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法律是什么:20世纪英美法理学批判阅读(全新增订版)
》
售價:HK$
63.8

《
从宁波到日本:生活世界的对话
》
售價:HK$
74.8

《
西夏史(历史通识书系)
》
售價:HK$
77.0

《
怪谈:一本详知日本怪谈文学发展脉络史!
》
售價:HK$
57.2

《
韩江黑夜的狂欢: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韩江出道作品
》
售價:HK$
63.8

《
销售的力量
》
售價:HK$
97.9

《
我活下来了(直木奖作者西加奈子,纪实性长篇散文佳作 上市不到一年,日本畅销二十九万册)
》
售價:HK$
63.8

《
数学分析原理(第二卷)(第9版)
》
售價:HK$
86.9
|
編輯推薦: |
1. 丛书推出背景:
(1)根据中央和国务院的部署,2017年9月起,全国中小学开始使用统编的《语文》教科书。高中统编语文教科书也将于不久的将来投入使用。统编语文教科书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先生任总主编,理念是更加注重“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教育。其特色,是鼓励、要求学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阅读中,文学名著、名作的阅读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为此,教材专门设置了“名著导读”栏目,举例讲述阅读的方法,并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统编教材的另一特色是加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的内容,对于让中小学生铭记历史,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2)2017年年底,修订版高中语文开始使用,与2011年版义务教育阶段一样,强调学生要尽可能多地进行文学名著和名作的阅读,尤其是整本书阅读。文学阅读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被空前提高。
(3)200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丛书,2001年改版为“语文丛书”,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和热烈欢迎。十几年来,秉承专业、严谨的作风,丛书吸取教育专家和广大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历经四次改版及修订。截至目前,累计
|
內容簡介: |
《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和他的后学如宋玉、景差、贾谊等人的作品集。西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他们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从此以后,“楚辞”就成了一部总集的名称。这是我国历史上部个人专著诗集,与《诗经》并列为中国诗歌的两大源头。《楚辞》中作品数量多的是屈原,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等。宋玉的《九辩》也是对后世影响很大的一篇作品。《楚辞选》选录了屈原、宋玉的代表作。注释简洁,译文清畅,扫除古奥难懂的障碍,接触纯粹的诗人心灵,很适合一般读者阅读。
|
關於作者: |
陆侃如(1903—1978),祖籍江苏太仓,出生于江苏海门,生前曾任山东大学教授,是当代著名的古典文学专家。主要著作有《中国诗史》(合著)、《中古文学系年》等、《文心雕龙选译》(合著)等。
