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失权者(三联生活周刊文丛)
》
售價:HK$
75.9

《
张元济的生平与事业:从清代改革家到二十世纪出版家
》
售價:HK$
85.8

《
他者中的近代朝鲜(西方韩国研究丛书)
》
售價:HK$
85.8

《
索恩丛书·苏莱曼大帝的崛起:奥斯曼宫廷与16世纪的地中海世界
》
售價:HK$
86.9

《
攀龙附凤:北宋潞州上党李氏外戚将门研究(增订本)宋代将门百年兴衰史
》
售價:HK$
97.9

《
金钱的力量:财富流动、债务、与经济繁荣
》
售價:HK$
97.9

《
超越想象的ChatGPT教育:人工智能将如何彻底改变教育 (土耳其)卡罗琳·费尔·库班 穆罕默德·萨欣
》
售價:HK$
75.9

《
应对百年变局Ⅲ:全球治理视野下的新发展格局
》
售價:HK$
85.8
|
編輯推薦: |
先驱巨作 本书作者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阿德勒,他吸收叔本华的生活意志论和尼采的权力意志论,对弗洛伊德学说进行了改造,对后世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经典必读 本书是阿德勒儿童教育理论集大成之作,是现代教育理念奠基式作品,正面管教等许多教育思想都受其影响。它为万千父母提供科学、高效的育儿策略,畅销90年来,帮助全世界无数家长和老师指引孩子健康成长。
教育宝典 本书是专为父母和老师打造的儿童教育手册,书中对儿童人格构成做了全面透彻的分析,揭示儿童一系列问题行为的心理根源,为父母和教师提供了更科学的矫正策略。
全新解读 本书是完整全译本,对原书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解读,百分百还原阿德勒思想精华,同时对全文进行反复通顺,力求简单易懂。
典藏套装 精选阿德勒享誉世界的经典名作,组成阿德勒心理学全集:《自卑与超越》《人性心理学》《心理学与生活》《儿童教育心理学》。全新设计,精美包装,用纸精良,是阅读和收藏的佳作。
|
內容簡介: |
《儿童教育心理学》是我们了解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入门读物,主要围绕如何帮助儿童形成健康的人格这一核心问题来展开。书中对儿童人格构成做了全面、透彻的分析,揭示儿童说谎、懒惰、孤僻等问题行为的心理根源,为父母和教师理解孩子的行为和进行具体的矫正提供了更科学的策略,对帮助儿童培养独立、自信、勇敢的品质,具有非凡的教育意义。
|
關於作者: |
作者简介: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在进一步接受了叔本华的生活意志论和尼采的权力意志论之后,对弗洛伊德学说进行了改造,将精神分析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著有《自卑与超越》《理解人性》《心理学与生活》等多部经典著作。
译者简介:
周玉莹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校咨询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积极心理学。译者拥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对儿童心理有深入研究,曾翻译过多部教育心理学专著。
|
目錄:
|
第一章 引言 1
第二章 人格的统一性 15
第三章 追求优越感及其教育意义 25
第四章 引导追求优越感的努力 43
第五章 儿童的自卑感 55
第六章 儿童的发展:预防自卑情结 67
第七章 儿童的社会情感及其发展障碍 81
第八章 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情境与补偿心理 97
第九章 新环境是对儿童准备工作的考验 105
第十章 学校教育与问题儿童 117
第十一章 外界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135
第十二章 青春期和性教育 149
第十三章 教育的失误 163
第十四章 对父母的教育 173
附录一 个体心理学调查问卷 181
附录二 五个案例及评注 187
|
內容試閱:
|
再过100年,都不会过时的教育思想
古希腊的雅典有一座有3000多年历史的神庙德尔菲神庙,那里专门供奉着太阳神阿波罗。在神庙的一根古柱上刻着几个字:人啊,认识你自己。这是苏格拉底最钟爱的格言。作为成人,我们认识自己、审视自己就已经足够困难,但我们同时还肩负着认识儿童、引导儿童的责任。世界上没有问题儿童,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离不开父母正确的教育方式,因此父母急需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并给予他们一定的关注和正向引导。
孩子的每一个行为都能反映出他的整个人格,这种人格的统一性使孩子以一致和协调的方式做出反应,也使自己形成不同于他人的个性特征。我们只有展开孩子的整体生活画卷,才能很好地解读孩子的某些具体行为,如口吃、说谎、骂人等。但很多父母和教育者很容易忽略这一事实,总是过分地夸大孩子行为的不恰当,迫切地想纠正孩子的行为,却没有触及问题的真正根源。过去的重要事件会影响孩子现在的行为表现,如果我们没有了解孩子的过去,就无法使孩子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这就好比我们试图从整个旋律中剥离出来几个单独的音符来理解,这种做法是不恰当的。
另外,阿德勒认为所有的孩子都有追求优越感的欲望,这种追求与我们与生俱来的自卑感直接相关。如果我们感觉不到自卑,也就不会产生任何超越现实的欲望。所以,自卑和优越感是同一个心理现象的两个基本面,自卑是驱使我们追求优越感的动力。过分自卑或者过分追求优越感都会给个体带来极大的伤害,只有两者在一定范围内保持平衡,才能有相对健康的心理状态,否则过度的自卑会让我们丧失勇气,为自己的需要设置很多障碍和限制,并陷入习得性无助的无力中,最终走向稳固的自卑情结。过分追求优越感也会让我们有沉重的心理压力,执着于个人表面的成功和优越感,甚至会嫉妒、中伤、贬低比自己优秀的人。
我们已经看到,每个孩子都有追求优越感的动力,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引导孩子将这种追求引入正确之路呢?答案是培养孩子的社会情感。也就是说,要去做那些对个人有价值的、符合社会利益标准的事情。在阿德勒看来,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个有健康人格、有社会情感的孩子。为了让孩子有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父母的重要责任就是引导孩子将兴趣从个人身上扩展到其他人身上,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为社会创造价值,并且思考个人和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社会关系,也就是人与人相处的关系,包括对友谊、诚实和忠诚等概念的理解;第二个关系是如何利用自己的生命,也就是人与社会共生的关系,包括想在社会劳动分工中担任什么角色、想要从事什么职业、想要获得什么社会地位;第三个关系是两性关系,也就是爱情和婚姻,包括对异性的态度、对感情的看法等。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代表一个人的生活目标,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并反映在个体的具体行动中。总之,父母对孩子进行引导和教育的过程是培养社会情感的最佳时机,孩子能逐渐养成自己的生活风格,培养与人和外界环境打交道的方式。
《儿童教育心理学》是我们了解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的入门读物,也能为父母和教育者理解孩子的行为以及为矫正孩子不当的行为提供更科学的视角。他的育儿理念让很多养育专家深受启发,比如正面管教的提出者简尼尔森、民主育儿的提出者鲁道夫、被讨厌的勇气的提出者岸见一郎等。不管是哪一种育儿理念,最终的归宿都是确保孩子不会失去勇气,能够获得直面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永远行走在追求优越感的路上。
吴清波
厦门心理咨询师协会副会长、好心晴读书会创始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