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现象学的心灵(第三版)(中国现象学文库·现象学原典译丛·扎哈维系列)
》
售價:HK$
107.8

《
近世通儒——纪念沈曾植逝世1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售價:HK$
184.8

《
光速声波物理学. 1、2、3
》
售價:HK$
494.9

《
天下之极:世界枢纽观念的古今之变
》
售價:HK$
96.8

《
认识现代社会之真相:杨照讲马克斯·韦伯
》
售價:HK$
94.6

《
幻想底尽头:穆旦传(《穆旦年谱》编撰者历时二十余年心血之作,基于《穆旦评传》精心修订,文献翔实可靠,完整讲述了一位中国诗人与翻译家并不平顺的一生。)
》
售價:HK$
140.8

《
“义与制不相遗”:蒙文通与近代学界
》
售價:HK$
107.8

《
从黑船来航到开罗会议:近代日本外交历程
》
售價:HK$
140.8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云南芒市一所傣族中学实施控辍保学、三级联动责任制为中心,研究了针对辍学展开的治理的社会实践逻辑。本书依次描述了木丰中学存在的普遍辍学现象,针对辍学所展开的外部与内部治理,治理辍学在傣族学生身上产生的后果。接着,本书从现代知识与地方知识分离的角度解释了辍学的症结性问题,并将教育治理放在历史的角度进行讨论,比较传统时期、民国时期、*时代、普九前后教育治理机制的差异。最终,本书得出,由于当前针对辍学的治理,将目标责任制和运动式治理、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紧密结合,家长、教师又在很大程度上认可了现代教育的合理性话语,产生了教育治理内卷化的困境。
|
關於作者: |
沈洪成,1983年生,安徽怀远人。河海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从事教育社会学研究。《教育下乡:一个乡镇的教育治理实践》,第五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6年);江苏省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16年);江苏省第十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2016年)。
|
目錄:
|
第一章 问题与思路
第一节 一个都不能少
第二节 对控辍保学现象的追问
第三节 国家的理性与社会的自然
第四节 中国教育治理的问题域
第五节 以学校为田野
第二章 普遍的辍学
第一节 辍学的简明统计
第二节 辍学的复杂形态
第三节 辍学的历史呈现
第四节 辍学话语的建构
第五节 傣族人真的不爱读书吗?
第三章 辍学的治理
第一节 辍学的问题化过程
第二节 普九成为中心工作
第三节 目标责任制与运动式治理的结合
第四节 外部治理与内部治理的结合
第五节 辍学的治理如何走向反面?
第四章 文化的反抗
第一节 拒绝学习
第二节 违反纪律
第三节 挑战权威
第四节 参与村落生活
第五节 文化的反抗如何形成?
第五章 知识的体制
第一节 教育空间的知识构造
第二节 课堂知识的传递机制
第三节 村落知识的濡化机制
第四节 学校教育的双重难题
第五节 双语教育为什么难以达到目的?
第六章 治理的形成
第一节 从教化传统到教育治理
第二节 民国时期地方政权懈怠下的教育治理
第三节 计划经济时期总体性政治下的教育治理
第四节 普九前后从弱干预向强干预的转变
第五节 彻底的治理何以构成?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西西弗斯的神话
第二节 教育治理的悖论
第三节 教化传统的延伸
第四节 破解教育的文明话语
第五节 追寻教育的乡野气质
参考文献
后 记
|
內容試閱:
|
序言
是为序。
洪成是我的学生,这部书是在他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完成的。出于对老师的尊重,他让我为他的书作个序。一般作序都有特定的格式,是为序一般放在最后提出。但我将最后要说的这句话放到了前面,用意有两种:一是我读完了正文后有些话要先说,二是将下面要说的话作为本书的序言。最急迫要说的话是,当我通篇读完这部书时才发现,不论是题目、研究的主要问题,还是思路和思考都与博士论文不同了。博士论文主要研究的问题是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表现在教育方面的是德宏傣族传统教育与现代学校教育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以及此消彼长的关系。研究以奘房与课堂为经,傣族的教育历程为纬,解释了现代性不断祛魅的进程中,奘房教育功能的弱化和式微,由此而引发的傣族人民深层次的焦虑和困惑;而学校教育通过国家支持和立法,正在成为少数民族接受教育唯一的合法途径。洪成的博士论文在完成了对傣族教育历程的考察后,将问题集中在了当下,即傣族学生的辍学问题,以及政府的控辍保学治理问题。从这方面看,该部书是他博士论文研究的延续,研究议题向着更加具体化、实践化和理论化方面展开和深入。
该书首先从一个核心问题入手,即辍学问题,围绕这一问题的线索很清晰:傣族学生为什么会发生普遍的辍学现象?辍学的原因是什么?乡镇政府为什么会异常敏感于学校的辍学问题?学校的问题为什么会让乡镇政府三级联动进行治理?洪成对这些问题已经回答得很清楚了,当然是在实然方面,这也成为我好奇和发问的缘由。因为我想循着这一问题追问下去,根据作者实然的回答然后在应然上尝试进行对比和解释。洪成的亲身经历给了他丰富的知觉和经验,书中大量生动的资料也给了我抽象思考的空间和条件。借着写序的机会,似乎我也跟着洪成进入了他的田野,当然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想象的田野,在我的眼中仿佛看到了一群群辍学的傣族少年,在乡镇政府、学校和家长的联动治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