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萤火虫全球史:西方人眼中的古代丝绸之路
》
售價:HK$
83.6

《
大宋300年(写尽三百载大宋繁华与沉浮、浪漫与风霜)
》
售價:HK$
75.9

《
没有明天的我们,在昨天相恋
》
售價:HK$
47.1

《
流动的白银(一部由白银打开的人类文明发展史)
》
售價:HK$
63.8

《
饮食的谬误:别让那些流行饮食法害了你
》
售價:HK$
63.8

《
三千年系列:文治三千年+武治三千年+兵器三千年
》
售價:HK$
197.3

《
甲骨文常用字字典(精) 新版
》
售價:HK$
74.8

《
赖世雄经典英语语法:2025全新修订版(赖老师经典外语教材,老版《赖氏经典英语语法》超32000条读者好评!)
》
售價:HK$
65.8
|
編輯推薦: |
1.从被尊为“圣亨利”到被拉下神坛,梭罗究竟是“伟大的自然书写者”还是“易感而虚伪的矫揉造作的混蛋”?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重走梭罗的瓦尔登之旅,探寻梭罗瓦尔登生活的背后一面。
2.简朴生活的生活必需品有什么?谋生层面的独立需要什么?人际交往的独立又要如何界定?这本书不仅是一本严谨的学术专著,也是在繁忙都市中一次关于诗意生活的探险,关于逃脱“内卷”和物欲的尝试。
|
內容簡介: |
梭罗深感,世人为了虚拟的生存压力,为了追求不必要的物质享受,终日忙碌焦虑,不能采集生命的美果。他对自己的处境也感到沮丧,想要逃避。于是,梭罗决定做一个“哥伦布”,去尝试一种新的生存模式。他相信,人生的终极生命问题,需要从自然中寻求答案。他来到了瓦尔登湖畔,开始了他的生命实验,希望能探索出一条优于既有生存模式的新道路。梭罗为何要开始他的实验?他是否实现了实验目标?他开辟了哪些人生经验?领悟了哪些人生真谛?他是否完成了自我疗愈?他又为何要结束他的实验?他的实验在人类精神史上有什么意义?本书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回答。
|
關於作者: |
王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浙江大学中国文学博士,广外外国文学博士后,美国爱荷华大学亚太研究中心访问学者。《羊城晚报》特约评论员,《华夏》“国学智慧”专栏作家。广外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广州市政府系统培训中心培训专家、广东省国学学会副会长、华南城市研究会(智库)副会长。著有《得道的幸福——庄子审美体验研究》,主持国家社科等多项、省部级课题,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公众号和视频号:“王焱的国学疗愈空间”。
|
目錄:
|
引论
节 梭罗其人
第二节 瓦尔登之旅
第三节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
章 离群索居:实验的启动
节 远离苦役
第二节 探索新途
第三节 回归自然
第四节 逃避沮丧
第二章 湖畔岁月:实验的展开
节 测度“生活必需品”的简朴生活
第二节 个人主义的独立生存
第三节 超验主义的诗意栖居
第三章 重返尘世:实验的结束
节 自我解构
第二节 双重人格
第三节 身心疗愈
第四节 生命实验
第四章 一个别处的世界:实验的隐喻
节 作为理想而存在的别处
第二节 理想式书写
第三节 理想的召唤、破灭与升腾
附录 梭罗年表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
內容試閱:
|
1982年8月,著名诗人、翻译家徐迟在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修订本《瓦尔登湖》,从此这部名著及其作者亨利·戴维·梭罗在中国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读者、研究者的青睐。时至今日,数十种不同的《瓦尔登湖》译本不断在中国大陆、港台一版再版,书中的一些篇目还入选了高校专业课程及普通高中教科书,影响日益广泛。随着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与日常生活现代性困境的凸显,梭罗《瓦尔登湖》在一个半世纪前对于现代生活方式谶纬般地书写,更赋予了这部作品以神奇的魅力。与《瓦尔登湖》声誉日隆相伴的,则是不断有人质疑、解构“瓦尔登湖神话”。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尽管国内对于梭罗及《瓦尔登湖》的研究成果颇为丰硕,却很少有学者深入地探讨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独立生活的始末与动机,更无人对萦绕在《瓦尔登湖》左右的毁誉之论加以辨析,在不同论者的笔下梭罗不断分裂为迥异的系列形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王焱教授的专著《一个别处的世界:梭罗瓦尔登湖畔的生命实验》显示了其重要的学术价值。这部著作在大量占有文学史料的基础上,借助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将梭罗在瓦尔登湖畔两年零两个月的隐居生活视为其探索生命意义与思想观念的实验过程,为我们还原出梭罗独居生活的原委、过程及其成败得失。
