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写作知识的革新

書城自編碼: 3678405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文学理论
作者: 张怡微
國際書號(ISBN): 9787208171169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08-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售價:HK$ 51.2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纸上博物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诞生(破译古老文明的密码,法国伽利玛原版引进,150+资料图片)
《 纸上博物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诞生(破译古老文明的密码,法国伽利玛原版引进,150+资料图片) 》

售價:HK$ 85.8
米塞斯的经济学课:讲座与演讲精选集
《 米塞斯的经济学课:讲座与演讲精选集 》

售價:HK$ 74.8
人工智能大模型导论 科大讯飞校企合编教材
《 人工智能大模型导论 科大讯飞校企合编教材 》

售價:HK$ 75.9
做财富的朋友:巴菲特慢慢变富的投资智慧
《 做财富的朋友:巴菲特慢慢变富的投资智慧 》

售價:HK$ 82.5
一群数学家分蛋糕:提升逻辑力的100道谜题
《 一群数学家分蛋糕:提升逻辑力的100道谜题 》

售價:HK$ 60.5
无解的困局:大明最后的60年
《 无解的困局:大明最后的60年 》

售價:HK$ 66.0
女校(人气作家孩子帮·鹅随“北番高中”系列代表作!)
《 女校(人气作家孩子帮·鹅随“北番高中”系列代表作!) 》

售價:HK$ 60.5
万历十八年之风起辽东
《 万历十八年之风起辽东 》

售價:HK$ 85.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56.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第二辑)》
+

HK$ 97.4
《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
+

HK$ 78.3
《苏轼十讲》
+

HK$ 73.8
《小说六讲(茅盾文学奖得主、复旦大学教授王安忆的六堂小说课)》
+

HK$ 83.0
《中美比较文学(第五期)》
+

HK$ 168.4
《皖北中原官话语法研究》
內容簡介:
复旦大学是*正式批准设立的个创意写作MFA硕士点。自2009年正式招收创意写作MFA专业硕士以来,已走过十年历程,培养了近200位写作人才,同时积累了丰富的写作教育经验。
本书是全国以“创意写作”为主题的高峰论坛会议论文集,汇集了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苏州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青年学人的研究成果,凝结为当代前沿的写作知识革新风貌,从作家研究、写作经验的知识化、文学批评的影响、情感教育、未来小说、游戏剧本写作、新媒体产业观察等方面,展现了创意写作专业落地中国后的多样化可能。
關於作者:
张怡微,文学博士,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复旦大学戏剧(创意写作MFA)专业硕士导师,出版专著二十余部。
目錄
1导言

