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匠艺与生活:海南黎族的工艺文化
》
售價:HK$
107.8
《
我本富足
》
售價:HK$
74.8
《
英国教育史研究丛书——延续与新变:英国斯图亚特时期贵族教育研究
》
售價:HK$
108.9
《
更易上手!钢琴弹唱经典老歌(五线谱版)
》
售價:HK$
54.8
《
哲学叙事:中国与西方
》
售價:HK$
107.8
《
一人商业模式 创富新路径个人经济自由创业变现方法书
》
售價:HK$
54.8
《
经典与想象:中国古代传说新解
》
售價:HK$
85.8
《
祠堂与教堂:中西传统核心价值观比较研究(第3版)
》
售價:HK$
118.8
編輯推薦:
新马学者陈育崧、李元瑾、苏新鋈等都对此类题目有过相当深入的研究,或曾经尝试写新马儒学历史,但都没有写出一本完整而又系统的专著。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梁元生在20世纪的80年代新加坡正推行儒学的时候,也曾经有写一本新加坡儒学史的想法,如今,大陆学者严春宝这一著作的问世可以填补这一空白值得期待。
內容簡介:
该书按照新加坡的历史分期和新加坡儒学的主要内容特点,对新加坡儒学史上有关儒学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等,都做了尽可能详尽的记录,力图展示新加坡儒学传承的历史全貌。该书主要内容包括:绪论、新加坡儒学的早期传播形式及特点(1877年之前)、战前时期的新加坡儒学(18771942)、战后至独立前的新加坡儒学(19451965)、新加坡独立后的儒学(1965)以及附录等内容。
關於作者:
严春宝:山东省莒县人,哲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暨海南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新加坡南洋学会永久会员、新加坡南洋孔教会永久核心会员。已独立出版《一生真伪有谁知大学校长林文庆》、《林文庆儒学文选译注》、《他乡的圣人林文庆的儒学思想》和Essays of Lim Boon Keng on Confucianism With Chinese Translations等四部学术专著、译著及诗集《愚人的黄昏》等。其中,《一生真伪有谁知大学校长林文庆》一书除入选2010年中华读书报年度图书之100佳外,还受到了香港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栏目及新加坡广播电台的推介。主要从事海外华文教育、新加坡儒学及抗战第三战场海外战场的研究等。
自我定位:从事学术研究是出于对职业的尊重,而诗歌创作却是源于对梦想的追求。故,与其被称为是一个学者,倒宁可被误认为是一个充满激情的诗人!
目錄 :
第一章 绪论1
第二章 新加坡儒学的早期传播形式及特点(1877年之前) 44
第三章''战前时期的新加坡儒学(18771942年) 95
第四章''战后至独立前的新加坡儒学(19451965年) 219
第五章''新加坡独立后的儒学(1965年至今)251
附录: 新加坡的儒学组织机构350
参考文献388
后记 403
前言儒道南传溥星洲
《新加坡儒学史》序
如果说从来没有人尝试研究这个题目,那是不准确的。据我所知,好几位新马学者如陈育崧、李元瑾、苏新鋈等都对此类题目有过相当深入的研究,或曾经尝试写新马儒学史,但都没有写出一本完整而又系统的专著。对我个人而言,在20世纪 80年代新加坡正推行儒学的时候,也曾经有写一本新加坡儒学史的计划,并为此花了数年的时间去搜集资料,可惜最后仍然事与愿违,未能把计划完成,一直是心头的遗憾。今见春宝兄的《新加坡儒学史》成书付梓,喜不自胜,当然也有点嫉妒之情。趁他问序之便,也把我的计划说一下。儒道南传溥星洲
《新加坡儒学史》序
