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7天造一台无人机:飞控、电池、动力系统、地面站全解析
》
售價:HK$
75.9

《
大地上的中国史:藏在地理里的历史
》
售價:HK$
74.8

《
《民法典·婚姻家庭继承注释书》(家事法专用小红书,一书尽揽现行有效办案依据:条文释义+相关立法+行政法规+地方立法+司法解释+司法文件+地方法院规范+权威案例,麦读法律54)
》
售價:HK$
130.9

《
地中海四千年
》
售價:HK$
184.8

《
君子至交:丁聪、萧乾、茅盾等与荒芜通信札记
》
售價:HK$
68.2

《
日和·缝纫机与金鱼
》
售價:HK$
41.8

《
金手铐(讲述海外留学群体面临的困境与挣扎、收获与失去)
》
售價:HK$
74.8

《
五谷杂粮养全家 正版书籍养生配方大全饮食健康营养食品药膳食谱养生食疗杂粮搭配减糖饮食书百病食疗家庭中医养生药膳入门书籍
》
售價:HK$
54.8
|
編輯推薦: |
台湾自然写作代表作家刘克襄经典动物故事 台湾地区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经典 《台湾财经文化周刊》:刘克襄看似纷杂的角色与写作主题,其实都能归结到一个源头,那就是对自然的爱。
|
內容簡介: |
有时意外看到一只猫,伫立屋顶,那是我在城市*喜欢看到的风景。
刘克襄
本书是纪实类动物故事集,记录了数十只城市野猫的日常生活。虎地猫,即是位于中国香港虎地的岭南大学校园内的流浪猫。作者的持续观察时间其实仅数月,但结合前后共计三四年的校园学生反馈和亲身再访,得出了一份较为详尽的虎地猫们的生活习性观察报告。此外,为猫的生活区域手绘地图、给猫起名字、划分猫帮派势力、对猫古怪行为的记录都很有趣。
|
關於作者: |
刘克襄
总是风尘仆仆的模样,在山林小径,在乡镇老路,在城市角落热血地踏查。与人交往率真诚挚,惟面对动物收敛情感,尽量抽离地观察。台湾自然写作的辟路要角,以鸟类生态散文为起手式,之后观察对象扩及花草虫兽,涉猎广泛,创作题材涵盖自然生态、蔬果、古道、铁道、旅行、人物等,作品糅合自然因子多样呈现。
|
目錄:
|
目 录
序 屋顶上的猫 2
开场 寻找一个猫之家园 7
角头老大──一条龙 30 离群索居──两点 46 遁迹下水道──黑斑 60 保守主义分子──无尾 80 年轻的探索者──小狸 98 深宫大院的太监群──余园集团 112 鲁蛇的生活──灰毛 124 一面之缘──陌生客 136 积极进取的典型──灰头盖 142 双人组的奋斗──白脸集团 166 幼小的新住民──小山果 180 加映场 福州猫 193
福州猫成员 198
福州猫分布图 200
巷口游民──黄耳和小葫芦 202 街头小霸王──白足 214 移动家族──大青和小青 228
|
內容試閱:
|
总序
动物小说是一座森林
在我们居住的星球上,一座拥有许多高山的岛屿,位于海洋和大陆的交界,又坐落在温度适宜的纬度,这样允当的自然环境,其实并不多。
我很有福气,正好在这样的一座岛屿上出生,并且平安地长大。更幸运的是,从青少年起,在双亲呵护、生活无虞下,拥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在岛上长期观察自然,认识各地山水,逐一见证它广泛而多样的地理风貌。
经历多趟丰收的生态旅行,我才逐渐打开视野,接触到许多动物。同时,透过当代生态保育观念、自然科学新知,以及各地狩猎风俗文化的洗礼,更深入地见识了各种动物精彩而奇特的习性。
如此丰饶的生态环境,以及多样的动物内涵,作为书写题材的基础,无疑也是上苍赐予一位创作者最大的资产。我自当努力,尝试通过不同的叙述风格和书写技巧,
展现各种动物的生命意义。并且自我期许,希望更多台湾地区动物的生命传奇,经由自己笔下的故事,展现这块土地动人的自然风貌。
提到以动物为主题的小说,相信许多读者不免直接联想到儿童文学。许多创作者,在思考这类题材的创作角度和内容时,恐怕也会假定,以儿童或青少年为阅读的对象。
