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一周一堂经济学课: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
》
售價:HK$
107.8

《
慢性胃炎的中医研究 胃
》
售價:HK$
657.8

《
南移:宋代社会中心的转迁
》
售價:HK$
162.8

《
纯粹·水浒江湖: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另一条线索
》
售價:HK$
101.2

《
肌骨复健实践指南:运动损伤与慢性疼痛
》
售價:HK$
294.8

《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MySQL版)
》
售價:HK$
64.9

《
商业数据与分析决策:解锁数据资产,提高商业创新能力
》
售價:HK$
79.2

《
倾盖如故:人物研究视角下的近世东亚海域史
》
售價:HK$
77.0
|
編輯推薦: |
《汉语国际教育语境中的文化张力》是青年学者文库系列丛书中的其中一本,作者李春雨。该书围绕文学史的发展流脉和文学场域的变迁,以及经典作家生成的意义和影响,在文学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向文化领域拓展,特别是以京派文化为中心,探究了文学与文化广泛而深刻的互动关系,同时也对留学生教学的课堂内外、教材编写,以及以孔子学院为重点对中国文化走出去、以美国大学在中国的汉语项目为例的外国文化走进来等社会问题给予关注,解决诸如中外文化交流的现状在北京语言大学乃至在中国有什么特点,中外留学生教育模式的异同是什么,中国的留学生教育*缺失的环节与内涵又是什么等等一系列迫切而重要的问题。
|
內容簡介: |
本书关注文学现象的文化背景,关注作家与出版环节的关系,关注作品创作与读者接受的关系等,立体多维地考察文学的本质和文化的作用,选择了京派文化作为研究的具体内容,在对京派文化的考察中,深感文化既有地域性,又有超地域性,文学与文化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
關於作者: |
李春雨,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2010年赴美国西点军校外语系访学和任教。2012年获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三届高校青年教师奖,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3年入选北京市青年英才计划。《国际汉语教师证书》面试官。
|
目錄:
|
自序 1
目录 1
《新青年》与百年中国的文化焦虑 3
中国现代连载小说的文体意识和文体结构 15
论现代出版与现代作家群体的关系 27
接受与生成的互动
读者对现代文学生存状态的独特意义 43
《申报自由谈》与鲁迅杂文意识的成熟 57
穿越时空的京味文学 71
文化认同与京派文学的审美张力 85
废名小说的文学空间与文化空间 99
从李健吾看京派文学的超地域性 106
老舍影响下京味戏剧影视的发展与新变 118
文学教材编写与汉语国际教育 131
北京文化与汉语国际推广 139
北京文化的异域审视
针对在京留学生群体的考察 154
美国高校在京汉语项目之考察 164
转型中的汉语国际教育 196
|
內容試閱:
|
文学、文化与汉语国际教育(自序)
近些年来,我围绕自己的教学与科研,在三个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了一点成果:一是我在北京师范大学从硕士到博士期间专心研究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包括文学史的发展流脉和文学场域的变迁,以及经典作家生成的意义和影响;二是在文学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向文化领域的拓展,特别是以京派文化为中心,探究了文学与文化广泛而深刻的互动关系;三是我到北京语言大学以后,迄今为止一直致力于国际汉语教育所思考的问题,重点是留学生教学的课堂内外教材编写以及以孔子学院为重点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考察、以美国大学在中国的汉语项目为例对外国文化走进来的关注等。现在汉语学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机会,使我得以把自己以往的研究回顾和整理,这实际上也是一次对自己研究成果认真反思的良机。而在整理过程中,我越来越清晰地感觉到,自己以往三个方面的研究正好构成一种相互关联的逻辑关系:对文学的理解在根本上是对人的理解,因而也就是对文化的根本理解,是对时代历史的根本理解,是对世界的根本理解,这是我的研究视域和形态不断延伸和拓展的支点和基础;对文化的观照则把我的文学研究提升到一个更加开阔的层面、一个更加复杂的情境和一种更加深刻的语境之中,在文学和文化的互融互动中,文学独自的天地和文化宽泛的视野有了一种有机的契合,在文学与文化之间领悟到许多独特的意蕴和精神;而对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实践和理论思考,直接把我的文学和文化的研究融汇到中国与世界交流与碰撞的时代大潮里面,它需要我回答甚至解决诸如中外文化交流的现状在北京语言大学乃至在中国有什么特点,中外留学生教育模式的异同是什么,中国的留学生教育最缺失的环节与内涵又是什么等一系列迫切而重要的问题。虽然我的工作还处在探索之中,但这毕竟让我的研究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境地,文学与文化夯实了汉语国际教育的基础,汉语国际教育又给了文学与文化更大的阐释空间。我兴奋又惶恐,而更多的是一种责任促使我珍惜难得的机遇。还有一点似乎应该谈到的,就是我今年获得了两项课题:一个是北京语言大学的重大课题汉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传播模式研究,一个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学背景下五四新文学价值建构研究。这两个课题和我上述三个方面的研究领域又构成一种融合,文学、文化、汉语国际教育,几乎是这两个课题的关键词,学识的结构与研究的结构能有某些融通,在某种程度上能更好地激发一个人的创新潜能和探索的积极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再次由衷地感谢汉语学部为我们提供的这次机会。
