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卓”越人生卓仁禧传

書城自編碼: 3697015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傳記科学家
作者: 王艳明
國際書號(ISBN): 9787571011598
出版社: 湖南科技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11-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107.4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盛世:西汉 康乾
《 盛世:西汉 康乾 》

售價:HK$ 117.6
所有治愈,都是自愈
《 所有治愈,都是自愈 》

售價:HK$ 81.6
财富管理的中国实践
《 财富管理的中国实践 》

售價:HK$ 153.6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附作者篇目索引)(全四册)精——中国古典文学总集
《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附作者篇目索引)(全四册)精——中国古典文学总集 》

售價:HK$ 597.6
财之道丛书·太古传:商业帝国200年
《 财之道丛书·太古传:商业帝国200年 》

售價:HK$ 153.6
不要相信你所想的一切:如何停止过度思考,克服焦虑、自我怀疑和自我破坏
《 不要相信你所想的一切:如何停止过度思考,克服焦虑、自我怀疑和自我破坏 》

售價:HK$ 50.4
万历四大征(全两册)
《 万历四大征(全两册) 》

售價:HK$ 117.6
凝望:我的摄影与人生
《 凝望:我的摄影与人生 》

售價:HK$ 129.6

 

建議一齊購買:

+

HK$ 89.8
《 赵九章传 》
+

HK$ 116.0
《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 当油气遇见光明 翟光明传 》
+

HK$ 92.3
《 情系生物膜 杨福愉传 》
+

HK$ 161.7
《 杨振宁传(最新增订版) 》
+

HK$ 75.4
《 《解码者:艾伦·图灵传》 》
+

HK$ 46.2
《 中国“问天第一人”:竺可桢 》
編輯推薦: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是根据国务院批复,中国科协牵头,联合相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集“采集工程”丛书入传科学家涵盖现代科学诸学科,涉及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各领域,在采集整理和收藏保存这些中国现当代科技发展史料的基础上,开展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记录老科学家们个人的学术成长轨迹,梳理中国现当代科学家群体的演进过程与学术传承脉络,有助于进一步梳理和丰富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厘清我国科技界学术传承脉络和学术传统,总结探索我国科技发展规律和科技人才成长规律,为更好地制定科技政策和人才政策、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参考依据。
采集工程是一项基础工程,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科研工作,也是一项独具特色的文化建设工程,更是一项重大的民心工程。
內容簡介: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是根据国务院批复,中国科协牵头,联合相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集中展现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老科学家的学术脉络和人生经历的人物传记丛书,有助于进一步梳理和丰富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厘清我国科技界学术传承脉络和学术传统,总结探索我国科技发展规律和科技人才成长规律,为更好地制定科技政策和人才政策、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参考依据。本书为采集工程丛书中的一部。卓仁禧是我国著名分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会会士、中国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重要奠基人之一。本传记分为八章,章节按时间延展、以事件布局,章节间按照大小主题渐次叙述。整篇传记勉力做到事实准确、客观公允、描述流畅清晰。对有争议的问题则秉持孤证不立、客观陈述、不做结论性评价的原则。以历史发展的自然逻辑及朴素的笔触,完整反映卓仁禧的成长历程、科学精神、学术成就、丰富人生,勉力勾勒出其学术成长的过程,努力刻画与展示一个为了国家科技进步与发展,孜孜以求、兢兢业业、锐意创新的科学家形象。
關於作者:
王艳明,国家档案局档案干部教育中心特聘教授,中国农工民主党湖北省委委员,湖北省档案局(馆)、武汉市档案局(馆)科技专家组成员。曾任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档案学系系主任。主要从事电子文件管理、声像档案管理和档案事业现代化管理的教学与研究。主持多个国家文化专项、国家档案局科技计划项目,曾出版老科学家资料采集工程《誓言无声铸重器:黄旭华传》。
目錄
目 录

