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第4版)

書城自編碼: 3601177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教材研究生/本科/专科教材
作者: 胡向东 等 编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111672685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03-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93.8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西方哲学史
《 西方哲学史 》

售價:HK$ 106.8
中国财富管理发展指数(2022)
《 中国财富管理发展指数(2022) 》

售價:HK$ 69.6
嫉妒与社会
《 嫉妒与社会 》

售價:HK$ 98.4
希腊神话和仪式中的结构与历史
《 希腊神话和仪式中的结构与历史 》

售價:HK$ 93.6
世界花纹与图案大典
《 世界花纹与图案大典 》

售價:HK$ 357.6
周制与秦制
《 周制与秦制 》

售價:HK$ 153.6
花路
《 花路 》

售價:HK$ 105.6
万亿指数
《 万亿指数 》

售價:HK$ 105.6

 

編輯推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本书的基本遵循:
注重依托优质学习资源,优化知识路径,深度学习模式提质赋能、培根铸魂、启智增慧,培养学生学习发展、创新思维、适应智能感知与仪器工程要求的关键能力
本书是:
一流课程配套教材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
强化课程思政、工程教育和深度学习模式提质赋能特色教材
本书所服务的新工科专业包括:
特色一流专业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入选专业
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面向智能制造的专业
物联网工程、机器人工程、智能电网信息工程、智能感知工程、工业智能等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
本书的特色:
理念新:聚焦立德树人,以学习者为中心,融合价值观、方法论与知识点,注重依托优质学习资源、优化知识路径、深度学习模式赋能发展创新
目标新:强调新工科背景下的工程实践与创新思维
内容新:“经典+前沿”,多角度展现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智能检测技术与仪器
形态新:坚持“学贵有疑”,构建起目标导向、问题牵引与学思融合深度学习模式,有机融入二维码、动画等数字化资源表现形态
內容簡介:
本书是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一流课程配套教材,强化课程思政、工程教育和深度学习模式提质赋能特色教材。本书针对新时期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系统性领域知识构建、素质提升和能力发展的现实需求,精准介绍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基础概念、基本原理、典型应用和技术发展。传感器原理、检测技术与检测系统三大模块涵盖:概述、传感器的基本特性、电阻式传感器、电感式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磁敏式传感器、热电式传感器、光电式传感器、辐射与波式传感器、化学传感器、生物传感器、新型传感器;参数检测、微弱信号检测、软测量、多传感器数据融合、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基础;虚拟仪器、自动检测系统。本书知识体系优化,内容新颖,重点突出,工程性强,资源丰富;形式上追求贯穿学习过程的目标导向、问题牵引与“学思融合”深度学习模式;内容上注重经典知识与前沿技术的结合,目标上强调新工科背景下的质疑批判、创新性思维和工程实践。
本书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学贵有疑”、赋能卓越创新、适应最新发展的写作定位;可作为高等院校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智能感知工程、机器人工程、物联网工程、智能电网信息工程、工业智能等专业本科生教材,也可供从事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相关领域应用和设计开发的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錄
前言
上篇传感器原理
第1章概述
1.1课程简介
1.1.1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1.1.2本课程的内容体系
1.1.3本课程的任务及目标
1.2传感器的定义与组成
1.3传感器的分类
1.4传感器技术的发展
1.4.1提高与改善传感器的性能
1.4.2开展基础理论研究
1.4.3传感器的无线化
1.4.4传感器的微型化
1.4.5传感器的集成化
1.4.6传感器的网络化
1.4.7传感器的智能化
1.4.8传感器的安全化
1.4.9传感器的虚拟化
学习拓展
习题云
第2章传感器的基本特性
2.1传感器的静态特性
2.1.1线性度
2.1.2灵敏度
2.1.3分辨力
2.1.4阈值
2.1.5迟滞
2.1.6重复性
2.1.7漂移
2.1.8精度
2.2传感器的动态特性
2.2.1传感器的数学模型
