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深度学习推荐系统2.0
》
售價:HK$
140.8

《
小欢喜2:南京爱情故事
》
售價:HK$
75.9

《
分解工作法:聪明人如何解决复杂问题
》
售價:HK$
65.8

《
翡翠鉴赏(全彩珍藏版)
》
售價:HK$
75.9

《
艺文志·石川啄木:日本的第一个现代人
》
售價:HK$
74.8

《
DK葡萄酒大百科:一本关于葡萄酒的百科全书
》
售價:HK$
547.8

《
未来简史 从智人到智神(2025白金纪念版)
》
售價:HK$
86.9

《
社区矫正(第六版):美国地方治理的新议题及其比较
》
售價:HK$
107.8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研究高校法律人才培养的学术专著,主要分析与探讨民族高校应用型本科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如培养目标、方向、方法及途径等,旨在总结经验,健全理论,使培养对象能够尽快适应社会需求,实现法律人才与市场的高度契合,实现藏汉双语法律人才与法律职业的无缝对接。本书的特点是科学定位了法学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提出了职业导向型藏汉双语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理念,指出了职业导向型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具体路径。本书所述可为为藏区的经济发展和法律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参考,为民族高校应用型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值得相关研究者学习。
|
關於作者: |
安静,女,1971年11月7日出生,四川民族学院法学院副教授,律师,甘孜州人民政府法律顾问。从事民法、经济法、知识产权教学,主要研究领域及方向:经济法学、民族法学。
|
目錄:
|
目 录
第一章 民族高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1
第一节 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概述 1
第二节 民族高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 8
第二章 民族高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31
第一节 民族高校法学教育概述 31
第二节 民族高校法律人才培养现状、存在的
问题及原因分析 33
第三节 民族高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目标 42
第四节 民族高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48
第三章 卓越法律人才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 67
第一节 新形势下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的
机遇与挑战 67
第二节 地方高校法学院师资建设现状与问题 69
第三节 地方高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建议与对策 87
第四章 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课程建设与改革 104
第五章 民族高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研究 140
第一节 实践教学理论新探 140
第二节 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发展现状 151
第三节 民族高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
现实困境与出路 178
附录 187
参考文献 221
|
內容試閱:
|
前 言
民族高校是党和国家为培养少数民族专门人才而建立的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经过五十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民族高校在办学宗旨、教育对象、培养目标、办学层次、学科专业、课程体系、教育方法等方面均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为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成功的范式。
我国的民族高校包括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大连民族大学等6所中央部属民族高校,广西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青海民族大学、湖北民族学院、贵州民族大学、西藏民族学院、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四川民族学院、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地方民族高校。大部分民族高校创建了法学院或政法系,开设法学课程,培养法学人才。
民族地区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少数民族聚居地。如果法学教育能够适应他们的知识背景和生活及就业环境,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着眼于服务地方发展、实施多元化的特色办学战略,将会形成民族地区法学教育的竞争优势和品牌效应。民族地区的法学教育在许多方面都处于劣势。法学教育工作者应该科学分析本校的特色和优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特色化建设。只有这样,各院校才能在法学院林立的环境中,在法学专业就业情况不容乐观的形势下,求得生存和发展,获得持续竞争力。同时,各民族高校法学人才的培养应该因地制宜,探索适合本校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方式方法。
我国于2014 年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法乃国家重器,战国时代就有了万事皆归于一,百度皆准于法的思想。如今,我国全面依法治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这将推动我们这个伟大国家栉风沐雨,砥砺前行。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联合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这一国家战略计划,旨在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民族高校如何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如何培养服务地方的卓越法律人才?如何加强卓越法律人才理论教育创新?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在教育界引发过广泛的讨论。钱学森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学没有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人才的模式去办学,其中的关键在于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对于民族高校卓越法学人才培养这样的崭新命题,本书在如何提炼出各校独特的、创新的东西,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与教材、实践环节及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做了详细探讨。
本书写作工作由四川民族学院的四位专家共同完成。其中,第一章、第二章由安静教授编写;第三章由姜勇编写;第四章由李娜编写;第五章由向前副教授编写。
因时间仓促,编者水平所限,书中存在的失误与不妥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2018年9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