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战争事典061:腓特烈大帝

書城自編碼: 3583741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傳記軍事人物
作者: [英]丹尼斯·肖沃尔特
國際書號(ISBN): 9787559454034
出版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01-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74.8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无从说起
《 无从说起 》

售價:HK$ 81.6
蔬菜栽培学
《 蔬菜栽培学 》

售價:HK$ 165.6
车规级芯片技术
《 车规级芯片技术 》

售價:HK$ 153.6
甲骨文丛书·常识:一部政治史
《 甲骨文丛书·常识:一部政治史 》

售價:HK$ 94.8
第四条底线:21世纪仁爱领导力精进指南
《 第四条底线:21世纪仁爱领导力精进指南 》

售價:HK$ 82.8
情绪说明书:解锁内在情绪力量
《 情绪说明书:解锁内在情绪力量 》

售價:HK$ 71.8
中国神仙画谱 装饰画
《 中国神仙画谱 装饰画 》

售價:HK$ 59.8
居斯塔夫·卡塞尔:汇率 一读就懂的经典经济学
《 居斯塔夫·卡塞尔:汇率 一读就懂的经典经济学 》

售價:HK$ 70.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02.2
《 最后的武士 安德鲁 马歇尔与美国现代国防战略的形成 》
+

HK$ 85.8
《 罗卓英传 》
+

HK$ 64.8
《 他影响了中国:陈云 》
+

HK$ 80.7
《 蒙哥马利 》
內容簡介:
腓特烈大帝是欧洲历史上的重要领导人,以其军事成就和政治改革而闻名于世。他将领土分散的贫弱二流小国打造为欧洲五大强国之一,他赋予古老的斜线战术新生并使其臻于至善。作者以充实的细节,对腓特烈大帝进行了多维度的描述,并客观、详细地重新评价了他的军事、政治和社会成就。书中对18世纪的欧洲理性时代进行了精彩的总结,分析了普鲁士军队的性格、组成和运作程序,并探讨了腓特烈年轻时的个性;考察了他在罗斯巴赫和洛伊滕的令人惊叹的胜利、他在布拉格和科林的失败,以及普鲁士崛起为欧洲主要强国的标志性事件瓜分波兰、参与巴伐利亚王位继承战争。
目錄
导言
第一章 基础与可能性
第二章 西里西亚战争:17401745年
第三章 喘息之机和重启战端
第四章 普鲁士高歌猛进
第五章 相持阶段:17581759年
第六章 普鲁士单挑全欧洲,17601763年
第七章 尾声:17631786年
回顾
扩展阅读
译后记
翻译对照表
前言为了掠夺他承诺过要保护的邻居,黑人在科罗曼德尔海岸打仗,红种人则在北美五大湖畔相互剥头皮。麦考利写于1842年的《辉格党的谴责》,至今依然是英语世界针对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的最为人熟知的评价。在3场大战的背景下,这段评语得到了详细解读和深刻理解。这3场大战摧毁了一个大陆,重塑了一个世界,并且始终与腓特烈所创造的普鲁士的名字及相关比喻联系在一起。
这样的联系,当然不是板上钉钉的。即使在将近34个世纪之后,腓特烈的形象和遗产依然富有争议。要将崇高的启蒙运动的机械理性主义和开明专制的自上而下的威权主义当作背景,来理解腓特烈的形象和遗产。作为一位统治者,腓特烈自视为统制主义的化身,并不擅长鼓舞人心。他的终极目标是建立一个秩序井然的警察国家,他的这个理想国甚至不需要腓特烈威廉一世统治时期惯用的个人干预,要知道,在1715到1740年间,腓特烈威廉会用他的权杖直接责打普鲁士的懒虫和违法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引发了历时超过14个世纪的战争,使普鲁士崛起为一个强国,并让腓特烈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统帅之一。为了掠夺他承诺过要保护的邻居,黑人在科罗曼德尔海岸打仗,红种人则在北美五大湖畔相互剥头皮。麦考利写于1842年的《辉格党的谴责》,至今依然是英语世界针对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的最为人熟知的评价。在3场大战的背景下,这段评语得到了详细解读和深刻理解。这3场大战摧毁了一个大陆,重塑了一个世界,并且始终与腓特烈所创造的普鲁士的名字及相关比喻联系在一起。
