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什么是思想史 历史学的实践丛书
》
售價:HK$
61.6

《
法律是什么:20世纪英美法理学批判阅读(全新增订版)
》
售價:HK$
63.8

《
从宁波到日本:生活世界的对话
》
售價:HK$
74.8

《
西夏史(历史通识书系)
》
售價:HK$
77.0

《
怪谈:一本详知日本怪谈文学发展脉络史!
》
售價:HK$
57.2

《
韩江黑夜的狂欢: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韩江出道作品
》
售價:HK$
63.8

《
销售的力量
》
售價:HK$
97.9

《
我活下来了(直木奖作者西加奈子,纪实性长篇散文佳作 上市不到一年,日本畅销二十九万册)
》
售價:HK$
63.8
|
內容簡介: |
人类一直努力通过房屋建筑来赋予自己存在的意义,这不断推动了技术水平的进步。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同角色的建筑材料有了明显的变化。建筑在形式被强调以材料为代价时一直在发展,而分析材料的意义再次成为话题。本书主要从木材、石材、砖材、混凝土、钢铁、玻璃、塑料、织物几方面,探讨材料与建筑的关系,这种探讨主要在认认知层面,而非技术层面,旨在将材料作为一种语言与设计手法,对设计起到推进作用,体现建筑是材料和智慧的结合。本书适合建筑学、环境艺术设计等相关专业师生阅读与参考。
|
關於作者: |
埃萨·皮罗宁(EsaPiironen)为芬兰当代著名建筑师,赫尔辛基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埃萨·皮罗宁近年来在国际建筑舞台上较为活跃。其从事建筑设计及建筑设计教学工作40余年,著作和论文颇丰,设计作品更是范围极广,从街道家具设计到大型都市设计无所不包。其设计作品多次获得国级奖项,多年来更被广泛刊登在世界各地的多种建筑杂志上。曾在我社出版《论建筑》。丛书主编方海:中国当代建筑家,艺术设计博士,教授,阿尔托大学设计学院(原赫尔辛基艺术设计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广东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特聘教授、院长。自1981年在南京工学院(后更名东南大学)学习建筑学并于1985年和1988年分获建筑学学士和硕士学位,自1996年方海开始在芬兰、瑞典攻读博士学位,自2005年在赫尔辛基艺术设计大学担任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于2005年被芬兰建筑协会授予“文化成就奖”。方海的其他学术著作包括《约里奥·库卡波罗》、《艾洛·阿尼奥》、《感官性极少主义:建筑大师帕拉斯玛》、《海基宁—科莫宁建筑师》、《埃萨·皮罗宁》以及《芬兰现代家具》《芬兰当代设计》《芬兰新建筑》系列等等共20余部,以及译著《瑞士20世纪室内与家具设计史》等。
|
目錄:
|
目录
序 形式追随材料 方海 006
前言 023
绪论 025
章 温暖如木 037
第二章 柔韧之竹 059
第三章 坚硬之石 067
第四章 方正之砖 075
第五章 坚固之混凝土 091
第六章 纤巧之钢 107
第七章 通透之玻璃 145
第八章 可塑之塑料 157
第九章 可折之纤维/ 织物 161
结语 165
附录 172
图片索引 173
译后记 张亚萍 178
|
內容試閱:
|
前言
生活在城市中,我们每天都能在周围环境中看到很多种建筑材料,有时候甚至材料多到让人产生视觉上的混乱感。
我们每天也在接触各种建筑材料,建筑材料属于建筑,并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建筑师设计建筑选择材料时,是否具备足够的建筑材料知识储备?
材料如何影响人类生活?建筑材料能治愈我们的环境,或是我们会建造出更多不健康的建筑?这意味着将危害更多人的身体健康。
建筑师们必须牢记自己是为人类设计建筑。
本书试图详细论述各种建筑材料。
书中的文字与图片来自我在中国教学期间的讲座。
埃萨·皮罗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