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银行业刑事风险防控与应对
》
售價:HK$
96.8

《
语言、使用与认知
》
售價:HK$
69.3

《
帝国的叙事话语:国家身份塑造与冷战时期美国外交政策 北京大学人文学科文库
》
售價:HK$
151.8

《
世界上的城堡:一部千年古堡兴衰史(从军事建筑到中世纪城堡,59座经典古堡,高清全彩图文,精装收藏品质)
》
售價:HK$
261.8

《
缪斯的诞生 现代西方艺术观念生成简史
》
售價:HK$
85.8

《
信念危机:投资者心理与金融脆弱性
》
售價:HK$
74.8

《
喵星语解密手册
》
售價:HK$
86.9

《
新型戏剧编剧技巧初探
》
售價:HK$
82.5
|
編輯推薦: |
20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的医疗卫生改革风起云涌,卫生投入绩效低下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共同应对的难题。契合这一时代背景,中国的医疗卫生改革方兴未艾。改革开放至21世纪初期,市场化导向是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主要方向,但这一时期的改革却为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形成埋下伏笔;2003年后特别是2009年开始的新医改又凸显着政府主导和公益性、公平性的主旋律。然而时至今日我国医疗领域的主要矛盾仍未得以化解,集中表现为医疗费用不断上涨,就医负担较为沉重,居民健康水平未见提高,低收入群体医疗服务可及性不足。因此,继续深化医疗卫生改革仍是我国社会建设、和谐发展的重要课题。医改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当然离不开农村的发展和农村居民的安康,在农村未富先老的情形下,医疗支出攀升和农村居民疾病模式的迅速转变为农村居民医疗保障提出严峻挑战。不断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控制医疗费用上升,提升保险的保障水平,可以为提升居民获得感,建设健康中国做出贡献。
那么,在权衡福利损失和福利收益的条件下,现有的医疗保险支付水平是否达到*,农村居民医疗保险的报销率是否有必要继续提高;如何全面评估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它产生了怎样的有利影响和不利
|
內容簡介: |
医疗卫生改革是我国健康中国建设、和谐发展的重要课题。本书使用CHARLS数据,基于社会保险*支付水平理论,以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为例,从考察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道德风险出发,估计基本医疗保险造成的行为扭曲的总量,深入探讨保险的供方与需方道德风险、流动性效应与纯粹道德风险效应问题,使用准实验方法识别保险的消费平滑效果,*后根据*政策公式计算合意的报销比率,即寻求医疗保险的*支付水平,以期为我国卫生政策制定和医疗保险改革提供经验研究支持。
|
關於作者: |
鲍震宇,1980年生,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人,内蒙古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副教授,2018年获内蒙古农业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健康经济学和医疗保障。论文发表并被全文收录于《江西财经大学学报》《保险研究》《中国卫生政策研究》、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核心期刊。从教以来,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主编教材一部,担任副主编出版发展报告两部。
|
目錄:
|
1引言1
11选题背景1
111理论背景1
112实践背景2
12研究目标及研究意义10
121研究目标10
122研究意义11
13研究内容12
14研究方法13
141文献研究法13
14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13
143比较分析法14
15数据来源14
151CHARLS数据14
152统计数据16
16研究对象界定16
17创新与不足17
171创新之处17
172不足之处17
2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19
21国内外文献综述19
211国外研究综述19
212国内研究综述43
213国内外研究评述54
22理论基础56
221医疗保险水平最优化理论模型构建及
充分统计量法56
222医疗保险流动性效应与道德风险效应60
3我国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系统分析64
31兴起、发展与解体65
311合作医疗的萌芽65
312合作医疗与三级卫生体系的兴起66
313合作医疗与三级卫生体系的兴盛66
314合作医疗的特点、筹资与贡献、启示68
315合作医疗的解体71
32探索与恢复76
33重建与创新80
331新农合发展现状81
332新农合与城镇医疗保险制度的比较88
333新农合制度存在的问题91
34整合与完善94
4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道德风险总量研究97
41引言97
42实证策略99
43数据与变量102
431数据说明102
432变量103
44描述性统计105
45实证结果108
451事前道德风险108
452事后道德风险111
46结论121
461小结121
462进一步的思考121
5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道德风险路径研究123
51供方道德风险与需方道德风险的分离123
511引言123
512实证策略124
513数据与变量126
514实证结果126
515结论132
52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流动性效应评估134
521引言134
522实证策略136
523数据及变量138
524实证结果139
525结论152
6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消费平滑效应及最优支付水平155
61引言155
62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消费平滑效果157
621实证策略157
622数据与变量、描述性统计157
623实证结果161
624稳健性检验167
63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水平的最优化170
631引言170
632充分统计量171
633最优住院支付水平分析173
64结论176
641小结176
642与其他保险项目的对比177
643进一步的思考178
7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及其对农村居民的影响180
71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整合现状分析180
711整合进展180
712整合成效183
713整合后的制度实施模式186
72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整合工作中的重要决策187
721 一制多档还是一制一档筹资模式188
722自愿参保还是强制参保筹资原则188
723城乡医保住院待遇差异性的调和189
724城乡医保门诊待遇差异性的调和190
725调和经办服务体验的城乡差异191
726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城乡差异192
73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发展展望192
