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广州贸易:近代中国沿海贸易与对外交流(1700-1845)(一部了解清代对外贸易的经典著作!国际知名史学家深度解读鸦片战争的起源!)
》
售價:HK$
97.9

《
真爱遗事:中国现代爱情观的形成
》
售價:HK$
118.8

《
精神分析:一项极具挑战性的职业
》
售價:HK$
74.8

《
虚拟货币及其犯罪治理实务
》
售價:HK$
63.8

《
辽史纪事本末(历代纪事本末 全2册)新版
》
售價:HK$
107.8

《
产业社群:超级群体引领新经济浪潮
》
售價:HK$
68.2

《
卢布:一部政治史 (1769—1924)(透过货币视角重新解读俄罗斯兴衰二百年!俄罗斯历史研究参考读物!)
》
售價:HK$
119.9

《
法国商业400年(展现法兰西商业四百年来的辉煌变迁,探究法国企业家“外圣内王”的精神内核)
》
售價:HK$
74.8
|
內容簡介: |
本书收录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图书馆所收藏古籍3306部(含复本),4万余册,丰富的中医古籍是我馆古籍馆藏的一大特色,包含了医经、医案、本草、方论等中医各类,如元后至元五年(1339)胡氏古林书堂刻本《新刊黄帝内经灵枢》十二卷、明成化十八年(1482)春德堂刻本《医林类证集要》十卷、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刻本《急救良方》二卷等。这些中医古籍不仅具有学术研究价值,也具有文化研究价值。
|
目錄:
|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録》编委会1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録》前言1
310000-0261-0000001至0003306(古籍普查登记编号)1
书名笔画字头索引161
书名笔画索引173
前言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图书馆的前身是创建于1953年的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其古籍收藏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31年日本利用庚子赔款在上海设立的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地址为岳阳路320号(法租界祁齐路320号)。当时由于科研需要,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设立了图书馆,有的学科还设立了图书室。图书馆和图书室收藏了一些
年代较早的中、西、日、朝鲜文文献,其中包含一批珍贵的中文古籍。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图书馆的前身是创建于1953年的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其古籍收藏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31年日本利用庚子赔款在上海设立的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地址为岳阳路320号(法租界祁齐路320号)。当时由于科研需要,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设立了图书馆,有的学科还设立了图书室。图书馆和图书室收藏了一些
年代较早的中、西、日、朝鲜文文献,其中包含一批珍贵的中文古籍。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自然科学研究所图书馆的藏书和编辑部出版发行剩余的刊物由当时东迁国立中央研究院医学研究所筹备处接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华东办事处(1955年2月更名为上海办事处)接管并改造了原国立中央研究院、国立北平研究院在上海、南京的研究机构,这些机构的藏书也由中国科学院华东办事处接收,最后转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又陆续从上海旧书店和其他单位购买了一些古籍,逐渐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几经沿革,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于1962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华东分院图书馆,1970年改名为上海科技图书馆,1978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图书馆,1987年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文献情报中心。2002年,中国科学院上海文献情报中心整体并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今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并成立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其下设立生命科学图书馆。当年的馆藏古籍现保存在生命科学图书馆中。
丰富的中医古籍是我馆古籍馆藏的一大特色,包含了医经、医案、本草、方论等中医各类,如元后至元五年(1339)胡氏古林书堂刻本《新刊黄帝内经灵枢》十二卷、明成化十八年(1482)春德堂刻本《医林类证集要》十卷、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刻本《急救良方》二卷等。这些中医古籍不仅具有学术研究价值,也具有文化研究价值。
2007年,文化部(今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启动了国家级重点文化工程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我馆积极参与此项工作,并且先后有五批共12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録》。2013年我馆啓动古籍普查工作,为了摸清家底,对馆藏所有的线装古籍进行普查登记。在我馆古籍普查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普查工作历时五年完成,在此基础上编成此书目。
本书目的收藏范围为1912年以前刊印、抄写的线装古籍(不含域外汉籍),凡3306部(含复本),4万余册。希望本书的出版,能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我馆古籍文献的收藏情况。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上海市古籍保护中心的关心、指导和支持,
诚致谢意!囿于学识和时间,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本书编委会
2020年7月
|
內容試閱:
|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图书馆的前身是创建于1953年的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其古籍收藏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31年日本利用庚子赔款在上海设立的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地址为岳阳路320号(法租界祁齐路320号)。当时由于科研需要,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设立了图书馆,有的学科还设立了图书室。图书馆和图书室收藏了一些
年代较早的中、西、日、朝鲜文文献,其中包含一批珍贵的中文古籍。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自然科学研究所图书馆的藏书和编辑部出版发行剩余的刊物由当时东迁国立中央研究院医学研究所筹备处接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华东办事处(1955年2月更名为上海办事处)接管并改造了原国立中央研究院、国立北平研究院在上海、南京的研究机构,这些机构的藏书也由中国科学院华东办事处接收,最后转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又陆续从上海旧书店和其他单位购买了一些古籍,逐渐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几经沿革,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于1962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华东分院图书馆,1970年改名为上海科技图书馆,1978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图书馆,1987年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文献情报中心。2002年,中国科学院上海文献情报中心整体并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今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并成立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其下设立生命科学图书馆。当年的馆藏古籍现保存在生命科学图书馆中。
丰富的中医古籍是我馆古籍馆藏的一大特色,包含了医经、医案、本草、方论等中医各类,如元后至元五年(1339)胡氏古林书堂刻本《新刊黄帝内经灵枢》十二卷、明成化十八年(1482)春德堂刻本《医林类证集要》十卷、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刻本《急救良方》二卷等。这些中医古籍不仅具有学术研究价值,也具有文化研究价值。
2007年,文化部(今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启动了国家级重点文化工程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我馆积极参与此项工作,并且先后有五批共12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録》。2013年我馆啓动古籍普查工作,为了摸清家底,对馆藏所有的线装古籍进行普查登记。在我馆古籍普查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普查工作历时五年完成,在此基础上编成此书目。
本书目的收藏范围为1912年以前刊印、抄写的线装古籍(不含域外汉籍),凡3306部(含复本),4万余册。希望本书的出版,能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我馆古籍文献的收藏情况。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上海市古籍保护中心的关心、指导和支持,
诚致谢意!囿于学识和时间,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本书编委会
2020年7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