这样的联系,当然不是板上钉钉的。即使在将近34个世纪之后,腓特烈的形象和遗产依然富有争议。要将崇高的启蒙运动的机械理性主义和开明专制的自上而下的威权主义当作背景,来理解腓特烈的形象和遗产。作为一位统治者,腓特烈自视为统制主义的化身,并不擅长鼓舞人心。他的终极目标是建立一个秩序井然的警察国家,他的这个理想国甚至不需要腓特烈威廉一世统治时期惯用的个人干预,要知道,在1715到1740年间,腓特烈威廉会用他的权杖直接责打普鲁士的懒虫和违法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引发了历时超过14个世纪的战争,使普鲁士崛起为一个强国,并让腓特烈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统帅之一。
详尽的考证进一步完善了这个说法。腓特烈作为统帅国王(roi-connetable),战争时期充当总司令,和平时期充当首相,这种说法不符合真实情况当时行政系统才刚刚开始出现。官方文件送达目的地的过程无章可循,通常一开始就掉进了小酒馆或小客栈,被各色人等阅读、讨论和传达,被油脂、黄油或破布弄得肮脏不堪,一碰就浑身难受。
作为军人国王,腓特烈的遗产同样引人质疑。批评者宣称,腓特烈对训练和纪律的关注让军队丧失了主动性和灵性。腓特烈坚持认为,普通士卒应该畏惧长官甚于害怕敌人。他严密监控手下众将,以至于无人能得到国王的信任去独当一面。几十年来,他对各个兵团都心怀怨恨。对于各团在检阅和演习中的表现,他的评价反复无常,像折断火柴一样毁掉了许多人的前途。弗朗兹绍博评价腓特烈道,作为沙场统帅,他的表现透出一种自我吹捧的虚荣心,这种虚荣心只会招致军国浪漫主义每一次军事上的成功都会引发更多失败(普鲁士)奇迹般地生存下来,是历史上的反常现象,相当荒诞和神奇,简直不敢相信。
腓特烈不够英俊潇洒。他迅速苍老,魅力全无;对衣着漫不经心,使他那不讨喜的外貌更加黯然失色。由于对美术具有不够爷们的兴趣,他受到父亲的虐待,长大后成了一个实打实的悲观厌世者,对待自己的亲密伙伴们,他的苛刻疏远态度是一以贯之的,绝非偶尔如此。姐姐威廉明娜是腓特烈唯一没疏远的人。他的婚姻连徒有其表都谈不上,所以结婚之后,他的悲观厌世情绪变成了厌女症,即使对他的姐姐,他的尊敬态度也一天不如一天。
在一个把高级军官具备肉体上的英勇气概视为理所当然的时代,腓特烈两次莫尔维茨和罗布西茨在可疑的情况下脱离主战场。他在会战结束后的所作所为,也没有给战士们留下深刻印象。1757年科林失利后的最初几个小时内,他握着一根棍子,在泥地上漫无目的地画圈,随后宣称自己需要休息,把他的军队丢弃在战场上。1759年库勒斯道夫战役后,国王把指挥权交给一名部将,还装腔作势地宣称,他不会在这场灾难之后苟活下去。更加善良的后人也许会说这是创伤后的应激反应,18世纪的军队对这类行为有着更不客气的评价。
如果腓特烈不是普鲁士国王,那么他或许会变成一个疯子。约翰内斯库尼施新近出版了一部关于腓特烈的传记,内容全面、入木三分。在这部书的结尾部分,库尼施温和谨慎地提醒读者,历史人物伟大与否,是个主观问题。然而,这个把普鲁士引入3场残酷战争、监督它重建并确保它强国地位的人,伟大之处远远超过了缺点的总和。沙场老将、英军副总参谋长、杰出的军事历史学家大卫弗雷泽爵士,把腓特烈描绘成与拿破仑同一层次的战争大师,英勇、仁慈又机智。里德布朗宁更加冷静,却也更加肯定地认为,普鲁士能够在腓特烈战争中生存下来,是一项异常杰出的人类成就。萨沙莫比乌斯提出了颇具说服力的观点:腓特烈的士兵,尤其是那些正牌的州区应征兵和职业军人,绝不是残酷无情的机器人。
