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中国公民教育的本土实践:基于百年教科书的文本分析

書城自編碼: 3725230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中小學教輔教育理论/教师用书
作者: 刘霞
國際書號(ISBN): 9787533492038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12-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61.3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引导的秘诀:通过团队合作获得结果的SMART指南(最新修订版)(白金版)
《 引导的秘诀:通过团队合作获得结果的SMART指南(最新修订版)(白金版) 》

售價:HK$ 118.8
文史星历:秦汉史丛稿
《 文史星历:秦汉史丛稿 》

售價:HK$ 141.6
神灵衰落:祈雨与乾隆朝的信仰危机
《 神灵衰落:祈雨与乾隆朝的信仰危机 》

售價:HK$ 106.8
深度营销:成就营销领导力的12大原则(麦肯锡年度经管好书,12大原则揭秘营销本质,带好团队就是从领导力到影响力!)
《 深度营销:成就营销领导力的12大原则(麦肯锡年度经管好书,12大原则揭秘营销本质,带好团队就是从领导力到影响力!) 》

售價:HK$ 69.6
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
《 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 》

售價:HK$ 105.6
状态比能力更重要:108个状态调整法
《 状态比能力更重要:108个状态调整法 》

售價:HK$ 66.0
中国上市公司担保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效应研究
《 中国上市公司担保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效应研究 》

售價:HK$ 43.2
企业级数据架构:核心要素、架构模型、数据管理与平台搭建    李杨
《 企业级数据架构:核心要素、架构模型、数据管理与平台搭建 李杨 》

售價:HK$ 118.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97.4
《 生物学科课程思政教学指南 》
+

HK$ 85.0
《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修订版) 》
+

HK$ 122.5
《 教育领导力(第5版)(教育治理与领导力丛书) 》
+

HK$ 74.3
《 可见的学习与深度学习:最大化学生的技能、意志力和兴奋感 》
+

HK$ 222.5
《 学校现代化变革的本土探索 》
+

HK$ 97.5
《 线上线下英语绘本教学艺术 》
內容簡介:
公民及公民教育是一个外来词,它源于西方的文化传统和政治体制,是西方民主政治的产物。教育要为社会主义新时代培养合格公民,必须完成公民教育的本土化改造,建立中国公民教育体系。母语教科书作为公民教育的重要载体,不仅传达了国家对公民教育的具体要求,而且也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文本呈现。本书对百年母语教科书中的公民教育思想进行了文本分析,从客观史料的层面考证了公民教育引进中国的百年来,母语教科书传递的公民文化、塑造的公民形象、传达的公民理念。重点论证百年母语教科书中的公民教育思想对公民教育本土化的积极影响。借助文本分析的结果,反思中国公民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从而建构基于中国伦理精神的公民教育体系。
關於作者:
刘霞,教育学博士,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管理学双硕士,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骨干教师、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理论工作者分会理事、东南大学道德发展研究院、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目錄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一)从本土化到本土自觉:中国公民教育的追求
(二)母语教科书:中国公民教育的重要载体
(三)个人的学术背景与学术思考
二、相关概念界定与厘清
(一)臣民、国民、人民、公民
(二)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公民教育
(三)百年母语教科书
(四)百年的时间段划分
三、文献综述
(一)对公民教育历史回顾的研究
(二)对中国公民教育本土化的研究
(三)对母语教科书文本内容的研究
(四)以教科书为载体对公民教育思想的研究
四、研究思路、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内容
(二)研究方法

章 中西方公民教育的历程与反思

节 西方公民教育的缘起与嬗变
一、公民及公民教育的概念源头:共和主义公民观
二、西方现代公民及公民教育:自由主义公民观
三、在挑战中完善自由主义公民观

第二节 中国公民教育的历程与问题
一、公民:从概念输入到思想萌芽
二、培养国家公民:从思想宣传到制度建立
三、强化与变异:从公民教育到国家公民训育
四、致力教育改革,推动公民教育

第三节 中国公民教育的本土追求
一、需要中国文化参与
二、基于中国社会选择
三、凝聚中国千年智慧
第二章 中国公民教育的本土化(1904—1936)
节 萌芽、阻抑与发展:公民教育探索期的曲折前行(1904—1919)
一、辛亥革命前公民思想在母语教科书中的萌芽
二、重视民主意识的培养:《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中的公民教育思想
三、公民教育因“复辟”受到短暂阻抑

第二节 公民教育发展的黄金期(1920—1927)
一、“国语运动”促进了公民教育思想的传播
二、“公民科”的设立促进了学校公民教育的快速发展
三、民主人士对公民教育的文本实践:以《开明国语读本》为例

第三节 公民教育政治化的前兆(1928—1936)
一、公民教育受到“党化教育”“三民主义教育”的冲击
二、培育“三民主义”好公民:《新主义教科书·国语课本》中的公民教育
三、为了民族复兴:“九一八”事变后公民教育的主动政治化


