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历代玉器收藏与鉴赏
》
售價:HK$
396.0
《
铁腕拗相王安石:北宋的改革家和变法者
》
售價:HK$
107.8
《
中国法律史学学说史(中国法学学术史丛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
售價:HK$
184.8
《
方尖碑(全2册)
》
售價:HK$
105.6
《
出土文献与汉唐法制史新论
》
售價:HK$
85.8
《
最美最美的博物书(全5册)
》
售價:HK$
160.6
《
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原创小品合集
》
售價:HK$
96.8
《
在游戏中培养自立的孩子
》
售價:HK$
49.5
編輯推薦:
1.互联网时代,隐私泄露无处不在!
扫地机器人摄像头拍下的照片、手机APP捕捉的定位、入院治疗填写的表单互联网时代,隐私早已不是邻居家七大姑八大姨的家长里短,而是遍布生活每一处的个人数据,是你的脸、你的声音、你的一举一动,是黑客硬盘里上百G的信息记录!黑客软件零门槛、傻瓜操作,一分钟就能上手!
2.个人信息一旦泄露,你将终身暴露在被攻击、骚扰的风险中!
如今,仅仅需要一个手机号,不法分子就能查到你的个人信息:身份户籍、名下资产、手机通话记录、支付宝账号、全国开房记录等等!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下属的关键基础设施安全应急响应中心发布报告称,半个多月的时间内,针对特定漏洞的物联网恶意代码攻击事件数量就达6700万次!个人信息先被互联网巨头收割,再被智能产品从人脸、指纹、虹膜、声纹、步态、形体等多角度榨取。一旦泄露,如果没有变脸变身的打算,你将终身暴露在被攻击、骚扰的风险中!
3.看透隐私的历史真相,拥有对隐私的全新认知!
作为一本详细讲述隐私历史的图书,本书从探讨过去的人如何寻求独处、如何开展地下恋情等问题开始,讲述了隐私的概念与实践在几个世纪中的流变。关于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间的紧
內容簡介:
随着互联网智能化和数字化程度不断加深,个人隐私、财产信息和行为轨迹的数据大规模泄露去郊区摘草莓,一回城手机就收到草莓广告;智能音箱夜间突然发出神秘笑声;朋友Siri会将你的录音发送给苹果进行人工分析;艺人去医院,下一秒其就诊记录、X光片、住址、婚育史、手术史、联系方式就全都被po到网上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技术,使个人数据信息、乃至生物识别信息无所遁形,信息裸奔已成常态。
我们将终身暴露在被攻击、骚扰的风险中吗?互联网到底做错了什么?还有多少智能产品在窥视甚至侵犯你的隐私?究竟该如何保护个人数据权益?本书贯通从中世纪到数字时代的隐私问题,探讨人类是如何在公共空间、社交媒体和邻里之间管理私人信息的,试图解答人们争论已久的问题:信息滥用所体现出的威胁本质是什么?亲密交流应如何重新定义?新媒体出现及演化如此复杂,我们应如何应对被颠覆的生活?本书将提供清晰的当代视角,告诉我们如何在信息时代的隐私泄露中生存。
關於作者:
大卫文森特(David Vincent),英国公开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英国皇家历史学会和皇家艺术学会成员。他的研究主要关注工人阶级、英国和欧洲文学,还有隐私问题,曾出版多本著作,包括《秘密的文化:18321998,英国》(The Culture of Secrecy: Britain 1832-1998)、《希望我没有打扰:19世纪英国的隐私及其困境》(I hope I Dont Intrude. Privacy and its Dilemmas in Nineteenth-Century Britain)、《面包、知识和自由:19世纪工人阶级研究》(Bread Knowledge and Freedom. A Study of Nineteenth Century)、《工人阶级自传》(Working Class Autobiography)等。
目錄 :
前言
第一章前隐私时代(13001650)
第二章隐私与交流(16501800)
