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另一种疯狂:精神疾病的污名与希望之旅(APS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斯蒂芬·欣肖教授倾其一生撰写;2018年美国图书节最佳图书奖)
》
售價:HK$
63.8

《
罗尔斯与马克思
》
售價:HK$
85.8

《
珊瑚:美丽的怪物
》
售價:HK$
126.5

《
基于语体的语篇衔接方式的选择性研究
》
售價:HK$
74.8

《
美国政治传统及其缔造者:一部美国版《史记》
》
售價:HK$
96.8

《
孤独谱系障碍评估与干预:从理论到实践 国际经典医学心理学译著
》
售價:HK$
228.8

《
大数据导论(第2版)
》
售價:HK$
75.9

《
帝国时代
》
售價:HK$
206.8
|
內容簡介: |
《金钱永不眠》:
资本市场观察、经济改革大势和金融史在笔下流转,人来人往好不热闹,人间烟火也别有趣味。 她写韩国经济改革,犹如在看中国的改革一般;她写商人的历史地位,写马云很合适回到哪个朝代;写中西方的金融简史,写极简香港金融经济史;写美国股灾,写A股市场惊心动魄几十年,写2015年的熔断三部曲,写万科宝能;她也写资产证券化,写蚂蚁花呗、白条,写期权和存款保险制度,用白话写金融常识…… 在香帅笔下,金融市场和经济现象都是有温度的,有知识也有情怀。江湖熙熙攘攘,有金钱、有情感,有朋友、有陷阱,有资本冷漠、有古道热肠。你犹如在看一幕幕资本操控的剧,一边看,一边叹息,一边回味,犹如六神磊磊读金庸,读出一个不一样的金融江湖,且不知不觉中,对各大门派了若指掌。
《钱从哪里来:中国家庭的财富方案》:
要买房,贷款多少年合适?有没有必要提前还款?上有老、下有小,应该什么时候给家人买保险,什么时候买教育基金?买股票有涨有跌,怎么才能踩对点,避免被割韭菜?该不该辞了稳定的工作,跳槽去一家有员工期权的创业公司?更重要的是为什么金融是这一个世纪的显学?为什么“金融立国”的美国能独占世界鳌头这么久?为什么说“工业革命不得不等待一场金融革命”?硅谷和华尔街之间是你中有我的关系吗?科技金融的未来究竟在哪里?……如果你也关注这些问题,如果你也希望做一个现代金融社会的明眼人,这本书一定要看看。它能让你看清财富运行的本质,助你做出正确的决策。金融知识已经成为现代人的“刚需”。香帅用通透、接地气的方式,将大到金融发展的历史、科技金融的未来,小到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工具的运用说清楚。书里没有晦涩难懂的名词和数学公式,只有金融的规律和洞察。香帅把金融知识层层剥开,让你深入理解金融的架构和本质,建立一套完整的金融学思维。专业人士看了,会获得前所未有的金融大历史视角;普通读者看了,可以更好地利用金融工具,让自己离财富更近!
|
目錄:
|
《金钱永不眠》:
序一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柳斌杰
序二人文气质与侠义精神——有温度的金融江湖梁稳根
自序江湖夜雨十年灯
卷一借历史的酒,浇我们自己的块垒
历史的分岔路口:金融史漫谈
客途秋恨:极简香港经济史
百姓日用即道:中国改革中的世俗理性
从张謇到袁庚:所有的传奇都是时代的传奇
历朝商界风云,何处安放马云?
危机过后,韩国是怎样走出低谷的?
历史有张相似的脸:A股市场20年波动记忆
卷二金融市场之乱花渐欲迷人眼
监管的眼泪在飞
错乱的手:泛亚悲剧的背后
虎兕出于柙,谁之过?——光大证券“816事件”之问
“A股韭菜周年祭”三部?
二胎、生育率和房价
为什么中国人那么关心股市?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那座工厂那座城的故事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中国版“两房”债会引发“次贷危机”吗?
101次求婚之后:携子之手去远方——携程并购去哪儿漫谈
当三一集团遇上——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美丽与哀愁