第三章 公民教育成为政治动员的工具(1937—1949)
节 国统区:公民教育融入抗日教育(1937—1945)
一、抗战时期的教育方针:巩固精神国防
二、腥风血雨下的教科书编写与发行
三、战时母语教科书中的公民教育:培养投身于革命的公民

第二节 革命根据地:用公民教育支持抗战建国(1937—1945)
一、为抗战服务:革命根据地教育的指导思想
二、革命根据地的教科书编写与发行
三、时代性和革命性:《战时新课本·国语常识合编》中的公民教育

第三节 政权转变期:公民教育成为宣传手段(1945—1949)
一、国统区与解放区的两套经典母语教材
二、国共两党母语教科书中的公民教育思想

第四章 以“人民教育”取代公民教育(1949—1976)
节 探索与迷惑:新中国公民教育的沉寂(1949—1966)
一、公民、人民与接班人:新中国初期以思想政治为核心的教育目标
二、语文教科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三、新中国初期语文教科书中的“社会主义劳动者”教育

第二节 特殊时期的“接班人”教育(1966—1976)
一、青年学生作为主要参与对象之一的“文化大革命”
二、对建国十七年教育工作的全盘否定
三、“文革”期间的教科书: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第三节 “接班人”教育:以北京市小学《语文》为例
一、“接班人”与国家的关系
二、课本中的“接班人”生活
三、课本中的“接班人”榜样
四、课本中的儿童形象

第五章 公民教育的复兴与重建(1977年至今)

节 “民主”“权利”成为新时期中国公民教育的目标(1977—1985)
一、“民主”成为“文革”后迫切的政治诉求
二、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与教材重建
三、改革开放后母语教科书中的公民教育思想——以全日制十年制小学《语文》为例

第二节 公民教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催生下快速发展(1986—2000)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公民生长提供了成长的土壤
二、教育要为现代化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公民
三、套义务教育母语教科书中的公民教育思想

第三节 新世纪社会主义公民教育的自觉构建(2001年至今)
一、新世纪全面启动公民社会建设
二、新世纪公民教育的本土实践
三、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公民——以“苏教版”语文教科书为例

第六章 百年中国公民教育的反思与重构
节 百年中国公民教育的反思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公民性的矛盾对抗
二、政治诉求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公民性之上
三、中国传统文化、公民性与时代诉求三者间的相互制约

第二节 中国公民教育本土化的失落与追问
一、弱势地位:现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
二、战争对公民性的戕害
三、矛盾对抗:传统伦理政治与现代民主政治的博弈

第三节 基于中国伦理精神的公民教育本土化建构
一、成为“公之民”:基于中国伦理型文化的现代公民特征
二、中国伦理与公民精神的价值耦合
三、基于中国伦理的公民教育本土化设计

