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七种模式成就卓越班组:升级版
》
售價:HK$
63.8

《
主动出击:20世纪早期英国的科学普及(看英国科普黄金时代的科学家如何担当科普主力,打造科学共识!)
》
售價:HK$
86.9

《
太极拳套路完全图解 陈氏56式 杨氏24式和普及48式 精编口袋版
》
售價:HK$
32.8

《
2+20:私募股权为什么能长期战胜市场
》
售價:HK$
86.9

《
经典秩序的重构:廖平的世界观与经学之路(探究廖平经学思想,以新视角理解中国传统学术在西学冲击下的转型)
》
售價:HK$
97.9

《
你喜欢勃拉姆斯吗……
》
售價:HK$
52.8

《
背影渐远犹低徊:清北民国大先生
》
售價:HK$
96.8

《
恨、空虚与希望:人格障碍的移情焦点治疗
》
售價:HK$
87.8
|
編輯推薦: |
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
北京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紧密相连。这里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主阵地,由此成为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主要孕育地。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的这段历史,是中国思想革命和民族觉醒的崭新阶段,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起点,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中国革命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
內容簡介: |
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深入挖掘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渊源及其内涵,丰富和深化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研究,更好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市地方志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编写“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丛书”。
本册讲述辛亥革命失败以后中国进步知识分子追求思想解放、探索中国出路、发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重点突出1917年新文化运动中心北移,北京大学和《新青年》编辑部成为新文化运动主要阵地,以及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在北大红楼传播新思想等重大史实。
|
關於作者: |
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是市委主管党史研究、宣传教育的工作部门;杨胜群系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主要从事、邓小平等中共领导人的著作编辑和生平、思想研究工作;李良,现任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法学硕士(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共运史专业),高级政工师。
本书作者秦素银,现任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展览策划、研究等工作,与同事合著《北大红楼历史沿革考论》《寻找 发现 还原——胡适速写》等,发表《钱玄同与新式标点符号的创设》等论文10余篇。
|
目錄:
|
◎ 前言
/ 001◎ 章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 001西方思想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 001民国初年的尊孔复辟逆流 / 009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 013《新青年》早期作者队伍 / 018◎ 第二章《新青年》进北京 / 024蔡元培与北大改革 / 024日益壮大的新阵营 / 035新文化运动思想高地 / 042新旧思想文化的激战 / 048◎ 第三章高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 / 057“打孔家店” / 057提倡“个性解放” / 063倡导“家庭革命” / 068提倡科学?反对迷信蒙昧 / 075目?录002◎ 第四章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 082“文学革命”的兴起 / 082“人的文学”的提出 / 088新文学创作的奠基人 / 091新诗运动渐成气候 / 096戏剧改良与新文学社团 / 106◎ 第五章倡导教育革命 / 114平民教育思潮兴起 / 114工读主义教育思潮的兴衰 / 120实用主义教育思潮 / 1241922年“新学制” / 126◎ 第六章社团与刊物汇聚 / 131北大学生社团蜂起 / 131组织起来的全国社团 / 143新出版物的增加 / 149◎ 第七章 新文化运动的拓展与深化 / 158国语运动与新式标点符号的推广 / 158整理国故推动再造文明 / 166东西方文化的几次论争 / 172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 177◎ 结?语 / 188◎ 后?记 / 191
|
內容試閱:
|
1915年以《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出版为标志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的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文化革新运动。这场运动发端于上海,兴盛于北京,影响到全国,成为划破旧中国漫漫长夜的一道曙光。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人民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开展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接连失败,以西方社会政治制度为蓝本的辛亥革命也遭致破产。北洋军阀政府时期反动军阀政府倒行逆施,大搞尊孔复古逆流,中华民族愈加积贫积弱,中国人民愈发苦闷彷徨。风起于青萍之末。一批先进知识分子毅然负重前行,“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寻求改造国民、拯救民族的新路。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打响了新文化运动枪。后陈独秀受邀担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携《新青年》迁至北京,实现“一校一刊”的历史性汇合,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新文化阵营。从此,北京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一石激起千层浪。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以《新青年》为主阵地,向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发起猛烈冲击,推动各种新文化、新思想如海水般潮涌,各种社团刊物如春笋般萌发。《每周评论》《国民》《新潮》《晨报副刊》等一批新报刊相继问世,北京大学进德会、哲学研究会、新闻学研究会,以及少年中国学会等一批新社团相继成立,促进了各种新思潮的广泛传播,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崭新局面。北方吹来十月的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002新文化运动中心义。李大钊率先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指导成立中国个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凝聚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影响越来越多的先进青年走上了马克思主义革命道路。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五四运动为新文化运动赋予了新的内涵,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奠定了坚实基础。悠悠岁月走过,历史不可忘却。新文化运动影响和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接续奋斗,迎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