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韩江黑夜的狂欢: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韩江出道作品
》
售價:HK$
63.8

《
销售的力量
》
售價:HK$
97.9

《
我活下来了(直木奖作者西加奈子,纪实性长篇散文佳作 上市不到一年,日本畅销二十九万册)
》
售價:HK$
63.8

《
数学分析原理(第二卷)(第9版)
》
售價:HK$
86.9

《
陈寅恪四书
》
售價:HK$
316.8

《
汉密尔顿关于制造业的报告
》
售價:HK$
74.8

《
开放科学:人工智能时代的呼唤
》
售價:HK$
108.9

《
武器化的知识:国联、自由秩序和软力量的使用
》
售價:HK$
86.9
|
內容簡介: |
《法史学刊》是由中国法律史学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主办,中国法律史学会秘书处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制史研究室组织编辑的专业性学术集刊。集刊内容涵盖中外法制史、中外法律思想史、法律文化等法律史学科的各个分支,间或旁及法理学、部门法学、哲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法律史学得以滋养的学科领域。本书是总第16卷,旨在反映法史学科的探索,展现法律文化研究的多彩景观,评析学术作品,介绍法史学界前辈学人,以激励后学,传承学术。
|
關於作者: |
主编张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法制史研究室主任。曾在《法学研究》、《法学家》、《政法论坛》、《比较法研究》、《行政法学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出版学术著作、译著五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首席专家。兼任中国法律史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比较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法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马克思主义建设与研究“中国法律史”学科专家,中国政法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中国公安大学客座教授等。执行主编王帅一,男,辽宁大连人,历史学学士、法学博士。2011年7月至2013年12月于清华大学法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其间于北京市交通委员会法制处挂职锻炼,2014年1月至今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清法律史,曾于《中外法学》《政法论坛》等刊物发表相关论文,曾获第五届中国法律文化研究成果奖一等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系十佳教师。
|
目錄:
|
法史前沿
周初慎罚注解 李燕
唐律“公罪”立法源流与司法实践探析 赵旭
元代未成年人法律保护——基于《元典章》的研究 王炳军
法律帝国主义之下的“法制现代化”:华洋角力与会审公廨 邹德民
法律文化
《汉旧仪》等典章中的相见礼与契约法规则的关联 范一丁
唐律“轻重相举条”的法理性质探究 任佰虎
浅析宋代罢黜法与黜降法 黄山杉
评论译介
浅谈日本近代法学诞生初期对东西两种法律文明的比较与融合 杨继春
注释法学派的形成:学者群体、研究领域与理论工具——一个国内文献的综述 刘舟祺
程树德的比较宪法学研究 孙烁
比较法文化论的一个尝试 〔日〕野田良之 文 王奥运 译
法史学人
书读五车为报国,愿得此身献中华——法学家吴建璠先生的学术人生 王肃羽
大写的人生——在杨永华教授追思会上的发言 侯欣一
注释体例
约稿函
|
內容試閱:
|
编者寄语
《法史学刊》是由中国法律史学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主办,中国法律史学会秘书处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制史研究室组织编辑的专业性学术集刊。集刊内容涵盖中外法制史、中外法律思想史、法律文化等法律史学科的各个分支,间或旁及法理学、部门法学、哲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法律史学得以滋养的学科领域。
《法史学刊》原名《法律史论集》,已出版6卷。推始其前身,则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法律史论丛》第1~3辑。故《法史学刊》卷、第二卷作为学会会刊,应为“总第十卷”“总第十一卷”。2016年至2017年学会又相继编辑出版了《中国法律史研究》两卷为学会会刊。自2019年起,学会会刊承继学脉、接续传统,连续出版《法史学刊》2019、2020年卷,故2021年卷为会刊的“总第十六卷”。
《法史学刊》虽然几易其名,但始终秉承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宗旨,以遵守学术规范、维护学术道德、增进学术交流、追求学术创新为原则,力争办成海内外法史学人沟通讯息、抒发心得、切磋学问、阐扬良知的学术园地。
《法史学刊》分设固定栏目和互动栏目。固定栏目初设“法史前沿”、“法律文化”、“评论译介”和“史料文献”四门,旨在反映法史学科的探索,展现法律文化研究的多彩景观,评析学术作品,介绍新见史料,解读文献,传扬知识。
《法史学刊》珍视读者、作者与编者的交流互动,互动栏目视稿源状况并依同仁提议设立。学界同仁可以围绕某一专题展开深入的研讨,也可着重展示某一特定地域的制度和文化,更可以追忆难忘旧案,推介优秀学人,畅谈学术思想、治学方法,甚至也不妨聊聊作者自己读书、游学的心得偶见、趣闻轶事,等等。在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五部门发文通知,联合开展清理“四唯”(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行动的背景下,《法史学刊》希望可以通过非固定的互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