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攀龙附凤:北宋潞州上党李氏外戚将门研究(增订本)宋代将门百年兴衰史
》
售價:HK$
97.9

《
金钱的力量:财富流动、债务、与经济繁荣
》
售價:HK$
97.9

《
超越想象的ChatGPT教育:人工智能将如何彻底改变教育 (土耳其)卡罗琳·费尔·库班 穆罕默德·萨欣
》
售價:HK$
75.9

《
应对百年变局Ⅲ:全球治理视野下的新发展格局
》
售價:HK$
85.8

《
前端工程化——体系架构与基础建设(微课视频版)
》
售價:HK$
97.9

《
道义与天下:中国知识分子精神的古代源流与当代塑造
》
售價:HK$
87.8

《
大钱:如何选择成长股
》
售價:HK$
108.9

《
认知行为疗法:临床工作指南
》
售價:HK$
85.8
|
內容簡介: |
民国前期包括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和北京政府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时期,也是中国近代教育取得明显进展的重要历史阶段。作为国家教育行政中枢的教育部,虽然深受外部政治经济文化的激烈动荡和内部人事更迭带来的运行困扰,仍然在时代大潮的冲击下,努力改进和完善国家教育行政系统,在学制制定、义务教育、社会教育、国语运动及收回教育权等方面也竭力作为,从教育行政近代化和教育近代化两个层面推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留下了不可或缺的一笔。
|
關於作者: |
阎登科,1973年生,河南夏邑人,教育学博士,现任湖州师范学院高等教育与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理事、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分会理事、湖州市高等教育学会秘书长。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教育史、高等教育管理、教育技术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近年来,主持及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项目、省部级项目及市厅级项目五项,在《社会科学战线》《浙江大学学报》《教育学术月刊》《职教论坛》等刊物发表论文二十多篇,主编《教师教育论丛第一辑》等。
|
目錄:
|
●章 导论
节 选题缘起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成果综述
一 1949年以前的相关研究成果
二 1949年以后的相关研究成果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上篇 民国前期的自身发展演变
第二章 从学部到
节 武昌前的晚清学部
第二节 武昌后的晚清学部
第三节 接收学部
一 南北交接之准备
二 南北交接之完成
第三章 1912-1916年间的
节 机构与职能
一 的成立及其地位变化
二 主体机构的设置及调整
三 附属机构的渐次设立
四 地方教育行政机关的改造
第二节 人事组织及演变
一 人事组织
二 教育总长更迭
三 内部人事演变
第三节 行政路向及活动轨迹
一 奠定民国教育事业的基础:1912.1-1913
二 袁世凯统治时期的多重变奏:1913.9-1916
第四章 1916-1928年间的
节 机构与职能
一 地位之变化
二 主体机构及职能的调整
三 附属机构的增设和调整
四 地方教育行政机关的改造
第二节 人事组织及演变
一 教育总长更迭
二 内部人事演变
第三节 行政路向及活动轨迹
一 帝制后对教育事业的恢复和推进1916.6-1919
二 五四运动后的艰难转圜:1919.6-1926
三 奉系统治后期的控制和倒退1926.7-1928.6
上篇小结
下篇 民国前期与教育事业的推进
第五章 民国前期与学制演变
节 与《壬子癸丑学制》
一 与《壬子癸丑学制》的制定
二 与《壬子癸丑学制》的实施和调整
第二节 与《壬戌学制》
一 《壬戌学制》产生之背景
二 与《壬戌学制》的制定
三 与《壬戌学制》的实施和调整
第六章 民国前期与义务教育事业
节 与义务教育的初期规划
一 推进义务教育之准备
二 推动义务教育之举措
第二节 与《义务教育施行程序》的颁行
一 《义务教育施行程序》之
二 《义务教育施行程序》之实施
第三节 与《分期筹办义务教育清单》的施行
一 《分期筹办义务教育清单》之
二 分期筹办义务教育之实施
三 分期筹办义务教育之成效
四 分期筹办义务教育之余绪
第七章 民国前期与社会教育事业
节 与社会教育的初期推进
一 社会教育行政体系的建立
二 初期推进社会教育之举措
三 初期推进社会教育之成效
第二节 对社会教育的全面推进
一 对社会教育的调查及筹划
二 全面推进社会教育之举措
三 全面推进社会教育之成效
第三节 平民教育大潮中对社会教育的推动
一 对社会教育主导权的丧失
二 对平民教育潮流的应对
第八章 民国前期与国语运动
节 统一国语必先统一读音
一 高度重视采用注音字母案
二 组织召开读音统一会
三 读音统一之实际推行
第二节 国语的文学和文学的国语
一 国语运动和文学革合流
二 国语统一筹备会的成立和分设
三 以改国文为语体文为中心的全面推动
第三节 走向国语运动的反面
一内部关于国语运动的论争
二 全面恢复读经和禁止白话文
第九章 民国前期与收回教育主权
节 1912-1916年:政局动荡之下的准备
一 民初对教育与宗教关系的认识
二 对教会学校的初步行动
第二节 1917-1921年:新文化运动
大潮推动下的举措及成效
一 允许教会学校在宽松条件下注册
二 教会学校的宗教活动
第三节 1922-1928年:收回教育权运动中的举措及成效
一 参与收回教育权运动
二 《外入捐资设立学校请求认可办法》的
三 《外人捐资设立学校请求认可办法》颁布之成效
下篇小结
第十章 结语
节 中国教育行政近代化视野下的民国前期
第二节 中国教育近代化视野下的民国前期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