1续衍·散文·戏剧
——创意写作“本土化”研究的三个可能方向/ 张怡微
16【附论】隔膜与创新:谈戏剧教育与创意写作
——兼评马文·卡尔森《戏剧》/ 张怡微
24故事、情节和文字
——创意写作教学中“人力可为的范围”/ 陶磊
35写作,从这里出发
——复旦大学中文系创意写作专业(MFA)“青年作家群落”作家、作品述评/ 战玉冰
47创意写作与毕飞宇的《小说课》/ 黄平
53微观管理者的艺术家肖像
——当代美国创意写作管窥/ 叶子
63经验的转换和安置
——基于创意写作实践的过程性观察/ 朱婧
78“缺席的散文”和一个散文家的档案/ 项静
93写作知识的革新
——互联网背景下创意写作教学的观察与
思考/ 汪雨萌
106盲人摸象与庖丁解牛
——以阅读、批评为角度理解创意写作/ 李一
113学徒及其漫长年代
——兼谈文学写作教育中的“驳杂”与“缺席”/ 伍华星
124叙事与知识的“边界”
——学者型作家还是职业作家?/ 林培源
139用游戏讲故事/ 蒋颖如
151“未来小说”的历史和形式/ 张凡
169创意写作与新媒体:基于四个维度的观察/ 刘卫东
184热概念的冷思考:创意写作中国本土化发展述评
(2009—2019)/ 宋时磊
205论创意写作学科对文化产业的支持/ 雷勇
216“登高”与“望远”:创意写作的四种艺术延伸
——以复旦大学“艺术创作方法研究”课程为
中心/ 史玥琦
234试论情感知识化与情感疗愈的可能性
——以“创意写作”学科为视角/ 陈芳洲导言
內容試閱
导言
2019年以来,对于中国的“创意写作”专业而言,是久违的热闹之年。7月,广州《花城》杂志第四期出版专刊,以“新的欲望,新的征服”为命题,研讨复旦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创意写作”专业案例,探路数字时代创意写作学科发展的路径。9月,中国人民大学宣布招收创造性写作方向博士。10月,西北大学举办了第五届世界华文创意写作大会暨2019创意写作社会化高峰论坛。11月,复旦大学举办了“我们在校园写作”高峰论坛暨庆祝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创意写作专业成立十周年大会,此次大会获得了《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社、《解放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文汇报》《文学报》《新民晚报》《现代快报》等媒体的高度关注。12月,南京《钟山》杂志社主办“文学期刊融媒体发展与创意写作”研讨会,来自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一线阵地”的学者与作家就十年来创意写作“中国化”主题展开研讨。这一波热潮延续至今,可以说,自从“创意写作”这个舶来学科落地中国引发“写作能不能教”的讨论以来,“创意写作”在中国的议题再度获得了文学媒体的高度关注。复旦大学中文系的写作教育也迎来了多年沉淀后的新局面。
复旦大学中文系一直带有“写作”基因,写作教育也并不始于“创意写作”专业的成立。据陈思和教授回忆,“复旦中文系成立于1925年,当时就由著名作家担任了中文系的教师。著名的戏剧家洪深在复旦成立了复旦剧社,复旦剧社在上海戏剧界一直是顶着1/3的力量,有小说家孙俍工,有诗人刘大白。即使在刚刚成立中文系的时候,复旦的文学创作力量就是不薄的,他们奠定了文学创作的规律,这个规律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50年代院系调整后,复旦大学在学术力量上得到很大的增长,这个过程中,文学创作一点没有衰弱。跟巴金先生主编《收获》的创始人章靳以,就是复旦中文系教授。贾植芳先生从震旦学院调到复旦中文系,主要讲文学写作,戏剧是余上沅先生担任教学工作的,散文和诗歌是由一个新锐派的诗人方令孺担任的。当时小说、诗歌、戏剧还是鼎足三分,在复旦中文系形成了文学创作教育的传统”。“什么是大学的文学教育?我想应该分为两部分:部分是文学方面的专业教育,即以文学为教育的内容,并且以文学的方式,偏重于审美性、艺术性、赏析性的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艺术鉴赏能力,以及文学批评能力,文学写作实践的能力(后一种能力有赖于文学写作的实践教育,如复旦大学中文系设置的创意写作专业硕士教育,而不是指一般的大学写作课程)。第二部分是指大学通识教育里的文学审美性的课程,它属于一般人文教育的组成部分。大学素质教育一般偏重人文教育而不是技术教育。……大学的文学教育可以由如下三部分组成:一、中文系以普及文学知识、提高文学审美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专业文学课程,如文学作品选读、文学史以及各类文学选修课;二、文学写作实践,如古典诗词欣赏与实践课程、文学评论和文本细读、作品研讨、业余创作的指导,也包括MFA专业课程;三、面对全校学生的通识教育课程。”陈思和、刘志荣:《文学会使校园变得更美好》,《文艺报》2013年7月9日第3版。这是复旦大学中文系的文学教育传统。
据陈思和教授回忆,81级的系友朱光甫曾在本科阶段在复旦进行文学创作,后来投身文化出版。在他离开这个世界之后,他的太太和他的孩子,包括同一级的很多同学捐款建立了“朱光甫文学创作奖”,支持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每一年,“朱光甫文学创作奖”在全校范围举办,激励一代又一代新生的文学力量。1978年卢新华发表了小说《伤痕》,过了一年颜海平发表了《秦王李世民》的剧本,再过了一年,陈小云出版了部中篇小说集。当时“7711”(77级中文系)一下子变成创作非常强势的专业,一个短篇小说、一个剧本、一个中篇小说,一个单行本,把文学创作热重新点燃起来,这种创作的热情、创作的火焰一直在复旦校园里燃烧,一代一代传下来。到如今,30年的“校园写作”,“复旦中文”的力量正在不断壮大、创新。“创意写作”就是在这一片历史土壤中应运而生、茁壮成长起来的。
