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武器化的知识:国联、自由秩序和软力量的使用
》
售價:HK$
86.9

《
大马士革:刀锋下的玫瑰(方尖碑)
》
售價:HK$
130.9

《
造脸:整形外科的兴起(医学人文丛书)
》
售價:HK$
85.8

《
理由至上
》
售價:HK$
129.8

《
千秋堂丛书003:南渡之君——宋高宗的踌躇与抉择
》
售價:HK$
96.8

《
中国丝绸艺术大系·中国丝绸博物馆卷(明清)
》
售價:HK$
1078.0

《
为学习而设计:以任务驱动语文单元整体教学
》
售價:HK$
74.8

《
近三十年新中国史研究前沿问题
》
售價:HK$
107.8
|
編輯推薦: |
孩子的画笔会说话。是的。但是,如果你仅仅认为本书是一本分析绘画,解读儿童心理的著作,你就错了。本书超越了这一层面,向读者传达了以下观点:(1)放下评价,学会品味孩子的作品,才能高质量地陪伴孩子,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2)品味儿童的绘画作品,成人或许还可以找回那个被我们遗忘许久的内在小孩,找到回归心灵的道路。
|
內容簡介: |
本书作者陈侃老师在艺术治疗领域深耕多年,接触过无数个参加绘画心理课的孩子。本书既是陈侃老师工作多年的感悟,也是她关照孩子心灵的体现。她运用简练的语言,结合生动的幼儿绘画作品,告诉读者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绘画和心理发展特点是怎样的,成人如何陪伴孩子绘画,用绘画滋养孩子的心灵,以及如何理解孩子的绘画作品所折射出的心灵。本书既适合广大家长,也适合幼儿教育工作者。
|
目錄:
|
第一章 绘画是儿童心灵的表达
1.绘画与意象思维
2.绘画是心灵升华的容器
3.绘画是心灵的演练场
4.绘画可以绕过防御来表达
第二章 儿童绘画与心理发展
1.02岁婴幼儿的绘画与心理发展
2.36岁儿童的绘画与心理发展
3.小学生的绘画与心理发展
第三章 如何陪伴孩子画画:滋养心灵的绘画教育
1.反思绘画教育中的误区
2.限制想象的陪伴方式
3.滋养心灵的陪伴方式
第四章 如何理解一幅绘画作品的心理意义
1.绘画的理解与诠释
2.促进心灵洞察的绘画教育
3.促进绘画理解与欣赏的活动
第五章 绘画结合故事改编:火柴人的畅想
1.火柴人绘画的象征
2.火柴人绘画与故事畅想的分析视角
3.火柴人绘画与故事畅想案例解析
第六章 交替绘画:人际关系中的动力
1.交替绘画怎样操作
2.交替绘画怎样分析
3.儿童交替绘画案例解析
4.亲子交替绘画案例解析
5.适合在班级中进行的交替绘画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要想让孩子爱上绘画,最重要的并不是成人的启发或教导,而是成人对存在于孩子的心灵中的景致感到好奇。成人对于儿童的心灵表达应满怀期待,而不应有预设的标准。成人应该学习如何品味儿童自发的艺术表达,而不是用成人的标准去评价、教育、引导乃至启发。
绘画不是为了讨好别人,绘画亦不能讨好自己。绘画应为心灵真实的表达而生,这种真实超越好与坏、美与丑的标准。现代人或许更多地把绘画的意义理解为一种艺术,甚至是一种表现的技法。然而纵观绘画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人类心智发展的初期,人类便自发地使用绘画与神灵沟通,用绘画讲述自身的故事,进行历史性的叙事。绘画凝练了人类的心灵经验,让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持和谐,以及让个体的内在心灵保持整合。可见,绘画始终与心灵有关,人们借助绘画体验心灵的存在,确认自己与自然母亲的联系,是人类本能地获取愉悦和心灵幸福的一种途径。