严春宝博士这十多年来,专注于新加坡儒学史的研究,先后把林文庆在华办学的事迹,及其致力推行儒家思想的因由和变化做了深入的分析,他又把林氏有关儒学的英文著述翻译成为中文出版,对新加坡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这位社会改革家和儒学推动者,重新通过史册,面向现代读者,大有振颓起蔽之功劳。而在研究林文庆的同时,严春宝博士不断地搜集其他有关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地儒学传播的资料,包括当时中英文报章的报道和论述,他所搜集的范围,还包括了以土生华人为主的峇峇文化中有关儒学的资料,并以这些资料为基础写成这部前人未曾写过的《新加坡儒学史》,可算是开山之作。
如果说从来没有人尝试研究这个题目,那是不准确的。据我所知,好几位新马学者如陈育崧、李元瑾、苏新鋈等都对此类题目有过相当深入的研究,或曾经尝试写新马儒学史,但都没有写出一本完整而又系统的专著。对我个人而言,在20世纪 80年代新加坡正推行儒学的时候,也曾经有写一本新加坡儒学史的计划,并为此花了数年的时间去搜集资料,可惜最后仍然事与愿违,未能把计划完成,一直是心头的遗憾。今见春宝兄的《新加坡儒学史》成书付梓,喜不自胜,当然也有点嫉妒之情。趁他问序之便,也把我的计划说一下。
我在1980年取得美国加州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后,旋即应新加坡大学之聘到新加坡任教。在新加坡那段日子,我对本地华人社会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方面是由于教学和研究的需要,但更重要的是因为我本身性格使然。从小我就对周边的事物和环境,都有特别的兴趣,每到一处新地方及新环境,都希望尽快和尽量地去投入和融入,才觉得生活有趣味和有意义。因此,我在1980年来到新加坡之后不久,便投入新加坡华人会的研究。我的兴趣主要在两个方面: 一是华人历史研究,二是儒家思想和文化。在第二个范围内,我参与的工作包括在1982年以后加入由新加坡政府推动的儒学计划,帮助编订儒家伦理教学中的课本和教材,并且负责培训教师等(至于春宝博士非常艰难才获得的一套新加坡儒家伦理课本与教材,我也存有一套,而且还包括多次讨论的稿本和我在教师训练班的讲义);至于历史研究,我的兴趣主要在于19世纪华人社会的发展与变迁。虽然最初几年我在新加坡并没有汽车代步,但为了考察早期华人社区和生活的历史,我也走访了不少古迹名胜,这期间当然也得到多位好朋友的引导和帮助,像王慷鼎、辜美高、林孝胜和杨松年等。然而,我大多数的时间都用在档案和文献研究上面,特别是阅读早期新加坡出版的各种华文报刊。我平均每天都会花上三四个小时躲在国立大学图书馆的地库内,埋首阅读报纸的缩微胶卷,不知黄昏入暮,也不知近视度数加深。我用了数年时间把《叻报》《天南新报》《星报》等全部看完,而且作了详细的笔记和卡片,至于稍为晚出的《南洋商报》和《星洲日报》,我也看了不少,而且买下几十年的《南洋商报》合订本,装满了整个房间,由于灰尘满布,加上蠹虫甚多,叫家里的人怨声载道,但我却总是乐此不疲。
几年下来,我在报纸和文献中发掘到不少新资料及新题材,对新加坡早期华人史的研究兴趣也越来越大。最初我尝试把一些文章在报刊上发表 ,例如萃英书院历史、李清辉的东游纪略等文章,引起相当多关心本地历史同行的注意,至今还有不少本地史家把我引为同道,甚至以为是本地人。及至1988年之后,离新去美,不得不放下新加坡华人历史这个研究课题,改作新的题目,但一直对新华社会总未忘情。及至回到香港任教于中文大学,即重拾旧情,再次把新马研究放置在教研的议程上,出版过《宣尼浮海到南洲儒家思想与早期新加坡华人社会史料汇编》及《新加坡华人社会史论》两部著作,另外也写过多篇关于林文庆、陈嘉庚、天福宫和怡和轩的文章。正因如此,得遇同行后辈青年学者严春宝博士,知道这位后起之秀在学术研究上的杰出成绩,十分欣赏和敬佩。蒙他把我看作入行多年的资深学者,问序于我,实在叫我内心有愧。
现在欣见严著《新加坡儒学史》即将面世,乐意在此诚心推荐给爱好一带一路华人历史的同道和关注传统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广大读者们。
梁元生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学讲座教授
2018年12月
內容試閱 :
儒道南传溥星洲
《新加坡儒学史》序