上海是“创意写作”学科实践与探索的重镇。回溯“创意写作”与上海的关系,还要追溯到1994年,著名作家王安忆受邀在复旦大学讲授小说研究课程,可作为当代著名作家进校园讲课的标志性事件。1998年,王安忆出版了课程讲稿《心灵世界》。2005年,复旦大学中文系正式聘请王安忆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教授,成立了“复旦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研究中心”,开辟了作家进入中文系执教写作课的先河。2006年,复旦大学中文系设立了“文学写作”专业,可看做中国大陆创意写作学科建设的前身。2007年,王安忆开始担任复旦大学“文学写作”学术硕士(三年制)导师。2009年起,复旦大学停招“文学写作”学术硕士,开始正式招收创意写作MFA专业硕士(两年制),这也是*正式批准设立的个创意写作MFA硕士点。转变的契机来自海外教学模式与经验。因为原本每年学术硕士招生人数太少(一名),当时的系主任陈思和教授决定探索并借鉴美国大学的培养模式,开办专业硕士课程,每届招生10—20人。学校也根据国际惯例,把MFA专业硕士点视为文学写作的后学历,不再设立博士点。
深究起来,在上海,作家与学院培养模式的探索还能追溯至更久以前。据复旦大学创意写作专业导师梁永安回忆,“从1989年到1992年,复旦就已经不动声色地举办了三届独具特色的作家班:学习两年,发结业证……这三届作家班大概120来人。1993年后,复旦再无作家班……”梁永安:《从作家班到MFA》,陈思和、王安忆主编:《有诗的好日子》,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19页。
2006年以来,复旦大学中文系在“创意写作”学科领域积累了丰富教学实践经验,也在不断适应着时代发展,树立本土化写作教育教学的新导向。初期,聘请作家如王蒙、贾平凹、余华、叶兆言、严歌苓等海内外著名作家为中文系兼职教授。2008年,邀请美国芝加哥哥伦比亚学院小说工作坊创始人舒尔兹(John Schultz)担任中文系特聘教授。2012年5月,邀请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发表演讲《想象的炮弹飞向何方》)、茅盾文学奖得主迟子建(发表演讲《写作,从北极村童话开始》)为创意写作专业学生开设写作讲堂。2014年,著名作家阎连科、严歌苓、虹影等分别来给学生上课。类似的教学模式,每一届MFA学生都曾亲历,这也是中国创意写作教学的主体——以知名作家进校园开设写作课作为基本范式。据复旦大学创意写作专业导师王宏图回忆,复旦大学除了开设以上作家授课的教学模式之外,在“创意写作高级讲坛”及“艺术创作方法研究”课程中,特别重视跨学科艺术养成的培训工作。自2010年以来,创意写作专业先后邀请了中国连环画泰斗贺友直、上海歌舞团名誉团长舒巧、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剧系主任金复载、著名书法家刘天炜、纪录片研究专家林旭东、上海人民滑稽剧团团长王汝刚等各艺术门类的专家为创意写作专业学生做专题报告,其中金复载的课程带领从未接触过音乐剧的MFA学生创作了音乐短剧剧本。2014年,邀请著名画家陈丹青、美学家刘绪源、音乐家林华、戏剧家荣广润、剪纸画家乔晓光来校授课,为学生打通艺术边界,从其他艺术创作方法中汲取养料,提供了专业支持。尽管复旦大学创意写作专业课程的主体是小说、散文、诗歌,学生经由课程学习依然获得了其他艺术形式的创作可能。王宏图:《创意写作在中国:复旦大学模式》,《写作》2020年第3期,第14—19页。王安忆教授、王宏图教授、严锋教授、梁永安副教授等长期担任小说课程授课教师;张新颖教授、青年诗人黄潇(肖水)长期担任新诗写作课程授课教师,指导的多位学生获得诗歌奖项;胡中行教授长期担任诗词写作授课教师,带领学生于报刊发表古典诗词创作;龚静副教授长期指导散文教学工作,培养的学生曾获孙犁散文奖一等奖;2020年,王安忆教授开设“非虚构写作实践”课程,受到媒体关注,李祥年、陈思和、张岩冰、梁燕丽、杨新宇、陶磊等老师也曾长期担任古代文学、现代文学、艺术原理、海外华文文学等课程的指导老师。
教育关涉理论建设、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内容,有别于传统“作家班”课程体系,复旦大学在“创意写作”专业成立的十余年中,不断完善写作人才培养模式,不断调试“创意写作”这个舶来学科落地本土的课程改良,促进实践经验知识化的进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这是此次会议征稿的背景。非常幸运的是,圆桌会议得到了包括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青年学人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复旦大学创意写作专业学生及毕业生的积极响应。从“创意写作”学科中国化的课程设计、实践经验、人才培养、域外视野、新媒体、跨学科等方面对既有经验加以知识化爬梳,对实践经验中生产出的文学问题展开激烈讨论,对未来文学寄予热忱展望。这些都展现了当代学人对于大学写作教育前沿问题新鲜的看法和知识革新的气宇。涉览十八篇文章,可以证明“创意写作”学科落地中国十年后,迎来了丰收的成果。这是一代又一代复旦中文人努力的成果。笔者期待的是,这些文章足以引起读者的兴趣,愿意继续深入探讨,并可以作为今人更好地理解汉语写作、理解写作与审美生活之间关系的起点,对未来我们处理写作教育的基本问题时起到参考作用。
“我们在校园写作”是这场会议的主题,“写作知识的革新”书名出自上海大学创意写作专业青年教师汪雨萌的文章。她也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的优秀青年学人。我们依然在校园沉思。在革新时代登高望远,照亮叙事与知识的“边界”。
感谢复旦中文系各位前辈同仁,感谢上海人民出版社。

张怡微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