因此,其他深刻的分析著作把腓特烈描绘为一个充满矛盾的复合体,就不足为奇了。本书试图通过介绍和分析腓特烈战争的总体和具体情况,为读者提供些许线索去解释他身上的矛盾,至少解释部分矛盾。近代初期的欧洲社会、经济和政治秩序,依赖于三十年战争之后出现的国家体系。一个国家的内部合法性,取决于该国保护臣民免受战争直接危害的能力。开明专制主义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关注,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稳定和发展的正面认知,而且反映了人们将稳定和发展视为安全国家必备元素的观点:所谓安全国家就是一个能够捍卫其利益和民众的实体。
战争是近代早期欧洲的驱动轮。欧洲各国,无论大小,都认为自己是权力实体,与其他权力实体共存并互有关联。在理性时代,冲突被视为仲裁分歧的理性手段,哪怕是个人分歧。这种观念使外交成为各国关注的首要问题,也使发动战争成为无政府状态下零和游戏的合乎逻辑的结果。
这是一场事关生死的游戏。有人将18世纪解读为有限战争的时代,然而过去14个世纪中,这种解读被事实彻彻底底地砸烂了。被社会边缘化的人在真空环境中作战,而同时普通民众还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这样的画面,即使在教科书中也不复存在了。在外交层面上经常被人引用的权力均衡概念,体现了政策决议的变通性以及追求平稳的理念。1648年之后,欧洲的发展进入了被称为列国共和的阶段,即在一个拥有共同价值观的国际社会中,所有成员都被认定为拥有平等主权的国家,但这个观念并没有阻碍几乎连绵不断的关于剔除或消灭某些成员的讨论。西班牙、瑞典、波兰,在18世纪都时不时地成为惨遭肢解的主要候选目标。
对解决策略的追求,也表现在战争的行动层面。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欧洲各国军队日益同质化的趋势:都适应了通用的训练、组织和战术模式。在创新方面,各国军队齐头并进,这主要是通过中层军官不断改换门庭来实现的。不同于组织架构差异很大的军队,旗鼓相当的对手很少为对方提供明显的机会窗口。要想击败与自己并无二致的对手,既需要战前谋划,也需要随机应变,何况在理性时代之前和之后,机会的得与失都向名将们提出过挑战。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并不是第一个得出以下结论的人:要赢得战争,必须从战争一开始,就打破敌人的力量循环,把敌人的优势变成劣势。他只是这些人中间最成功的人之一。
腓特烈是一位作为国家和军队的形象代言人开始其统治的君主,在这个国家和国家军队中,领袖魅力是多余的东西,然而,尽管他本人并不情愿,他在去世之前成了第一个现代的个人崇拜活动中的偶像,这就造成了一个自相矛盾的悖论。1740年的统帅国王和1763年的武士君主形象,在1780年统统让位于一尊偶像1806年,这尊偶像在拿破仑的炮口下轰然倒地,1个世纪之后才得以完全修复。在这方面,与腓特烈的余生一样,都是充满矛盾的复合体。他身上融合了体制的与个人的领导力,融合了能力与魅力。这种融合,部分缘于他对不断变幻的环境做出的反应,部分缘于对抽象原则的反思。在很大程度上,老弗里茨形象是由他的士卒、臣民建立起来的,他是一位特氟龙制成的君主,没有任何东西能束缚他,因为他是需要、欲望和神话的投影,与真实的腓特烈并无关系。尽管如此,他的传奇和他的榜样作用在德国一直延续到1945年,这种强大的影响力也不会因时光转入21世纪而消失,哪怕在1989年之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使尽浑身解数想要消解他的影响力。
关于这个话题的最后一句话,与第一句话一样,还是留给麦考利吧:
我们不知道还有哪个人的力量和缺陷,会像这个傲慢、机警、坚决的蓝袜人的个性那样,引人注目和荒唐怪诞他拿起武器与全世界为敌,一个口袋里装着一剂毒药,另一个口袋里装着一纸蹩脚的诗歌。
无论毁誉如何、褒贬与否,普鲁士的腓特烈依然是腓特烈大帝。他作的诗也没那么蹩脚。
內容試閱
