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叶怡兰生活美学系列:家的模样+日日三餐早·午·晚+日日物事(全3册)

書城自編碼: 3622235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家庭/家居家事窍门
作者: 叶怡兰
國際書號(ISBN): 9787553208701
出版社: 贵州科技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04-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280.0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我的灵魂是日落时分空无一人的旋转木马:聂鲁达诗精选
《 我的灵魂是日落时分空无一人的旋转木马:聂鲁达诗精选 》

售價:HK$ 81.6
春日喜你
《 春日喜你 》

售價:HK$ 55.0
我们八月见
《 我们八月见 》

售價:HK$ 46.0
东线炼狱 : 德国反坦克兵的东线日记 : 1941—1942
《 东线炼狱 : 德国反坦克兵的东线日记 : 1941—1942 》

售價:HK$ 94.2
献给皇帝的礼物:Wedgwood瓷器王国与漫长的十八世纪
《 献给皇帝的礼物:Wedgwood瓷器王国与漫长的十八世纪 》

售價:HK$ 127.4
东京札记
《 东京札记 》

售價:HK$ 151.0
大学问·明代国家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
《 大学问·明代国家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 》

售價:HK$ 139.2
蹇蹇录:甲午战争外交秘录
《 蹇蹇录:甲午战争外交秘录 》

售價:HK$ 57.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263.3
《 小家,越住越大1+2+3(套装共3册) 》
+

