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肌骨复健实践指南:运动损伤与慢性疼痛
》
售價:HK$
294.8

《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MySQL版)
》
售價:HK$
64.9

《
商业数据与分析决策:解锁数据资产,提高商业创新能力
》
售價:HK$
79.2

《
倾盖如故:人物研究视角下的近世东亚海域史
》
售價:HK$
77.0

《
史学视角下的跨文化研究(一): 追踪谱系、轨迹与多样性
》
售價:HK$
104.5

《
历史文本的文化间交织:中国上古历史及其欧洲书写(论衡系列)
》
售價:HK$
118.8

《
1688:第一次现代革命(革命不是新制度推翻旧制度,而是两条现代化道路的殊死斗争!屡获大奖,了解光荣革命可以只看这一本)
》
售價:HK$
217.8

《
东方小熊日本幼儿园思维训练 听力专注力(4册)
》
售價:HK$
88.0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无政府主义的主要活动家和理论家克鲁泡特金18421921在1902年发表的一部著作。本书在无政府主义的著作里占有一个特殊地位。书中,克鲁泡特金以伪科学的方法来宣扬无权威、无政府、无国家的社会是可以实现的,而且宣扬这种社会比其他社会主义思想家提出的理想社会还要完善。
|
目錄:
|
序
引言
第一章 动物之间的互助
第二章 动物之间的互助(续)
第三章 蒙昧人之间的互助
第四章 野蛮之间的互助
第五章 中世纪城市中的互助
第六章 中世纪城市中的互助(续)
第七章 我们现代人之间的互助
第八章 我们现代人之间的互助(续)
结论
附录
1.蝴蝶、蜻蜓等的群
2.蚂蚁
3.繁殖的联合
4.动物的合群
5.对过分繁殖的遏制
6.为了避免竞争的适应环境
7.家庭的起源
8.在坟地上毁灭私人的财产
9.未分开的家庭
10.行会的起源
11.市场和中世纪的城市
12.目前在荷兰农村中实行的互助办法
中外人名地名对照表
|
內容試閱:
|
《互助论》是无政府主义的主要活动家和理论家克鲁泡特金(1842-1921)在1902年发表的一部著作。这本书在无政府主义的著作里占有一个特殊地位。在这本书里,克鲁泡特金以伪科学的方法来宣扬无权威、无政府、无国家的社会是可以实现的,而且宣扬这种社会比其他社会主义思想家提出的理想社会还要完善。我们知道,克鲁泡特金并不是第一个提出无政府主义思想的人,在他以前,还有巴枯宁、蒲鲁东和斯蒂纳等人。这些无政府主义者提出过种种导向无政府主义社会的方案,设计过这种社会下人们生活的图景,但是,相信这种学说的人毕竟不多,于是他们幻想要为他们的学说建立一个什么科学的根据,以争取群众。克鲁泡特金加入巴枯宁派以后,就一直致力于为无政府主义建立科学理论的工作,企图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相抗衡,在国际工人运动中扩大右翼的影响。《互助论》就是克鲁泡特金抱着这样一种意图写成的。
克鲁泡特金为无政府主义建立了什么科学根据呢?他的理论来源是达尔文的进化论。达尔文的进化论是19世纪最有影响的一门学说,在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内都发生过很大影响。进化论认为:生物进化的规律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即生物为了生存彼此互相斗争,在斗争中,不适者被淘汰,适者生存而延续。社会达尔文主义者把生物进化论套用来观察人类社会生活,认为人既然是一种生物,也就不能不受物竞天择规律的支配,结局是优胜劣败。克鲁泡特金在方法论上和社会达尔文主义者一样,也是把生物进化的规律引用来考察人类社会生活的,但是,他不同意社会达尔文主义者把生存竞争看作是进化的主要因素。他提出了相反的论点,认为互助才是一切生物(包括人类在内)进化的真正因素。克鲁泡特金并不完全否定生物之间存在竞争,他认为任何生物都不是营个体生活的,而是营群居生活,在一群之内,各单个生物之间只有互助,而无竞争,他常用蜜蜂和蚂蚁群居营生这一自然现象作为例证来解释他的论点。他只承认在群与群之间才有生存竞争,而竞争的抉择也不是什么适与不适,而是群的互助性之强弱。互助性强的生物群生存而延续,互助性弱的生物群则被淘汰。经过世代相传今天存续下来的生物,都是互助性很强的生物,而人类便是互助性最强的生物;再发展下去,自然界终将消除竞争。克鲁泡特金还断言:不论是在动物界还是人类中,竞争都不是规律。恰恰相反,不要竞争、避免竞争才是自然的倾向。他认为以互助和互援的办法一定可以消除竞争。克鲁泡特金说:他所阐述的互助为一个自然法则和进化的要素,是给达尔文主义弥补一个重大的空白。
克鲁泡特金认定互助是生物的本能,互助法则是一切生物包括人类在内的进化法则。他的《互助论》就是一本论述互助法则的书。这本书的头两章是叙述动物之间的互助的,以下几章专门考察人类社会的几个历史时期的互助(他特别提醒读者注意其中论述原始社会和中世纪互助形式的几章)。因为克鲁泡特金把互助法则看作是人类社会的基本法则,所以这本阐述互助法则的书也就是克鲁泡特金试图阐述人类社会发展法则的书,换句话说,也就是他用无政府主义观点所写的一部社会发展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