成的;生泥块呢,是加水调和后,做成砖块
形状。熟泥,是壶手制壶时,裁下来的泥头泥片泥屑。生泥就像未满18岁的愣头青,走路都横冲直撞的;熟泥呢,已经经过了捶打与晾伏,原先火勃勃的气息,在反复的捶打与阴干的交替中,品性已经趋于温煦,说难听点,也是老江湖了。而泥料该有的韧劲,却昂昂地还在。此时,将它们与刚入伍的生泥和在一起,体现着制壶主人的一种考量,生与熟,就像刚与柔、黑与白,本身就是一对偶数。生中有熟,熟中带生,刚柔相济,方显本真。好的泥料无非是这样:它是可塑的,有丰富的质感,也有相宜的干湿度。而所有这些,必须让熟泥和生泥来联袂完成。生泥和熟泥如何融合?并不是说,把它们搅拌在一起就成了。葛陶中备了一只水缸。里面是半缸清水。某日清晨,他把生泥粉和被敲碎的熟泥块,一点点地轮番放进水缸里,顿时,水面上泛起了一串串泡泡。这声音会让人想起小时候一个猛子扎进水里的感觉。它们是在交头接耳吗,或许,它们想象的江湖,要比这口水缸大很多。也不知道,这口水缸是不是它们后的归宿。既来之,则安之吧。出来混都不容易,谁知道明天我们会在哪里呢?
后,用一层薄薄的塑料膜,把缸口扎紧。这是为何?它们难道会跑掉吗?不是的,是为了让它们更 好的发酵、膨胀、融合。两天两夜过去,相信它们就真是患难兄弟了。把覆盖在水缸上的那层薄膜揭开的时候,已然分不出生泥与熟泥了。说它们是“混搭”应该不很确切,实际的情况是,它们在过去的两天两夜里相互渗透,相互成全,确实分不出你我了。
从质地看,它们现在已经不是泥块,而是泥浆了。如果你用手去抓捏,它们会纷纷从你的手指缝里钻出来,滴答滴答地落到水缸里。然后你用一根木棍在水缸里(此时应该叫泥缸了吧)用力搅拌,泥浆们就会根据你的手势和惯性,随着木棍,现出一种旋转的涡轮状。带有弧线的搅拌。葛陶中说,这样的搅拌,是为了充分地将熟泥和生泥融合。熟中有生,生中有熟,是一种“刚刚好”的状态。
然后,晾晒。此时需要阳光直射。泥浆们以四仰八叉的姿态,接受着舒坦的阳光浴。在阳光的照射下,它们呈现着各自原有的风姿。可惜,在没有被成型与烧制之前,人们的肉眼还难以分享。明代有个叫吴梅鼎的人,写过一部《阳羡名陶赋》,其中有一段文字,是谈紫砂
泥色的,翻译成白话文:
说到那紫砂泥色的变化,有的阴幽,有的亮丽;有的如葡萄般的绀紫;有的似橘柚一样的黄郁;有的像新桐抽出了嫩绿,有的如宝石滴翠;有的如带露向阳之葵,漂浮着玉粟的暗香;有的如泥砂上洒金屑,像美味的梨子使人垂涎欲滴;有的胎骨青且坚实,如黔黑的包浆发着幽明之光,那奇瑰怪谲的窑变,岂能以色调来命名?仿佛是铁,仿佛是石,是玉吗?还是金?远远地望去,沉凝如钟鼎列于庙堂,近近地品味,灿烂如奇玉浮幻着晶莹。那是何等美轮美奂!世上一切的珍宝,都无法与它匹敌啊。
从语气看,这是一个古代文人玩壶玩到“痴颠”状态的一种感叹。他在为大家打开并描摹一个未知的世界。
毫无疑问,此时阳光是一位神力满满的塑造师。他在蒸发人间的水分,提炼那些在他看来有价值的干货。落实到紫砂泥浆上,那就是,把多余的水汽删除,留下饱满的各种元素,为一场造壶的盛宴做好必要的准备。
此时如果有能力把泥与浆分开,你会发现留下的是一些有棱有角的粉状,直到后它们还保持着原始的姿态,以致让我们确认,浆是它的肉身,砂是它的筋骨。这便是紫砂的真髓。
把生泥和熟泥调和在一起,原理是从哪里来的?这里又要说到明代那位宋应星先生了,他在《天工开物》一书里,说到了丝绸的纺织。大凡丝织品,织成后还是生丝,要经过煮练之后,才能成为熟丝。煮练的时候,用稻草灰加水一起煮,并用猪胰脂浸泡一晚,再放进水中洗濯,这样丝色就能很鲜艳。然后,用早蚕的蚕丝为经线,晚蚕的蚕丝为纬线,煮过之后,每十两会减轻三两。如果经纬线都用上等的早蚕丝,那么十两只减轻二两。煮过之后要用热水洗掉并绷紧晾干,然后用磨光滑的大蚌壳,用力将丝织品全面地刮过,使其现出丝绸的光泽来。
这个原理,做紫砂壶的人借过来用了。世上的事,都讲究因缘际会。一物降一物,一物补一物;一物克一物,一物配一物。都是缘分。
生泥和熟泥,就这样变成一家了。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