HK$ 91.8
《 收纳全书(新版) 》
+

HK$ 65.7
《 家的日常,家的自在(新版) 》
+

HK$ 199.7
《 家事的抚慰(全2册) 》
+

HK$ 76.6
《 家的模样(新版) 》
+

HK$ 101.3
《 家的细节 : 打造精致简约的轻居生活 》
編輯推薦:
1. 饮食旅游生活作家叶怡兰代表作品,常年雄踞居家生活类图书 畅销排行榜!
《家的模样》上市至今加印14次;《日日三餐》上市4个月加印7次。
2.从家装、饮食到器物,涵盖生活方方面面。家要如何装修设计才舒适合用?一日三餐吃什么?想要的器物那么多,该如何取舍?关于家的疑问,叶老师从专家意见和自身体验两方面出发,为您一一解答。
3.从实际需求、生活习惯与审美标准出发,打造适合自己的理想之家,不追高,不贪多,方能自在且美好。
內容簡介:
家的三部曲是华语区著名饮食旅游生活作家叶怡兰的代表作。从家装设计、一日三餐到锅碗瓢盆,作者与读者大方分享“修炼”二十余年的生活理念与秘笈。从生活的需求与体悟出发,打造理想的家。 《日日物事:叶怡兰的用物学》 什么是简约但不简单的基本款?
什么是能走入日常、丰富生活,真正需要的好器物?
想要的东西这么多,究竟该如何取舍?
《日日物事》
收录饮食旅游生活作家叶怡兰20年间的选物用物心得,从筷架、杯垫的选择,到餐具的搭配、各式酒杯的用处,乃至作者的美学师承。《日日物事》不仅写物,更写出了作者在与器物的日日相处中获得的对人与物之缘的理解和体悟。
《日日三餐,早·午·晚》
本书是叶怡兰20余年来自家三餐的厨房日志。全书以日记的形式收录了600多道主餐、佐菜、小点、饮品、餐酒、烘焙……
本书的灵感素材来源于作者每日贴在抽油烟机上的料理备忘录和餐桌随笔,以及6000多个日夜积累而成的家庭食谱,大到名厨料理法门,小至随手混煮,作者将自己长年钻研餐酒、茶饮、食材的独家风味搭配诀窍,家常材料的成菜概念,季节食材的料理方式,按人均主题准备家宴,厨事经验和独门诀窍全都用心记录在册。
《家的模样(新版)》
“设计师能否满足房主的需求,设计出好住又好看的家?”“如何运用家居设计,让日常生活更方便?”“照片里那种好看的家,真的可以实现吗?真的好用吗?”这些装修与生活中的疑问,台湾名作家叶怡兰都在这本书中做出了回答。 台湾饮食旅游生活作家叶怡兰,首度敞开私宅,以文字与照片,与读者分享长达一年的改造“理想之家”圆梦全记录,细述设计如何让生活变得更好。从生活的需求与体悟出发,一步步打造实用舒心,兼具审美功能的理想家宅。
關於作者:
叶怡兰 饮食旅游生活作家,“Yilan美食生活玩家”网站创办人。开设“PEKOE食品杂货铺”。
很早就决定以“享乐”为终身志业,并坚持相信,真正的“享乐”,不是短暂的炫惑声色之娱,也不是一味金钱或地位的堆积;而是须得认真地涉猎、深度地累积,须得花些时间花些工夫,方能从心灵到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每一种感官,都真真切切长长久久地感到喜悦与欢愉。
写作与研究领域横跨饮食文化与趋势、食材、茶、酒以及旅馆与生活美学。著有《日日物事》《日日三餐,早·午·晚》《寻味·红茶》《食·本味》《好日好旅行》《终于尝到真滋味》《隐居·在旅馆》《极致之味》《享乐·旅馆》等书。文字与摄影作品散见各大中文媒体。
叶怡兰微博地址:http://www.weibo.com/yilanyeh
目錄
《日日物事:叶怡兰的用物学》物用即美—我的器物心法
章 食之器
我是直纹“控”
热带风土,冲绳陶器
过去现在,北欧之爱
不成套不成对,饭碗
难得缤纷,“碗公”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汤碗
不圆的盘之必要
西式汤盘不装汤
如画。圆平盘
水果皿,与盅
小碟小皿乐趣多
简单为美,筷子
应更洒脱,筷架
基本款之为用
日用之器,平实为好
问名
第二章 饮之器
一路走来,红茶壶
刚刚恰好,一人茶壶
且掬一壶清凉
咖啡壶,原来光是这样就可以
东方杯盛西式茶,绿茶杯喝红茶
踏实日常,马克杯
红茶的杯、咖啡的杯
咖啡,来一碗
恋上,荞麦猪口
杯垫之必要
情味温润,茶托盘
玻璃杯,浅酌就好
化繁为简,葡萄酒杯
讲究与任性之间,威士忌杯
极简就好,调酒工具
第三章 厨之器
就要单手锅
器之为用,土锅
我的,黑漆漆铁锅三兄弟
生活的痕迹,珐琅的颜色
烤盘,直火之必要
必先利其器
我爱木铲
数大为用,料理匙筷
筛与滤之多样必要
盛、量、分、倒,片口与量杯
锅垫,勇壮为上
大盆小钵用处多
装罐上瘾
分装成癖
那些,派不上用场的“专用”工具们
返简归朴,烘焙工具
厨房里的分秒
第四章 日用之器
桌花,宛若在原野中绽放
“园无为而冶”
光阴哪!请你慢慢走
各安其位,面纸盒套
除旧布新,桌历
十年如一日,白色记事本
铅笔人生
用与无用,书签
彷佛被温暖拥抱
身不离袋
总是老的好
猫玩具的逆袭
《家的模样:新版》
Ⅰ 缘起  
家的模样,生活的模样
Ⅱ 态度  
开阔透亮,光、景与风之必要
我爱厨房:好个,贪婪之岛
我爱厨房:愉快哼唱与自在烹调的地方
我爱厨房:关于,我的泡茶角落
客厅?不,是起居室
好生奢华,我的书房
浴室,治愈享乐之必要
说说,我的七大收纳心法
关于,断舍离以及其他
冬暖夏凉之必要
地与天,高度高度
关于,家的风格
说说,我的“恐色症”
旧家具,新回忆
且拥,一萦萦晕黄暖亮
Ⅲ 细节  
01 玄关
02 冬期限定
03 痕迹
04 远望
05 藏起来
06 秘密十二格
07 电视餐
08 方寸庭园
09 露出来
10 风来
11 粉红不要
12 随手抓
13 蒸笼之必要
14 布巾的归属
15 双槽
16 琳琅满目
17 酒藏
18 酒鬼专属
19 分开工作
20 壁毯
21 数码时代
22 榻榻米下
23 左与右
24 怕光
25 储、藏
26 瓶瓶罐罐
27 沐浴小风景
28 洗脸台下
29 暂放
30 微夜光
31 一间多用
32 猫道
Ⅳ 过程  
改造日记,从原点到圆满
Ⅴ 对话  
需求所在,生活感之所在 房主VS.设计师:叶怡兰、李静敏对谈

