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型探索

書城自編碼: 3694338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化文化研究
作者: 张伟英,蒋月锋
國際書號(ISBN): 9787573104540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09-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60.8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Hadoop大数据集群部署及数据存储项目化教程
《 Hadoop大数据集群部署及数据存储项目化教程 》

售價:HK$ 57.6
隐藏的文脉:北京书院述微( 作家解玺璋文化随笔   溯源北京文脉,追摹文士遗风)
《 隐藏的文脉:北京书院述微( 作家解玺璋文化随笔 溯源北京文脉,追摹文士遗风) 》

售價:HK$ 57.6
哲学、历史与僭政——重审施特劳斯与科耶夫之争
《 哲学、历史与僭政——重审施特劳斯与科耶夫之争 》

售價:HK$ 114.0
Xilinx FPGA权威设计指南:基于Vivado 2023设计套件
《 Xilinx FPGA权威设计指南:基于Vivado 2023设计套件 》

售價:HK$ 237.6
闽南人及其邻近族群:郭志超教授人类学随笔
《 闽南人及其邻近族群:郭志超教授人类学随笔 》

售價:HK$ 153.6
心理治疗中的依恋访谈
《 心理治疗中的依恋访谈 》

售價:HK$ 129.6
为何生活越来越像走钢索
《 为何生活越来越像走钢索 》

售價:HK$ 69.6
情感的转化力量:AEDP的疗愈之路
《 情感的转化力量:AEDP的疗愈之路 》

售價:HK$ 143.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98.8
《 毒药:危险物质的历史 》
+

HK$ 110.0
《 中国文明与山水世界 》
+

HK$ 110.0
《 北大燕园的前世今生 》
+

HK$ 73.2
《 唐代关中畿甸政区地缘建构研究—河北大学历史学丛书(第三辑) 》
+

HK$ 163.8
《 文化研究关键词 》
+

HK$ 3136.0
《 历代文话(全十册) 》
編輯推薦:
现代性是对现代社会文化精神的观照,也是对与传统相对立的价值观念、社会结构特征的概括。反观当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型,传统文化没有建构出反思的主体,社会生活也缺少理性化的或合理化的建构。本书从对中国实现现代性转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可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型方面提供一些借鉴。
內容簡介:
本书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意义和方法,中国传统文化转型的意义,现代化境遇下的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探析,文化现代化的困境与挑战、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双重效应,现代化价值观的建构。中国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建设分析,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命运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道路问题、中外文化比较及其相互关系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与近代文化的关系问题以及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问题等。
關於作者:
张伟英,山东聊城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共产党的党风廉政建设。近年来在《人民论坛》《世界社会主义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多篇。? 蒋月锋,山东莒县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现任职于山东交通学院。
目錄
目录
上篇:传统文化理论001
章中国传统文化理论概述003
节文化、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003
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010
第三节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017
第四节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和意义021
第五节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022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转型的意义及现代化024
节中国传统文化转型的意义024
第二节现代性境遇下的中国传统文化025
第三节追求现代性——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主题031
第四节现代化作为文化精神:文化论036
第五节中国文化发展的崭新阶段039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下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045
节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045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实现的历史必然性046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下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053
第四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下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基本经验056
第四章传统—现代嬗变中文化现代化的困境与挑战064
节传统—现代嬗变中价值观念现代化的困境064
第二节传统—现代嬗变中思维方式的困境068
第三节传统—现代嬗变中与核心价值结合的困境070
下篇: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路径073
第五章传统价值观念的现代化更新075
节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主要特点075
第二节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双重效应076
第三节新型现代化价值观的建构082
第六章现代化文化思维方式的有效构建086
节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的特点086
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的优劣092
第三节从传统文化思维到现代文化思维100
第七章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107
节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价值及传承发展107
第二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112
第三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关系115
第四节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117
第五节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3
第八章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化的产业园区实践127
节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命运和文化产业的发展127
第二节作为内容生产方式的文化产业园区135
第三节作为景观的文化:文化产业园区的空间布局147
第四节作为叙事的文化:文化产业园区的文化故事149
第五节作为意义的文化:文化产业园区的文化价值150
第九章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几个理论问题153
节关于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道路问题153
第二节关于中外文化比较及其相互关系问题168
第三节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近代文化的关系问题177
第四节关于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问题192
参考文献197
內容試閱
前言
现代性是对现代社会文化精神的观照,也是对与传统相对立的价值观念、社会结构特征的概括。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型,可以看到,尽管利用传统文化没有建构出反思的主体,社会生活也缺少理性化的或合理化的建构,但依然存在走向现代性转型的思想资源,由此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性视域下的理论价值。因而,从后现代性语境下,一旦中国实现了现代性转型,中国传统文化将必然得到复兴。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思想的复兴的条件就是现代化。因此,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型十分必要和重要。
本书共分为六章。章为中国传统文化理论概述,分别介绍了文化、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和意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第二章是中国传统文化转型的意义及现代性研究,分别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转型的意义,现代性境遇下的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现代性——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主题,现代性作为文化精神:文化论,中国文化发展的崭新阶段。第三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下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性探析,分别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性实现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下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性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下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性的基本经验。第四章是传统—现代嬗变中文化现代性的困境与挑战,分别介绍传统—现代嬗变中价值观念现代性的困境,传统—现代嬗变中思维方式的困境,传统—现代嬗变中与核心价值结合的困境。第五章是传统价值观念的现代性更新探析,分别介绍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主要特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双重效应,新型现代性价值观的建构。第六章为现代性文化思维方式的有效构建研究,分别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的优劣,从传统文化思维到现代文化思维。第七章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分析,分别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价值及传承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关系,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八章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化的产业园区实践分析,分别介绍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命运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内容生产方式的文化产业园区,作为景观的文化:文化产业园区的空间布局,作为叙事的文化:文化产业园区的文化故事,作为意义的文化:文化产业园区的文化价值。第九章为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现代性的几个理论问题,分别介绍了关于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道路问题,关于中外文化比较及其相互关系问题,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近代文化的关系问题,关于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问题。
笔者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文献和资料,在此对相关文献资料的作者表示由衷的感谢。此外,笔者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书中难免会存在不妥之处,敬请广大读者和各位同行予以批评雅正。
张伟英 蒋月锋
2021年8月

