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MySQL版)
》
售價:HK$
64.9

《
商业数据与分析决策:解锁数据资产,提高商业创新能力
》
售價:HK$
79.2

《
倾盖如故:人物研究视角下的近世东亚海域史
》
售價:HK$
77.0

《
史学视角下的跨文化研究(一): 追踪谱系、轨迹与多样性
》
售價:HK$
104.5

《
历史文本的文化间交织:中国上古历史及其欧洲书写(论衡系列)
》
售價:HK$
118.8

《
1688:第一次现代革命(革命不是新制度推翻旧制度,而是两条现代化道路的殊死斗争!屡获大奖,了解光荣革命可以只看这一本)
》
售價:HK$
217.8

《
东方小熊日本幼儿园思维训练 听力专注力(4册)
》
售價:HK$
88.0

《
粤港澳大湾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
》
售價:HK$
107.8
|
內容簡介: |
京师社会调查包括《黄村:乡村工业化与村庄的重塑》、《李村:就近城镇化与地缘圈的重构》和《聚义村:当代农民行动逻辑的演变》。*本书从整体主义的社区研究视野出发,通过分析一个中部村庄黄村改革开放40年多来的乡村工业化和就近城镇化历程,展现了传统与现代、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共同体与社会彼此交融所产生的社会形态的内在机理;第二本书通过李村这一个案,试图展现依靠地缘联结的非传统型乡土社会及其变迁过程,揭示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的、在中国镇域社会中低端社会分工所产生的经济与社会后果;第三本书以聚义村作为典型案例,该案例浓缩了当代中国农民行动逻辑的剧烈变化:从底线联结的生存型逻辑到知足常乐的生活型逻辑,再到意欲阶层跃升的发展型逻辑,展现了现实生活中多维面向的农民与农村,揭示了生存生活发展三种行动逻辑基于不同社会结构和社会情境,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阶层有不同的权重、排序与形态。
|
關於作者: |
董磊明,男,1972年11月生,江苏如皋人,法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社会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农村社会学、政治社会学等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政治学研究》、《法学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两部。2010年被评为马工程重点教材《农村社会学》首席编写专家,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
目錄:
|
《京师社会调查1,黄村:乡村工业化与村庄的重塑》目录
导论/1
第一章地域经济发展与黄村生计模式变迁/13
一传统时期:以工辅农/15
二发展时期:由农转工/22
三现代时期:职业多元化/35
第二章就近城镇化背景下的亲属关系/48
一松散的代际关系/50
二个体化的择偶与婚姻/64
三分合错杂的兄弟关系/83
四松散宗族的分与合/99
第三章村庄社会公共性的衰落/111
一经济互助的理性化/112
二休闲与娱乐的个性化/116
三公共舆论解体与私的凸显/121
四礼治衰退与秩序生成的困境/124
第四章就近城镇化的社会后果/132
一产业变革中的社会行动/133
二差序格局的新特征/140
三面向当下的安逸生活/149
第五章村庄治理结构的变迁/159
一村治式微撞钟者的出现(1980~2000年)/160
二能人治村(2000年至今)/170
第六章乡村治理的社会性脱嵌与技术性嵌入/187
一公共服务的升级及其困境/187
二乡镇政权的悬浮化/210
三村干部的准官僚化/222
四村庄治理的标准化/242
五村庄治理的脱嵌/257
参考文献/267
后记/274
《京师社会调查2,李村:就近城镇化与地缘圈的重构》目录
导论/1
第一章新中国成立前夕:松散的地缘共同体/12
一半开放的生计模式/13
二流动中的半乡土化/16
三薄弱的社会关系/20
第二章集体化改造:地缘联结纽带的强化/32
一农村工业化的起步/32
二家庭关系的再组织/41
三由生产队整合的社会关系/51
第三章国家后撤与市场进入:地缘圈的再度松散/67
一分田到户后集体的半消解/68
二加工小作坊兴起与核心家庭强化/71
三私营企业兴起与就近务工规模化/80
第四章就近城镇化:地缘圈重构的机制与特点/87
一发展逻辑下的进镇选择/87
二进镇特点/104
第五章家庭内外:地缘圈的存续何以可能(一)/117
一核心家庭内情感性关系占主导/117
二核心家庭外工具性关系占主导/130