2.2.2传递函数
2.2.3频率响应函数
2.2.4传感器的动态特性分析
2.3传感器的标定与校准
2.3.1静态标定
2.3.2动态标定
学习拓展
习题云
第3章电阻式传感器
3.1工作原理
3.1.1应变效应
3.1.2电阻应变片种类
3.1.3电阻应变片温度误差及其补偿
3.1.4工程测试中的注意事项
3.2测量电路
3.2.1直流电桥
3.2.2交流电桥
3.3典型应用
3.3.1电阻式力传感器
3.3.2电阻式压力传感器
3.3.3电阻式差压传感器
3.3.4电阻式液体重量传感器
3.3.5电阻式加速度传感器
学习拓展
探索与实践
习题云
第4章电感式传感器
4.1变磁阻电感式传感器(自感式)
4.1.1工作原理
4.1.2输出特性
4.1.3测量电路
4.1.4变磁阻电感式传感器的应用
4.2差动变压器电感式传感器(互感式)
4.2.1变隙式差动变压器
4.2.2螺线管式差动变压器
4.2.3差动变压器电感式传感器的应用
4.3电涡流电感式传感器(互感式)
4.3.1工作原理
4.3.2等效电路
4.3.3测量电路
4.3.4电涡流电感式传感器的应用
学习拓展
习题云
第5章电容式传感器
5.1工作原理
5.1.1变面积型
5.1.2变介质型
5.1.3变极距型
5.2测量电路
5.2.1调频电路
5.2.2运算放大器
5.2.3变压器式交流电桥
5.2.4二极管双T型交流电桥
5.2.5脉冲宽度调制电路
(PWM方式)
5.3典型应用
5.3.1电容式压力传感器
5.3.2电容式位移传感器
5.3.3电容式加速度传感器
5.3.4电容式厚度传感器
学习拓展
探索与实践
习题云
第6章压电式传感器
6.1工作原理
6.1.1压电效应
6.1.2压电材料
6.2测量电路
6.2.1等效电路
6.2.2测量电路
6.2.3压电元件的连接
6.3典型应用
6.3.1压电式力传感器
6.3.2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
6.3.3压电式交通检测
学习拓展
习题云
第7章磁敏式传感器
7.1磁电感应式传感器
7.1.1工作原理
7.1.2测量电路
7.1.3磁电感应式传感器的应用
7.2霍尔式传感器
7.2.1工作原理
7.2.2测量电路
7.2.3霍尔式传感器的应用
学习拓展
探索与实践
习题云
第8章热电式传感器
8.1热电偶
8.1.1热电偶测温原理
8.1.2热电偶的结构与种类
8.1.3热电偶的冷端温度补偿
8.1.4热电偶的实用测温电路
8.1.5热电偶的选用与安装
8.1.6热电偶的应用
8.2热电阻
8.2.1铂热电阻
8.2.2铜热电阻
8.2.3热电阻的测量电路
8.2.4热电阻的应用
8.3热敏电阻
8.3.1热敏电阻的特性
8.3.2热敏电阻的应用
探索与实践
习题云
第9章光电式传感器
9.1概述
9.1.1光电式传感器的类别
9.1.2光电式传感器的基本形式
9.2光电效应与光电器件
9.2.1外光电效应型光电器件
9.2.2内光电效应型光电器件
9.3CCD固体图像传感器
9.3.1CCD的工作原理
9.3.2CCD固体图像传感器的分类
9.3.3CCD图像传感器的特性参数
9.3.4CCD固体图像传感器的应用
9.4光纤传感器
9.4.1光纤
9.4.2光纤传感器
9.4.3光纤布拉格光栅
9.4.4光纤传感器的应用
9.5光电式编码器
9.5.1码盘式编码器
9.5.2脉冲盘式编码器
9.5.3光电式编码器的应用
9.6计量光栅
9.6.1计量光栅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9.6.2计量光栅的组成
9.6.3计量光栅的应用
学习拓展
探索与实践
习题云
第10章辐射与波式传感器
10.1红外传感器
10.1.1工作原理
10.1.2红外传感器的应用
10.2微波传感器
10.2.1工作原理
10.2.2微波传感器的应用
10.3超声波传感器
10.3.1工作原理
10.3.2超声波传感器的应用
学习拓展
探索与实践
习题云
第11章化学传感器
11.1气体传感器
11.1.1气体传感器概述
11.1.2半导体式气体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11.1.3气体传感器的应用
11.2湿度传感器
11.2.1湿度传感器概述
11.2.2常用湿度传感器的基本原理
11.2.3湿度传感器测量电路
11.2.4湿度传感器的应用
学习拓展
探索与实践
习题云
第12章生物传感器
12.1概述
12.1.1生物传感器的概念
12.1.2生物传感器的功能
12.1.3生物传感器的特点
12.1.4生物传感器的分类
12.2工作原理
12.2.1生物分子特异性识别
12.2.2生物放大
12.2.3信号转
內容試閱
前言
本书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国家级一流课程配套教材,强化课程思政、工程教育和深度学习模式提质赋能特色教材。本书前3版被国内数百所不同层次和类别的高校选用,教学资源得到广泛共享;其内容体系持续优化更新源于立德树人的价值追求、精益求精的质量追求和与时俱进的时效追求,并得益于一批教学建设和教改研究成果的应用推广及教材等课程教学资源使用者的意见反馈。