参考文献
后记
內容試閱


刘霞的专著《中国公民教育的本土实践——基于百年母语教科书的文本分析》,即将出版。该书是她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又经过获批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三年的继续研究,形成的终成果。我作为她曾经的博士论文指导老师,应她的邀请作序,一方面是向刘霞博士著作的出版表示衷心的祝贺,另一方面也谈谈我对这个选题的认识。
刘霞读博士之前,曾经有一段小学语文教师的经历,后来她读了语文教学方向的教育硕士和一个学术硕士。硕士毕业后,在凤凰母语教育研究所从事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研发工作。这段工作经历,使她对小学语文教材和教学有着比较多的了解,加之其硕士论文也是对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文本分析,使她又具有一定的研究积累。这是她选择小学母语教科书作为分析对象的直接原因。
刘霞当时(2013年)选择小学母语教科书作为分析公民教育的抓手,没有做过多的理论思考。现在看来,以母语教科书分析中国公民教育,是明智的、正确的,也是有理论依据的。这主要基于两点:,教材是国家事权,体现着国家意志和民族基本价值观,决定着国家的下一代学什么、信什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教材作为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旨在帮助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小打好中国底色,成为有理想、有责任、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第二,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生命、精神家园。母语教材能够深刻反映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底蕴和民族性格,体现中华民族特色。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公民的国家认同感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公民的安身立命之本。
她之所以选择公民教育,则与我直接有关。我当时正在从事一个“公民身份认同与学校公民教育”的项目研究。我在研究中把公民作为一个西方的概念,回溯了公民教育的历史发展以及公民教育的不同流派,提出了个体公民、国家公民、社会公民和世界公民等多元公民身份。我的这些探讨多是基于西方公民教育的理念和思想。她提出做中国公民教育研究后,我心里还是有点顾虑和担心。因为公民概念早产生于西方,在中国,公民是一个舶来品。中国是否有公民教育,在学界是存在争议的,有些学者甚至直接否认中国有公民教育这一说法。我和刘霞博士在讨论中逐渐认识到,公民是与民族国家联系在一起的,是民族国家的主体。有国家就有公民,公民是国家的产物。公民教育就是培养一个国家和社会合格成员的教育。一些学者否认中国有公民教育,是因为他们以西方的公民概念看待中国,在我们看来,这种思路是不妥的。因为一个国家的公民教育思想与本国的国情、面临的历史任务、文化等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西方有西方国家的文化,有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与我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不能把西方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公民概念反套在中国公民教育上。其实,即便在西方,公民的概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古典公民形成于雅典时代,重视公共参与、公共服务,强调公民的美德和公共的善。近代自由公民建立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基础上,重视公民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义务是权利的派生物,为享权利而尽义务。自由公民的理念成为西方近代以来主导的公民思想,它启蒙了近代公民的自由和权利意识,但发展到当代又导致了“公民唯私综合征”的严重社会问题。于是,当代西方公民教育出现了对自由公民(自由主义)的批判和对古典公民(共和主义)的回归,开始重视公民公共性的一面。
中国传统社会没有西方意义上的个人主义,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维系熟人关系的是礼仪和伦理。因此,相比于西方社会重视个人权利和自由,中国传统文化更重视伦理道德和公共观念。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首要任务是求得民族生存和独立,因此,爱国主义、尚武精神在中国公民教育中具有突出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宪法明确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中国现代公民教育开启了新的一页。当代随着社会的转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和民主国家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中国公民的价值主导。
我认为公民有两个维度:一个是个体维度,一个是公共维度。两个维度虽然相反,但却是联系在一起的。个体维度使公民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公共维度使公民成为公共人。中西方公民的起点有差异,西方以个体为起点,中国以公共为起点,但到当代,西方以公共性矫正个人主义的问题,正在从“我”走向“我们”;中国以个人主体意识矫正虚假的集体观念,正在以“我们”关照“我”。可以说,当代中西方的公民教育殊途同归,正在从不同的方向实现公民个体性与公共性的结合,使公民成为权利和责任统一的完整公民。
在研讨中,我们认为,公民是民族国家的产物,应该反映民族国家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中国公民教育不能简单移植西方,而要根据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本位,结合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对公民的要求,探讨中国公民教育的本土路线。所以,刘霞博士选择以母语教科书为分析的切入点,以历史的眼光分析百年母语教科书中所体现的公民教育思想的嬗变。
本书按照“总—分—总”的逻辑,在章总体描述中西方公民教育历史发展的基础上,第二至五章分述了以百年母语教科书为载体的公民教育的四个发展阶段:中国公民教育的本土化(1904—1936);公民教育成为政治动员的工具(1937—1949);以“人民教育”取代公民教育(1949—1976);公民教育的复兴与重建(1977年至今)。对每一阶段的公民教育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作者并不仅对文本做分析,而是把不同时期公民教育放到一个宏观的历史背景中,尽可能客观陈述每个时期公民教育“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刻画了不同时期公民的形象和公民教育的内容。在对母语教科书中公民教育的历史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第六章总结公民教育的经验和教训,对公民教育中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并基于中国伦理精神对公民教育进行了本土建构。总体来说,全书的逻辑清晰,结构安排合理,对百年母语教科书中的公民教育的分析比较全面系统,较为完整地勾画了中国公民教育的历史地图。
区别于西方公民的权利观,本书基于中国传统伦理型文化,建构中国公民教育的概念。作者提出伦理型文化决定了中国人的整体性思维,强调责任和义务,追寻个体美德,这些使个体成为一个普遍存在者,即“公之民”。基于中国伦理文化的义务论、责任论,公民教育强调公民爱国、鼓励奉献、乐于助人和社会责任等,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本书提出了中国本土的公民概念,试图建构本土的公民教育话语。尽管这一建构还是粗线条的,但它毕竟跨出了一步,努力使中国的公民教育摆脱西方的话语体系。
在中国研究公民教育,有很大的难度。不仅是因为公民教育有较强的政治敏感性,这一点已使很多人望而生畏,而且公民教育研究本身对研究者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公民教育是关于公民的教育,它不只是运用教育学理论讲“怎么培养”,还要运用政治哲学的理论分析“培养什么样的公民”。已有的公民教育研究主要是西方的视野,或介绍西方公民和公民教育的理论思潮,或者介绍西方公民教育的实践经验。即便是中国公民教育的探讨,也多是从西方的理论和实践中获得启示。真正中国本土的公民教育研究比较少,还比较薄弱。本书以母语教科书为分析的载体,自然又要求作者对母语教育及近代中国历史有较为透彻的理解。在这个意义上,本书是一个融政治哲学、教育学、语文、中国近代史等多学科于一体的跨学科研究。研究的跨学科性,对作者的学术背景、知识面和理论素养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本书在中国公民教育的历史分期,每个阶段公民教育的把握,公民教育发展轨迹的总结和提炼,本土话语的建构等诸多方面还不够全面,还可以进一步深挖和细耕。我也相信,这些问题会在作者以后的研究中逐步得以弥补和完善。
著作的出版,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起点。这个起点对作者如此,对关注和研究这一问题的学界同人也是如此。愿我们所有的公民教育研究者能够以此为起点和契机,深入推进中国本土公民教育研究,真正构建中国公民教育本土话语体系和学术体系。这是我们共同的期待和共同的目标,我愿意与大家携手前进。

冯建军
于牛年正月初三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