为了掠夺他承诺过要保护的邻居,黑人在科罗曼德尔海岸打仗,红种人则在北美五大湖畔相互剥头皮。麦考利写于1842年的《辉格党的谴责》,至今依然是英语世界针对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的最为人熟知的评价。在3场大战的背景下,这段评语得到了详细解读和深刻理解。这3场大战摧毁了一个大陆,重塑了一个世界,并且始终与腓特烈所创造的普鲁士的名字及相关比喻联系在一起。
这样的联系,当然不是板上钉钉的。即使在将近34个世纪之后,腓特烈的形象和遗产依然富有争议。要将崇高的启蒙运动的机械理性主义和开明专制的自上而下的威权主义当作背景,来理解腓特烈的形象和遗产。作为一位统治者,腓特烈自视为统制主义的化身,并不擅长鼓舞人心。他的终极目标是建立一个秩序井然的警察国家,他的这个理想国甚至不需要腓特烈威廉一世统治时期惯用的个人干预,要知道,在1715到1740年间,腓特烈威廉会用他的权杖直接责打普鲁士的懒虫和违法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引发了历时超过14个世纪的战争,使普鲁士崛起为一个强国,并让腓特烈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统帅之一。
详尽的考证进一步完善了这个说法。腓特烈作为统帅国王(roi-connetable),战争时期充当总司令,和平时期充当首相,这种说法不符合真实情况当时行政系统才刚刚开始出现。官方文件送达目的地的过程无章可循,通常一开始就掉进了小酒馆或小客栈,被各色人等阅读、讨论和传达,被油脂、黄油或破布弄得肮脏不堪,一碰就浑身难受。
作为军人国王,腓特烈的遗产同样引人质疑。批评者宣称,腓特烈对训练和纪律的关注让军队丧失了主动性和灵性。腓特烈坚持认为,普通士卒应该畏惧长官甚于害怕敌人。他严密监控手下众将,以至于无人能得到国王的信任去独当一面。几十年来,他对各个兵团都心怀怨恨。对于各团在检阅和演习中的表现,他的评价反复无常,像折断火柴一样毁掉了许多人的前途。弗朗兹绍博评价腓特烈道,作为沙场统帅,他的表现透出一种自我吹捧的虚荣心,这种虚荣心只会招致军国浪漫主义每一次军事上的成功都会引发更多失败(普鲁士)奇迹般地生存下来,是历史上的反常现象,相当荒诞和神奇,简直不敢相信。
腓特烈不够英俊潇洒。他迅速苍老,魅力全无;对衣着漫不经心,使他那不讨喜的外貌更加黯然失色。由于对美术具有不够爷们的兴趣,他受到父亲的虐待,长大后成了一个实打实的悲观厌世者,对待自己的亲密伙伴们,他的苛刻疏远态度是一以贯之的,绝非偶尔如此。姐姐威廉明娜是腓特烈唯一没疏远的人。他的婚姻连徒有其表都谈不上,所以结婚之后,他的悲观厌世情绪变成了厌女症,即使对他的姐姐,他的尊敬态度也一天不如一天。
在一个把高级军官具备肉体上的英勇气概视为理所当然的时代,腓特烈两次莫尔维茨和罗布西茨在可疑的情况下脱离主战场。他在会战结束后的所作所为,也没有给战士们留下深刻印象。1757年科林失利后的最初几个小时内,他握着一根棍子,在泥地上漫无目的地画圈,随后宣称自己需要休息,把他的军队丢弃在战场上。1759年库勒斯道夫战役后,国王把指挥权交给一名部将,还装腔作势地宣称,他不会在这场灾难之后苟活下去。更加善良的后人也许会说这是创伤后的应激反应,18世纪的军队对这类行为有着更不客气的评价。
如果腓特烈不是普鲁士国王,那么他或许会变成一个疯子。约翰内斯库尼施新近出版了一部关于腓特烈的传记,内容全面、入木三分。在这部书的结尾部分,库尼施温和谨慎地提醒读者,历史人物伟大与否,是个主观问题。然而,这个把普鲁士引入3场残酷战争、监督它重建并确保它强国地位的人,伟大之处远远超过了缺点的总和。沙场老将、英军副总参谋长、杰出的军事历史学家大卫弗雷泽爵士,把腓特烈描绘成与拿破仑同一层次的战争大师,英勇、仁慈又机智。里德布朗宁更加冷静,却也更加肯定地认为,普鲁士能够在腓特烈战争中生存下来,是一项异常杰出的人类成就。萨沙莫比乌斯提出了颇具说服力的观点:腓特烈的士兵,尤其是那些正牌的州区应征兵和职业军人,绝不是残酷无情的机器人。