龚克昌,1933年生,福建漳州人。山东大学教授,主要代表著作有 《汉赋研究》、《中国辞赋研究》等。
|
目錄:
|
目录
导读
前言
屈原
九歌
东皇太一
云中君
湘君
湘夫人
大司命
少司命
东君
河伯
山鬼
国殇
礼魂
天问(节选)
离骚
九章
涉江
哀郢
怀沙
橘颂
招魂(节选)
宋玉
九辩(节选)
知识链接
|
內容試閱:
|
导读
“楚辞”通常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作为书名,它是一部与《诗经》并列的诗歌总集。二,它是战国时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诗体,主要流行在楚国,作家如屈原、宋玉也都是楚国人。
作为诗歌总集,《楚辞》初由西汉刘向编辑成书,共十六卷,除了收录屈原的二十五篇作品外,还有屈原之后,宋玉至西汉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严忌、王褒、刘向学习、模仿屈原作品的诗歌。后来,东汉王逸为该书作注,编成《楚辞章句》,共十七卷,后一卷为他自己的模拟之作《九思》。这个十七卷本《楚辞章句》就是我们今天能见到的《楚辞》早的面貌。
作为一种诗歌体式,楚辞的主要特征是“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黄伯思《翼骚序》,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五引),所谓的“楚语”就是楚国独特的词汇,如羌(qiānɡ)、些(suò)、只(zhǐ)、侘傺(chà chì)、蹇产(jiǎn chǎn)等,特别是“兮”字的用法,极为灵活而有特色;所谓的“楚声”是指诗歌的顿挫悲壮,或韵或否;所谓“楚地”是指诗中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沅、湘、江、夏首等;所谓的“楚物”主要指楚地特有的植物,如茝、荃、蘅、申椒、菌桂等。这些东西都具有鲜明的楚地自然与文化特色,而奠定这种风格特色的主要功臣就是伟大的诗人屈原。
屈原,名平,战国时期楚国人,大约生于公元前340年至前278年之间,生平事迹主要见于他本人的诗歌和西汉司马迁所写的《屈原列传》,但是屈原诗歌里涉及行迹的信息并不是很完整,而《屈原列传》的记载也有很多模糊的地方,因此,屈原的生平事迹还是比较模糊的。关于他创作那些诗歌的时间和地点,更是难以准确判定。下面我们就从宏观的角度做些介绍,以为参考。
屈氏,与昭、景并列,号称楚国三大姓氏,他们是从楚国王族分化出来的贵族。屈氏可以追溯至楚武王的儿子瑕,瑕被封于屈地,遂以屈为氏(先秦时期姓、氏有别,后世所说之姓,在先秦时期主要指氏)。春秋战国时期,屈氏涌现过不少有名的人物,除始祖屈瑕外,还有屈完、屈到、屈匄等人,屈氏与楚王同宗,因此,经常担任楚国的重要官职。
屈原生活在楚威王、怀王、顷襄王时期,他也同样有过担任重要官职的经历。屈原初的官职据说是三闾大夫,主要执掌屈、昭、景三大贵族子弟的教育。后来又被楚怀王委以重任,担任楚国重要的官职左徒,这是仅次于楚国宰相的职位,那时候他才二十多岁。楚怀王为什么要重用屈原?我们可以从时代氛围中去推测。楚怀王在位之时正当战国时代的中后期,当时秦、楚、齐、燕、赵、魏、韩七国竞争非常激烈,诸国时而合纵(主要齐、楚、魏、韩等一些国家联合抗秦),时而连横(主要指秦与六国中某些国家联合),形势变幻不定。总体而言,这时的秦国已经显出优势,在与列国的竞争中获利较多,楚国虽是大国,却常常处于下风。也许正是有感于形势的严峻,年轻的楚怀王重用屈原希望进行改革,屈原也有感于怀王的知遇之恩,殚精竭虑地辅佐,两个活力迸发的青年共同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屈原“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在内政方面,他与楚王商量国事,发布政令;在外交上,他善于周旋,接待各国使臣,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顺便介绍一下屈原的外交思想,屈原是偏向“合纵”的,即联合齐、魏等国共同对抗秦国,当时有句谚语,说“从(通‘纵’)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战国策·楚一·苏秦为赵合从说楚威王》),合纵对楚是比较有利的。