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咨询的奥秘2:咨询师的百宝箱(珍藏版)
》
售價:HK$
76.8

《
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增订版)
》
售價:HK$
107.8

《
失权者(三联生活周刊文丛)
》
售價:HK$
75.9

《
张元济的生平与事业:从清代改革家到二十世纪出版家
》
售價:HK$
85.8

《
他者中的近代朝鲜(西方韩国研究丛书)
》
售價:HK$
85.8

《
索恩丛书·苏莱曼大帝的崛起:奥斯曼宫廷与16世纪的地中海世界
》
售價:HK$
86.9

《
攀龙附凤:北宋潞州上党李氏外戚将门研究(增订本)宋代将门百年兴衰史
》
售價:HK$
97.9

《
金钱的力量:财富流动、债务、与经济繁荣
》
售價:HK$
97.9
|
內容簡介: |
幼小衔接是教育的基础工程,但很多家长对幼小衔接认识不清,在错误的方向上努力,以至问题丛生。本书结合个体心理学和丰富的案例,独创性地提出了“幼小衔接6S模型”,在择校准备、学习准备、生活准备、情绪准备、社交准备和家庭环境准备等六大方面总结出约20套方法论,呈现了40多个实践案例,帮助家长清晰笃定、积极有效地陪伴孩子迎接新阶段,为未来的人生做好扎实的准备。
在严谨、专业的同时,这本书也是温暖、疗愈的。爱和方法缺一不可,不焦虑的爱让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恰当的方法让孩子积聚源源不断的能量,走得更加长远。
|
關於作者: |
花莹莹,国内早期的正面管教导师和鼓励咨询导师,精耕个体心理学,被称为“学术兼实战型”导师,至今已带领数百期针对父母、教师和讲师的系统培训,影响10000多个家庭。
自2011年起创办“花生妈妈沙龙”,倡导并建立全家庭支持体系,遵循“让生命绽放,让关系滋养”的人生使命,专注于儿童教育、成人自我教育、家庭咨询和亲密关系研究。
两个孩子的妈妈,儿子花生10岁,女儿花椒2岁,她的入园系列、小学系列以及多子女系列文章陪伴数万读者度过了为人父母的焦虑期。
翻译多本畅销书籍:《父母:挑战》《0~3岁孩子的正面管教》《正面管教养育工具》《正面管教 A-Z:日常养育难题的1001个解决方案》等。
|
目錄:
|
目录
第1章你所不知道的幼小衔接/1
1.1别再自乱阵脚DD幼小衔接的四种声音/2
1.2拨开迷雾看清方向DD幼小衔接的本质和目的/5
1.3别把力气用错地方DD幼小衔接的四大误区/10
1.4和孩子一起循序渐进DD幼小衔接的6S模型/18
第2章幼小衔接择校准备School/21
2.1路在何方:还在雾里看花,举棋不定?/22
2.2择校方法论:PLAN四步曲,在取舍中选择/24
2.3择校两不宜:请绕道而行/29
2.4故事分享:哪一条路不是精彩与挑战并存?/32
第3章幼小衔接学习准备Study/37
3.1学习基本功:知识储备宜恰到好处/38
3.1.1警惕错误的学习观!/38
3.1.2语文:抓对重点DD“读拼写”三环节/41
3.1.3数学:用对方法DDABC三步骤/49
3.1.4英语:选对资源DD“听说读”按序走/53
3.2学习“永动机”:兴趣和能力是持久优势/61
3.2.1学习力:“三有”原则,在挑战中激发/62
3.2.2专注力:三个“不要”,在尊重中呵护/73
3.2.3时间管理:三个层次,在过程中培养/84
3.2.4竞争力:三大要素,在关系中发展/96
3.3故事分享:我怎么总是写不好字?/105
3.4你们准备好了吗DD知识储备记录表/109
第4章幼小衔接生活准备Schedule/113
4.1个人生活:我的身体我做主/114
4.1.1生活自理:向回、向内、向前“三看”/114
4.1.2生活节奏:早中晚“三节奏”/134
4.2学习生活:我的学习我负责/140
4.2.1学习安排:管,还是不管?/140
4.2.2作业时间:陪,还是不陪?/148
4.3你们准备好了吗DD生活准备记录表/154
第5章幼小衔接情绪准备Sentiments/157
5.1走出处理情绪的“三个坑”/158
5.2允许情绪流动的“双通道”/163