导 言
章 “卓”越人家
琴岛鸡山 卓氏老宅
鹭岛卓氏 一门三杰
枝繁叶茂 脉及全球
诚勤以立 慈俭故广
鼓浪逐波 欢乐童年
第二章 问学之路
多元文化熏陶 父母言传身教
沥风沐雨 多舛求学
厦大露营 威信初立
台湾之旅 豁目开襟
见证外侮 刻骨铭心
第三章 三载四大学
逡巡选择 投考协和
小学代课 香港偶行
协和求知 改投化学
慕赴上海 转学震旦
并入复旦 提前毕业
第四章 潜心教研 进修深造
分配报到 入职武大
执掌教鞭 助教助研
得避风潮 南开进修
总理接见 进修结业
短暂度假 弥补妻儿
第五章 崭露头角 致力有机硅研究
得遇良师 获评劳模 成果丰硕
遭遇文革 下放“五七干校”劳动
天赐际遇 研发军用玻璃防雾剂
锦上添花 再克磁带漏码与闪点难题
再接再厉 巧合水晶透亮剂
成果小结 出席全国自科规划会议
第六章 广泛国际交流 实现研究转型
晋升副教授 担纲武大高分子教研室
出访法国 与法国学者广泛交流
数晤莱恩结友谊 游历东瀛阔视野
耶鲁访学 实现研究转型
第七章 掌舵化学系,建设重点实验室
成长迅速 出任系主任
深耕教研 建设生物医用高分子实验室
成就斐然 当选科学院院士
老骥伏枥 犹争朝夕
第八章 教书育人 完美人生
教书育人 琢玉成器
慈父挚友 善诱子孙
节俭敦厚 乐于助人
严谨正直 豁达人生
结 语
学术经历与主要成果
科学贡献的成因
附 录
附录一:卓仁禧年表
附录二:卓仁禧主要论著目录
附录三:重要采集成果目录
参考文献
后 记
內容試閱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以下简称“采集工程”)是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由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于 2010 年正式启动,中国科协牵头,联合中组部、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文化部、国资委、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 11 部委共同实施的一项抢救性工程,旨在通过实物采集、口述访谈、录音录像等方法,把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历程的关键事件、重要节点、师承关系等各方面的资料保存下来,为深入研究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宣传优秀科技人物提供手资料和原始素材。采集工程是一项开创性工作。为确保采集工作规范科学,启动之初即成立了由中国科协主要领导任组长、12 个部委分管领导任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采集工程的宏观指导和重要政策措施制定 , 同时成立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负责采集原则确定、采集名单审定和学术咨询,委托科学史学者承担学术指导与组织工作,建立专门的馆藏基地确保采集资料的永久性收藏和提供使用,并研究制定了《采集工作流程》《采集工作规范》等一系列基础文件,作为采集人员的工作指南。截至 2016 年 6 月,已启动 400 多位老科学家的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作,获得手稿、书信等实物原件资料 73968
件,数字化资料 178326 件,视频资料 4037 小时,音频资料 4963 小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采集工程的成果目前主要有三种体现形式,一是建设“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网络版”,提供学术研究和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家之用 ;二是编辑制作科学家专题资料片系列,以视频形式播出 ;三是研究撰写客观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的研究报告,以学术传记的形式,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联合出版。随着采集工程的不断拓展和深入,将有更多形式的采集成果问世,为社会公众了解老科学家的感人事迹,探索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研究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历程提供客观翔实的史料支撑。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韩启德