不过,楚怀王、屈原这种君臣信任的关系没能维持多久就被破坏了。当时有个上官大夫很嫉妒屈原,有一次,屈原替怀王草拟宪令,还没有拟好,上官大夫就想抢过去看看,宪令乃机密之事,屈原自然是不给,于是上官大夫就在怀王的面前进谗言,说:“屈平为大王撰写宪令,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每一次发布宪令,屈平都自夸得很,说是自己的功劳,并炫耀除了他屈平,没有第二个人能做好。”这话的言下之意是屈原连怀王也不放在眼里。楚怀王是个自视甚高的人,他有一切尽在掌握之中的虚假自信。上官大夫的谗言恰好击中他的虚荣心,虚假的自信说服不了自己,所以他很容易把屈原的这种高傲误解为是对他的羞辱,于是他革去了屈原的官职,不予重用。
担任左徒是屈原得志的时候,但是这种君臣知遇的关系没能维持多久就结束了,自此之后,楚怀王有意疏远屈原,这让拥有宏伟志向的屈原非常失落。年纪轻轻的他受此挫折,心里毫无准备,心情忧郁的程度逐渐加深。忧愁久了,思虑多了,他对楚王也生出许多抱怨,对上官大夫这种专事谗陷的自私小人尤其厌憎。他怎能不恨?再造一个辉煌的楚国是他宏大的抱负,如今铩羽,这不是一般的失意。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屈原又遭受了更严重的惩罚,他被楚怀王流放了。流放之地是汉北。汉北的环境是蛮荒的,怨恨、忧愁、烦恼、苦闷从四面八方涌过来,如蜂虿的毒刺扎入心灵,精神上的剧痛传递到每个神经末梢,这让诗人的情绪更加敏感,更加激烈,但他无处诉说。据说,这时他创作了《离骚》。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这首诗共有370多句,近2500字,是中国诗歌杰出的长篇抒情诗之一。屈原用象征和譬喻的手法描写了自己在楚国政治生活中的境遇,即用香草、美人指称正直、光明俊伟的人物,主要是指楚王或自拟,用恶草、恶鸟比喻邪曲的小人,主要指政敌。在诗中他把自己的世系、生平、情感和“美政”理想都尽情地倾吐出来,在诗中他表达了自己与怀王难以遇合的苦闷,但他始终寄希望于怀王,诗中描写急切寻求“美女佳偶”的行为就是这种愿望的体现,他希望怀王有朝一日能够觉醒,不被周围的小人蒙蔽。但是,他的所有尝试都以失败告终。失败之后,屈原有两个选择:一是离开楚国,像战国时期的商鞅、苏秦、张仪等人那样,到别的国家去做客卿。另一个选择是终老楚国。对屈原来说,不是楚国的辉煌就不是辉煌,因此,屈原选择了后者。
在汉北,屈原到过鄢鄀,这是楚国的旧都,楚昭王曾经迁都于此,这里可能还保留着往日的宗庙。在这些宫殿庙堂的墙壁上,还画着天地神灵和上古传说中的人物,屈原看到这些遗迹,徘徊往复,浮想联翩,于是写下了著名的长诗《天问》。《天问》基本上每句都是问题,总共有170多个问题,从开天辟地的传说,到夏、商、周三代的兴亡,再到春秋五霸的历史,诗人连绵不断的呵问质疑。这是一首情感炽烈的奇特长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在屈原被流放期间,楚国朝堂上也发生了一件大事——张仪访楚。张仪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之一,这时他是秦国的“客卿”,他来到楚国,意欲何为?让我们先了解一下事情的背景。楚怀王在位的第十六年,楚与齐“合纵”,结成了比较稳固的联盟关系,此时秦恵王动了攻打齐国的心思,于是就想破坏楚、齐联盟的关系。于是,秦恵王就派张仪使楚施展离间之计。来时,张仪为楚王准备了一份厚礼——“商於(wū)之地六百里”。
为什么“商於之地六百里”是一份厚礼呢?“商於之地”中的“商於”是商和於两个地名的合称,在今陕西商洛市境内,位于秦岭南麓,是秦、楚交界之地。秦岭高峻,阻塞南北,为地理区域划分的天然屏障,商於之地有一条跨越秦岭的交通孔道,战略要地武关就在这里,经武关北上越秦岭可以直达关中,同样自武关东出,也可畅通楚国的腹地,所以古人说:这个地方“扼秦楚之交,据山川之险,道南阳而东方动,入蓝田而关右危。武关巨防,一举而轻重分焉”(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四《陕西三(西安府下)》)。
