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明代赋役与白银——梁方仲著作集
》
售價:HK$
79.2

《
量子纠缠
》
售價:HK$
63.8

《
舆论(普利策奖得主、“现代新闻学之父”沃尔特·李普曼传播学经典)
》
售價:HK$
74.8

《
拥抱真实自我:内在小孩的探索和疗愈
》
售價:HK$
64.9

《
黑暗王后:缔造中世纪世界的血腥竞争
》
售價:HK$
129.8

《
小行星猎人:贝努小行星生命起源样本采集任务全记录
》
售價:HK$
63.8

《
孙机谈文物
》
售價:HK$
118.8

《
诡舍(夜来风雨声悬疑幻想震撼之作)
》
售價:HK$
54.8
|
編輯推薦: |
余本,著名画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及国际展览。经典作品《拉琴者》《纤夫》《待雇》等十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先后在加拿大、俄罗斯、菲律宾展出,以及在香港、澳门、广州、武汉、杭州、常熟、西安、上海、南京、北京、哈尔滨等地美术馆举办个人展览。
齐白石曾为其治印
徐悲鸿极爱其水彩风景及油绘静物
关山月、黎雄才赋画及书法为其贺寿
|
內容簡介: |
余本先生出生于广东台山,是*位有作品进入加拿大*美术馆展出的华裔画家。其25岁创作的油画《奏出人间的心酸》(中国美术馆收藏)曾多次参加加拿大*美展。
本书分为上篇、下篇,上篇主要是通过采访与资料搜集,追寻余本先生一生的足迹,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潜心研画、关心劳苦大众的大家形象,也为我们披露了许多感人至深的细节。下篇精选余本先生的代表作,分经典作品、人物画、风景画静物画做相关解读评论,文末附有余本年表。
通过画家余本先生的人物传记、作品呈现与评述,广东画家开风气之先、领时代之新、走变革之路的百年发展历程得以呈现展示。
|
關於作者: |
麦荔红
198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分配到广东画院从事美术评论工作。19861987年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进修。长期从事美术评论和史论研究。现为广东画院一级美术师,理论研究室副主任。
曾参与《美学百科全书》(汝信、李泽厚主编)部分词条的编写,《广东省志》《广东省文艺志》美术部分的编写。在国内外报纸杂志上发表了大量美术评论与论文。已出版《书圣王羲之父子》(1996年),广东新世纪出版社出版发行;评论文集《承担起孤独》(1998年),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专著《图说中国连环画》(2006年),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论文《文化线索与选择鲁迅、徐梵澄与新兴木刻运动》2009年入选国家文化部主办的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当代美术创作论坛。2012年参加中国国家画院主持编写的国家重点研究课题《中国画院史》。专著《昨夜无风对话陈衍宁》(2017年)由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
目錄:
|
上篇
1.童年
2.少年出洋
3.留学
4.香江岁月
5.回归新中国
下篇
1.经典作品欣赏
2.余本的人物画
3.余本的风景画
4.余本的花卉静物
5.余本生活年表
6.历年出版的画集
7.余本画展部分海报
后记
|
內容試閱:
|
而20世纪的香港,受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和促进,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文明进入中国的前沿。一批睁开眼睛看世界的知识分子如王韬、胡礼桓、潘飞声等陆续来到香港,他们著书办报,写诗作画,成为香港近代文艺的开拓者。稍后,更有鲁迅、胡适、欧阳予倩、许地山等对香港新文艺的培养,使原本冷落、沉寂的文坛得以打破。抗战时期,特殊的政治地理环境使大批文化人会聚香港,文艺空前繁荣,出现了一批具有强烈爱国主义和进步民主精神、关注时代社会、关心平民百姓的文艺作品,艺术家们兼收并蓄,以批判的写实风格进行创作。
在绘画方面,20世纪30年代初,一批留学西方的中国画家相继回到香港,闯开了香港油画创作的新局面,余本先生便是其中颇有贡献的一位。这位13岁漂洋过海赴加拿大谋生、学画,30岁回国并在香港定居, 被誉为香港画坛三杰之一的著名油画家,对香港西洋画艺术的开创和发展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余本先生留下来的大量作品中感悟到他的思想、情感和意志,感受到画家的仁义之心和人道情怀。更重要的是,他在作品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向人们提出了个体的感性生命的归依以及生活世界的价值和意义问题。
在余本的早期作品中,似乎不自觉地笼罩着一种时代的愁绪。处于商品和资本关系中的人们,其全部生命的活动、生产活动和感觉思维都在金钱和资本的支配之下,因而生活是异化的,所谓自由平等也是异化的,人因而丧失了自身的自然本质以及其所应占用的自然世界。于是有了《奏出人间的辛酸》,有了《待雇》,有了《纤夫》。人生来自由,却到处披着枷锁,卢梭时代的这句感叹又何尝不适用于余本所处的那个年代?作者着力于对象的身体语言的表达,而一概隐去了对象的面部表情,从而寄希望于通过观众自己的想象和理解得以最终完成。如果说《待雇》是对不确定的茫然未来的彷徨和等待,《纤夫》是对苦难命运的承载和不屈,那么,《奏出人间的辛酸》则更为深沉地唱出了时代的悲辛与哀寂,并唤起人们对深切体验到的时代愁绪进行形而上的反思。同时也体现了作者渴望一种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世界,希望人与人之间拥有亲密互助的平等人伦。尽管生活在这样一个交易、计算、推演的社会里,尽管也靠卖画、授徒养家糊口,然而余本最终关注的依然是普罗大众的现实的、具体的存在方式,仿佛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鲁迅语),作者正是感受到与群体的血肉关系并发现了个体生命的存在,进而产生了对他们的亲切、关怀和爱以及与之交流、沟通的欲求,因而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出现了《农妇》《劳动者》《苦力像》《渔民像》《农民》《渔女》等肖像作品,更有了《捕鱼归来》《起网》《汲水》《街渡》《茶楼》等描写下层百姓生活及存在方式的作品。诚然,宇宙之大,世界、人生、命运、幸福似乎一直是人类难以把控的,而只有对爱的感受和把握方使我们懂得了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妻子》《女儿》是那么恬美澄明,这无疑是余本倾注关爱和温情的集中体现。熟悉他的人们当然不会忘记余夫人给他的生活和艺术的支持和帮助,更不会忘记他们70年来风雨同舟的生活历程。
在阅读余本先生的一生及其作品的时候,我们也在感受他一生的心路过程,也就是他的思想、情感和意志。在90年的生命历程中,他始终不渝以艺术为归依,他让我们懂得何为真挚的爱、何为人生的命运、何为灵魂的归宿。倘若人们只知道存在是什么、技术是什么、交易是什么、买卖是什么、竞争是什么,终日沉浸于利益的幻想,终日陷于金钱的交易之中,在不断榨取自己的同时榨取世界,人类又如何能为自己找到安身立命之处?当然,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人在心灵深处留下一块存放无功利的精神领地,然而余本的作品确实可以让我们暂时与世俗隔开,他致力的是为人们安置一片平静的栖息之所,让人们感受生活的亮光以及澄莹的境界,并通过作品呈现丰厚沉雄的中国精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