“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发展战略正前所未有地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重构新时代人们的工作模式、生活范式和思维方式。先进的信息技术成为引领和衡量社会迈向高度现代化的支撑性技术之一,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位于信息链之首,是泛在感知、智能制造等的基石,助推信息技术成为不同对象相互交叉、联结、融合和涌现的内生动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工业互联网强势崛起,以融合创新、智能赋能为核心特征的数字经济与新经济呼唤“新工科”建设,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被赋予新的、更加伟大的历史使命,便捷、可靠、智能、安全地获取、处理与应用信息,推动建立人机网互联融合的数字化智慧型社会成为新的发展趋势,以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质量、促进人的创造性劳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仪器仪表产业的发展,紧紧抓住第三次信息技术浪潮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力推智能感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网络安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有关内容被列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我国仪器仪表产业的一系列战略目标正在实现,仪器科学与技术的研究与产业取得了重大进展,在仪器仪表产品无线化、微型化、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安全化、虚拟化等方向紧跟国际发展步伐,并加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仪器仪表研制力度。新经济的发展、产业的升级、技术的演进、应用的研发、仪器的使用与维护等需要大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支撑;与此同时,它们也对人才培养的内容和目标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新要求,“注重依托优质学习资源,优化知识路径,深度学习模式提质赋能、培根铸魂、启智增慧,培养学生学习发展、创新思维、适应智能感知与仪器工程要求的关键能力”是本书的基本遵循。
本书探索适应新工科人才培养需求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材改革与建设,顺应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智能检测技术与仪器发展趋势,针对新时期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系统性领域知识构建、素质提升和能力发展的现实需求,精准介绍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基础概念、基本原理、典型应用与技术发展。传感器原理、检测技术与检测系统三大模块涵盖:概述、传感器的基本特性、电阻式传感器、电感式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磁敏式传感器、热电式传感器、光电式传感器、辐射与波式传感器、化学传感器、生物传感器、新型传感器;参数检测、微弱信号检测、软测量、多传感器数据融合、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基础;虚拟仪器、自动检测系统。本书知识体系优化,内容新颖,重点突出,工程性强,资源丰富,形式上追求贯穿学习过程的目标导向、问题牵引与“学思融合”深度学习模式,内容上注重经典知识与前沿技术结合,目标上强调新工科背景下质疑批判、创新性思维和工程实践。
本书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学贵有疑”、赋能卓越创新、适应最新发展的格局和写作定位,以编写国内一流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特色教材为目标,探索实践融合价值观、方法论、知识点和深度学习、深刻领会、深入转化的学生赋能模式。在第3版基础上新增了价值观、方法论等,优化了工程内涵、领域前沿、交流与思考和创新性思维训练等,突出工程教育和产出导向的理念;每一章都首先给出导学内容,列出本章的知识单元与知识点、能力点、重难点、学习要求和问题导引,彰显教学目标与教材内容的高度统一性,明确学习者的努力方向,强化对自主学习和提升学习志趣、学术能力与科学精神的引领。本书有丰富的优质学习资源支持,配有PPT演示文稿、Flash动画课件、微视频、习题库、试题库、课后习题参考答案完全版和在线课网站(https:www.xueyinonline.comdetail207163473)等,提供课内学习与课外拓展、课程学习与自评自测相结合的集成学习平台。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智能感知工程、机器人工程、物联网工程、智能电网信息工程、工业智能等专业本科生教材,也可供从事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相关领域应用和设计开发的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由来自高校和企业的人员胡向东、耿道渠、胡蓉、白银、韩恺敏、崔鹏等编著,融合产学研合作成果;曾周末教授主审;李之涵、盛顺利、吕高飞、石千磊、张婷、王斌强、梁川、田正国、杨希、张琴、唐玲玲、万润楠等研究生参与了部分书稿的资料整理等工作;胡向东负责全书的统稿。特别感谢天津大学曾周末教授、靳世久教授,清华大学王俊杰教授,合肥工业大学张辉教授,北京理工大学陈祥光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钱政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颜国正教授,电子科技大学童玲教授,重庆大学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