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余华论

書城自編碼: 3209758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文学评论与鉴赏
作者: 刘旭
國際書號(ISBN): 9787506399944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8-05-01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65.3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漫画强国科技”系列(全4册)
《 “漫画强国科技”系列(全4册) 》

售價:HK$ 168.0
打破社交媒体棱镜:探寻网络政治极化的根源
《 打破社交媒体棱镜:探寻网络政治极化的根源 》

售價:HK$ 69.6
那一抹嫣红
《 那一抹嫣红 》

售價:HK$ 70.8
十八岁出门远行
《 十八岁出门远行 》

售價:HK$ 54.0
新能源与智能汽车技术丛书——智能车辆感知、轨迹规划与控制
《 新能源与智能汽车技术丛书——智能车辆感知、轨迹规划与控制 》

售價:HK$ 141.6
鼻科学与前颅底手术——基于案例分析
《 鼻科学与前颅底手术——基于案例分析 》

售價:HK$ 357.6
弗吉尼亚·伍尔夫传:作家的一生
《 弗吉尼亚·伍尔夫传:作家的一生 》

售價:HK$ 105.6
不胜欢喜
《 不胜欢喜 》

售價:HK$ 63.4

 

編輯推薦:
余华是国内非常难得的作品畅销的纯文学作家。本书对他近40年的创作进行了梳理,论述了他青年时期所谓现代派先锋创作的文学技法来源、代表作《活着》等创作手法的转变过程和其成就,以及后来《兄弟》《第七天》两部作品的失误所在。分析和批评都很精当。
內容簡介:
本书对截至目前余华的文学创作做出阶段性总结,分析其长处及不足,更重要的是对余华的创作心理做出分析,勾画了一条隐秘的心理轨迹,与其作品一一对应,得以窥见作家内心世界之一隅。
關於作者:
刘旭,1975年生,文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主要从事乡土文学研究、底层文学研究、赵树理研究和莫言研究等。现为中国赵树理研究会副会长。在Degrs(法国)、《文学评论》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2006年出版国内第一部底层文学研究专著《底层叙述:现代性话语的裂隙》,另出版有专著《底层叙事:从代言到自我表述》《赵树理文学的叙事学分析》等。
目錄
第一章 先锋之前:与现代派同时的主旋律创作
第一节 川端康成的东方式忧伤 /3
第二节 清新的忧伤下的内涵缺失 /11
第二章 先锋时代:后现代之维
第一节 后现代转折:《十八岁出门远行》 /19
第二节 关于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 /31
第三节 反真理和叙述迷宫:后现代小说的特征 /39
第四节 围城之困:第一次转折的深层动因何在?
/82
第五节 中国后现代小说的生产机制 /88
余 论 中国后现代小说的意义及走向 /98
第三章 余华的第二次大转折:后现代到底层时代
第一节 转折之前:《呼喊与细雨》的恶叙事 /105
第二节 第二次重大转折:《活着》的博爱时代的温情
/116
第三节 余华与小人物:福贵到许三观 /163
第四节 《许三观卖血记》的问题:干硬的嘲讽 /182
余 论 隐含作者的精英身份与对底层的态度 /185
第四章 后现代之欲望化一极:消费主义下的《兄弟》之殇
第一节 欲望消费之极致:屁股叙事 /195
第二节 《活着》与先锋同在:温情叙事
与血腥叙事的拼接 /197
第三节 《故事会》模式与专业读者的失望
/223
第四节 《第七天》给了读者什么? /236
余 论 知识分子、社会与文学 /259