久而久之,因为文学潮流的趋势、影像媒体的兴盛,或者以晚近创作呈现的质量评估,这类以动物为主题的文学创作,难免被放置在一般儿童文学之列。目前文学学术词典、百科全书在定义时,更视为儿童文学的领域。
这种理解的趋势,似乎存在着某一种认知,把动物形象和动物小说所承载的广泛可能,局限在儿童的喜爱与领悟层面。文学风潮如是发展,个人觉得未免可惜。
过去,在叙及动物小说时,我每每想起吉卜林《丛林故事》(1894)、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1903)和奥威尔《动物农庄》(1945)等不同阶段经典动物小说的内涵,乃至晚近李察巴哈《天地一沙鸥》(1970)、贝尔纳韦尔贝尔蚂蚁三部曲(1991~1996)之类现代动物小说的标杆,各自有其深沉的寓意,揭橥动物故事的多样繁复。
世界各地皆有如此精彩的动物小说典范,反映作者家园的生活意识和土地情感,那么台湾地区的动物小说呢?
我在书写动物故事时,其实很少定位于孩童阅读的想象,而是期待更多拥有纯稚心灵的成人,一起享受动物世界的奥妙。进而珍爱和尊重这个地球上,不同于人类文化,或者更为重要的自然文化。
在文学命定的议题里,人类和动物之间的关系,绝不只是反映动物与动物、动物与人类之间的感情交流,或者只是把这种交流赋予丰富的人性解释。我总是想办法扩充视野,尝试着使用更新形式的叙述,摸索更多尚未被人类所理解的领域,以及寻找更大的价值。
现代的动物故事,何妨越过儿童世界的层次,进入一个混沌的起跑线,重新设定更多可能的原点?它一方面是对大自然的礼赞、哀歌,或关怀动物生存的论述,一方面更可能是人格成长的小说、心灵冒险的故事,兼而反省人类文化的发展。
进而言之,动物小说作为一个自然写作的界面,既非孩童似的愚呆,也不必屡屡背负人类破坏自然的原罪。面对地球日渐暖化、雨林遭到滥垦、水资源缺乏等危机,一个写作者,除了站在第一线抗争,更大的责任是栽植梦想和希望。
尽管这个课题需要长时间的酝酿、培养,但每回我写出一部动物故事时,那无可言喻的喜悦和满足,仿佛成功地守护了一座森林的欣然成长。我快乐地想象着,每一位读过这些动物故事的孩童或大人,在心里也悄悄地滋生出了一座森林。
将来,这座森林会逐渐蓊郁,逐渐延伸出去,最后和地球上的每座森林、每座海洋,亲密地结合。
序
屋顶上的猫
再理性的人,回家拥抱猫咪,自己内心最柔弱的部分,还是会纯真地展露。可见猫在很多人心中的地位,绝非其他动物可比。
但很抱歉,我还不全属猫奴家族的成员。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一只街猫,我总有错觉,仿佛在非洲草原遇到落单的狮子。第一个想问的还是,你是跑单帮的,还是集团的成员?
我这样定定地看着,观察街猫的形容,希望还有再见面的机会。不只是意外撞见,还期待看到它的多样行径。就好像邂逅一位游民,不单是坐在街头的角落,还想遇见他翻读书报杂志,或者跟友人一起分享食物。
长期在都市漫游,定点拜访几个偏僻角落后,我摸索出一些观察猫的心得。街猫的躲闪、狐疑和不安,时时提醒我,这座城市存在着两种猫。猫从农村社会驯化到城市生活,跟我们一样变成市民和游民。很多人养猫,视如己出,但也有不少猫被遗弃,在外头游荡。
当我们和家猫居住一起,不用任何言语,彼此抚触都会衍生极大的安慰。猫和人的互动具有莫大的心灵疗效,
有时亲密关系甚至超越家人。但我还是很难沉溺这种关系,我总是回到另一现实状况,想要关切城市街坊巷弄里那些惶惶于污浊角落的街猫。平常它们能吃到什么食物?谁在喂食?有无负起清洁的责任?或周遭环境是否适合?一家便利商店若贩卖的猫食特别多,我也会在近邻的巷弄多绕一圈,看看附近是否为街猫集聚的重要场域。
街猫和游民一样,在街头的日子过得相当艰苦。游民很少跟我们一样从容地持着咖啡杯,站在街上聊天、玩手机。不少人瑟缩着自己的艰苦,翻找着垃圾桶,不知下一餐在哪。街猫想必也有这种恐惧和压力,经常贫瘦之形流露于外。是以,我完全理解爱心人士固定喂食的初衷。
因而,有时意外看到一只猫,伫立屋顶,那是我在城市最喜欢看到的风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