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我活下来了(直木奖作者西加奈子,纪实性长篇散文佳作 上市不到一年,日本畅销二十九万册)
》
售價:HK$
63.8

《
数学分析原理(第二卷)(第9版)
》
售價:HK$
86.9

《
陈寅恪四书
》
售價:HK$
316.8

《
汉密尔顿关于制造业的报告
》
售價:HK$
74.8

《
开放科学:人工智能时代的呼唤
》
售價:HK$
108.9

《
武器化的知识:国联、自由秩序和软力量的使用
》
售價:HK$
86.9

《
大马士革:刀锋下的玫瑰(方尖碑)
》
售價:HK$
130.9

《
造脸:整形外科的兴起(医学人文丛书)
》
售價:HK$
85.8
|
內容簡介: |
本辑偏重艺术领域的文化研究,如重点关注中外文艺作品、美术、电影与社会学领域,关注这些领域中文化研究的*进展,既特邀这些领域的文化研究权威专家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关注这些领域的新锐研究者的成果,从他们各自关注的领域,如音乐文化、阅读文化、重现文化等进行专题呈现,发掘该领域的文化问题,为进一步探讨研究提供导向与参考。
|
關於作者: |
周宪,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赴韩国、新加坡等国讲学,赴意大利作合作研究。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教育部文科研究基地文艺学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主要学术兴趣集中在文化研究,美学和文艺学研究等方面。
|
目錄:
|
专题一 空间生产的社会逻辑
主持人语【周计武】
驱赶与迁移【陆 扬】
空间生产与全球化的资本逻辑【阎 嘉】
城市马克思主义批判与中国实践【刘怀玉】
被逐者史略:一种基于文学史的解读【宋旭红】
《我们家在康乐里》的影像行动
空间抗争实践与都市更新的批判【袁梦倩】
专题二 视觉影像与城市空间
主持人语【曾一果】
全球化语境下的香港异托邦空间再现【霍胜侠】
全球化语境下新都市电影的城市想象【曾一果 颜 欢】
电视剧《琅琊榜》的叙事空间与道家隐喻【贾学鸿】
专题三 视觉凝视与主体性
主持人语【杜 安】
凝视的逆袭《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视觉机制与叙事策略【杜 安 袁恺雯】
目光与主体:朗弗里克纪录片中的凝视【杨致远】
守护人类中心主义好莱坞科幻电影中的后人类想象【贾斌武】
专题四 数字人文研究
主持人语【陈 静 徐力恒】
数字人文知识生产转型过程中的困境与突围【陈 静】
数字人文文学研究与近代文学的兴起
以北美文学研究学科史为中心的文献学考察【姜文涛】
朝向数字人文的文学批评实践:进路与反思【但汉松】
专题五 后艺术时代的艺术问题
主持人语【刘 毅】
艺术与共同体【邹建林】
范式之间:康拉德费德勒对现代艺术研究的奠基【刘 毅】
从乐音序列到音乐事件以约翰凯奇的《4分33秒》为例【陈 芸】
学者访谈
文化研究的可能性【陆 扬 刘芊玥】
其他来稿
论后殖民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罗如春】
近代画报中野蛮人图像文明主体与图像功能的演变【徐 沛 周 丹】
身体交往观视域下的老子思想新探【谢清果 赵 晟】
瓦蒂莫的虚弱的思想:辩证法和差异【聂世昌】
|
內容試閱:
|
主编的话
周 宪
文化研究在中国已经走过了不少年头,从最初人们的观望和质疑,到今天业已成为吸引学界注意力的重要知识生产领域,可以说,文化研究是当今知识生产中最富创新性和挑战性的领域之一。这些年文化研究在回应本土和全球社会文化变化方面,在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提问能力和解答能力方面,显然超越了许多相邻的人文社会科学而令人艳羡。文化研究与其说是一个学科,不如说是一种方法论,一种观察社会文化的角度,一种解答问题的独特思路。唯其如此,文化研究是反学科和跨学科,它的问题域和方法论是永远开放的。
作为国内唯一的文化研究专业集刊,以问题导向来办刊,是本刊始终追求的目标,所以专题讨论成为本刊的特色之一。此辑的前两个专题都是关于城市空间的,反映出空间转向已经越来越深入到当下的学术思考之中。空间生产的社会逻辑专题聚焦于日常生活中的空间生产,以及空间、社会、资本之间的复杂关系。该专题的五篇文章分别以资本逻辑的驱赶与迁移,空间的修复与重构,以及语言与图像的空间生产欲求等为焦点,展开了深入的分析与批判性思考。视觉影像与城市空间专题更多地关注影像与现实生活的辩证关系。作为视觉文化中最具影响力的媒介,电影和电视在表征我们的生活世界的同时,也在塑造这个世界以及生活于其中的人们。该专题的三篇文章强调影像的文本属性,并基于影像特有的时空交错感,深入解读了由此产生的都市文化空间或地域文化的属性与隐喻。
第三个专题是视觉凝视与主体性,它与第二个专题相关却又不同。视觉性与主体性一直以来就是文化研究的关键问题,尤其是视觉机制、视觉权力、视觉对主体性的重构等。该专题的三篇文章关注的是影像技术、影像语言、影像逻辑的更新对接受主体的复杂影响。第四个专题是数字人文研究。数字人文是近些年迅速发展的新领域。该专题的三篇文章涉及数字人文领域的研究对象、方法、范畴,以及数字人文的学理性与知识演化,向读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