对于天真无邪的儿童来说,用绘画去表达是一种天赋的自然本能,其画作中亦包含人类共有的自然灵性,抑或普遍的苦痛与困难。在观看儿童的绘画时,我时常感到,与其说在看儿童画了什么,倒不如说在看自然界通过儿童的画笔呈现什么。我们要思考的是人与绘画的关系,似乎人只是画作形成的一个媒介,而非画作的拥有者和创造者。于是,面对绘画我们需要谦卑,要多细细品味,而不要妄加评价。对于成年人,透过品味儿童的绘画,或许还可以寻回那个被我们遗忘许久的内在小孩,找到回归心灵的道路。
因此,这本书不会谈论如何分析绘画,解读儿童心灵,因为这个想法不够谦卑,不切实际,也并不符合绘画测验的科学实践。滥用绘画的心理解读,对儿童心理发展是极其不利的。放下评价,学会品味,是我写这本书的初衷。
在学习了绘画心理分析的有关知识,再去看儿童的绘画时,我们往往觉得终于明白了儿童的感受,有时候这种学习真的可以暂时帮助我们与儿童建立更深的关系。但此时的明白只是一种终于明白了的感觉而已,只是暂时地去除了不明白所带来的困惑感。这个明白的代价是为儿童贴上了各种标签,以及对儿童心灵真实体验的覆盖。
心理活动是复杂多变的,很难说儿童的一个行为问题仅仅是因为什么想法或简单的某个动因造成的。甚至在绘画测验的研究领域亦有一个共识,就是绘画特征的识别本身都是难以标准化的。那么又何来根据绘画特征对心理状况做推测呢?
其实,若要明白儿童的想法并没有那么困难。成人若可以保持开放的态度,借助绘画共情地去倾听儿童的心灵,无须绘画心理分析的技术,儿童会向你敞开心扉,和你诉说,一切都会十分简单和直接。只要用心若镜,不需要任何心理专家的帮助,成人便可以与儿童同步,与其持续变化的心灵保持沟通。
这本书不会讲解用绘画去分析儿童心理的技术,但会重点介绍成人如何借助绘画活动来高质量地陪伴孩子,借此与孩子保持良好的心灵沟通。书的前半部分包含了一些原理,后半部分更多是实践的方法和案例,这样安排是因为耐心地读完理论比着急地进行实践更重要,发展品味儿童绘画的开放态度,比好的实操技能更重要。具体来说,本书的理论视角更多来自分析心理学的原理,用以理解儿童的世界,也讨论了现代人心灵发展的话题。读者可以尝试从儿童灵性发展的角度去看待儿童的心理教育,希望成年人可以通过这些视角来反思自身。实践部分所介绍的绘画活动方案均来自幼儿园至小学阶段心理教育课的实践,以及我与孩子们借助绘画所进行的心理咨询实践工作。这些方案亦多针对我国常见的大班教学场景进行了调整。因此,既适用于一对一的沟通,也大多可以用于心理教育课堂。
本书所包含的许多方案,可以帮助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通过绘画自由地表达心灵。但在实践中常会遇到一个困难,就是当有目的地进行某个主题的表达时,儿童不知道什么叫用绘画表达,以及如何用绘画表达。此时,教育者需要为儿童做一个热身,即帮助儿童理解绘画与情绪、想法等心理过程之间的关系,以及试验不同的绘画手法如何有效地表达这些情绪和想法。因此,我在此处着重介绍一些常用的绘画表达的热身实践方法。
自由探索表达的媒介
不管什么活动,对于不熟悉绘画表达的儿童来说,首先都要体验不同绘画材料的物理特点。比如,尝试不同的笔迹效果,干湿,浓淡等组合;使用不同画材的组合,像拼贴加水彩、蜡笔加水彩笔等,可以随意混合。这些方法有很多,可以参考各种创意绘画的点子。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儿童看到运用画笔可以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对于没有受过绘画训练的儿童来说,这一步十分必要。