因此,其他深刻的分析著作把腓特烈描绘为一个充满矛盾的复合体,就不足为奇了。本书试图通过介绍和分析腓特烈战争的总体和具体情况,为读者提供些许线索去解释他身上的矛盾,至少解释部分矛盾。近代初期的欧洲社会、经济和政治秩序,依赖于三十年战争之后出现的国家体系。一个国家的内部合法性,取决于该国保护臣民免受战争直接危害的能力。开明专制主义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关注,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稳定和发展的正面认知,而且反映了人们将稳定和发展视为安全国家必备元素的观点:所谓安全国家就是一个能够捍卫其利益和民众的实体。
战争是近代早期欧洲的驱动轮。欧洲各国,无论大小,都认为自己是权力实体,与其他权力实体共存并互有关联。在理性时代,冲突被视为仲裁分歧的理性手段,哪怕是个人分歧。这种观念使外交成为各国关注的首要问题,也使发动战争成为无政府状态下零和游戏的合乎逻辑的结果。
这是一场事关生死的游戏。有人将18世纪解读为有限战争的时代,然而过去14个世纪中,这种解读被事实彻彻底底地砸烂了。被社会边缘化的人在真空环境中作战,而同时普通民众还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这样的画面,即使在教科书中也不复存在了。在外交层面上经常被人引用的权力均衡概念,体现了政策决议的变通性以及追求平稳的理念。1648年之后,欧洲的发展进入了被称为列国共和的阶段,即在一个拥有共同价值观的国际社会中,所有成员都被认定为拥有平等主权的国家,但这个观念并没有阻碍几乎连绵不断的关于剔除或消灭某些成员的讨论。西班牙、瑞典、波兰,在18世纪都时不时地成为惨遭肢解的主要候选目标。
对解决策略的追求,也表现在战争的行动层面。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欧洲各国军队日益同质化的趋势:都适应了通用的训练、组织和战术模式。在创新方面,各国军队齐头并进,这主要是通过中层军官不断改换门庭来实现的。不同于组织架构差异很大的军队,旗鼓相当的对手很少为对方提供明显的机会窗口。要想击败与自己并无二致的对手,既需要战前谋划,也需要随机应变,何况在理性时代之前和之后,机会的得与失都向名将们提出过挑战。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并不是第一个得出以下结论的人:要赢得战争,必须从战争一开始,就打破敌人的力量循环,把敌人的优势变成劣势。他只是这些人中间最成功的人之一。
腓特烈是一位作为国家和军队的形象代言人开始其统治的君主,在这个国家和国家军队中,领袖魅力是多余的东西,然而,尽管他本人并不情愿,他在去世之前成了第一个现代的个人崇拜活动中的偶像,这就造成了一个自相矛盾的悖论。1740年的统帅国王和1763年的武士君主形象,在1780年统统让位于一尊偶像1806年,这尊偶像在拿破仑的炮口下轰然倒地,1个世纪之后才得以完全修复。在这方面,与腓特烈的余生一样,都是充满矛盾的复合体。他身上融合了体制的与个人的领导力,融合了能力与魅力。这种融合,部分缘于他对不断变幻的环境做出的反应,部分缘于对抽象原则的反思。在很大程度上,老弗里茨形象是由他的士卒、臣民建立起来的,他是一位特氟龙制成的君主,没有任何东西能束缚他,因为他是需要、欲望和神话的投影,与真实的腓特烈并无关系。尽管如此,他的传奇和他的榜样作用在德国一直延续到1945年,这种强大的影响力也不会因时光转入21世纪而消失,哪怕在1989年之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使尽浑身解数想要消解他的影响力。
关于这个话题的最后一句话,与第一句话一样,还是留给麦考利吧:
我们不知道还有哪个人的力量和缺陷,会像这个傲慢、机警、坚决的蓝袜人的个性那样,引人注目和荒唐怪诞他拿起武器与全世界为敌,一个口袋里装着一剂毒药,另一个口袋里装着一纸蹩脚的诗歌。
无论毁誉如何、褒贬与否,普鲁士的腓特烈依然是腓特烈大帝。他作的诗也没那么蹩脚。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