第三章隐私与繁荣(18001900)
第四章隐私与现代性(19001970)
第五章隐私与数字时代(19702015)
注释
前言隐私的历史是噪声与沉默的结合体。关于隐私定义的文献汗牛充栋,但并未有确定性结论,关于当代对个人信息保护的诸多威胁,也有着沸沸扬扬的争论。但多数评论认为,911之前的数十年对于隐私而言无异于中世纪,而互联网诞生之前的几个世纪更是湮没在了时间的迷雾中。人们想要回顾历史观点时,一般简单引用下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或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的二手材料就能满足。1972年在英国发布的《扬格报告》(Younger Report)是第一部关于隐私的权威综述,其中不无遗憾地提到,历史上并未留下关于这个议题的只言片语。大卫费海提(David Flaherty)关于殖民时期新英格兰的经典论述是这方面的第一部专著,如今已快要印刷出版。自那以后,才零散出现了一些关于隐私的优秀研究,所关注的时代可以追溯到中世纪乃至古典时代。不过,除了菲利浦阿利埃斯(Philippe Aris)和乔治杜比(Georges Duby)从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合编的多作者宏大合集之外,这一领域内的书籍与文章就如同散落的群岛,彼此少有联系。住宅、宗教仪式、读书识字等社会文化活动中的重要领域大多只能游离在历史变迁的主流叙事边缘,而另一些话题在历史上甚至没得到任何系统性解读,比如过去的人如何寻求独处,或者如何开展地下恋情。隐私的历史是噪声与沉默的结合体。关于隐私定义的文献汗牛充栋,但并未有确定性结论,关于当代对个人信息保护的诸多威胁,也有着沸沸扬扬的争论。但多数评论认为,911之前的数十年对于隐私而言无异于中世纪,而互联网诞生之前的几个世纪更是湮没在了时间的迷雾中。人们想要回顾历史观点时,一般简单引用下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或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的二手材料就能满足。1972年在英国发布的《扬格报告》(Younger Report)是第一部关于隐私的权威综述,其中不无遗憾地提到,历史上并未留下关于这个议题的只言片语。大卫费海提(David Flaherty)关于殖民时期新英格兰的经典论述是这方面的第一部专著,如今已快要印刷出版。自那以后,才零散出现了一些关于隐私的优秀研究,所关注的时代可以追溯到中世纪乃至古典时代。不过,除了菲利浦阿利埃斯(Philippe Aris)和乔治杜比(Georges Duby)从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合编的多作者宏大合集之外,这一领域内的书籍与文章就如同散落的群岛,彼此少有联系。住宅、宗教仪式、读书识字等社会文化活动中的重要领域大多只能游离在历史变迁的主流叙事边缘,而另一些话题在历史上甚至没得到任何系统性解读,比如过去的人如何寻求独处,或者如何开展地下恋情。
下面将要给出的,是关于隐私长期发展历史的提纲挈领,这不仅能为如今争论不休的人们提供更加清晰的当代视角,同时也是为了讲述这些概念与实践在几个世纪中的流变。鉴于现有的学术研究都较为零碎,本书一方面采用文献研究,另一方面也综合了相近的研究领域,特别是大众传播、住宅、宗教、家庭关系、监控等相关领域。书中从头至尾都结合了大量一手证据,尽管信息密度很大,但也有必要贴近那些努力平衡各种期望的人们的情感与行为。本书为编年体结构,覆盖时期从中世纪晚期开始,直到斯诺登泄密事件为止。五章中的每一章都附有起讫日期,但由于这一主题的性质使然,这些日期都只是个大概。很多主题都要跨越两个时期。在有关数字革命的最后一章中,虽然名义上起始于1970年,但其实在此前后都能看到电脑的影响。书后附有扩展阅读部分,总结了目前关于隐私课题的出版物情况、相关领域的工作、以及还需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这一的事业并不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更像是在无人踏足的荒草丛中蹒跚而行。