严春宝博士这十多年来,专注于新加坡儒学史的研究,先后把林文庆在华办学的事迹,及其致力推行儒家思想的因由和变化做了深入的分析,他又把林氏有关儒学的英文著述翻译成为中文出版,对新加坡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这位社会改革家和儒学推动者,重新通过史册,面向现代读者,大有振颓起蔽之功劳。而在研究林文庆的同时,严春宝博士不断地搜集其他有关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地儒学传播的资料,包括当时中英文报章的报道和论述,他所搜集的范围,还包括了以土生华人为主的峇峇文化中有关儒学的资料,并以这些资料为基础写成这部前人未曾写过的《新加坡儒学史》,可算是开山之作。
如果说从来没有人尝试研究这个题目,那是不准确的。据我所知,好几位新马学者如陈育崧、李元瑾、苏新鋈等都对此类题目有过相当深入的研究,或曾经尝试写新马儒学史,但都没有写出一本完整而又系统的专著。对我个人而言,在20世纪 80年代新加坡正推行儒学的时候,也曾经有写一本新加坡儒学史的计划,并为此花了数年的时间去搜集资料,可惜最后仍然事与愿违,未能把计划完成,一直是心头的遗憾。今见春宝兄的《新加坡儒学史》成书付梓,喜不自胜,当然也有点嫉妒之情。趁他问序之便,也把我的计划说一下。
我在1980年取得美国加州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后,旋即应新加坡大学之聘到新加坡任教。在新加坡那段日子,我对本地华人社会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方面是由于教学和研究的需要,但更重要的是因为我本身性格使然。从小我就对周边的事物和环境,都有特别的兴趣,每到一处新地方及新环境,都希望尽快和尽量地去投入和融入,才觉得生活有趣味和有意义。因此,我在1980年来到新加坡之后不久,便投入新加坡华人会的研究。我的兴趣主要在两个方面: 一是华人历史研究,二是儒家思想和文化。在第二个范围内,我参与的工作包括在1982年以后加入由新加坡政府推动的儒学计划,帮助编订儒家伦理教学中的课本和教材,并且负责培训教师等(至于春宝博士非常艰难才获得的一套新加坡儒家伦理课本与教材,我也存有一套,而且还包括多次讨论的稿本和我在教师训练班的讲义);至于历史研究,我的兴趣主要在于19世纪华人社会的发展与变迁。虽然最初几年我在新加坡并没有汽车代步,但为了考察早期华人社区和生活的历史,我也走访了不少古迹名胜,这期间当然也得到多位好朋友的引导和帮助,像王慷鼎、辜美高、林孝胜和杨松年等。然而,我大多数的时间都用在档案和文献研究上面,特别是阅读早期新加坡出版的各种华文报刊。我平均每天都会花上三四个小时躲在国立大学图书馆的地库内,埋首阅读报纸的缩微胶卷,不知黄昏入暮,也不知近视度数加深。我用了数年时间把《叻报》《天南新报》《星报》等全部看完,而且作了详细的笔记和卡片,至于稍为晚出的《南洋商报》和《星洲日报》,我也看了不少,而且买下几十年的《南洋商报》合订本,装满了整个房间,由于灰尘满布,加上蠹虫甚多,叫家里的人怨声载道,但我却总是乐此不疲。
几年下来,我在报纸和文献中发掘到不少新资料及新题材,对新加坡早期华人史的研究兴趣也越来越大。最初我尝试把一些文章在报刊上发表 ,例如萃英书院历史、李清辉的东游纪略等文章,引起相当多关心本地历史同行的注意,至今还有不少本地史家把我引为同道,甚至以为是本地人。及至1988年之后,离新去美,不得不放下新加坡华人历史这个研究课题,改作新的题目,但一直对新华社会总未忘情。及至回到香港任教于中文大学,即重拾旧情,再次把新马研究放置在教研的议程上,出版过《宣尼浮海到南洲儒家思想与早期新加坡华人社会史料汇编》及《新加坡华人社会史论》两部著作,另外也写过多篇关于林文庆、陈嘉庚、天福宫和怡和轩的文章。正因如此,得遇同行后辈青年学者严春宝博士,知道这位后起之秀在学术研究上的杰出成绩,十分欣赏和敬佩。蒙他把我看作入行多年的资深学者,问序于我,实在叫我内心有愧。
现在欣见严著《新加坡儒学史》即将面世,乐意在此诚心推荐给爱好一带一路华人历史的同道和关注传统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广大读者们。
梁元生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学讲座教授
201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