章中国传统文化理论概述
节文化、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文化
文化的定义超越了人们生活的整个时域,中国古代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有以“四大发明”闻名中外的灿烂文字化;生活于尼罗河下游及三角洲地带的古埃及人,有以象形文字、金字塔、古太阳历和木乃伊等为代表的文化;居住于幼发拉底和底格里斯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苏美尔人和古巴比伦人,有以楔形文字、太阳历、六十进位法等为代表的两河流域文化;在古代的印度半岛,有以佛教和佛教艺术为代表的文化;古希腊人,有哲学、史学、文学、雕刻及建筑艺术等这些令现代人也为之赞叹的文化等。在当代,文化的普遍性和差异性更加复杂。不仅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而且不同的民族、种族在同一时代、同一国家也有不同的文化。
文化也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几乎所有与人有关或人所创造的现象或事物都包含在文化的概念中。现代的宇宙飞船、卫星、火箭、镭射电影、激光唱片、卡拉OK、摩天大楼、家用电器等是文化,古代的石刀、石斧、骨针、木犁、青铜器、甲骨文等也是文化;中国的园林山水、亭榭古刹、长袍马褂、阴阳、武术、琴棋书画、社会制度和风俗、传说等是文化,西方的哥特式建筑、教堂和斗兽场、色中国 的现代性转型探索拉和三明治、西装、领带、油画、小提琴、占星术与古希腊神话等也是文化。文化现象不仅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还包括家庭结构、人际关系、风土民情、道德伦理、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科学技术、文化等。文化现象就是如此广泛和复杂,以致泰勒在对文化下定义时这样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我们生活在文化中。我们的文化总是以一种不可抗拒的方式影响着我们,即使是在死后的葬礼上。在日常生活中或是在一些正式场合中,我们经常使用或提及“文化”这个词,无论我们对文化这个概念的理解是清楚还是模糊的,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然而,如果有人突然问我们:“社会现象的本质是什么?”大多数人会感到非常尴尬或不知所措。解释学大师伽达默尔甚至这样说:“也许我们知道文化和自己息息相关,然而倾自己所知也不见得足以讲出文化是什么。”美国学者萨姆瓦等也明确表示:“文化是一个复杂棘手的概念。文化一词的定义读来很简单,但是,如果我们细细考虑定义的内涵,文化的定义就显得十分宽泛,从而也就难以把握了。”社会现象本身具有丰富性和多样化,对于社会现象的科学研究课程和视角的多样化,决定了文化定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学者们试图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角度对文化下一个统一的、普遍适用的定义。然而,他们的努力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反而使文化的定义逐渐复杂化。据美国文化人类学家A.L.克鲁伯和K.克拉克洪的统计,1871—1951年这80年间,仅关于文化的严格定义就有164个之多。根据法国斯特拉斯堡社会生理心理学研究所所长A·莫尔在其《文化社会动力学》中新的统计,20世纪70年代以前,世界文献中关于文化的定义就有250多种。苏联学者尼·瓦·贡恰连科认为:“既然文化的概念包含着无数复杂的和各种各样的现象,那就很难给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因为很不容易把某些不断发展的和不断丰富的东西概括到终的公式中去,因此,不论是从通常水平上还是从科学水平上来说,文化的定义是多方面的。”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文化”的概念出现得较早,它是从“人类文化”一词简化而来的。其基本含义是指教育人,把从出生后不懂得理性的人塑造成有文化、有文明的人的全过程。
