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人间词话汇编汇校汇评(新)
》
售價:HK$
54.8

《
王名扬全集:美国行政法(上下) 王名扬老先生行政法三部曲之一
》
售價:HK$
173.8

《
军人与国家:军政关系的理论与政治
》
售價:HK$
140.8

《
中国雕塑 高等院校艺术与设计类专业
》
售價:HK$
86.9

《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
售價:HK$
69.3

《
大国产业—中国产业现代化转型升级与时代机遇
》
售價:HK$
86.9

《
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咨询
》
售價:HK$
151.8

《
我们如何学习:学习与教学的科学方法 (西班牙)艾克托尔·鲁伊兹·马丁
》
售價:HK$
86.9
|
內容簡介: |
《德国司法危机与改革:中德司法改革比较与相互启示》主要对21世纪以来德国刑事司法、民事司法、法学教育等领域存在的司法制度过度膨胀、法院超负荷、辩诉交易适用障碍、辩护人法律地位不明确、被害人保护不力、民事诉讼法过度宪法化、替代纠纷艰难发展、信息技术冲击民事法庭、法学教育面临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矛盾等主要危机以及重要改革情况进行翻译介绍,对中德两国刑事司法、民事司法、法学教育改革等方面进行比较,客观分析两国分别面临的问题与争议,并以法律移植和法律输出并行的思路,辨析双方的经验:鉴于德国的法律制度系大陆法系的源头,我国应当借鉴德国司法改革的先进经验,为世界法治的发展作出贡献。
|
關於作者: |
彭海青,1975年生于山东省青岛市。现任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诉讼法学研究所所长、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刑事诉讼法学、比较法学、法学教育。曾在中国政法大学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在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英国牛津大学、德国法兰克福大学访问学者。在《法学研究》《比较法研究》《现代法学》《环球法律评论》《法学评论》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刑事诉讼程序设置研究》《刑事裁判权研究》《诉讼证明标准研究》《刑事裁判共识论》《诉讼程序与制度前沿专论》著作5部;翻译著作《青少年犯罪行为分析与矫治》《在法律的复杂性与失序之间--全球化时代的法哲学》《量刑与刑事司法》3部。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中国法学会部级研究课题、中国博士后基金资助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等科研项目。荣获中国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优秀论文二等奖、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优秀论文三等奖、中国法学教育研究成果三等奖等奖项。兼任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比较法学研究会理事、北京市比较法学研究会理事、最高人民法院诉讼咨询监督员、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陪审员、中国人民大学反腐败研究中心研究员。彭海青,1975年生于山东省青岛市。现任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诉讼法学研究所所长、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刑事诉讼法学、比较法学、法学教育。曾在中国政法大学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在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英国牛津大学、德国法兰克福大学访问学者。在《法学研究》《比较法研究》《现代法学》《环球法律评论》《法学评论》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刑事诉讼程序设置研究》《刑事裁判权研究》《诉讼证明标准研究》《刑事裁判共识论》《诉讼程序与制度前沿专论》著作5部;翻译著作《青少年犯罪行为分析与矫治》《在法律的复杂性与失序之间--全球化时代的法哲学》《量刑与刑事司法》3部。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中国法学会部级研究课题、中国博士后基金资助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等科研项目。荣获中国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优秀论文二等奖、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优秀论文三等奖、中国法学教育研究成果三等奖等奖项。兼任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比较法学研究会理事、北京市比较法学研究会理事、最高人民法院诉讼咨询监督员、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陪审员、中国人民大学反腐败研究中心研究员。
