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祠堂与教堂:中西传统核心价值观比较研究(第3版)
》
售價:HK$
118.8

《
极简德国东方看世界·极简德国史
》
售價:HK$
74.8

《
舌尖上的中国新编视频版营养师妈妈教你做婴幼儿餐
》
售價:HK$
63.8

《
Scratch创意编程进阶:多学科融合编程100例
》
售價:HK$
107.8

《
纯粹·一枕书梦
》
售價:HK$
79.2

《
新版-零基础茶艺入门
》
售價:HK$
38.5

《
创业思维:从0到1的实战笔记
》
售價:HK$
76.8

《
家庭财富管理指南
》
售價:HK$
85.8
|
內容簡介: |
本书提出,大学课程建设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要以下几方面抓好大学课程建设工作:通过课程建设,提升课程实践水平;充分认识并努力贴近大学课程的本质,正确处理大学课程中的八种关系;确立清晰明确的课程目标,提供方向引领;基于学生学习视角,优化课程设计;完善课程运行机制,提供制度保障。全书对大学课程建设研究进行了充分论证,具有一定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价值。
|
關於作者: |
叶信治,男,汉族,1970年生,浙江文成人。现为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2年7月获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学士学位,1999年7月获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 2003年7月获厦门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2005年8月至12月在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访学,2010年6月到12月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访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2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参与编写教材和著作2部,获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
|
目錄:
|
前言
章提升课程水平:大学课程建设的现实要求
节常识水平的大学课程实践
一、常识的特征
二、常识水平的大学课程实践的特征
第二节科学思维水平的大学课程实践
一、经典科学思维水平的大学课程实践
二、现代科学思维水平的大学课程实践
第三节哲学思维水平的大学课程实践
一、哲学思维方式的特征
二、哲学思维水平的大学课程实践的特征
第四节大学课程建设的三种水平
一、常识水平的大学课程建设
二、科学思维水平的大学课程建设
三、哲学思维水平的大学课程建设
第二章认识课程本质:大学课程建设的逻辑起点
节多维视角中的大学课程本质
一、“实践”的观点
二、“教育”的观点
三、“大学”的观点
四、“学术计划”的观点
五、“课程”的观点
第二节大学课程的主要特征
一、自主性
二、研究性
三、生成性
四、成长性
五、专门性
六、社会性
七、国际性
第三节大学课程应正确处理的八种关系
一、现实性与超越性的关系
二、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关系
三、正效应与负效应的关系
四、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
五、预成与生成的关系
六、归纳与演绎的关系
七、通与专的关系
八、国际性和本土性的关系
第四节大学课程规律的性质
第三章确立课程目的:大学课程建设的方向引领
节确立合理的课程目的是大学课程建设的重要任务
第二节大学课程目的的合理性分析
一、大学课程目的主体的合理性
二、大学课程目的性质的合理性
三、大学课程目的价值取向的合理性
四、大学课程目的内容的合理性
五、大学课程目的现实化的合理性
第三节对我国大学课程目的的反思
一、目的内容空泛化
二、目的主体错位
三、目的的价值取向功利化
四、目的与手段的分离
五、较低的课程目标难以支持现代人才培养的高目标
六、实践结果对目的的异化
第四节大学课程目的的确立
一、社会背景和时代特征是确立大学课程目的的现实依据
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确立大学课程目的的基本理论依据
三、大学课程目的的确立机制
第四章优化课程设计:大学课程建设的基本抓手
节提升学生学习:当前大学课程设计的着眼点
一、尊重学生学习差异:当前大学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
二、遵循学生学习规律:当前大学课程设计的技术路线
三、基于学生学习优化课程设计的教育意义
第二节学生学习视角下的大学课程设计反思
一、学科中心取向主导的大学课程设计
二、课程设计过程中的标准化
三、学生学习视角下的大学课程设计应处理好的三种关系
第三节基于学生学习优化大学课程设计
一、目标重塑,建立以个性化学习为核心的课程目标体系
二、开放设计,吸纳学生群体参与课程设计
三、内容建设,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
四、优化结构,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五、过程评价,完善学生学习的监督与反馈机制
第五章完善运行机制:大学课程建设的制度保障
节完善大学课程运行机制的意义
一、大学课程运行机制可以保证课程的质量和价值
二、大学课程运行机制可以促使课程不断更新和完善
三、大学课程运行机制是建设大批“金课”的必由之路
第二节大学课程生成机制
一、课程提案的准备与审批
二、课程生成的情境影响因素
三、课程生成过程中的共同责任
第三节大学课程实施机制
一、课程大纲:课程实施的蓝图