万科VS宝能:理想向左,资本向右——万科观察之一
股权VS控制权:万科围城——万科观察之二
并购时代之风起云涌——万科观察之三
卷三金融学那点事儿
金融学为什么要“闹独立”?——极简白话金融学之一
那些年,华尔街的“异教”革命——极简白话金融学之二
华尔街,继续革命——极简白话金融学之三
无套利的魔法——极简白话金融学之四
股票市场的投机因子能赚钱吗?
我不知道风往哪个方向吹——A股市场的“噪音交易者风险”
期权和存款保险制度——老百姓能理解的金融小概念
资产证券化就在你身边——蚂蚁花呗和白条的秘密
资产证券化的前世今生
跋做金融江湖里一朵自由行走的花陈龙
|
內容試閱:
|
金融的本质:时间、资金和风险 第001讲 一万美元赠品里的秘密 20世纪90年代,美国汽车市场处于高度饱和的状态。某汽车公司推出了一款价值1万美元的车,但无论经销商们使出什么招数.甚至不惜血本降价15%,销售还是疲软。一筹奠展之际,一位聪明的经销商想出了一个“免费送车”的主意:买一辆车,送一张面值l万美元的30年期的美国国债。 买1万送1万.这个诱惑实在太大,很多原本没有购车计划的人都争先恐后地往这家车行跑,担心稍一迟疑,这个天上掉的馅饼就砸不到自己,车辆销售一时疯涨,这个经销商车行一战戒名。 但这真是“馅饼”吗? 聪明人应该已经注意到:这个赠品不是1万美元现金,而是“30年后到期面值1万美元的美国国债”,消费者拿到的“1万美元”是30年后的1万美元。这笔钱就变成了330万元。两种选择,10年后的价值差了100倍。 (3)买房子。按照30%的首付比例,lO万元够买一个价值30多万元的房子。2007年北京海淀五道口某著名小区的房价是每平方米1万元出头,10万元意味着你可以拥有一个位于“宇宙中心”——五道口的30平方米的小单间。10年后,这笔投资值330万元,而且还在持续上涨中。 一笔数额不大的资金(10万元),因为使用不同的金融工具.在相同的时间维度(10年),产生了差距上百倍的时间价值。更重要的是。这种“时间的价值”不仅体现在这些数字上,更会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轨迹。 我们仍然把时间从2017年倒回到2007年,刚大学毕业的你,还面临着其他的人生决策——在找工作的时候,是使尽浑身解数挤进一家像诺基亚这样的世界500强公司,还是被一家成立不久、求贤若渴的创业公司,比如58同城,用薪水加股票期权的方法招到麾下? 在这10年中,你聪明、努力、上进,在诺基亚已经干到了中层;但10年后,诺基亚大势已去,开始裁员,你必须重新进入人才市场寻觅下家。而在另一个选择中,同样上进的你,在58同城已经成为业务骨干,“1个亿的小目标”也已经实现了——因为58同城已经在美国上市成功,你的期权变成了财富。 10年前的决策,10年之后深刻地影响了你的处境、生活和未来。 这些不同决策和路径的背后,其实都是同一个逻辑:金融工具对我们拥有的相同时间(未来10年)进行了深度的加工,形成了完全不同的时间价值。 再想想古话里说的“一寸光阴一寸金”,你就会感到人类认知的底层逻辑真的是历久弥新。古人已经模糊意识到时间是有价值的,但直到近现代,这种认知才被拓展成了体系化的金融学和金融行业: “时间”是一种原料,金融工具则是对这种原料进行加工,做成不同的产品。用学术语言表达,金融就是为时间定价,我们购买金融产品、做金融决策.本质上就是购买时间不同的未来价值。 这种选择带来的时间价值差异是普遍适用的。金融市场越发达的地方,差异就越明显。假如1986年一个美国人买了1万美元的政府债券,另一个美国人买了1万美元的微软股票。30年后这两个人的生活会大相径庭:买债券的1万美元变成了8万美元,而买微软股票的l万美元变成了1086万美元。 这种魔法故事在不同的国家、领域反复上演:一样的原始资金.经历一样的时间,因为选择了不同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未来财富的格局被完全改写。 就像耶鲁大学的戈兹曼教授所说:金融技术就像人类建造的时光机器,它没有移动我们的身体,但在时间轴线上移动了我们的金钱,也改变了我们的处境。 P3-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