一般来说,教师会针对创意绘画的做法,强调哪种画法有趣、好看、有创意。但是要注意,作为服务于心理表达的绘画活动,此环节应努力避免这些带有判断性的叙述。教师可以为儿童示范一下,再让儿童自己试一下,然后鼓励儿童创造一些不同的方法。在试验笔迹之余,可以对儿童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这个笔迹的画法你觉得怎么样?它给你一种什么感觉?这一热身环节的重点是:不同技法带来的情绪效果和对笔迹的评价没有固定的答案,教育者要尊重每个人感受的差异性。
音乐通感
给儿童播放他们熟悉的、带有不同情绪基调的音乐,同时配合一些抽象绘画(注意不是具象的)。让儿童听不同的音乐,再寻找与所播放的音乐感觉最接近的绘画,然后说说为什么觉得某幅画更接近某一幅绘画。教师可以尝试从颜色、线条、构图等方面,帮助儿童理解绘画与音乐的关系。注意这里没有标准答案,因为每个人的感受都是十分个性化的,不同儿童配对的结果很可能完全不同。教师应对任何配对都表示:哦,原来这是你的感觉。
这样的热身,可以让儿童通过不同艺术媒介来感受自己,以及明白感受是可以通过多种艺术化的形式呈现的。之后可以播放一段音乐,让儿童根据音乐的感觉画一幅抽象画,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感觉。
情绪词配对游戏
教师可以给出一些情绪词,让儿童用各种不同的绘画材料去表现这些情绪;教师也可以给出一系列表情图(比如,挂一张上面画有各种面部表情的示意图),让儿童说说这是什么表情,自己什么时候有过这个表情所表达的情绪,或者这种情绪能让人想到什么(有时面对嫉妒、恐惧等负面情绪,儿童并不愿意说出自己的经验,或拒绝承认自己有这样的情绪,此时教师可以让儿童谈谈别人,通过投射的方法把情绪说出来并体验到)。认识表情、说一说情绪、回想一下情绪经验,可以唤起儿童的情绪体验,使儿童对情绪有更多的认识。这是表达的第一步。此处需要注意强调,人的情绪是多种多样的,即使有消极的情绪也不要紧,这是十分正常的。重要的是我们要面对自己真实的情绪,然后再去进行调节,以免不良的情绪伤害到自己和别人。
在认识和体验完某种情绪之后,就可以请儿童试着画出这个情绪。若是在较大的班集体,此时可以当作一个游戏,由某个孩子说出某种情绪,其他孩子作画,画完以后再换另一个孩子喊出另一种情绪,大家继续画。等完成35幅绘画作品以后,大家互相猜猜对方的几幅画分别对应哪种情绪。猜一猜的游戏带有主动性和趣味性,十分受儿童欢迎。与此同时,儿童学习了情绪的体验、表达与觉察,也通过猜别人的绘画对他人的情绪产生共情,一举多得。
但有时候会遇到一个困难,就是儿童不知道怎么画一种情绪。此时可以给儿童提供不同颜色的画笔或调色盘,问问儿童哪些颜色更接近这种情绪。再拿这些颜色在纸上画一些不同的笔迹,问问儿童哪个笔迹更接近这种情绪带来的感觉。教师可以把开放的题目变成选择题,让儿童多试验一下,看看还有没有更合适的画法。这样可以帮助儿童一点点明白如何利用绘画来表达。要知道,并不是每个儿童都擅长利用绘画来表达,但假以时日,相信每个儿童都能找到十分个性化的心灵表达方法。
如果有的儿童表示自己不会画或担心自己画不好,教师应该帮助他们消除这种顾虑,并在教育中以实际行动证明不对儿童的画进行判断的态度。当然,教师也可以适当地提供拼贴画的材料,因为这样的材料对绘画技能的要求不高,可以让那些担心自己画不好的儿童在群体中不必感到害羞。
最后,感谢在过去10年间参加绘画心理课的所有孩子,是你们带领我寻回了那个坐在墙头,憧憬未来的女孩我们相去已久,她却一直坐在那里,等着那个朝梦想远去的人。感谢为本书提供画作的孩子们,是你们纯真质朴的心灵成就了这本书。特别感谢本书的编辑高君老师,在书籍的最初设计和写作阶段,她都给我提了许多宝贵的建议,也十分感动她与我共有的为了孩子的心灵的初心。希望这本书可以让这个心愿达成!
陈侃
2018年冬,于复旦大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