三地缘圈的存续何以可能/144
第六章业缘与社会:地缘圈的存续何以可能(二)/156
一业缘关系未发育/156
二业缘关系未发育的机制分析/169
三业缘关系无法入侵个体社会生活/172
第七章断裂与脱节、互动及联结:城乡李村间的关系/181
一断裂与脱节/181
二互动与联结/189
三城乡分隔下的社会团结/197
结语/214
参考文献/226
后记/232
《京师社会调查3,聚义村:当代农民行动逻辑的演变》目录
导论/1
第一章移民背景与经济基础/13
一历史较短的移民村庄/13
二贫瘠的传统经济/24
第二章寡淡孱弱的家庭/33
一底线的代际关系与孱弱的父系纽带/34
二女性占优的婚姻市场与夫妻关系/44
第三章松散联结的社区/53
一生存型的互助合作/53
二维系型的公共仪式/64
三集体化时期社会秩序的演变/71
第四章贫困年代的生存与发展/75
一贫困年代的艰难生存/77
二困苦生活中的勉力发展/82
第五章短暂的生活型阶段/93
一人地矛盾的频繁波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93
二生计变革与温饱解决(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
90年代初)/96
三生活型社会中的行动逻辑/98
第六章发展型逻辑的普遍转向/107
一普遍务工、开始积累(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107
二大陵市中心建设与就业机会激增(21世纪初至今)/110
三发展型行为的涌现/113
第七章发展型阶段的社会特征/119
一紧密化的代际关系/119
二逐渐渗入的后致性关系/125
三发展型社会及其逻辑/129
四发展型社会中的生活型行动逻辑/131
第八章稳定的权力结构/141
一精英掌握行政权力/142
二村民的公共参与/148
第九章国家资源在村庄中的再分配/157
一项目投入与社会性后果/157
二精准扶贫及其对发展型逻辑的影响/169
第十章政府行政资源的进入/178
一影响新治理主体的因素/179
二新治理主体的类型/182
三村庄权力格局的进入/183
结论/193
一行动逻辑的类型与转化/193
二社会类型及其限度/196
参考文献/200
后记/204
|
內容試閱:
|
总序
在现代社会科学体系中,社会学是基础性、综合性学科,也是具有极强实践性、应用性的学科。社会学必须直面社会实践中凝练出的重大理论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是对社会主义社会运行特点和规律的揭示与阐释,也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实践的理性认识,是在这个基础上对社会学基本理论的创新性发展。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研究社会变迁的实践,是中国社会学学科发展的源头活水;而中国的社会发展、社会建设、社会治理,也离不开社会学理论的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与有力支撑。
社会调查研究是社会学研究非常重要的方面。一直以来,社会调查都是中国社会学界的一个优良传统。中国社会学在近百年发展的历程中,一代代社会学人做实地调查、以实证性实验的科学精神和研究方法,立足国情、扎根本土,探索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从而将其孕育、形成、发展为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
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实践是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对理论起决定作用,理论必须与实践紧密结合,理论也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形态、结构、功能、演变规律。正是人类丰富的社会实践,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经济社会和文化心理变迁催生、滋养了社会学。社会学拥有悠久深厚的社会调查传统。正确、有效的社会调查,是我们认识社会、发展社会学学科的不二法门。
中国的社会学学科发展和中国的革命实践一样,都是遵循着从实践的感性认知出发,进而跃升为理性认知,再回到实践去检验这样的认知路径。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和中华民族陷入深重的灾难,许多革命家和知识分子投身于救国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