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基础(魏无际)(第二版)

書城自編碼: 3479776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教材研究生/本科/专科教材
作者: 魏无际
國際書號(ISBN): 9787122124197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9-11-01

頁數/字數: /
釘裝: 平

售價:HK$ 64.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偶然事件(命运总是欺软怕硬,你不认命就会赢!)
《 偶然事件(命运总是欺软怕硬,你不认命就会赢!) 》

售價:HK$ 54.9
余下只有噪音:聆听20世纪(2025)
《 余下只有噪音:聆听20世纪(2025) 》

售價:HK$ 206.8
如何将知识转化为行动
《 如何将知识转化为行动 》

售價:HK$ 76.8
助人技术本土化的刻意练习
《 助人技术本土化的刻意练习 》

售價:HK$ 87.9
中国城市科创金融指数·2024
《 中国城市科创金融指数·2024 》

售價:HK$ 107.8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摆渡船上的人生哲学
《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摆渡船上的人生哲学 》

售價:HK$ 65.9
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梁方仲著作集
《 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梁方仲著作集 》

售價:HK$ 148.5
反乌合之众——跳出羊群,逆向获利
《 反乌合之众——跳出羊群,逆向获利 》

售價:HK$ 76.8

 

內容簡介:
????本教材是在*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完善。全书共分为11章,第1章绪论;第2章缩聚及其他逐步聚合反应;第3章自由基聚合反应;第4章离子型聚合和配位聚合;第5章共聚合反应;第6章高分子的化学反应;第7章高分子的结构;第8章高分子的分子运动、力学状态及其转变;第9章高分子固体的基本力学性质;第10章高分子溶液的基本性质;第11章高分子电学、热学和光学的基本性质。各章独立性相对较强,各专业在讲授时可根据需要进行增减。
????根据大多数读者的意见,编者在第二版的编写中主要作了下述努力:首先,在保留*版特色的基础上对篇幅略作了进一步的减少;其次,在调整了*版许多不足之处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加强了章节之间的衔接性;第三,编写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基础学习指导及习题解》,作为本教材的配套参考教材。
????本书适合作为各类非高分子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或选修课教材,也可作为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教科书,还适合于作为非高分子专业的广大工程技术人员自学入门教材或参考书。
目錄
第1章绪论1
11高分子科学的建立和发展1
111高分子科学的发展历史1
112高分子科学体系及发展趋势3
12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概念3
121高分子、大分子、聚合物和高聚物3
122高分子的分子量及其多分散性4
13高分子的分类与命名6
131高分子的分类6
132高分子的命名9
133高分子结构式的书写及英文缩写10
14高分子合成反应的分类12
141按元素组成和结构变化关系分类12
142按反应机理分类13
15高分子的结构、物理状态及其性能特点13
151高分子的结构特点13
152高分子的物理状态14
习题15
第2章缩聚及其他逐步聚合反应16
21聚合反应类型及特点16
22缩聚反应17
221缩聚反应的单体和类型17
222官能度、官能度体系及等活性理论19
223缩聚反应的逐步性和可逆性20
23线型缩聚反应21
231线型缩聚物的形成条件21
232反应程度和聚合度21
233线型缩聚反应动力学22
234影响缩聚平衡的因素、平衡常数与聚合度25
24线型缩聚的分子量的控制及分子量分布26
241缩聚分子量的控制26
242线型缩聚高分子分子量分布27
25体型缩聚反应29
251体型缩聚反应的历程和特点29
252凝胶点及其预测29
26其他逐步聚合反应简介31
261逐步加成聚合——聚氨酯的制备31
262DielsAlder聚合31
263氧化偶合聚合32
27缩聚的实施方法32
271熔融缩聚32
272溶液缩聚33
273界面缩聚33
274固相缩聚34
习题34
第3章自由基聚合反应36
31自由基聚合单体36
32自由基聚合机理37
321自由基的化学反应37
322自由基聚合的基元反应38
