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基于语体的语篇衔接方式的选择性研究
》
售價:HK$
74.8

《
美国政治传统及其缔造者:一部美国版《史记》
》
售價:HK$
96.8

《
孤独谱系障碍评估与干预:从理论到实践 国际经典医学心理学译著
》
售價:HK$
228.8

《
大数据导论(第2版)
》
售價:HK$
75.9

《
帝国时代
》
售價:HK$
206.8

《
现象学的心灵(第三版)(中国现象学文库·现象学原典译丛·扎哈维系列)
》
售價:HK$
107.8

《
近世通儒——纪念沈曾植逝世1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售價:HK$
184.8

《
光速声波物理学. 1、2、3
》
售價:HK$
494.9
|
編輯推薦: |
祖籍江西而又视湖南为故乡的陈寅恪家族,祖孙三代影响了近百年的中国政治、文化。是什么因素让这个家族三代崛起?是什么风采让我们对他们高山仰止?这个家族的家教、家训、家风可有值得我们继承学习与发扬光大的吗?
阅读本书。让我们一起平心静气、恭敬肃穆地穿越百年历史,走进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陈寅恪家族世界吧!
|
內容簡介: |
本书为名人家风丛书第二辑之一本,重点介绍了国学大师陈寅恪的家族历史以及形成了的陈氏家风,重点介绍陈寅恪爱国、教育子女家风领域的成就及其后人在家风建设领域的重要贡献,对今天的家风建设有一定的助益。
本书叙述了陈寅恪家族祖孙三代在百年中国政治、文化方面的建树,并阐释了陈氏家族江山代有人才出的文化基因密码,主要总结出了三条陈氏家风的内容,主要有忠孝节义的家国情怀,中体西用的文化情怀和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的品行节操。这些家风不仅对陈氏家族影响巨大,也对今天的家风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目錄:
|
引 言 1
第一章 家世渊源 3
第二章 陈宝箴:政界大吏,维新变法开风气 11
第一节 湖南巡抚之前 12
第二节 湖南巡抚之后 28
第三章 陈三立:诗坛泰斗,同光旧体展风采 59
第一节 戊戌政变前 60
第二节 戊戌政变后 67
第四章 陈寅恪:史苑宗师,道德学问真风骨 85
第一节 留学东洋西洋 86
第二节 抗战之前 94
第三节 抗战时期 114
第四节 最后二十年 130
余 论 独立自由真精神的陈氏家风 159
参考文献 163
|
內容試閱:
|
总 序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气质,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性格。一个家庭在长期的延续过程中,也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气。这样一种看不见的风尚习惯、摸不着的精神风貌,以一种隐性的形态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家庭成员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体现出这样一种习性。这就是家风。
家风一词,最早见于西晋著名文学家潘岳的诗中。与潘岳有双璧之称的夏侯湛,自恃文才超群,将《诗经》中有目无文的六篇笙诗补缀成篇。潘岳为与友人唱和,写作了《家风诗》。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歌颂祖德、称美自己的家族传统以自勉。
家风又称门风,这个词语在西晋出现并在随后流行,显然和士族世族势族大族世家大族成为社会上的统治力量有关。无论是以宗族为根基、以武力为特质的地方豪族,还是以官宦为标志、以文化为表征的名家大姓,他们政治上累世贵显,经济上广占土地,文化上世传家学,垄断了全社会的主要资源。除通过九品中正制和婚姻关系来维护门阀制度之外,他们还自矜门户、标树家风,用以抵御皇权和寒人的侵渔。正因为如此,两晋以后,这个词语渐次流行。从发轫之初, 家风就往往和门风互用。我们可以将它理解为家庭的风气,将它看作一个家庭的传统、一个家庭的文化。
传统作为人类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从过去延传到现在的事物。没有经过较长时间的过滤和沉淀,就形成不了传统。在《论传统》的作者希尔斯看来,至少要持续三代人,才能成为传统。尽管世代本身的长短不一,但无论是信仰还是行动范式要成为传统,至少需要三代人的两次延传。家风作为特定家庭的传统,是该家庭长时期历史汰选、传统沉淀的结果,是一辈又一辈先人生活的结晶。在历史文献中,家风或与世德共举,或与世业并称,足见家风有别于时尚,而与世即很多年代、好几辈子紧密关联。在时间上持续的短暂性是时尚的特征,而家风则是历经延传并持久存在,或者在子孙后代身上一再出现的东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历史文献中提及家风一词,往往蕴含对传统的继承。如比比皆是的不坠家风世守家风克绍家风世其家风及家风克嗣等,无不体现了这一特点。
有一种观点认为,家风必须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否则,不能称之为家风。实际上,这只是说者的一种期许、一种渴盼,家风本身并不蕴含这样的意味。否则,良好家风就是毫无意义的同义反复。正如文化是使民族之间表现出差异性的东西,时时表现着一个民族的自我和特色一样,家风作为家庭的文化和传统,表现的也是一个家庭的气质和风习,反映出一个家庭与其他家庭的不同之处。它完全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并不必然具有正面的意义。有的家风可能是勤奋俭朴、为人忠厚、待人有礼,也有的家风可能是狡诈刻薄、游荡为非、跋扈凶横。如同一所学校、一个班级的风习我们称之为校风、班风,而校风有好坏之分,班风有高下之别,并不总是值得弘扬一样,家风同样也有不良的,并不都是传家宝。正因为如此,对家风或门风则就既有称誉,也有贬损。即便是在传统社会,被视为传家久、继世长的, 也只有耕读、忠厚、清廉这样一些美好的品质。
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经典教育研究中心 徐梓
2018年1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