《日日三餐,早·午·晚》
自序
在家里吃,舒服多了!
所谓家常菜,就是把食材好好煮熟
——我的厨房心法
PART 1  早
早饮
早午餐&早餐
PART 2 午
干拌面
炒米粉&米粉汤
炒面&干烧面
煨面&汤面
汤面线
乌龙面&汤素面
凉面
快煮面
意大利面
面包餐&三明治
咸粥&清粥
午点
夏日冰沙
PART 3 晚
凉拌菜
豆腐豆皮豆干
卤煮蔬菜
炒煎蔬菜
玉子烧&蒸蛋
鱼鲜料理
炊饭
盖饭
快手咖哩
锅料理
地中海式烹海鲜
肉料理
烤蔬菜
炖饭
调酒
PART 4 厨事
厨事
季节
家常菜宴客法
自煮独食
面包比萨,揉?不揉?
常备饼干
剩菜再利用
果物
厨事记
內容試閱
见物重又是物
“一直想为家里这许多物件的身世来由,一一写点文字立个传”“因为,这一器一物一杯一盘一皿,都点滴反映了,我对‘生活’的高度经营兴趣与追求渴望。”——还记得2000 年,我的本书:以器物和旅行、生活间的关联故事为主题的《Yilan’s 幸福杂货铺》出版,回应读者们的进一步期待,我在文章里如是发愿。
但想是时候未到吧!那之后,我写食物食材,写茶写酒,写旅馆、旅行、生活甚至居家设计……却竟始终不曾回过头来,履行这曾经许下的承诺。
事实上那当口,原本自以为恋物的我,正处于从“见物是物”逐步过渡到“见物非物”的阶段。其时,出乎自身的狂热求知,以及因空间设计与时尚杂志工作、加之四处仆仆行脚而缤纷开展的历练和眼界,已然好几年时间深深浸淫于物的世界里,执着痴迷、留连忘我……
没料到,却在全书即将付梓、提笔写序之际,再度一篇一篇检点、咀嚼书中文字,方才突地醒觉,我真正执恋的,也许非为物之本身,而是物件背后所开展的,关乎生活、关乎享乐的世界:
“因为迷恋着茶,恋着茶的学问、茶的滋味、喝茶时的气氛,所以迷恋茶具;因为着迷于咖啡的香气、煮咖啡的专注心情,所以着迷于搜集咖啡壶;因为渴望自然、渴望视觉与心灵的澄静,所以,对藤的、木的、石的、草的、带有原始朴素材质与颜色的器物,格外无法抗拒……”自序中,我如是坦白招认。
这一悟,视角就此改变。我停下了对物本身的搜罗追索,物是载具,盛装此中的食物、茶饮与生活,才是我的真正所欲所求所望。
之后,在这样的思维下,选物见物,我只从本质根本角度着眼,一如书里文字的反复强调:贴近功能贴近需求,实用耐用,才是器物的真正恒长价值所在。
于是,曾经高张的物欲就这么一点一点淡去了,家里物件的增加速度刹那变慢,用不上用不着不合用不想用的东西也变多了,甚至还为此趁数年前小宅全面翻修机会全盘梳理检讨,而后,在自己店内办了跳蚤市集一口气舍去大半……
然后发现,在这过程里,与器物间的相处,遂再不同昔往。
这些细细汰选而出、硕果仅存的器物们,一件一件,都和我的日常饮食日常生活紧密相伴相系,年年月月日日朝夕频繁摩挲抚触相依;每一物事,在我的人生里生命里,都有了各自的立足位置、故事和意义。
曾经从物上转移到物象背后之饮、食、生活与享乐的眼光与关爱,就这么因着物我间情恋情致的越深,又再次凝聚到物之本体来。
