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现象学的心灵(第三版)(中国现象学文库·现象学原典译丛·扎哈维系列)
》
售價:HK$
107.8

《
近世通儒——纪念沈曾植逝世1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售價:HK$
184.8

《
光速声波物理学. 1、2、3
》
售價:HK$
494.9

《
天下之极:世界枢纽观念的古今之变
》
售價:HK$
96.8

《
认识现代社会之真相:杨照讲马克斯·韦伯
》
售價:HK$
94.6

《
幻想底尽头:穆旦传(《穆旦年谱》编撰者历时二十余年心血之作,基于《穆旦评传》精心修订,文献翔实可靠,完整讲述了一位中国诗人与翻译家并不平顺的一生。)
》
售價:HK$
140.8

《
“义与制不相遗”:蒙文通与近代学界
》
售價:HK$
107.8

《
从黑船来航到开罗会议:近代日本外交历程
》
售價:HK$
140.8
|
編輯推薦: |
合璧之书由两本书组成,分别是《水流云在张元济孙女的自述》(增订版)和《钢的交响一位早期归国工程师的共和国乐章》。
两书的作者,李瑞骅先生和张珑先生是一对夫妇。
他们一位是阳光俊朗的归国学子,一位是腹有诗书的大家闺秀,从上海到北京,从民国到共和国,他们携手半个多世纪,成就了一段世所罕见的美满婚姻。
他们一位是被人遗忘的钢结构大师,一位是为山区孩子自编教材的北大教员,从都市到山区,从火热的工地到宁静的学堂,他们把毕生学问,都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中国近代*伟大的出版家、版本目录学家张元济嫡孙女张珑先生的同名回忆录《水流云在》的增订本。作者以其特殊的身份背景和人生经历,通过细致入微而又极具穿透力的观察,通篇用平和、沉静、细腻的笔触,记述了自己从民国到共和国的近代风雨激荡中起伏跌宕的长达九十年的人生经历。全书从她的家庭背景说起,出生在上海极司非而路40号的深宅大院,见证了张元济先生盛年*舒心的出版家岁月;较长时,在江西九江庐山牯岭中路118号A、和上海上方花园24号的童年往事和家庭生活;在上海中西女中、上海圣约翰大学的求学生涯。参加工作后,先在北京大学西语系任教,后随丈夫下放焦作附近的秦屯干校,又辗转赴湘西黔阳山区重执教鞭;1973年调回北京,从事建筑情报编译和研究工作;改革开放后,在建设部建研院创办我国*部英文建筑杂志《中国建筑》并担任主编。本书也记载了1994年后读书、写作、旅游以及与丈夫携手与病魔搏斗的退休生活。这是一本世如棋局时代的个人记忆,书中所忆,并没有惊天的波澜,也没有过多的悲悯和怨怼,大量都是在大时代背景下的个人生活、工作和游历的细节。哪怕一句话、一个眼神都没有放过。是以个人化的视角为她所亲历的这个时代作了细腻、感性的见证式忆述。
作者拥有独特的人生体验,从其普通而又不凡的个人生命史可以窥见到上世纪30年代起至今变动不居的社会和时代的缩影。他们奉献于时代,奉献于国家,同时也写下了一部个人的命运交响。
|
關於作者: |
张珑(1929)
译审(教授级),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929年出生于上海,原籍浙江海盐。先后就读于上海中西女子中学,上海圣约翰大学英文系。19511969年在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任教。19691970年在河南秦屯干校下放劳动。19711973年在湖南黔阳师范学校英语科任教。19731994年任职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情报研究所,创办英文刊物《中国建筑》,任主编。
编有中英对照《住房城市规划与建筑管理词汇》,译有十册《中国古建筑大系》中之三册《皇家苑囿建筑》《文人园林建筑》《礼制建筑》等,著有《风清月明:张元济孙女的回忆点滴》等。
|
目錄:
|
第一章 家庭背景
极司非而路 40 号
牯岭中路 118 号 A
上方花园 24 号
第二章求学的年代
中西小学
中西女中
圣约翰大学
第三章步入了高等学府
进京
在老北大工作的一年
燕园均斋
教学
1956 年的学习气氛
政治运动的年代
第四章携手五十五载
甲五楼
乙三楼
第五章告别北大
第六章下放干校
第七章湖南黔阳
黔阳师范
回家
重执教鞭
苦与乐
出入湘西
还京
第八章翻到大变化的一页
变之一:工作
变之二:住房
变之三:有客自境外来
变之四:西出国门
第九章感慨万千话交流
编写中英对照《住房城市规划与建筑管理词汇》
十年辛苦编杂志
第十章我的退休生活
还乡
不能落伍
病痛
祖国山河多美景
写回忆录
第十一章十年后记
317 个日日夜夜
自我救赎
祖父诞辰 150 周年纪念
还原被歪曲的史实
絮叨话往事:悼念堂姊张祥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