731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融合192
732提高统筹层次193
733完善信息系统193
734推动社会治理理念的形成194
735完善医疗保险支付方式与提升全民素质齐推并进194
74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整合对农村居民医疗支出的影响196
741数据196
742研究方法与变量197
743整合前后农村居民门诊服务支出、费用负担的
变化模拟197
744整合前后农村居民住院服务支出、费用负担的
变化模拟199
8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203
81研究结论与讨论203
811研究结论203
812讨论207
82政策措施209
821深化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切实保障农村
居民权益209
822公立医院改革与预付制改革同步实施217
823医疗保险制度内的改革与完善221
参考文献227
重要术语索引表239
|
內容試閱:
|
前言
20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的医疗卫生改革风起云涌,卫生投入绩效低下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共同应对的难题。契合这一时代背景,中国的医疗卫生改革方兴未艾。改革开放至21世纪初期,市场化导向是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主要方向,但这一时期的改革却为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形成埋下了伏笔;2003年后特别是2009年开始的新医改又凸显了政府主导和公益性、公平性的主旋律。然而时至今日,我国医疗领域的主要矛盾仍未化解,集中表现为医疗费用不断上涨、就医负担较为沉重、居民健康水平未见提高、低收入群体医疗服务可及性不足。因此,继续深化医疗卫生改革仍是我国社会建设、和谐发展的重要课题。医改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当然离不开农村的发展和农村居民的安康,在农村未富先老的情形下,医疗支出攀升和农村居民疾病模式的迅速转变对农村居民医疗保障提出了严峻挑战。不断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控制医疗费用上升、提升保险的保障水平,可以为提升居民获得感、建设健康中国做出贡献。
那么,在权衡福利损失和福利收益的条件下,现有的医疗保险支付水平是否达到最优,农村居民医疗保险的报销率是否有必要继续提高;如何全面评估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它产生了怎样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医疗保险带来的医疗支出上涨是供方道德风险还是需方道德风险,医生、医院、医药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什么;预付制支付方式改革取得了怎样的成效,是否能实现预定的控制医疗费用上涨的目标;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灾难性医疗支出的保障效果如何,是否提升了低收入农村居民的医疗服务水平。这些问题事关农村居民的切身利益,也是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不仅是政府关注的焦点,也可为统筹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鉴于此,本书使用CHARLS数据,基于社会保险最优支付水平理论,从考察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道德风险出发,估计基本医疗保险造成的行为扭曲的总量,深入探讨保险的供方与需方道德风险、流动性效应与纯粹道德风险效应问题,使用准实验方法识别保险的消费平滑效果,最后使用最优政策公式计算合意的报销比率,在确定基本医疗保险最优支付水平的基础上,为政策制定和医疗保险改革提供经验研究支持。本书的主要 研究工作如下:
(1)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道德风险总量研究
使用Panel Probit模型研究发现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不存在事前道德风险;使用IVprobit和Hauseman检验发现农村居民的参保行为不具有内生性。使用样本选择模型和四部模型,考察基本医疗保险所包含的门诊统筹保险及住院统筹保险与农村居民医疗服务需求的关系。研究表明,参保者比未参保者的门诊就诊概率提高43%,住院服务利用率提高40%;门诊报销率提高至10%时,门诊费用增加77%;以样本平均门诊支出719元人为基础,这意味着平均门诊支出将增加554元人;住院报销率每提高10%,住院费用将增长382%;以样本平均住院支出7034元为例,这意味着住院费用将增加2687元。同时,医疗保险、医药及医院是医疗费用上涨的重要渠道。
(2)评估预付制改革的成效,实现供方及需方道德风险的分离
利用2012年新农合支付方式由试点改革阶段进入全面推进阶段的一次自然实验,使用DID模型分析表明,与未参合者相比,预付制支付方式使参合者住院医疗费用下降了65%,平均意义上使住院费用减少了13944元,但对门诊医疗费用管控效果不显著。在保险带来的门诊医疗支出的增长中,约71%来自供方道德风险,29%来自需方道德风险;在保险带来的住院医疗支出增长中,85%来自医院及医生,15%来自农户。可见道德风险主要来自医疗服务提供者。
(3)评估基本医疗保险对农村居民灾难性医疗支出的保障能力
本书发现,对自付住院医疗费用占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收入的20%以下的群组而言,基本医疗保险的报销率如果提高10%,自付医疗费用下降206%;对自付住院医疗费用占家庭平均收入的20%~40%的群组而言,自付医疗费下降269%;但对自付支出占家庭平均收入40%以上的群组而言,却仅能下降144%。可见基本医疗保险对大额医疗费用的保障能力不足,主要用于分散一般疾病带来的住院费用的经济负担,大病保险十分必要。
(4)考察基本医疗保险的流动性效应
使用风险分担、低收入群体医疗服务需求满足程度以及生存持续时间等三项指标评估保险的流动性效应,结果发现保险可使住院负担减轻33%,使低收入群体的门诊和住院医疗支出增加82%和68%;但保险对门诊支出负担、低收入群体门诊及住院率无显著影响。COX模型单因素分析时,参保可使死亡风险降低55%,但加入更多的影响因素后,参合对生存持续时间无显著影响,说明保险的健康绩效有限。
(5)研究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消费平滑效果
在CHARLS数据的基础上构建准实验数据,考察医疗保险住院报销率对健康状态转为疾病状态时参保者消费变动的影响。研究发现,住院报销率每提高10%,家庭周食品消费少下降31%~32%,总消费支出少下降138%~144%。在目前54%的样本平均住院报销率下,住院一次使食品消费平均下降84%,使年总消费平均下降95%。而如果没有住院报销政策,食品消费将下降256%,家庭总消费支出将下降171%~201%,分别是当前水平的3倍和2倍,说明保险的福利价值巨大。
(6)继续提高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支付比例福利价值巨大
将道德风险总量及消费平滑效果等充分统计量的回归估计量代入最优政策公式,将保障目标确定为避免患病时年度总消费支出的波动,农村居民风险厌恶系数近似为5~6时,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最优报销率为61%~64%,当前实际平均住院报销率(54%)低于最优水平。但若农村居民的风险厌恶系数为35,那么目前的报销率就是最优水平。目录目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