323自由基聚合反应特征40
33自由基引发剂及引发作用40
331自由基引发剂的种类40
332自由基引发剂分解动力学42
34自由基聚合反应动力学45
341本体聚合的反应特征45
342自由基聚合动力学方程46
343温度对聚合速率的影响49
344各基元反应速率常数及聚合主要参数49
35自动加速现象50
36自由基聚合的聚合度52
361动力学链长与聚合度52
362温度对聚合度的影响53
363链转移反应53
37阻聚原理及阻聚剂作用58
371阻聚和缓聚作用58
372阻聚剂和阻聚反应58
38光及其他方式引发的自由基聚合59
381热引发聚合59
382光引发聚合59
39自由基聚合实施方法61
391本体聚合61
392溶液聚合61
393悬浮聚合62
394乳液聚合64
395各种聚合实施方法的比较67
习题68
第4章离子型聚合和配位聚合71
41阳离子聚合71
411阳离子聚合单体71
412阳离子聚合引发体系72
413阳离子聚合的特征72
414阳离子聚合动力学73
415影响阳离子聚合的因素74
42阴离子聚合75
421阴离子聚合单体75
422阴离子聚合引发剂76
423阴离子聚合的特征76
424活性聚合77
425阴离子聚合动力学77
426影响阴离子聚合的因素78
43配位聚合79
431高分子的立构规整性80
432丙烯的配位聚合82
433丙烯配位聚合机理83
44不同连锁聚合的比较85
习题86
第5章共聚合反应89
51共聚合反应与共聚物89
511共聚合反应89
512共聚物89
52共聚合方程90
521共聚合反应特点90
522自由基共聚合反应机理91
523自由基共聚合方程91
53竞聚率、共聚曲线及共聚物组分的控制94
531竞聚率94
532共聚曲线96
533共聚物组分的控制98
54单体和自由基的活性、Qe概念100
541单体的活性101
542自由基的活性102
543取代基对单体和自由基活性的影响102
544Qe概念104
55离子共聚合106
551阳离子型共聚107
552阴离子型共聚108
习题108
第6章高分子的化学反应110
61高分子化学反应的特征及影响因素110
611高分子化学反应特征110
612影响大分子链上官能团反应能力的物理因素111
613影响高分子反应的化学因素111
62高分子的官能团反应112
621纤维素的反应112
622芳环取代反应113
623聚醋酸乙烯酯的反应114
624氯化反应114
63高分子的交联和接枝115
631橡胶的硫化115
632聚烯烃交联116
633辐射交联116
634低聚物树脂的交联固化117
635接枝反应118
64高分子的扩链反应119
641环氧类端基高分子119
642异氰酸酯类端基高分子119
643羧基类端基高分子119
644羟基类端基高分子119
65高分子的降解119
651热降解120
652机械降解120
653氧化降解120
654化学和生物降解122
655光降解123
习题124
第7章高分子的结构125
71高分子的近程结构125
711高分子的化学组成125
712结构单元的键接方式126
713高分子链的构造——线型、支化和交联127
714共聚高分子的组成与结构128
715高分子链的构型129
72高分子的远程结构130
721小分子的内旋转构象131
722高分子的内旋转构象132
723高分子的平面锯齿构象和螺旋链构象133
724高分子在溶液或熔体中的构象134
725高分子的链柔性134
726影响高分子链柔性的因素135
73高分子链的均方末端距137
731均方末端距的几何计算138
732均方末端距的统计计算140
733均方末端距的应用141
74高分子的分子间作用力与聚集态142
741分子间作用力143
742内聚能密度144
743高分子的聚集态145
75高分子的晶态结构146
751晶体结构的基本概念146
752高分子的晶胞结构147
753高分子的结晶形态149
754高分子的晶态结构模型152
76高分子的结晶度与物理性能155
761结晶度的概念及测试方法155
762结晶度对高分子性能的影响157
77高分子的结晶行为和结晶动力学158
771链结构与结晶能力的关系158
772结晶过程的跟踪159
773高分子的结晶动力学——Avrami方程160
774结晶速率与温度的关系162
775影响结晶速率的其他因素163
776结晶过程的控制164
78高分子的非晶态结构165
781无规线团模型165
782两相球粒模型166
79高分子的取向态结构166
791取向现象166
792取向机理167
793取向程度的表征168
794取向的应用169
710高分子的液晶态结构170
7101液晶态结构170
7102高分子液晶的结构与性能171
7103高分子液晶的应用172
711高分子共混体系的聚集态结构173
7111共混相容性173
7112非均相共混体系的结构形态174
7113共混形态与性能175
习题175
第8章高分子的分子运动、力学状态及其转变178
81高分子运动的特点178
811运动单元的多重性178
812分子运动的时间依赖性——松弛过程179
813分子运动的温度依赖性179
82高分子的力学状态与转变180
821非晶态高分子的温度形变曲线180
822结晶高分子的温度形变曲线181
83高分子的玻璃化转变182