商於地区对楚国参与北方中原地区争霸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春秋时期楚国就与晋国长期在此拉锯争夺。进入战国时期,秦国取代三晋,继续与楚国争衡,并据有该地。为此,楚国不得不在商、於临近的地区维持强大的军事存在,同时北上中原也不得不以此为“后顾之忧”,因此,秦据商、於,控扼武关,不仅战略上牵制了楚国,在军事资源方面也在消耗楚国。所以当楚怀王听张仪说,秦王愿意割商於六百里之地与楚,不由得被兴奋冲昏了头脑。他心动了,并主动忽略被欺诈的风险,不加思索地与齐绝交。绝齐之后,怀王派使者去秦办理土地交割事宜,结果张仪诈称,当时约定的是自己采邑“六里之地”,不是商於六百里之地。楚怀王绝没有想到这样的结果,秦国和张仪如此羞辱自己,真是欺人太甚,于是他决定予以反击,发兵攻秦。
怀王十七年春,秦楚在商於之地东部——楚国的丹阳打了一仗,结果楚军失败,大将屈匄被俘,八万将士被秦人斩首,还丢掉了汉中郡。怀王很不服气,再次兴兵,这次兵锋深入秦境,直达关中蓝田(离秦都咸阳很近),与秦激战,但就在此时,魏国的军队却来窥伺楚国,楚国后防空虚,于是军心摇动,又被秦军打败。楚国连遭重创,只得主动割让两城求和。怀王处处被动,这时他又想起了屈原,于是重新启用屈原,并要他出使齐国,重建联盟关系。屈原不辱使命,完成任务。楚国的危机暂时得到纾解。
在屈原去齐国的时候,秦国也派了使者到楚国,表示愿意归还汉中郡,以与楚国修好。怀王深恨被张仪羞辱,愤恨地说宁愿不要汉中郡,也要得到张仪。张仪听到这样的话,竟然主动提出再度出使楚国。不久,张仪带着大量的金钱再次来到楚国,这次他大行贿赂之策,首先买通怀王的宠臣靳尚,并通过靳尚等人贿赂怀王的宠妃郑袖,在靳尚、郑袖的活动下,怀王终释放了张仪。屈原回来后,追问为什么不杀了张仪,怀王这才醒悟过来,但是追赶张仪已经来不及了。
......
离骚
【说明】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楚辞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诗歌的代表作。它是一首极其杰出的自叙性的抒情诗,它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在这首诗中,作者反复地抒发了自己要求革新的政治抱负,热情洋溢地表现了他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和关怀,愤怒地揭露了楚国统治集团的自私和腐朽。作品想象丰富,感情真挚,词藻华美,音节铿锵,充满着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这首长诗当作于屈原流放以后稍为靠前的一段时间里。
帝高阳之苗裔兮〔1〕,朕皇考曰伯庸〔2〕。
摄提贞于孟兮〔3〕,惟庚寅吾以降〔4〕。
皇览揆余初度兮〔5〕,肇锡余以嘉名〔6〕。
名余曰“正则”兮〔7〕,字余曰“灵均”〔8〕。
【解释】
〔1〕高阳——相传是颛顼(专须zhuān xū)的别号,大概是原始社会的一个部族首领,为楚国的远祖。苗裔(意yì)——久远的后代子孙。
〔2〕朕(振zhèn)——我。皇——光大。考——已去世的父亲。
〔3〕摄提——摄提格的简称,寅年的别名。贞——正。孟——开端。(邹zōu)——正月的别名。
〔4〕降——诞生。
〔5〕皇——就是皇考。览揆(奎kuí)——观察,衡量。初度——初生的情况。
〔6〕肇(照zhào)——开始。锡——赏赐。嘉——美好。
〔7〕正则——公正的法则,含有“平”的意思。
〔8〕灵均——美好的平地,含有“原”的意思。
【译文】
我是古帝高阳的远孙啊,
伯庸是我光荣的已故的父亲。
我生在寅年正月里啊,
庚寅日是我的生辰。
父亲察看过我初生时的情况啊,
方才给我个美好的字和名。
给我的名是“正则”啊,
给我的字是“灵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