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莎士比亚全集十卷
》
售價:HK$
591.8

《
7天造一台无人机:飞控、电池、动力系统、地面站全解析
》
售價:HK$
75.9

《
大地上的中国史:藏在地理里的历史
》
售價:HK$
74.8

《
《民法典·婚姻家庭继承注释书》(家事法专用小红书,一书尽揽现行有效办案依据:条文释义+相关立法+行政法规+地方立法+司法解释+司法文件+地方法院规范+权威案例,麦读法律54)
》
售價:HK$
130.9

《
地中海四千年
》
售價:HK$
184.8

《
君子至交:丁聪、萧乾、茅盾等与荒芜通信札记
》
售價:HK$
68.2

《
日和·缝纫机与金鱼
》
售價:HK$
41.8

《
金手铐(讲述海外留学群体面临的困境与挣扎、收获与失去)
》
售價:HK$
74.8
|
內容簡介: |
《经学通论》是清末今文经学代表皮锡瑞晚年的重要著作。长期以来,《经学通论》的许多内容被列入教科书,呈现出以皮锡瑞所言是非为准的局面,不论其论证背后是否有坚实的理论依据和深入的剖析。这也是今日经学研究无法走向成熟的原因之一。基于此,本书将从 皮锡瑞《春秋》改制思想为讨论的起点,分别从素王立法、经史之分、微言大义、借事明义四个观点出发,梳理皮锡瑞的经学观点,检视其论述是否有足够的依据。依本书的研究结果,至少在《春秋》的研究上,《经学通论》的某些观点欠缺一定的文献论据,不宜取信。这对于今日的经学研究具有一定的补正意义。
|
關於作者: |
黎汉基,中山大学政治学副教授,1971年在香港出生,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学部博士,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和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专攻中国政治思想史,已出版专著《殷海光思想研究:由五四到战后台湾,19191969》《社会失范与道德实践:吴宓与吴芳吉》、《混沌中的探索:殷海光的思想困境》三部,编注《徐复观杂文补编》六册、《徐复观家书(1963-1981)》《牟宗三先生全集》其中五册、《李春生著作集》五册。2014年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穀梁》政治伦理探微立项,已结项准备出版的专著《〈谷梁〉政治伦理探微以贤的判断为讨论中心》,在2020年出版的还有和《门户以外〈春秋〉研究偶识》)。
|
目錄:
|
目 录
导论1
第一节选题意义和研究概况1
一、《经学通论》的研究价值2
二、《春秋》改制等主张的重要性11
三、现行研究的不足17
第二节研究思路简述23
第一章素王、改制与立法32
第一节重谈《春秋》素王之义 32
一、《春秋》素王之义的内涵33
二、放弃孔子素王的原因42
三、《史记》与素王改制50
四、小结56
第二节《春秋》改制与变法57
一、改制相当于变法?57
二、损益四代不等于变周从殷64
三、涉及《礼记》的两项举证87
四、小结92
第三节辨析《春秋》为后王立法 93
一、为后王立法的内涵94
二、为汉制法的神怪叙事101
三、设法末减引谶之罪107
四、纬书以外的举证117
五、对欧阳修不成功的反驳121
六、小结125
第二章经与史的分拆127
第一节经史之分的所以然128
一、重谈经史之分128
二、杜预引证《孟子》的问题145
三、小结154
第二节五十凡例的问题155
一、杜序所引起的质疑155
二、先儒之说平议161
三、陆淳与柳宗元的反对意见176
四、小结183
第三节《春秋》与《左传》的分拆184
一、经与史不能强合为一184
二、《汉制考自序》对制度思考的见解188
三、对顾栋高、陈澧的批评190
四、陆淳《春秋集传纂例》的批评193
五、《北梦琐言》的批评200
六、训诂之传与载记之传204
七、对刘安世的评论216
八、小结219
第三章微言与大义的分拆221
第一节孟子与微言大义223
一、对天子之事的过度诠释224
二、说《春秋》有大义微言的谬误234
三、同一师承的误认238
四、小结241
第二节董仲舒与微言大义 242
一、朱熹与董仲舒243
二、董仲舒与胡毋生的师承246
三、重谈《太史公自序》(上)250
四、重谈《太史公自序》(下)259
五、《春秋繁露》与三科九旨268
六、有关《三代改制质文》的理解277
七、董子之书有没有大义和微言?290
八、小结292
第四节宋五子与微言大义293
一、宋五子对微言大义的认识294
二、由《公》《榖》知微言大义的呼吁306
三、区分微言和大义的效应311
四、小结321
第四章事与义的分拆323
第一节借事明义的内涵324
第二节《春秋》的事与做一样子333
一、董仲舒对孔子之言的解读333
二、有关《春秋》字数的记载341
三、朱熹讨论《春秋》的语录346
四、胡安国《春秋传序》362
五、小结368
第三节捍卫《公羊》与何休的尝试368
一、《公羊》四项难以辩护的事369
二、黜周王鲁与借事明义(上)383
三、黜周王鲁与借事明义(中)400
四、黜周王鲁与借事明义(下)406
五、张三世与借事明义419
六、小结429
结语431
主要参考文献436
后记44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