于是,二十年岁月悠悠而过,生活与心境流转,一个圈子兜转,观照与书写角度遂再度投注于物。
见山又是山,或说,见物重又是物。此刻咀嚼,还真是这样的转折心情,成为《日日物事》此系列书写缘起。
而写作过程中,渐渐接触到越来越多来自读者的发问,其中颇多关于,我的见物选物观点、哲学与美学由来何处。
这一细思才察觉,有趣的是,完全没有美术艺术工艺背景,且自认连绘画与手作天分皆极度匮乏的我,看待与思索器物、设计和美,初始之根本原点以至日后的点滴滋养,先得归因于从小到大的阅读。
在2016 年出版著作《家的模样》里也提到,自小学一路沉迷到大学、一遍一遍反复阅读的《红楼梦》,开启了我对园林而后建筑、空间和生活之美之境的热情憧憬和兴趣;从中延伸而出的各种相关主题、不同领域追读,更深深影响了我看世界看生活甚至看人生的方式和视角。
以此为根基,继之在各国各地迢迢旅行中更辽阔窥看,而后在生活里不停身体实践力行。
这其中,东西两种不同方向的涉猎明显惠我多。
首先是发轫于上个世纪初、影响西方当代设计美学至巨的现代主义思维,对“装饰”的彻底反思,对实用与功能与简约的高举;“形随功能生”,将器物的生成目的与存在意义踏实回归到根本,成为我之觅物观物的核心。
同时间,因着隐于《红楼梦》中的禅学思考,引我进一步触及日本的茶道哲学——虽说不耐跪坐的我,一次也不曾动念想学茶道,却极爱读茶道书、闻见茶道事;所因而一步踏入的形上“侘寂之境”,让我得以在现代主义纯然理性的“简”之外,更开阔也更深刻观照,简与繁,有与无,生与灭,多与少,加与减,美与瑕,素朴与丰富,人为与自然、当下与恒长间……非为二元是非对立,而是相生相共相交融交映的关联关系。
还有,同在日本传统美学脉络下,因应时代变迁而生的,由柳宗悦、滨田庄司、河井宽次郎等人所提出的“民艺”理论,强烈主张“用即美”:自常民百姓生活、市井匠作里孕生的日常之器,才能美得端庄强壮恒长也贴近,让我深心共鸣,信仰奉行至今。
——对此,我总认为,相较于东西方其他先进国家来,即使近百年工业化量产化浪潮狂袭,日本还能拥有为数极高的手作常民日用器皿在市面上流通,并持续被产出、爱用,是柳宗悦等民艺大家为这国度甚至这世界所留下的珍贵礼物;因之成为我的居家器物来源大宗,更启发了我对台湾本地器物本地美学的好奇与追寻。
然后是柳宗悦之子柳宗理,我眼中成功将由来西方的现代主义设计训练与日本民艺精神完美结合一体的设计大师,从相关著作的捧读,到厨房里餐桌上长年操持使用他的作品,教会我扎实体察、明辨,究竟何为“真正的设计”。
此之外,当然还有更多文学的历史的食物的风土自然的阅读、走踏、领会、思省,涵养涵泳了我对这世界种种美好与复杂的理解、对世事人事的了然和洞察,促使我在人与物间的彼此连结和牵绊,在得与舍、欲与无欲、淡泊与热情、放怀与执着之间,得能努力修习、保持静定和清明……
岁月流转、生活在走,年年月月季季日日,这终究见物重又是物的物我之遇之缘之情之系,还在持续。