老科学家是共和国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也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们的学术成长历程生动反映了近现代中国科技事业与科技教育的进展,本身就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近年来老科学家相继辞世、学术成长资料大量散失的突出问题,中国科协于2009 年向国务院提出抢救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的建议,受到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并明确责成中国科协牵头,联合相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根据国务院批复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实施方案》,中国科协联合中组部、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文化部、国资委、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 11 部委共同组成领导小组,从 2010 年开始组织实施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文献与口述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录音录像、实物采集等形式,把反映老科学家求学历程、师承关系、科研活动、学术成就等学术成长中关键节点和重要事件的口述资料、实物资料和音像资料完整系统地保存下来,对于充实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文献,理清我国科技界学术传承脉络,探索我国科技发展规律和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弘扬我国科技工作者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全社会营造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收集工程把重点放在年龄在 80 岁以上、学术成长经历丰富的两院院士,
以及虽然不是两院院士、但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老科技工作者,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老科学家的关心和爱护。自 2010 年启动实施以来,采集工程以对历史负责、对国家负责、对科技事业负责的精神,开展了一系列工作,获得大量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历程的文字资料、实物资料和音视频资料,其中有一些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弥足珍贵。
以传记丛书的形式把采集工程的成果展现给社会公众,是采集工程的目标之一,也是社会各界的共同期待。在我看来,这些传记丛书大都是在充分挖掘档案和书信等各种文献资料、与口述访谈相互印证校核、严密考证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内中还有许多很有价值的照片、手稿影印件等珍贵图片,基本做到了图文并茂,语言生动,既体现了历史的鲜活,又立体化地刻画了人物,较好地实现了真实性、专业性、可读性的有机统一。通过这套传记丛书,学者能够获得更加丰富扎实的文献依据,公众能够更加系统深入地了解老一辈科学家的成就、贡献、经历和品格,青少年可以
更真实地了解科学家、了解科技活动,进而充分激发对科学家职业的浓厚兴趣。借此机会,向所有接受采集的老科学家及其亲属朋友,向参与采集工程的工作人员和单位,表示衷心感谢。真诚希望这套丛书能够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和读者的喜爱,希望采集工程能够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支持。我期待并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采集工程的成果将以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呈现给社会公众,采集工程的意义也将越来越彰显于天下。
是为序。
导言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所展现的新的需求,把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的研究推向了整个自然科学研究的前沿,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科学探索者的密切关注。而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作为这两大前沿研究领域的交叉学科之一,上世纪中期以来就开始在一些发达国家引起重视,并吸引了一大批优秀科学家投身于该领域的研制之中。上世纪 80 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一部分研究者也关注到了这一研究动态,开始在这一领域组织研究。与此同时,我国的生物材料事业迅速发展,国家也开始重视这一领域的研究,并将其作为国家重点发展学科。卓仁禧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趋势,依据自身的条件和基础,毅然转型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研究,成为我国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再经过一番矢志不渝、皓首穷经般的努力,又成为我国这一领域的旗帜性攻关带头人。