831玻璃化转变现象和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测定182
832玻璃化转变理论184
84影响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因素188
841链结构188
842分子量190
843支化、交联和结晶191
844共聚191
845共混192
846分子间作用力192
847外界条件192
848调节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方法193
85玻璃化转变温度下的次级转变194
86结晶高分子的熔融转变195
861结晶熔融过程与熔点195
862结晶温度对熔点的影响197
863晶片厚度与熔点的关系197
864链结构对熔点的影响198
865共聚物的熔点199
866杂质对高分子熔点的影响200
87高分子的黏流转变和流动行为200
871高分子黏性流动的机理200
872黏流温度201
873高分子的流变行为202
874高分子流动曲线203
875高分子流动行为的表征204
88高分子熔体黏度的测定205
881毛细管黏度法205
882旋转黏度法206
89影响高分子熔体黏度和流动性的因素207
891链结构的影响207
892外界条件的影响209
810熔体流动中的弹性效应211
8101法向应力效应212
8102挤出膨胀效应212
8103不稳定流动和熔体破裂213
习题214
第9章高分子固体的基本力学性质217
91玻璃态和晶态高分子的力学性质217
911描述力学性质的基本物理量217
912高分子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219
913高分子材料应力应变曲线类型221
92高分子材料的屈服及判据222
93高分子材料的破坏和理论强度225
931脆性断裂和韧性断裂225
932高分子材料的理论强度225
933影响断裂强度的因素227
94高分子弹性体的力学性能228
941高弹体的分子结构特点229
942高弹形变的热力学分析229
943橡胶状态方程式230
95交联橡胶的溶胀232
96高分子的黏弹性233
961黏弹现象233
962交变应力作用下材料的模量237
97黏弹性数学模型237
971Maxwell模型237
972Kelvin模型238
973四元件模型239
974Boltsmann叠加原理240
975黏弹性的时温等效原理241
习题242
第10章高分子溶液的基本性质243
101高分子的溶解过程243
1011溶解过程的热力学243
1012溶度参数244
1013溶剂的选择247
102高分子稀溶液热力学理论与特点249
1021高分子溶液与理想溶液的偏差249
1022FloryHuggins高分子稀溶液理论250
1023FloryKrigbaum高分子稀溶液理论简介253
103高分子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254
1031高分子的分子量的统计意义255
1032分子量分布256
104高分子的分子量的测定257
1041数均分子量的测定258
1042重均分子量Mw的测定260
1043黏均分子量Mη的测定262
105凝胶渗透色谱266
1051凝胶渗透色谱工作原理266
1052GPC仪器268
1053普适关系269
1054GPC实验技术270
习题272
第11章高分子电学、热学和光学的基本性质273
111高分子的电学性质273
1111高分子的极化和介电性273
1112高分子的导电性276
1113高分子的击穿279
1114静电现象281
1115新的电学性质281
112高分子的热学性质282
1121高分子的热稳定性283
1122高分子的导热性283
1123高分子的热膨胀283
113高分子的光学性质284
1131光的折射和非线性光学性质284
1132光的反射和吸收285
习题286
参考文献287
內容試閱
第一版前言
????20世纪20~30年代,HStaudinger发表了划时代的“论聚合”,并建立了高分子学说,70多年来,以WHCarothers、KZigler、GNatta、PJFlory等为代表的科学家在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广大科技工作者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到目前为止,高分子学科已发展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它既是一门新兴的基础学科,也是直接面向国民经济、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的近代型科学学科。它已渗透到各个工业部门和科技领域,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经济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高分子工程包括聚合反应工程、高分子加工成型工艺是高分子科学和高分子生产与应用之间的衔接点,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则是它的理论基础。
