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咨询的奥秘2:咨询师的百宝箱(珍藏版)
》
售價:HK$
76.8

《
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增订版)
》
售價:HK$
107.8

《
张元济的生平与事业:从清代改革家到二十世纪出版家
》
售價:HK$
85.8

《
他者中的近代朝鲜(西方韩国研究丛书)
》
售價:HK$
85.8

《
索恩丛书·苏莱曼大帝的崛起:奥斯曼宫廷与16世纪的地中海世界
》
售價:HK$
86.9

《
攀龙附凤:北宋潞州上党李氏外戚将门研究(增订本)宋代将门百年兴衰史
》
售價:HK$
97.9

《
金钱的力量:财富流动、债务、与经济繁荣
》
售價:HK$
97.9

《
超越想象的ChatGPT教育:人工智能将如何彻底改变教育 (土耳其)卡罗琳·费尔·库班 穆罕默德·萨欣
》
售價:HK$
75.9
|
編輯推薦: |
1.从历史故事和文学作品中引出科学话题。
2.在日常生活的场景中找到科学现象。
3.科学原理讲解以小见大、一针见血。
4.别莱利曼一生发表了1000多篇文章、105本书,其中大部分是趣味科普读物,他是真正意义上的学者,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科学。
|
關於作者: |
雅科夫伊西达洛维奇别莱利曼(18821942),出生于俄国,享誉世界的科普作家,一生出版作品105部。其趣味科学系列丛书妙趣横生,立论缜密,是公认的青少年爱读的科普书,堪称世界经典科普名著。
|
目錄:
|
第一章 001
森林里的几何学
用影子的长度来测量物体高度 /002
测量树高的两个简单方法 /007
儒勒凡尔纳的测高法 /010
侦察小分队的测高新招 /012
用记事本轻松测高 /014
离大树远远的也可以测出树高 /015
森林作业者是如何测高的 /017
镜子也能轻松测高 /020
两棵松树间的距离问题 /022
深奥的树干体积计算法 /023
万能公式 /024
怎样测量生长中大树的体积和质量 /027
树叶上的几何学 /030
六条腿的大力士 /032
第二章 037
河畔几何学
测量河宽的方法 /038
用帽檐测量距离 /043
小岛的长度 /045
与对岸的路人相距多远 /047
最简易的测远仪 /049
小河里的大能量 /052
如何测量水速 /053
河水的流量 /056
涡轮是怎样旋转的 /060
五彩斑斓的彩虹膜 /061
水纹是一圈圈的圆形吗? /063
榴霰弹爆炸时的形状 /065
根据船头浪测算行船速度 /066
炮弹的飞行速度 /069
湖水到底有多深 /071
倒映在水中的星空 /073
最短的架桥位置 /075
架设两座桥梁的最佳位置 /077
第三章 079
旷野里的几何学
月亮的可视尺寸 /080
视角与距离 /082
|
內容試閱:
|
雅科夫伊西达洛维奇别莱利曼( 18821942年),俄国科普作家,趣味科学的奠基人。他没有什么重要的科学发现,也没有科学家学者之类的荣誉称号,却为科普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生;他没有以作家的身份自居,却不比任何一位成功的作家逊色。
别莱利曼出生于俄国的格罗德省别洛斯托克市, 17岁时在报刊上发表了处女作。 1909年,他毕业于圣彼得堡林学院,开始从事教学与科普作品创作,并于19131916年完成《趣味物理学》,为创作趣味科学系列图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191923年,别莱利曼亲手创办苏联科普杂志《在大自然的实验室里》,担任该杂志的主编。 19251932年,他担任时代出版社理事,随后组织出版了一系列趣味科普图书。 1935年,他创办和主持了列宁格勒(现称圣彼得堡)趣味科学之家博物馆,组织了许多少年科普活动。
在反法西斯侵略的卫国战争中,别莱利曼为苏联军人举办了军事科普讲座几十年的科普生涯结束之后,他将自己最后的力量奉献给挚爱的科普事业。在德国法西斯侵略军围困列宁格勒期间,即1942年3月16日,这位对世界科普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趣味科学大师不幸辞世。
1959年发射的无人月球探测器月球3号传回了月球背面照片,其中一座月球环形山后来命名为别莱利曼环形山,作为全世界对这位科普界巨匠的永久纪念。
别莱利曼一生笔耕不辍,仅出版的作品就有100多部。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趣味科学读物,其中多部已经再版几十次,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如今仍然在全世界出版发行,深受全球读者的喜爱。
所有读过别莱利曼趣味科学读物的读者,都为作品的优美、流畅、充实和趣味化而着迷。在他的作品中,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完美地融为一体,生活实际与科学理论也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他总是能把一个问题、一个原理叙述得简洁生动,精准有趣读者常常会觉得自己不是在读书学习,而是在听各种奇闻趣事。
由别莱利曼创作的《趣味几何学》《趣味代数学》《趣味力学》《趣味天文学》和《趣味物理学》及其续篇,均为世界经典科普名著。该系列图书简洁生动,趣味盎然,很适合青少年阅读。其最大特点是:在作者分析小故事的过程中,高深莫测的科学问题变得简单易懂,晦涩难懂的科学原理变得生动有趣,成功勾起了读者想进一步探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希望读者朋友们喜欢这套科普经典读物,并能从中收获快乐和知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