卓仁禧,男,1931 年 8 月 27 日生,福建厦门人。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博导,著名高分子化学家、生物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卓仁禧曾任武汉大学“教育部生物医学高分子材料开放实验室”主任,“生物医学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审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学科评审组成员、武汉市科技专家委员会主任、武汉大学化学系主任。此外,卓仁禧还曾兼任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副主席、湖北省高级专家协会副主席,兼任国内外学术期刊《Chinese?Journal?of?Polymer?Science》、《高分子学报》、《离子交换与吸附》副主编,兼任《Polymer?International》执行编委,负责中国分编辑部事务,担任过《Chinese?Journal?of?ReactivePolymers》、《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和《高等学校化学研究》杂志编委,同时被四川大学等多所大学聘为兼职与名誉教授。卓仁禧院士于 1950 年入读福建协和大学,1951 年转学至震旦大学,1952 年高校院系调整并入复旦大学,1953 年复旦大学化学系提前毕业后分配至武汉大学化学系任教。1957 年至 1959 年赴南开大学进修,在前苏联专家马丁诺夫指导下从事有机硅化学研究,返回武汉大学后在著名化学家曾昭抡先生指导下继续开展元素有机化学研究。1960 年任讲师,1978 年任副教授,1982 年任教授。1983 年至 1984 年赴美国耶鲁大学做访问学者,在 W.H.Prusoff 教授指导下从事生物活性化合物研究。1997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9 年当选为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会会士(Fellow)。上世纪 60 年代末至 70 年代末,卓仁禧院士主要从事以有机硅高分子为主的元素有机化学的研究。取得的成果包括系列有机硅光学玻璃防雾剂、录像磁带的粘合剂与助剂,其成果主要应用于多种光学玻璃器件的保护涂层,以实现防雾、增透的功效,不仅彻底解决了军事装备上诸如炮镜等各类镜面的生雾问题,而且应用在的水晶棺的防护上,使其长期保持晶莹透亮。卓仁禧在有机硅的研究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有机硅光学玻璃防雾剂的研制”和“彩色录像磁带粘合剂和助剂的研制”两个项目获得了 1978 年国家科学大会奖,“长链烷基三甲氧基硅烷的合成方法和用途”项目获得了 1983 年国家科技发明奖三等奖。能够在动荡的文革时期、在当时简陋的科研条件下取得如此重要的成果,体现了卓仁禧超人的意志力和杰出的研究能力。以 1978 年全国科学大会为契机,卓仁禧逐步转向生物医用高分子研究。此后 40 年,卓仁禧一直在此领域辛勤耕耘、孜孜探索,再次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开创了我国生物医用高分子研究领域的大好局面。在生物医用高分子研究领域,卓仁禧院士的主攻方向包括生物可降解高分子、基因传递高分子载体、生物活性高分子、靶向性磁共振造影剂、固定化酶及其应用等方向。围绕这些研究方向,卓仁禧主持和参与了国家科技部 973 项目《装载基因材料的分子设计及组织诱导作用和机理》、国家科技部 973 项目《用于基因和抗癌药物控制释放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用于分子诊断的功能化肽类树型大分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医疗植入用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器官、组织靶向性磁共振造影剂的研究》、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生物可降解高分子基因传递系统研究》及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攻关项目等一系列、省部级项目的研究。此外,还获得过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的资助。卓仁禧在生物医用高分子研究领域的相关成果分别获得 1991 年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1999 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91 年和 1999 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 年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和 2010 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卓仁禧不仅在科学研究领域成果丰硕,在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上也可圈可点。