吕泽华,1974年生于辽宁省铁岭市。现为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刑事诉讼法学、证据法学、比较法学、侦查学与司法鉴定制度。曾在中国人民大学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在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做博士后研究。英国牛津大学、德国法兰克福大学访问学者。已公开出版学术专著《DNA鉴定技术在刑事司法中的运用与规制》《航空犯罪及防空体系理论研究》(副主编,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最终研究成果)、《死刑证据控制的理论与实践》3部,并参与撰写各类学术著作10余部。翻译著作《量刑与刑事司法》1部。在《中国法学》《法学家》《法学论坛》《法学杂志》《人民检察》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中国法学会部级研究课题、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等国家级、山东省社科基金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6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荣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以及北京市法学会、北京市刑侦学研究会等科研奖励若干项,兼任北京市比较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反腐败研究中心研究员。
[德]彼得吉勒斯(Peter Gilles),1938年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现任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法律与金融学院比较法研究中心教授,曾任法律与金融学院院长。先后在德国科隆大学、弗莱堡大学、汉诺威大学的法学院任教授,1979年始执教于法兰克福大学法学院,任民法与民事诉讼法、比较法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民法学、经济法学、诉讼法学、比较法学,司法行政学,法学教育学。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曾在欧洲美洲、亚洲等多国多所大学任客座教授。近年曾多次访问中国,2014年秋季访问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
|
目錄:
|
上编德国司法危机与改革
引言
德国司法制度的特点、问题与改革
德国司法制度的个人评论
[德]彼得吉勒斯PeterGilles 彭海青译
刑事司法篇
德国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与制度[德]乌尔弗里德诺伊曼(UlfridNeumann) 韩阳译
公正审判原则
刑事诉讼多层级系统中的指导原则[德]马蒂亚斯雅恩(MatthiasJahn) 邹宇慧译
假定被告人无罪:德国刑事司法制度中的无罪推定[德]托马斯魏根特ThomasWeigend 彭海青译
学科与司法视野下的现代刑事诉讼侦查程序:
过去30年发展以及法律政策的建构[德]马蒂亚斯雅恩(MatthiasJahn) 张袁译
但是你不会嘲弄革命的孩子
当今德国刑事诉讼中辩护人的法律地位[德]马蒂亚斯雅恩(MatthiasJahn)李贝译
德国刑事诉讼程序中辩护方申请举证权的宪法基础[德]马蒂亚斯雅恩(MatthiasJahn)郭静译
联邦宪法法院裁判后的德国辩诉交易[德]克里斯托夫扎费林ChristophSaffrling
[德]埃莉萨霍芬(ElisaHoven) 吕泽华译
德国协商性刑事裁判的合宪性[德]托马斯魏根特ThomasWeigend
[美]吉安娜朗其瓦特纳JenialontchevaTurner 吕泽华译
国家和个人利益间的灰色地带:最新的被害人权利刑事诉讼前景[德]马蒂亚斯雅恩(MatthiasJahn)赵陈芊惠译
民事司法篇
民事诉讼与宪法
从德国的视角看诉讼法的过度宪法化[德]彼得吉勒斯(PeterGilles)于鹏译
对德国民事诉讼程序改革现状的探讨
从德国视角出发的一个比较法视角[德]彼得吉勒斯(PeterGilles)秦雪娜译
德国民事诉讼主流原则的事实假定解构[德]彼得吉勒斯(PeterGilles)蔡颖慧译
从德国的角度看替代性纠纷解决制度[德]彼得吉勒斯(PeterGilles)蔡颖慧译
与民事法庭诉讼、远程技术及电子诉讼法相关的诉讼信息技术[德]彼得吉勒斯(PeterGilles)蔡颖慧译
口头、书面以及电子民事法庭程序及其效率问题[德]彼得吉勒斯(PeterGilles)丛青茹译
德国民事判决的救济[德]彼得吉勒斯(PeterGilles)周建华译
德国民事执行程序及其新发展[德]彼得吉勒斯(PeterGilles)周建华译
法学教育篇
德国法学教育新进展:大学法学必修课程之专业技能
与替代性纠纷解决方法[德]彼得吉勒斯(PeterGilles)马云雪译
2003年德国法学教育改革法
兼论德国新一轮法学教育改革论战[德]彼得吉勒斯PeterGilles
[德]尼古拉亚费舍尔NikolajFischer 张陈果译
培养全球律师的德国经验
[德]哈里尔夫文茨勒(HariolfWenzler)
[德]卡莎克维涅夫斯基KasiaKwietnierwska 于子雯译
比较法篇
多样化的国家法的协调
以司法法与诉讼法为例看欧洲法律同化的理论方法问题[德]彼得吉勒斯(PeterGilles) 彭海青译
比较诉讼法
[德]彼得吉勒斯(PeterGilles)彭海青译
下编中德司法改革比较与相互启示
中德刑事司法改革比较与相互启示 吕泽华
中德民事司法改革比较与相互启示 齐树洁 丁启明
中德法学教育改革比较与相互启示 彭海青
他山之石何以攻玉:新时代比较研究方法的反思 彭海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