二、课程实施的情境影响因素
三、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师心理挣扎
第四节大学课程评价机制
一、课程评价的目的及范围
二、课程评价的基本过程
三、课程评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第五节大学课程运行机制的反思与建构
一、美国大学课程运行机制的反思
二、我国大学课程运行机制的建构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前言
课程是大学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载体。课程目标的适切性、内容的科学性、实施的有效性和评价的恰当性等,是保证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关键因素。然而,并非所有的大学课程都符合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都达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很多符合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的、能够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课程,如国家精品课程、国家一流本科课程等,也不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而是通过大学内外部人员的共同努力而形成的。换言之,水平高、质量优和价值大的课程,需要大学内外部人员,尤其是大学师生自觉主动地去建设。为此,国家出台了一些支持和鼓励大学课程建设的政策。2003年4月,《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发布,全国高校掀起了精品课程建设的高潮。2019年10月,《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出台,全国高校又开启了建设一流本科课程的新进程。
广义而言,大学课程建设包括课程理论创建、课程制度完善、课程实践提升和课程文化培育等方面。狭义而言,大学课程建设是指大学提高课程水平和课程质量的活动,尤其是创建高水平、高质量的课程,如精品课程、一流课程、示范课程的活动。然而,在本书作者看来,人才培养质量取决于大学课程的总体质量,而不是少数几门精品课程的质量。因此,大学课程建设不仅仅是建设少数精品课程和一流课程,而是要建设所开设的每一门课程。大学惟有把所开设的每一门课程都建设好,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大学课程建设要回应提升课程实践水平的现实要求,贴近课程本质,遵循课程规律,对焦人才培养目标,以规范、有效的课程运行机制为依托,以必要的人、财、物等条件为支撑,以激发师生的自觉性为根本。为此,本书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探讨。,本书认为大学课程实践所存在的水平差异赋予了大学课程建设的现实意义。大学要通过课程建设,不断地提升课程实践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发展、学科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二,大学课程建设要认识并贴近大学课程的本质。对大学课程本质认识不清或者远离课程本质的课程建设,终将停留于低水平乃至失败。第三,大学课程建设要明晰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国家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决定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同时也是评价课程实施效果的主要依据,因此,确定科学合理的课程目标,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任务。第四,大学课程建设的抓手是优化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课程建设的基础环节,只有先把课程设计好,高质量的课程实施和有效的课程评价才有基础。课程设计是一种静态的、预设性的活动,课程实施是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活动,从课程建设的角度来说,课程设计比课程实施更具可行性和可靠性,所以,本书把课程设计作为课程建设的基本抓手。后,完善课程运行机制是课程建设的保障。资源投入型的课程建设,只适用于少部分课程,而制度生成型的课程建设,则适用于全部课程。大学只有完善课程运行机制,才能为全校的课程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从而确保所开设的课程都是有价值的,也都是符合质量要求的。
本书在叶信治博士学位论文、林丽燕和厉越硕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完成。前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五章节第三点由福建师范大学叶信治撰写,第二章节第四点、第五章由福建医科大学林丽燕撰写,第四章由厦门英才学校厉越撰写。全书由叶信治修改、定稿。限于作者的水平、精力和时间,书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的撰写和出版是许多师友指导、帮助和督促的结果。在此,衷心感谢汕头大学王伟廉教授,厦门大学潘懋元教授和邬大光教授,福建师范大学李明德教授、余文森教授、洪明教授和王伟宜教授,福建社科院谭敏副研究员等师友,以及福建教育出版社的成知辛先生、林云鹏先生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