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
》
售價:HK$
96.8

《
纯粹·破壁与神游
》
售價:HK$
90.2

《
春秋大义:中国传统语境下的皇权与学术(新版)
》
售價:HK$
96.8

《
女人们的谈话(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最佳改编剧本奖 原著!)
》
售價:HK$
61.6

《
忧郁的秩序:亚洲移民与边境管控的全球化(共域世界史)
》
售價:HK$
140.8

《
一周一堂经济学课: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
》
售價:HK$
107.8

《
慢性胃炎的中医研究 胃
》
售價:HK$
657.8

《
南移:宋代社会中心的转迁
》
售價:HK$
162.8
|
編輯推薦: |
本书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对民主这一概念的内容特征、变化趋势、社会分布及国际比较等角度厘清了中国公众民主观念的内容结构、变化趋势、社会分布、国别特征等基本事实,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提供可资参照的观念坐标。其最终的落脚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不仅要广泛吸收和积极借鉴人类现代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更要依托和立足于本土经验与历史文化,不能搞超越发展阶段的大跃进,尤其是不能从已经进入后物质主义时代的西方照搬经验、进行制度移植。我们必须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道路,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才是顺应民意且*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
本书的理论性、创新性较强,涉及很多政治学专业的概念、范畴和理论,在研究方法上突出了当下流行的以数据、文献为基础的实证分析的社会学科研究方法,所利用的资料主要为2002-2014年5家学术机构组织实施的14次全国代表性样本调查数据,这些资料均为公开信息。
|
內容簡介: |
本书通过对2002年至2014年5家学术机构组织实施的14次全国代表性样本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从内容特征、变化趋势、社会分布及国际比较等角度厘清中国公众民主观念的基本事实,并对其成因与影响提出解释,以期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民意基础,并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提供可资参照的观念坐标、心理坐标和文化坐标。
|
關於作者: |
王衡,男,1988年8月生,山东枣庄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兼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一战线高端智库特约研究员。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社会民主的基础理论与实证测量、北京市社科基金基地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研究,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央马工程重大项目。在《社会》《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国外理论动态》《浙江社会科学》《探索与争鸣》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
目錄:
|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与问题 第三节 研究路径与方法 第四节 本书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研究设计:理论框架、数据来源与测量指标 第一节 理论框架 一、民主观念:从理论分歧到现实争论 二、公众民主观念的类型:超越程序-实质二分法 三、公众民主观念的成因:超越理性-文化二分法 四、公众民主观念的影响:从态度后果到行为后果 五、 类型-成因-影响:公众民主观念的整合性分析框架 第二节 数据来源 一、中国公民意识年度调查(2008、2009) 二、公共产品与政府支持调查(2010) 三、互联网与社交媒体调查(2014) 四、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03、2013) 五、中国社会综合状况调查(2006、2008、2011) 六、亚洲晴雨表调查(2002、2007、2011) 七、世界价值观调查(2007、2012) 第三节 测量指标 一、单项测量 二、复合测量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结构、变迁与比较:中国公众民主观念的多元考察 第一节 多维与复合:转型期中国公众民主观念的内容特征 一、研究假设:多维内容与复合主导 二、实证检验:基于探索性潜在类别分析 三、本节小结 第二节 嬗递与传承:转型期中国公众民主观念的变化趋势 一、民主观念的嬗递性 二、民主观念的传承性 三、本节小结 第三节 同质与分化:转型期中国公众民主观念的社会分布 一、人口学身份与民主观念 二、社会经济身份与民主观念 三、文化身份与民主观念 四、政治身份与民主观念 五、地域身份与民主观念 六、本节小结 第四节 普世与特殊:转型期中国公众民主观念的国际比较 一、代表性:普世主义视角 二、独特性:特殊主义视角 三、典型性:在普世与特殊之间 四、何种典型性:现代化、制度与文化 五、本节小结 第四章理性、文化与教化:转型期中国公众民主观念的成因 第一节 理性视角:现代化增量与民主观念 一、经济现代化:民主观念的物质基础 二、社会现代化:民主观念的利益结构 三、政治现代化:民主观念的制度空间 第二节 文化视角:政治文化存量与民主观念 一、以治理绩效为核心的古代民本观念 二、以救亡图存为核心的近代民主观念 三、以人民民主专政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观念 第三节 教化视角:政治社会化过程与民主观念 一、学校教育与民主观念:基于中小学政治教科书的文本分析 二、大众媒介与民主观念:基于《人民日报》内容的词频分析 三、政治社会化过程:官方、学术界与公众民主观念的耦合 第四节 理性、文化与教化:影响程度的实证检验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观念、态度与行动:转型期中国公众民主观念的影响 第一节 研究假设:从态度后果到行为后果 第二节 案例选取:网民的民主观念、政治态度与政治行动 第三节 实证分析:关系、机制与限度 一、界定影响关系:基于逻辑斯蒂回归模型 二、解释因果机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 三、探寻影响限度:基于广义倾向值匹配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结语 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 参考文献 附图 附表 后记
|
內容試閱:
|
序言
人民民主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理论主张与价值追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的一面光辉旗帜。从新民主主义时期革命根据地的工农兵代表大会、人民代表会议、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豆选法等民主政治实践,到新中国成立后五四宪法第一条对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的国体的规定,再到新时期以来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基层民主和党内民主的蓬勃发展,人民民主早已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之中,深深地嵌入了中国政治发展的全过程。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沿着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我们致力于实现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四十年间,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和特点得到充分发挥,不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助力,而且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作出了充满中国智慧的贡献。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由此可见,发展更加广泛、充分和健全的人民民主,推动民主政治向更高水平、更高层次、更高质量迈进,既是新的历史方位给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提出的新的时代性课题,也是未来中国政治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
民主的有效运转不仅需要构建一套科学、合理与完善的制度体系,而且需要培育与之相配套、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如果把前者比喻为民主政治的硬件基础设施,那么后者则是驱动硬件有效运转的软件。观念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正确的民主观念是正确的民主实践的思想前提与先决条件,而错误的民主观念则导致民主的错误。作为民主政治的民意基础,公众对民主的认知、理解与诉求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定位与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只有准确把握转型期中国公众的民主观念并且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才能避免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的一切犹疑、困惑和迷失,从而明确目标、坚定信念,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行稳致远。鉴于此,本书尝试通过对2002-2014年5家学术机构组织实施的14次全国代表性样本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从内容特征、变化趋势、社会分布及国际比较等角度厘清转型期中国公众民主观念的基本事实,并对其成因与影响提出解释,以期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民意基础,并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提供可资参照的观念坐标、心理坐标和文化坐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