在家里吃,舒服多了!
坦白说,煮妇生涯二十几载,我从不曾认为自己“很会做菜”。所以,每有人如是夸奖,我都必然反射回答:“不不不,我不算会做菜,只是‘喜欢做菜’而已。”……到近,即连自己是否真如想象中那么喜欢做菜,竟也渐渐开始动摇……
毕竟,长期从事饮食研究与写作工作,身历眼见口尝名厨身手绝顶华肴无数,加之身边太多备受赞誉厨艺高手朋友,太知晓“很会做菜”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绝不是我这既非名门自小养成熏陶,更无代代相承家厨锻炼,纯粹自行摸索半路出家之三脚猫功夫能攀配的。
至于“喜欢做菜”,说真的,也差得远了。一来工作太忙无暇他顾,二来生性不爱烦琐,一站上厨台,满脑子全是如何躲懒省力偷工,从不耐烦细细修习、琢磨、精进厨艺刀工技法,更遑论菜式钻研。
甚至,年少时初初学厨之际的三分钟热度一过,连时间都锱铢必较不愿多耗,午餐超过十分钟、晚餐三四十分钟便嫌太久太费事,对想方设法如何同步多工、倍增效率的兴趣反而大得多。
但可以确定的是,对美味的执着追求、沉迷耽溺,却一往无前地火般炽热,年年月月日日时时刻刻少有懈怠。
是的。我之所以心甘情愿日日亲手操持三餐,且还纵情乐于此中,原因无他,挑嘴而已。
“在家里吃,舒服多了!” ——咱家另一半常常挂在嘴上的话,也是我的长年心情写照。
这“舒服”,可不只环境与氛围,更关键是“合味”。
天生爱吃重吃,加之工作上的多年陶冶涵泳,对于饮食一年年越来越难敷衍迁就,执着坚持每一顿、每一口都必须吃得合心合意,合乎此刻味蕾心灵生理渴望欲求。
偶尔上美食级餐厅小馆小吃打牙祭兼观察取材除外,常日三餐对我而言,绝不单单只是果腹生存之必要,更是滔滔人世奔忙生活里的安顿依归与喜乐源泉,非得认认真真、全心全意全念面对不可。
所以,食材必得当令优质上选,调味尽可能天然无添加无负担,烹法清简但必得实实在在有滋有味,菜色——这是棘手的部分,从来吃饭是怕腻,一道菜吃过后别说隔餐、几个月都不想再相见,遂非得日日顿顿都有多端变化、一点不重复才好……
刁钻若此,寻常外食哪有可能因应对付,遂早早觉悟,只能自立自强、执刀持铲起灶自己来。
而也全因贪馋挑吃,而非厨艺热情所驱动,我的入厨历程与路数,似乎有那么点不一样。
首先一如前述,全无任何家传家承脉络。原因在于,我的母亲是成功职业女性,极少有空进厨房。
所以自小到大总是很难言说什么叫“妈妈的味道”,只因记忆中母亲的挑灯忙碌背影总是出现在办公桌后,非在厨房中。而那样的坚强自主女性形象似乎也悄悄影响了我,让我不知不觉跟随了她的脚步,为自己的事业与人生奋勇拼搏、全力以赴,从不依赖退却。
耳濡目染下,成长阶段几乎与厨事完全绝缘;直到北上求学,远离家乡味,南北两地口味的巨大差异,不仅让思乡愁绪越发深浓,更激起强烈念头与动力,开始学着自己为自己做饭。
学生赁居处窄小,只容得一只小小炉子、一口迷你电锅。试着从现有食谱入手,却觉普遍以一道道菜色为核心的一般食谱书,一来现有设备难以施展,二来也与我熟悉的家常味有些差异……
好在从母亲书架上翻出来的一本已然陈旧泛黄的薄薄小书,以食材分章节,菜式只是举例,也没有明确的步骤分量,重要的是,杂谈食材特性与各种可能做法与变化。结果意外合用,对从小就是台南古城里朴实庶民食物养大的我来说,极是对味且一点就通。
就这么摸索着一点一点逐步演练,直至大学毕业开始工作,有了稍微像样的厨房;这会儿,勉强有些底子,眼界也开了,置身繁华台北都会,瞬即被众多时髦洋玩意儿吸引;遂而,意大利面、法国乡村菜、欧风甜点……书店里一本一本食谱买了来,什么新奇菜肴都想玩玩看。
尤其后来走上餐饮写作之路,也开始到处旅行到处走,眼界更辽阔宽广,家常餐桌,越发流溢着形色异国味道。
然而有趣的是,这样的热闹纷呈景况却不曾持续太久。随年岁增长,心境转为沉淀静定;加上专业投注领域渐偏饮食文化与食材本身,对素材之本来面目本来滋味越发喜爱钟情……
于是,我的家常菜就这么一年年渐渐简化,精挑细选食材、点到为止烹调,三两下快手轻松就可开饭。
然后,就在这过程里,另一惊奇发现是,菜色形貌竟也跟着越来越“台”。
明明身在台南时从未亲手操练过,然而曾经熟悉的家乡味、自家菜,却不自觉历历浮现脑海:炒米粉、米粉汤、面线汤、咸粥、咸粿汤、干煎或卤煮虱目鱼、烧豆腐、菜脯蛋、蒜味苋菜汤……就这么自然而然地出现在餐桌上。