对更久远历史的追溯迫使我走出自己的19世纪历史舒适区,我要特别感谢安妮劳伦斯(Anne Laurence)和阿曼达古德里奇(Amanda Goodrich)帮助我排查本书前几章中的错误,感谢约翰诺顿(John Naughton)提供关于数字革命前因后果的丰富而全面的洞见,感谢英国和欧洲各地的读者们对各个版本的论述进行点评。当这本小书的冗长超出了预期时,普利提出版社(Polity)的艾略特卡尔施泰特(Elliott Karstadt)和安德里亚德鲁干(Andrea Drugan)展现出坚定的信心。夏洛特文森特(Charlotte Vincent)逐字逐句检查了全文,在每一处需要核对的地方耐心发问,这里是什么意思?我对她一如既往地怀有深深的感谢。这奉献是为了终身的友谊隐私的真正价值所在。
內容試閱 :
隐私的历史是噪声与沉默的结合体。关于隐私定义的文献汗牛充栋,但并未有确定性结论,关于当代对个人信息保护的诸多威胁,也有着沸沸扬扬的争论。但多数评论认为,911之前的数十年对于隐私而言无异于中世纪,而互联网诞生之前的几个世纪更是湮没在了时间的迷雾中。人们想要回顾历史观点时,一般简单引用下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或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的二手材料就能满足。1972年在英国发布的《扬格报告》(Younger Report)是第一部关于隐私的权威综述,其中不无遗憾地提到,历史上并未留下关于这个议题的只言片语。大卫费海提(David Flaherty)关于殖民时期新英格兰的经典论述是这方面的第一部专著,如今已快要印刷出版。自那以后,才零散出现了一些关于隐私的优秀研究,所关注的时代可以追溯到中世纪乃至古典时代。不过,除了菲利浦阿利埃斯(Philippe Aris)和乔治杜比(Georges Duby)从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合编的多作者宏大合集之外,这一领域内的书籍与文章就如同散落的群岛,彼此少有联系。住宅、宗教仪式、读书识字等社会文化活动中的重要领域大多只能游离在历史变迁的主流叙事边缘,而另一些话题在历史上甚至没得到任何系统性解读,比如过去的人如何寻求独处,或者如何开展地下恋情。
下面将要给出的,是关于隐私长期发展历史的提纲挈领,这不仅能为如今争论不休的人们提供更加清晰的当代视角,同时也是为了讲述这些概念与实践在几个世纪中的流变。鉴于现有的学术研究都较为零碎,本书一方面采用文献研究,另一方面也综合了相近的研究领域,特别是大众传播、住宅、宗教、家庭关系、监控等相关领域。书中从头至尾都结合了大量一手证据,尽管信息密度很大,但也有必要贴近那些努力平衡各种期望的人们的情感与行为。本书为编年体结构,覆盖时期从中世纪晚期开始,直到斯诺登泄密事件为止。五章中的每一章都附有起讫日期,但由于这一主题的性质使然,这些日期都只是个大概。很多主题都要跨越两个时期。在有关数字革命的最后一章中,虽然名义上起始于1970年,但其实在此前后都能看到电脑的影响。书后附有扩展阅读部分,总结了目前关于隐私课题的出版物情况、相关领域的工作、以及还需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这一的事业并不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更像是在无人踏足的荒草丛中蹒跚而行。对更久远历史的追溯迫使我走出自己的19世纪历史舒适区,我要特别感谢安妮劳伦斯(Anne Laurence)和阿曼达古德里奇(Amanda Goodrich)帮助我排查本书前几章中的错误,感谢约翰诺顿(John Naughton)提供关于数字革命前因后果的丰富而全面的洞见,感谢英国和欧洲各地的读者们对各个版本的论述进行点评。当这本小书的冗长超出了预期时,普利提出版社(Polity)的艾略特卡尔施泰特(Elliott Karstadt)和安德里亚德鲁干(Andrea Drugan)展现出坚定的信心。夏洛特文森特(Charlotte Vincent)逐字逐句检查了全文,在每一处需要核对的地方耐心发问,这里是什么意思?我对她一如既往地怀有深深的感谢。这奉献是为了终身的友谊隐私的真正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