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王名扬全集:美国行政法(上下) 王名扬老先生行政法三部曲之一
》
售價:HK$
173.8

《
军人与国家:军政关系的理论与政治
》
售價:HK$
140.8

《
中国雕塑 高等院校艺术与设计类专业
》
售價:HK$
86.9

《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
售價:HK$
69.3

《
大国产业—中国产业现代化转型升级与时代机遇
》
售價:HK$
86.9

《
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咨询
》
售價:HK$
151.8

《
我们如何学习:学习与教学的科学方法 (西班牙)艾克托尔·鲁伊兹·马丁
》
售價:HK$
86.9

《
感受的力量--像艺术家一样观看
》
售價:HK$
57.2
|
編輯推薦: |
青春不拒绝成长正如不拒绝诗歌 时光虽如沙漏般流逝 但青春和诗歌会一直在那里
|
內容簡介: |
本书由《诗刊》副主编、著名诗人李少君主编,由作家、诗人何南评点。入选的100首诗歌皆为当代优秀诗人的代表作,优美、温情,流传广,适合诵读、欣赏。每首诗歌后都有评点文字,诗意淋漓,哲理丰沛,感染力强。可谓诗作暖心、编选精心、评点走心、养眼养心。旨在引领青少年读者进入美妙的诗歌世界,激发心灵共鸣,提升审美趣味,为学习助力,为成长添彩。
|
關於作者: |
李少君,1967年生,湖南湘乡人,198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主要著作有《自然集》、《草根集》、《神降临的小站》等,被誉为自然诗人。曾任《天涯》杂志主编,海南省文联副主席,现为《诗刊》副主编,一级作家。 何南,1968年生,河南周口人。作家、诗人。作品见于《人民日报》《文艺报》《诗刊》《儿童文学》等报刊,并入选多种青少年读本。出版新诗集《甜蜜的灾难》、古体诗集《鹊踏枝》,长篇儿童小说《学校保卫战》《村庄保卫战》等作品20余部。
|
內容試閱:
|
人们又开始读诗了
李少君
诗歌似乎一夜之间又突然火了,诗刊社睡觉前读首诗及为你读诗等微信公众号订户动辄在十至数十万,甚至数百万。这也意味着,每天有庞大的微信订户在阅读诗歌;草根诗人余秀华一夜走红,诗集发行很短时间内突破十万,创二十年来个人诗集发行量最高,《给孩子的诗》《中国好诗歌最美的白话诗》《那些年我们读过的诗》《那些孩子们喜欢的诗歌》等诗歌选本也广受欢迎;微信朋友圈里,诗歌是刷屏最多最受关注的;一档诗歌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创造最高收视率种种迹象表明,诗歌越来越受到关注,诗歌又回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诗歌,再一次成为人们精神的需要,甚至,正在成为一种心灵的必需品。读诗,正在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和喝茶听音乐一样了。
诗歌重回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特定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也有着历史的和文化的原因。在中国文化中,诗歌有特殊的地位。中国历史上是诗国,孔子说:不读诗,无以言。中国古代是以诗来教化文明的,据《礼记经解》记载: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故诗教是教育的基本手段,也因此,诗歌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基础。有人甚至称,西方有《圣经》,中国有《诗经》。
诗歌在中国从来关乎心灵。学者胡晓明先生就说过:中国诗是中国文化最具有心灵价值的创造。钱穆先生则认为诗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类似宗教的作用。诗歌在传递个人心灵微妙感受、抒发性灵之外,还在规范伦理、教化人性、慰藉人心方面,起到与西方宗教类似的作用。林语堂先生也认为:吾觉得中国诗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任务。指出诗教导中国人一种仁爱悲悯、具有同情心的人生观,理解和看待宇宙、世界、自然、生活与同类。
所以,自古以来,中国有着广大的诗歌市场,甚至有一种诗歌崇拜的氛围,在其背后,是因为中国有着广大的心灵市场。而诗歌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一种心灵的学习或者说学问。诗歌的起源是感于心动于情,其过程是从心出发,用心写作,也可以说是一种修心的过程,而其目的是不断提升境界即心灵层次,从而不断自我超越,最终达到安心。好的诗歌作品一旦创作出来,又能让他人读了以后感到动心,体验诗中情感,领悟诗中意境,同样达到安心的效果。而这一点,也许正是当代人最需要和最渴求的。
当代社会正在进入一个解决温饱之后开始追求安心的新精神追求阶段。这是一个传统观念分化、新的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时代,也是一个人们希望建立新的精神价值的时代。由于这样的时代是一个全新的时代,全球化、网络乃至各种新现象、新事物纷纷涌现,人们无法迅速适应,所以人们一方面紧张焦虑忙碌,另一方面又茫然不知所措。有人说这是一个有些窝心又有些糟心的时代,而诗歌正好可以承担特殊的安心作用,比如个人情感的抒发、心灵的寄托与相互慰藉,个体精神的救赎,超越性意义的追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诗歌可以说是具有广泛的历史和社会基础,直接便利的心灵安慰品和精神营养剂。不独社会中上层的人们,草根底层人群也将这一古老有效的精神疗养方式捡拾起来,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何如此多的草根底层诗人写诗,而一旦有人写出好诗,又有那么多高大上的人也由衷喜爱并为之推广,比如余秀华现象的发生。因为,诗歌就具有以心传心,心心相印的特点,还因为,中国自古就有这个传统,拥有广大的人心基础。同时,诗歌的神奇力量和强大功能也由此可以看出一斑:在某个时候,少数清贫甚至近乎一无所有的人,居然觉得有诗歌就足够了,就能活得很满足和很有尊严。
因此,有人欢呼,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到来了。我觉得不宜过分乐观,也许,这还只是一个新的起步,当然,这是在诗歌的社会基础夯实以后的一个起步。就像电影院线建立完善之后亿元大片不再是神话,现在,诗歌读者群、新的诗歌传播渠道和相当数量的写作群体都已经有了,但我们似乎还需要呼唤伟大的当代诗歌的出现,期盼高原之上的高峰。
最近诗歌界热烈讨论诗歌的草根性,期望一个自由、自发、自然并最终走向自觉的诗歌写作时代的到来,其背后也许有着这么一个深层的思考:在中国现代化加速以后,在当代诗歌已经向外(西方)学习之后,需要再向下(本土)、向内(传统)寻找资源和动力,从而最终向上建立中国人的现代意义的世界,包括生活的、美学的世界。充盈中国人的现代意义的精神世界,诗歌或许可起到或多或少的帮助作用。这也是我们选编这本《那些中学生喜欢的当代诗歌》的原因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