在武汉大学化学与高分子科学学院的发展历史上,卓仁院士在元素有机化学学科的建设、生物医用高分子学科建设上呕心沥血、无私奉献,做出了奠基性工作。他一手创建的“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国家教委开放实验室”、“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作为国内高水平的生物医用高分子研究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中青年研究人才。
在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湖北省科协宣调部的指导下,在武汉大学化学与高分子科学学院、武汉大学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档案馆等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卓仁禧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于 2016 年启动。采集工作由由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档案与信息管理系王艳明教授负责组织与实施,王艳明教授的团队对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有着丰富的经验,曾经负责过黄旭华院士、张寿荣院士的资料采集工程,都出色地完成了采集任务,受到了采集工程专家小组的一致好评。卓仁禧院士学术资料采集小组依据传主的专业背景、学术成长道路、资料采集特点和技术要求由档案管理、史料研究、新闻媒体、化学与高分子等各专业人员组成。依据工作任务的特点与性质,采集小组进行合理分工,分为口述访谈组、实物采集组、资料整编组、传记撰写组和工作协调组。按照采集工程的要求与部署,采集小组制定了详细的采集工作计划、人物访谈方案、实物采集计划、数字化处理规则、传记撰写方案,各小组成员秉持对国家负责、对传主负责的原则,齐心协力、密切配合,严格按照采集工作规定的时间节点和工作要求,认真实施着各阶段的采集计划与任务。
卓仁禧院士学术成长资料的采集工作采取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的逻辑架构进行。在时间轴上,努力做到系统地还原卓仁禧的人生轨迹;在事件轴上,力图达成完整地再现卓仁禧的学术成果。按照采集工程的要求,采集小组对卓仁禧的学术成长资料主要围绕两个方面重点实施,一是采取面对面的方式对有关当事人进行直接访谈,包括对卓仁禧院士本人及其亲属、同事、学生进行访谈,获取关于院士一生各方面的直接回忆资料;二是对各种历史资料广泛收集,包括院士一生积累下来的各种实物、手稿、书信、论文、照片、音视频、相关技术资料、学术评价等,包括来自其他各方的书籍、照片、档案、报纸、音像资料等。两年多来,采集小组克服卓仁禧院士身体健康不佳等各种困难,先后对卓仁禧院士进行了 11 次总时长为 1363 分钟的直接访谈,每次访谈均在两个小时以上。此外,王艳明教授还多次利用至卓仁禧院士家中探望之机,相机与卓仁禧院士及夫人就有关问题进行沟通询问,也利用过在医院陪伴卓仁禧院士的机会与卓仁禧院士聊一些工作经历与学术研究上的问题。
除直接访谈之外,采集小组依据工作的需要,还对卓仁禧院士夫人徐勉懿教授、卓仁禧院士女儿卓扬女士、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徐辉碧教授、原武汉大学化学系党总支书记汪文学先生、武汉大学化学与高分子科学学院高志龙教授、武汉大学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贺枫教授、武汉大学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程巳雪教授及卓仁禧院士秘书崔竞舟老师进行过 8 人 7 次共 636 分钟的间接访谈。此外,王艳明教授还多次在多种不同的场合与卓仁禧院士夫人徐勉懿教授、卓仁禧院士儿子卓夫先生、武汉大学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先正教授进行过非正式访谈,同样获取了大量的宝贵信息。经过辛勤工作和不懈的努力,采集小组共采集到卓仁禧院士的档案、论文、书籍、专利、证书、照片、手稿、报纸、音视频、学术评价等 14类资料,总计 2455 件,资料基本覆盖了卓仁禧院士一生的主要经历、学术成果及学术成长过程,其主要的学术成就得以完整而系统的呈现。按照采集工程领导小组与专家小组规定的要求,采集小组对所有资料进行了系统的订正、分类、整理、著录、标引、组卷,对大部分资料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形成了《卓仁禧学术资料总清单》、《卓仁禧学术资料实物清单》、《卓仁禧学术资料原件清单》,以满足保管及利用的需要。在此基础上,采集小组对全部资料进行了系统的组织与汇编,编制了《卓仁禧年表》,并以年表为脉络,编辑了《卓仁禧学术资料长编》,从而使采集而来的卓仁禧学术资料完整而有序,有利于将来的科学研究与深度开发。采集小组所做的后一项工作就是按照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的规定,撰写卓仁禧院士的传记。依据传记的写作特点,考虑采集工程的主旨意义,分析卓仁禧院士成长的时代背景与轨迹,参考厦门媒体对卓氏家族发展历史的相关报道,借鉴武汉大学的校史资料,采集小组明确了