其实留在心中的大多不是菜肴,而是烹调概念、工序:卤、煎、煮、炒、爆香、涮烫、蘸拌、下汤……非常台菜本色、率直单纯对待食材、处理食材的态度和方法。
“所谓家常菜,就是把食材好好煮熟。”每当有人问起我的烹饪原则,我总爱这么回答。而说真的,一旦抓到诀窍、化繁入简成习,快手轻松三两下就已经很美味,哪还肯再回归复杂?
但理所当然的是,再无法如儿时那么纯粹了。过往经历的潜移默化,让我的菜固然台魂为本,却自然而然流露混血面貌:
特别是受日本料理的影响。
说来奇妙,可能是复杂交错的历史文化因缘,也可能是口味上原就偏爱清淡,年轻时乍一接触日式烹调,立即便觉投合相契。
不仅借此了然如何简单煮原味吃的神髓,也因而一步衔接上台湾家常料理其实隐隐然涵藏的和风,领会了二者间相互共通的朴素扎实、真淳本色,倍觉亲切。
还有欧洲地中海料理的轻松率意不拘泥,泰印韩料理的浓亮辛香,都为我的三餐点染更多活泼风致。
更不用说这二十多年来,世界各地仆仆风尘,从欧亚名厨餐厅到乡野市井庶民小馆小摊,国外国内市场市集与食材食品店乃至农园牧场产地原乡的身历亲访,还有身兼食品杂货铺经营者身份十六年来的实战操演、频繁开阔涉猎品试实践,以及书海里案牍上的大量阅读反复探究撰写……点滴融会手路里心版上,让我于厨台上能随时信手拈来、触类旁通,直见本质本真,无入不自得。
而“食”之外,对“饮”与“器”同样旺盛的热爱好奇与求知欲:酒、茶、咖啡、锅碗瓢盆杯盘皿……也都一样广兼博爱,使我的餐桌风景更加丰盈着无穷乐趣与可能性。
然后,在这个过程中,随着网络各社群平台的崛起而后发达,竟因而得了契机,从单纯自家独享,继而与更多朋友共享,而后流传、发酵。
一切故事,得从一张随手贴说起:
在我的厨房抽油烟机上经常有着这样一张随手贴——维持好久的习惯了,特别是晚餐,一日里混乱的时段,每是忙到天都黑透了、腹饥如雷鸣之际,方才依依不舍起身,拉开冰箱抽屉检视一下此刻现存材料,迅速构思组合出想吃的可做的菜。
回到书桌前,一面应付通信软件视窗里各方伙伴们还正轮流十万火急叮咚不停催响信息,一面抽张随手贴,把今晚菜单写下……
没错,迷糊健忘如我,这一心多用乱如麻当口,若不这般白纸黑字提点,不仅一转头就把菜色全忘光。接下来,三四炉口齐开、兵荒马乱开始做菜后,多半还得书房、厨房两头奔跑照看,更免不了切错菜调错味下错锅。
结果就此演化为一种固定记录模式:每餐饭后,我会将随手贴撕下来,把内容转录于笔记本上,并不时注记满意的调味比例与配方;写日记一样,吃过什么做过什么菜都留下痕迹,也成为日日换口味变花样的绝佳参考。
后来,有了噗浪、脸书、微博以至Instagram,便改为记在网络上,还在众网友的“没图没真相”鼓动下有了照片,更加一目了然,不仅检索查阅更方便,还多了交流对话。
所以,总有人惊异为何我能在网络上分享三餐持续不辍……其实并非我特有毅力,纯是忙中却还想好好吃饭所逐步衍生的一种饮食生活方式罢了。
然后发现,这分享交流,至今已经十年!
这一路,所得所获与乐趣太多,然而的收获是,竟然催生出这本书。早从多年前就已被四方读者、网友、出版社轮番敲碗催促,且一年年越趋恳切热烈,让原本只想安于纯粹记录的我,也随而起心动念,开始着手整理结集。
没料到,原本以为纯然家常随笔小品,工程庞大程度却远超乎想象,从架构——这全不具目的和主题性的汪洋靡芜图文之海,究竟如何去芜存菁、归纳整合?到规格——漫漫十年岁月,浩瀚无可计数的图文内容,该怎么收容于一册小书中?
尤其终究订出纲目,决定以早午晚为经、菜式类型为纬,兼容四时节令与厨事之乐,并以二〇一三年末居家全面翻修至今,我的“Yilan美食生活玩家”网站所收录近两千则“餐桌周记”为选取范围,据此进行盘整后,却更加一发不可收拾:昔往回忆、长年心得感发历历涌现,一一书写融入之余,出乎留念心情,也酌情将更早期、早可追溯到近二十年前,社群甚至博客时代来临前曾写下的厨记、食谱重点收录其中。
在我的历来十七本著作中,本书的前后积累横跨年岁与艰辛程度足能与翻山越岭走遍茶国茶区的《红茶经》相提并论,页数、字数与图片数则远远凌驾其上,对我而言,是意义非凡之作。
我将此书定名为《日日三餐,早?午?晚》,晨昏日夕、春夏秋冬,就在这一餐又一餐的美味中,专注踏实,悠然流转。
“在家里吃,舒服多了!”每每奋战整日后,终于落坐餐桌旁,卸下一身疲惫,持箸举杯大快朵颐之际,心中总会油然萌生这样的喟叹。这是我的饮食日常,平凡而乐,自在陶然。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