由于学者的学科背景及思想观念的差异,国内对于《瓦尔登湖》的研究往往呈现出片面的认同或否定。王焱教授意识到,以往的研究者太过于注重梭罗的亲述文本《瓦尔登湖》,而忽略了作家在努力呈现给读者的诗意空间之外的复杂存在,“这样的研究有失客观,因为文本往往会对思想构成遮蔽或是伪装。”为此,作者尽可能地搜集中英文材料,将梭罗的日记、书信、同时代人的评价、各类传记及梭罗的其它作品纳入到研究视域中,在对照中解读,于矛盾中辨析,“充分考虑到梭罗话语及其人格的复杂性,力戒把梭罗抽象为一种平面化的精神标本,注重对其隐秘、矛盾的一面进行考察,以期对梭罗多维、复杂的人格进行揭示。”这部著作将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法与历史研究的客观性紧密结合,既注重文学批评中对于细节的理解,呈现出话语背后的思想与情感状态,又注意勾稽史料,在详实的材料中进行切中肯綮的分析。
得益于作者深厚的学术积累,对梭罗日记、作品全集、书信等史料的熟稔,王焱教授在《一个别处的世界》中以丰富的文学史料为基础,对以往学术界在梭罗研究中存在着的薄弱环节及错讹之处进行厘定,论从史出,推陈出新,重新勾勒了一个有血有肉、思想立体的梭罗形象。不少学者喜欢将梭罗与陶渊明进行比较,在他们相似的归隐行为中发现了二者对于社会失望、向往自然的思想旨趣。但王焱教授却透过这一表象,敏锐地发现了梭罗与陶渊明的本质差别:“前者是实验性隐居,属于浪漫主义思潮背景之下文人的一时兴起,以退为进;而后者则是生存性隐居,是迫于政治环境而不得已为之。”在作者看来,“梭罗真正想拥有的,是隐士和英雄之间的一种和谐,他以退为进,怀着英雄的进取心和使命感,从社会隐退;他去过隐士的孤独生活,却代表着整个人类的利益,去探索真正有意义的生存方式,并宣告给世人。”
王焱教授通过对梭罗相关材料的仔细阅读与宏观把握,洞悉了这位作家情感深处的矛盾力量,这种无处不在的矛盾既影响了作家的生活与创作,也为后世对其不同理解埋下了伏笔:“梭罗的身上总是奇异地交织着两股矛盾的力量:隐士与斗士,救世与避世,自我与重名,博大与狭隘,悲悯与冷漠,怀疑与独断,钟情孤独与喜欢交际,逃避社会与热心政治……这‘两种不一致的本性’或‘第二重人格’,不仅使得梭罗总是对自己说不,同时也总是对别人说不。”作者熟悉美国文学与文化,凭借扎实的史料、娴熟的理论,重返历史现场与社会氛围,借此建立起理解历史人物的坚实基础,从而为我们理解梭罗及其创作提供了新颖的视角和饶有兴味的发现。
王焱教授在《一个别处的世界》中以多学科视野观照文学,将哲学、心理学、生态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运用到了研究中,将梭罗的立体形象加以呈现。如果说学术界较多从生态批评角度切入《瓦尔登湖》,将其视为世界生态文学的先驱的话,那么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进行把握则体现了王焱教授锐意创新的追求。在该书中,无论是从人格心理学的角度对梭罗来到和离开瓦尔登湖的原因进行分析,还是从哲学角度阐述超验主义之于梭罗的瓦尔登湖畔之旅的思想动因,抑或从社会学理论考察梭罗政治行为与政治主张背后的个人主义情结,都显示出了作者开阔的理论视野、娴熟的文本分析能力及敏锐的思想洞察力。
著名学者张江先生曾指出,“我们的时代不缺有才华的文艺家,我们缺的是文艺家不为世俗诱惑所动的定力和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勇气。文艺界存在的急功近利之风需要高度警惕,这种风气吞噬作家艺术家的才华,销蚀文艺作品的质量。”在学术界,急功近利的风气同样普遍存在。老一辈学者强调做学问应该耐得住寂寞,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种治学精神在当下追求权威期刊、重要项目等标志性指标的氛围里十分另类,但这恰恰是其可贵之处。《一个别处的世界》是王焱教授的博士后出站报告,历经十年打磨终于出版。这部学术著作在理论、方法、史料、观点等方面的创新,再一次向我们昭示了优秀作品所能具备的厚度与深度。“十年磨一剑,砺得梅花香”,此之谓也。
(龙其林,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广府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