我的文学研究从一开始就伴随着对文化的思考,特别是对传播文化的兴趣,我的硕士论文写的是巴金与文化生活出版社的关系,博士论文写的是出版文化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因此,我比较关注文学现象的文化背景,关注作家与出版环节的关系,关注作品创作与读者接受的关系等,这种多重关系,能够更加立体地、多维地考察文学的本质和文化的作用。这种多侧面的考察视角,让我充分感受到文学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我在《〈申报自由谈〉与鲁迅杂文意识的成熟》一文中,不是单向度地阐述鲁迅杂文的深刻性和艺术性,而是把鲁迅杂文的成熟和老辣,放在传播平台上和读者接受的过程中来审视,这就不仅看到鲁迅杂文自身的价值和意义,而且能够更多地看到在同一刊物上鲁迅作品与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看到鲁迅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文化情景下写这些文章的,看到读者与评论家对鲁迅作品有什么看法,甚至可以看到鲁迅与刊物、与读者之间的默契和互动。这样的考察使鲁迅杂文就不单单是鲁迅自己的事了,鲁迅的杂文创作就活起来了,鲁迅杂文创作的整个过程就清晰多了,鲁迅杂文的价值和影响也更具体更落实了。我在《〈新青年〉与百年中国的文化焦虑》一文中也着重探究了在中国百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新青年》不仅开启了现代中国许多重要的新思想新观念,也带来了百年中国的文化焦虑,新思潮与旧理念、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这些问题,远远不是一个《新青年》所能解决的。《新青年》特别是它推出的大批新文学的作家作品,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但它也带来了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两难境地和种种窘况,这就是文学与文化的交织与绞缠。其实,新与旧、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这些问题,并不只属于五四那个时期,这些问题是动态发展的,五四存在,今天也存在,甚至将来还是存在的。这是《新青年》除了自身价值以外给我们的多一份思考。
由于我在文学研究的起点之处,较多地看到了文化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因此在我进行文化研究的时候,就担心把文化泛化了、简单化了。文化的确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但我们面对文化并把它当作一个特定的研究对象时,应该看到,文化又是具体的、明确的,有时甚至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所以我选择了京派文化作为研究的具体内容。当我把京派文化作为一个特定对象来研究时,竟然发现文化是那么的琐细,那么的可观、可感、可触摸。同时,没有一种文化不是来自某一地域的,但文化一经形成就又不仅仅属于某一地域了。在对京派文化的考察中,我深感文化既有地域性,又有超地域性。这些思路使我获得了一个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京派文化的地域性和超地域性,通过课题研究,我加深了对文化特性的理解,也加深了对文学与文化关系的认识,文化绝不只是文学的背景,文化也是文学的内涵,甚至文学的样式、文学的语言、文学的风格,都是与文化有关的。更为重要的是,文化研究拓展了我的研究视野,并使我增强了一种辩证的思路,任何事物的宽与窄、深与浅、新与旧,都是相对的。文学与文化,并不存在你深我浅、你宽我窄、你新我旧的问题,而是互动互联的、互为因果、互为表里的。
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与科研,是我以上两个方面研究的一个汇合点,也是一个新的起点。这个汇合点最大的意义在于,它使我充分而深刻地意识到,文学与文化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汉语国际教育不是单纯的、简单的语言教学和研究,而一定是伴随着文化包括文学在内的综合性的、全方位的教育。没有对文化的理解,没有对文学的感受,也就失去了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与感受,失去了对社会历史的理解与感受,甚至可以说失去了对人和人性的根本理解和感受。哪有在一个几乎真空的状况下进行语言教学的呢!那样的语言教学还有什么意义和作用呢!我尤其感受到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分量。任何一个国家的留学生,来到中国,不能把他(她)对当下在中国生活的体验和感受与他(她)正在学习的汉语很好地结合起来,怎么能够单纯地学好语言呢!而当代中国的文化与文学正是留学生多视角、多侧面、多方位地了解和认识中国社会和民族特点的最为直接、最为有效的途径。当然,除了中国当代的文学与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学与文化同样是留学生走进中国的必备通道。其实我的追求很简单,就是强调文学与文化(无论是现当代的还是古代的),必须成为汉语国际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而且是和汉语教学融为一体的、不可剥离的一个有机整体。但现实告诉我,这个追求并不简单,要真正很好地实现它就更不容易。不过我有信心,因为中国和北语都已走到了世界文化发展的大潮之中,为什么叫中国文化走出去,而不是中国语言走出去?我想,中国当代文学和文化与汉语国际教育关系的研究,已经不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现实层面为它提供了足够的理由,而我只是在这个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中尽一份自己的责任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