传记的如下写作思路。
,完整而有序地反映传主从童年到当前的人生历程;
第二,重点还原传主曲折求学、研究转型、有机硅及生物医用高分子研究等核心事件及其历史进程;
第三,力图厘清传主人生历程、学术成长、研究转型、科学成就的时代背景、因果关联与历史经纬;
第四,尽可能准确铺陈传主的科学成就,客观陈述其成果意义与历史贡献。
卓仁禧传记分为八章,每章包含若干小结。章节按时间延展、以事件布局,章节间按照大小主题渐次叙述。整篇传记勉力做到事实准确、客观公允、描述流畅清晰。对有争议、不清晰的问题则秉持孤证不立、客观陈述、不做主观臆断及不负责任的结论性评介的原则。首章叙述卓氏家族的基本传承、卓全成经营商业的历史与成就、卓仁禧家庭的基本概况和卓仁禧的童年生活。具体首先介绍鼓浪屿卓氏家族传承及卓全成三兄弟在厦门的成就及名望,然后具体叙述卓仁禧父亲卓全成的商业奇迹,描述卓仁禧家庭及其成员的基本概况、俭朴的家风,后则着重回顾卓仁禧童年时的一些故事与见闻。
第二章主要叙述卓仁禧在上大学之前的学习经历及其基本情况,并对期间发生的、卓仁禧经历过的一些重大事件进行回顾。首先,叙述卓仁禧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的求学过程,学习的基本情况以及所涉及到的老师与同学的概况。然后对卓仁禧所经历的日军占领厦门及鼓浪屿的所见所闻进行回忆,其后对卓仁禧在中小学学习阶段所养成的个性、所具有的组织能力与逐渐形成的部分思想进行描述。具体介绍了他在高中阶段组织的厦大露营、台湾工业之旅及见证外侮的事件。
第三章主要叙述卓仁禧大学求学经历及其基本情况、思想变化。首先介绍他高考专业选择过程、代课与香港之行的经过、在协和大学学习农科的基本情况及其转换为化学专业的基本过程,其中对其专业思想的转变进行必要的梳理与分析。尔后,再对其转学至上海震旦大学的思想状况及其转学进程进行介绍。第三则是对其在全国院系调整后分配至复旦大学的一年学习情况进行叙述,并对其仓促的毕业过程进行介绍与回顾。
第四章主要叙述卓仁禧大学毕业进入武汉大学任教、恋爱结婚、南开进修及首获劳模的历史。并对其在此期间的思想变化、专业提升、敬业精神进行介绍与分析。首先对卓仁禧提前毕业分配至武汉大学的情况进行回顾,叙述刚参加工作担任助教及初步参与科研的基本情况。尔后对其与徐勉懿的恋爱结婚过程进行详细的描述,第三部分则是具体介绍他去南开大学进修深造的过程及其学习经历,对其在接受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取得专业能力快速提升进行分析与总结。后则对其在进修回校后取得工作上的成绩及获评省劳模的情况进行回顾。
第五章首先叙述卓仁禧自南开进修回来之后参与曾昭抡所主持的元素有机研究中的有机硅研究小组的的基本概况,回顾了早期研究中的一些基本研究内容。第二部分则回顾卓仁禧在文革期间所受到的冲击及其下放“五七干校”生产劳动的历史与概况。第三部分介绍他偶然转入一项军工课题的研究,并运用其创造性思维在短暂的时间内研制出了军用光学玻璃防雾剂,克服了阻碍军十几年的武器用镜面生雾的难题。
第四部分介绍他研制录像磁带粘合剂和助剂,攻克磁带漏码和闪点难题,第五部分介绍他接受研制水晶棺防雾透亮剂的具体过程。后对他在有机硅研究领域所取得成就进行系统的总结与分析,介绍他参加全国科学大会的经历和过程,并说明他研究转型的起因和动机。
第六章主要首先介绍卓仁禧改革开放后担任高分子教研室主任,尔后于 1979 年出访法国与 J.?M.?Lehn 先生学术交流的经过,对其后他与 J.?M.?Lehn 先生的深度学术交流进行回顾与总结。其次,交代卓仁禧去日本访问交流的过程及活动内容,并对其所受到的学术影响进行分析。第三部分陈述卓仁禧去耶鲁大学做访问学者的历史及其概况,并对其在此期间的研究进行分析,明确卓仁禧的研究领域已经开始转向医用高分子领域,并对其在该领域的研究前景充满自信。后介绍回国后开始医用高分子研究所取得的初步成就。
第七章主要介绍卓仁禧 1984 年出任武汉大学化学系主任至 1997 年获评中国科学院院士这一段的历史与历程。首先介绍他执掌武汉大学化学系的过程、回顾他出任化学系主任期间对化学系发展所作出的具体贡献。然后介绍他建设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实验室的过程及该实验室的发展和进步。第三部分介绍他在获评院士之前的研究成果及获评院士的过程。第四部分则是叙述卓仁禧在当选院士后的学术经历及取得的成果。
第八章首先介绍卓仁禧院士教书育人、教育子孙的事迹和过程,然后叙述卓仁禧院士的生活品格及其乐于助人的事迹,后介绍卓仁禧院士严谨的科学精神、正直的做人原则、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还原他作为一位普通人的生命梗概。
结语则是系统梳理卓仁禧的学术研究的脉络,集中总结卓仁禧的学术成就,并简要分析取得学术成就的原因和思想历程。本传记试图以历史发展的自然逻辑及朴素的白描笔触,通过以上章节
完整反映卓仁禧的成长历程、科学精神、学术成就、丰富人生,勉力勾勒出其学术成长的过程,努力刻画与展示一个为了国家科技进步与发展,孜孜以求、兢兢业业、锐意创新的科学家形象。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