????20世纪末,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理、工科的本科教学的发展有两个趋势,一方面,大学教育为了适应新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大多数院校都强化了计算机、外语和大学体育的教学,增加了人文、美学、经济、环境以及法律方面的课程,这就需要学生在较短的学时内掌握日益增多的专业基础或专业知识课内容。因此,为了保证和提高专业基础或专业课的教学质量,除了不断地提高有关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外,对教材进行改革是必不可少的举措;另一方面,由于高分子科学对各个工业部门和科技领域的渗透作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所以在我国现行的本科专业中,如“化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材料物理”、“复合材料”、“化学工程与工艺”、“林产化工”、“轻化工程”、“包装工程”、“纺织工程”、“生物工程”、“制药工程”以及“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等许多非高分子专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教学中已经安排了或将要安排一些有关高分子科学方面的课程,授课学时从32~96学时不等,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因此,根据这样的教学发展趋势和南京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工业学院、盐城工学院等院校多年来对于各种专业教授高分子化学与高分子物理的教学讲义和积累的经验编写了这本教材。教材的编写中,注意突出了以下几点。
????①?在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内容上力求均衡、贯穿及糅合。
????②?注重系统阐述现代高分子科学中已成熟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
????③?对于涉及高分子科学的研究前沿和新成果、有争议的概念、理论、现代测试方法、聚合物的品种介绍等内容只作了浅显介绍,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做太多的讨论。希望学生能够在聚合反应工程、高分子加工成型工艺、现代测试方法等后继课程或研究生课程或通过自学而学习到这些内容。
????④?凡是涉及诸如高分子的合成原理、高分子链结构、分子运动、聚集态等基本内容的章节,确保其系统性和相互间的衔接性。其他章节皆具有相对独立性,以便不同专业进行取舍。
????本书共分11章,“第1章绪论”由南京工业大学魏无际教授编写;“第2章缩聚及其他逐步聚合反应”和“第6章聚合物的化学反应”由南京工业大学关建宁副教授编写;“第3章自由基聚合反应”和“第4章离子型聚合和配位聚合”由江苏工业学院李坚教授编写;“第5章共聚合反应”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崔益华教授编写;“第7章高分子的结构”和“第8章大分子的热运动、力学状态及其转变”由江苏工业学院俞强教授编写;“第9章高分子固体的力学性质”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潘力佳老师编写;“第10章高分子溶液性质”由南京工业大学魏无际教授和盐城工学院陆荣老师编写;“第11章高分子的电性能、热性能以及光学性质”由南京工业大学鲁钢老师编写,鲁钢老师并对全书进行了校对和整理。魏无际教授和俞强教授分别对前6章和后5章进行了统稿,并由魏无际教授对全书进行了定稿。
????本书是在参考了国内外众多优秀的高分子教科书和著作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对这些作者深表敬意并感谢。
????纵观高分子学科发展的历史以及从高分子理论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的实际运用的思维过程来看,可以说,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不是截然分开的。作为一种尝试,本教材企图对“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的内容进行均衡、贯穿、糅合、精简。但在编写中,由于水平有限,作者却深深地感觉到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终抱许多缺憾。除此以外,本教材一定还存在着许多其他不妥之处,敬请读者一并指正。
编者于2005年3月
第二版前言
????20世纪30年代,HStaudinger发表了划时代的“论聚合”,建立了高分子学说,70多年来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