文化的概念有各种各样的定义。恐怕不可能找到一个统一的文化定义,适用于所有的学科和观点。正如苏联学者B.B.丘尔巴诺夫所说:“要提出某种一般的、无所不包的文化定义看来是不现实的,而且可能是一种空想。”列宁曾这么说:“所有定义都只有有条件的、相对的意义,永远也不能包括充分发展的现象的各个方面联系。”尽管文化现象的复杂性以及研究文化问题的学科和视角的多样性,但我们认为,各种文化现象与文化是一样的,它们背后必然有一些共同的本质。因此,完全有可能从哲学的高度揭示文化的深刻本质,给文化下一个可以指导特定文化学科的文化定义。定义,在文化的哲学思考中,自然不是社会现象的简单例子和各种文化特征的直接叙述,它只是来自对各种实际文化定义的进一步思考,因此,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中的文化定义,要从哲学上定义文化,我们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所有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研究都应该坚持的哲学方法论原则。
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具体指导,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概念。唯物辩证法是一种普遍而具体的指导方法,让大家适当地讨论各种文化关系,对各种文化差异进行科学研究,以进一步揭示文化定义的本质。没有它,每个人都无法根据各种复杂的联想和差异来把握文化定义的精髓。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是对一切社会发展和历史时期进行科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基础。当然,它也是科学表达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科学方法论的基础。其次,基本的社会现象是人们的实际社会活动。这里有两层意思:,文化当然不同于事物,它是由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文化的本质是实践,没有人们实际的社会实践,文化将越来越难以理解和预测,会变得不确定;第二,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文化,是社会发展团队全体成员共同创造的文化。社会认知是文化的本质特征,没有社会,文化就不能产生,也不能继承和发展。一个孤立的个体不可能创造任何文化。一个人要想获得文化,就必须生活在社会中。
从人性的角度理解文化,树立人文文化的观念。人是文化的创造者,是文化的主体。文化作为人所创造的存在,与其他物质事物相比,与人的关系更密切、更本质。因此,对于文化的概念,不仅要了解客观,还要了解主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揭示文化的深刻本质,才能建立起对人类文化的未来和命运高度负责、能够指导人类健康发展的文化理论。
归根结底,哲学思维对文化具有广泛的理论理解空间。从哲学思想的角度来看,文化不仅包括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对象,还包括作为文化行为主体的人的本质文化心理状态;它是本能与潜能的统一,也是结果与整个过程、行为主体的统一。
根据这些原则,我们会发现以前的许多文化定义在这方面或那方面都有局限性或不足。从社区实践活动中讨论文化,然后理解文化和只是静态数据或理性形象化存在的结果;对文化的理解是狭隘、片面的,文化只被视为精神产物或确定的对象,人们尝试以专业知识的叙述来研究文化的完整性。我们无法真正将文化和其定义理解为整体上统一的有机体,避免成为文化行为主体的人。大家都觉得哲学思想的文化定义只能从人性的角度来理解,只有了解人类的正气,才能创造出动态的有机整体或发展进行系统性的发展。对此,苏联学者明确指出:“人是主体,同时又是自身活动的主要成果,是自我变化、自我发展着的存在物。不注意人的活动的客观逻辑,就不可能理解文化的实质。由此看来,可以对文化作出如下定义:文化是人在自己的社会改造活动(物质的和精神的)的各种具体形式中的自我创造和自我产生。”我国学者庞朴也曾指出:“所谓文化,按照我的了解,好把它同人的本质联系起来看,因为文化是人创造的,人又是文化创造的,要想了解文化,跟对人的本质的了解是完全密切相关的。所以我想把文化这样下定义:文化是人的本质的展现和成因,就是说它是人的本质的展开的表现和人的本质的形成的原因。”基于以上的理解和感悟,如果用一个更简单的哲学定义来表达文化的本质,那就是“人性化”。这也是专家学者在“文化热”思想中对文化本质的重要洞察。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