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跟随历史的足迹 见证一个民族的觉醒与抗争
》
售價:HK$
65.8

《
功名诀:左宗棠镜像
》
售價:HK$
195.8

《
布克哈特书信选
》
售價:HK$
94.6

《
DK园艺的科学(100+个与园艺有关的真相,让你读懂你的植物,打造理想花园。)
》
售價:HK$
107.8

《
牛津呼吸护理指南(原书第2版) 国际经典护理学译著
》
售價:HK$
206.8

《
窥夜:全二册
》
售價:HK$
87.8

《
有底气(冯唐半生成事精华,写给所有人的底气心法,一个人内核越强,越有底气!)
》
售價:HK$
74.8

《
广州贸易:近代中国沿海贸易与对外交流(1700-1845)(一部了解清代对外贸易的经典著作!国际知名史学家深度解读鸦片战争的起源!)
》
售價:HK$
97.9
|
內容簡介: |
《国家科普能力发展报告(2019)》(简称《报告》)根据新时代的发展特征,从新媒体的视角对国家科普能力进行研究,继续从科普基础设施、科普人才、科普经费投入、科学教育环境、科普作品传播、科普活动等六大维度剖析国家科普能力的变化趋势。《报告》包括1个总报告、5个专题报告和4个案例报告。《报告》分析了我国新媒体的总体发展概况,以此为切入点测度新媒体时代国家科普能力的发展指数;并对学科科普能力、高校及科研机构科普能力、政府及人民团体科普能力进行了深入研究;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对个别有代表性的科普主体和区域的科普能力进行了剖析。
|
關於作者: |
王 挺 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公共管理硕士。曾任安徽省科协副秘书长,中国驻日本大使馆二等秘书、一等秘书,中国科协国际联络部双边合作处调研员、处长,中国国际科技会议中心副主任,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副部长等职。曾参与对外科技交流合作、科学传播、科学文化建设等工作,参与中国科协重要文稿和文件研究起草。主要研究领域为科技战略与政策、科技人才、国际科技合作、科学传播等,发表学术论文和科普作品数十篇,策划制作重大题材宣传作品多部。
|
目錄:
|
Ⅰ 总报告
.1 培育科普产业新引擎 提升国家科普能力 王挺 颜实 郑念 齐培潇 王丽慧/001
一 引言/002
二 国家科普能力发展分析/004
三 发展趋势、主要作用及面临问题/028
四 对策建议/033
Ⅱ 专题篇
.2 北京市科普产业发展现状调研 牛桂芹 章梅芳 苏国民 吴因 李昕妍/036
.3 我国科研机构科普服务绩效分类评价研究 张思光 刘玉强 贺赫/072
.4 中国科普产业调查:基于全国科普统计调查数据的分析 佟贺丰 赵璇 刘娅/099
.5 移动互联知识付费对医学科普事业与从业人员的机会与挑战
张超 郑念 张玉萍 汤捷 王景茹/125
Ⅲ 案例篇
.6 安徽科技创新主体科普服务评价体系建设与试点研究
以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为调查样本 汤书昆 李宪奇 郑久良 郑斌 郭延龙/151
.7 科普企业发展机制研究:以中国国家地理为例 张理茜 杜鹏 孙勇/198
.8 新媒体科普产业典型案例分析 张增一 李力 黄楠/220
.9 科普场馆产业发展能力研究 冯羽 张仁开 倪杰 项德鉴/246
.10 中国新媒体科普产业的现状研究 匡文波/284
Abstract/300
Contents/302
|
內容試閱:
|
序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科学普及在创新发展中重要地位的充分肯定,也是对科学普及在新时代发挥更重要作用的期待。这一重要指示既为我国科普事业指明了未来努力和发展的方向,也为科普研究工作提出了需要认真作答的时代考题。
深入开展科普理论研究,是推动科普事业跨越式发展,实现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的基础性工作。近年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创新人才需求的日益增长,对科普供给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国家科普能力作为一个国家向公众提供科普产品和服务的综合实力,在推动全民科学素质建设乃至文化、科技、教育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在不断显现。全面提高国家科普能力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做好理论研究是前提和保障。为了在这一领域迈出开创性的一步,2016年以来,中国科普研究所从科学素质建设的供给侧着手开展研究,对国家科普能力发展情况进行评估,并在评估的基础上开出药方,以期对各地的科普能力和科学素质建设提供指导性、参考性意见,研究成果被纳入蓝皮书出版计划。2017年首次出版《国家科普能力发展报告》以来已连续发布两本,提出了国家科普能力发展指数,深入剖析国家科普能力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关系,为推动公民科学素质研究系统化,以及地区间公民科学素质比较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参考。
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需要学术界紧跟时代的步伐,准确把握社会需求的变化。近年,随着社会力量,尤其是企业参与科普事业积极性的大幅提升,通过产业化方式提升科普产品的供给能力正在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发展科普产业,通过市场自发调节开辟一个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新渠道,既能够解决不断变化的科普需求与科普供给精准对接的问题,同时也能为科普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如何运用好科普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