5.3支持情绪转化的“六字诀”和6个创意小技巧/178
5.3.1我不想上学DD化焦虑为期待/179
5.3.2我怕老师发脾气DD化紧张为同理/184
5.3.3我总是做不好DD化气馁为自信 /188
5.3.4学校怎么那么多规矩DD化愤怒为贡献/192
5.3.5我什么都不想说DD化压抑为柔软/195
5.4你们准备好了吗DD情绪准备练习题/199
第6章幼小衔接社交准备Socia
|
內容試閱:
|
1.1?别再自乱阵脚
——幼小衔接的四种声音
课间休息时,一位学员妈妈几乎是冲到我面前说:“老师,我想问问你们当初是怎么给花生进行幼小衔接的?我近真的特别焦虑。”
我放下还未来得及送到嘴边的水杯,问她:“先说说你的焦虑是什么?”
她满脸愁容地说:“我儿子今年从幼儿园转到一个学前班,刚开学两个星期,老师已经找我谈过好几次话,每次都是反馈说孩子没有规则意识。而且,我们每天晚上写作业也很痛苦,他写字特别慢。我都快愁死了,这种情况可怎么上一年级啊?”
在此期间,陆续又有几位妈妈围过来。其中一位显然被这股焦虑情绪影响到了:“啊,你们上了学前班还这样,我家孩子什么都不会可怎么办?老师,你说需要给孩子报几个特长班吗?”
场面随即失控,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打开了话匣子。
有“补刀子”的:“听说一年级的学习进度很快,不提前衔接的孩子很难跟上进度。”
有“泼冷水”的:“不至于吧?我觉得你们太焦虑了,孩子上个小学还要衔接?没必要搞那么麻烦,孩子怎么着都会适应啊!”
有“现身说法”的:“我们当初就是没做好衔接,现在儿子都已经上二年级了,可还是面临很多学习和作业上的挑战。一定要在一开始打好基础。”
还有“学霸励志”的:“别担心,我们之所以来这里学理念、学方法,不就是为了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至于两眼一抹黑嘛!我正想请几本书呢,先用知识武装自己。”
好似一语惊醒梦中人,大家纷纷点头,停止交谈,齐刷刷地又将目光聚集到我身上。
我正欲张口,教室后方传来一个冷静的声音:
“那也不一定,我在孩子幼升小之前看的育儿书比怀孕的时候还多,结果小学老师的一个电话就能把我打回原形……”
画风突变。初引发讨论的妈妈感慨道:“唉,当妈之后,我才体会到了‘听过无数的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这句话的含义。”
大家都跟着摇头、苦笑,陆续回到座位上。
我转身重新拿起水杯,表面平静,心里却在考虑着如何调整课纲。
这样的场景并非特例,从中我能够听到关于幼小衔接的四种声音:
?忧心忡忡型
?未雨绸缪型
?语重心长型
?不屑一顾型
这四种声音在很多关于幼小衔接的对话中都会出现。糟糕的是,当它们汇集到一起时,不但不能保证信息的有效性,反而容易引发更多的焦虑、茫然和无力感,因为大家都会陷入吐槽和抱怨中。
不仅在幼小衔接领域,这种焦虑的现象在整个家庭教育领域都很普遍。随着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关注教育和儿童发展,很多父母在谈到专业术语时都头头是道。问题在于,大家花了大量时间通过社交媒体和理论书籍等渠道了解教育,结果是:头脑里的声音越来越多,对于某些问题的恐惧也随之放大。一旦在现实生活中真的与这些问题狭路相逢,这些声音反而会引发更严重的迷茫和不安。理论认知与方法指导之间的巨大落差令当今父母陷入到了前所未有的焦虑中。
面对咨询,有时候我只是倾听,然后根据其需求设计课程,因为我知道父母不需要更多道理,课堂上的一项体验式活动胜过千言万语。
有时候我也会适当引导,引导的方式很简单,只是在大家说完之后追问一句:“然后呢?”“所以呢?”
很多人在听到问话时会先愣一下,然后陷入沉思。
比起喧嚣的吐槽和抱怨,这种沉默的思考要显得更有力量、更有希望,因为它通向的是解决方案。
无论事情多棘手,都会有它的解决之道。只要我们愿意放下焦虑,从外在声音中抽离出来,回归内心,看到问题的本质,才不至于自乱阵脚。
这也是我写这本书的初衷所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