余华年谱 /268
参考书目 /287
后 记 /30
內容試閱
后 记
首先应该说,余华是当代文坛数一数二的作家,其文学才华也就莫言能与之相抗衡。我一直关注余华,从1996年硕士论文题目是余华代表的先锋小说,到1999年发表第一篇关于《许三观卖血记》的论文,直到今天,我一直把余华当成当代最好的几位作家之一来关注。其次要声明下,这本书很多地方批评得非常尖刻,但我不是为了批评而批评,我是希望余华珍惜他的天赋。这个判断与我下一个判断紧密联系。
如果在世的中国作家中还有第二个人最有资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那就是余华。不少论者认为诺贝尔文学奖不适合中国,或者中国不需要诺贝尔。从整个全球化大工业和高科技经济模式来看,诺贝尔奖从各个方面来说都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现代发展成就的重大指标,特别是文学,目前为止没有哪个奖能与诺贝尔文学奖相抗衡,获奖者可能有骂名、有意外,但其文学成就都是不可否认的,特别是中国正走向超级大国的今天,全球化经济体系正在越来越高的层次上为中国所用,这些衡量现代化程度的指标更是越来越被重视;作为一个双向运动,诺贝尔奖也越来越考虑中国人选。对余华来说,就凭他的世界影响和九十年代积累的良好口碑,即使今天就获奖,中国和世界也没话说,还很可能比莫言的骂声少很多。当然这是指《活着》。《兄弟》尽管在国内国外的销量都很高,影响也很大,但其文学成就很难说达到了一流水平。余华创作的黄金时间至少还有二十年。从1987年到2017年,三十年过去了,余华的才华一点也没减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平均年龄在六十到八十岁的占近百分之六十①[1],从这点来看,余华还很年轻。尽管按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奖规律,十年内不会重复给同一个国家的作家,但十年之后或二十年之后还是可能的,那时余华六十多岁或七十多岁,获奖仍然是个人的巨大成就和国家的骄傲。希望他能像写《活着》一样认真而投入地写一部像《兄弟》那样有野心的著作,只凭《活着》是不够的。余华应该认真地对待自己的作品。指出问题,并有往更高处走的可能,才是有效的、负责的批判。余华有获奖的资质、阅历和天赋,很多作家缺乏这些关键的东西,基本一生与诺奖无缘。余华所要做的,只要认真就够了,余华的长处是情节的建构和川端康成的细节描写,时刻不放弃这两点就能保证文学的正常输出,再像《活着》一样认真且充满爱和善意,则提供了人文意识方面的坚守和纯文学式的对人类本身的关注。
本书不是重在研究余华作品内部可以挖掘的哲学化的思想,或者可以与哪些世界文学大师和哲学家的伟大思想相对接,本书重点是分析余华的写作技巧及其变化,更重要的是发现这些变化对他创作质量的影响。销量是他的成功之处,但不代表文学性上的同等成功,很多评论者都认为《兄弟》之后是余华的倒退,甚至不认为《兄弟》是纯文学作品。纯文学的荒诞和超现实是认真的荒诞和超现实,评论界很明显最惊讶和失望的就是小说中过于随意的写作态度,国际上的成功也好理解,余华的叙事能力少有人能与之相比,再者,脱离了中国语境,从不熟悉中国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外国人来看,中国读者和评论家眼中的细节上的漏洞,都会被西方人转换成后社会主义时期的荒诞,和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对待莫言的权力批判的方式类似。余华的文本或者就成为了西方意识形态最期待的后社会主义东方主义的一个有机部分。如果中国成为了超级大国,这些荒诞又会被看成是萨特或卡夫卡式的荒诞。西方在意识形态斗争领域的伎俩百出本就是人类社会的重大阴暗的表现,这是与人类伴生的权力之恶,精英集团为了权力和利益不择手段,一直是文明的最大的敌人,这也正是文学思考的终极。余华几乎所有的重要作品都涉及了权力问题,日常生活的权力也好,政治权力也好,都可能先成人类社会的阴暗之源。余华的叙事能力与这种思考结合,完全可能产生超过《活着》和《兄弟》的作品。我们希望这些分析能给余华和其他作家的创作有些启示。
余华研究有一个重大的好处和方便,余华写了大量关于文学的随笔,还有相当部分发表在专业核心期刊上的论文,比起小说来只多不少,几乎每一部小说都被多次在不同的散文随笔中提及。这给余华本身思想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只把这些文章和片段放在一起,就能成为一部不下五十万字的《余华自论》。这也给研究者提供了另一个好处,就是看出一个作家本人的思想和意图与他的文学创作相契合的程度。有些随笔能从正面说明余华的一些想法,特别是看出余华创作的意图。但很明显的是,余华是一个经常与自己的意图分裂的作家,他的话常常提供的是反证,而不是自省和推进,这种就不能作为正面解读的依据。作家想什么想成为什么,不代表他在创作中真的能实现他的所想。从《兄弟》开始,余华和中国评论界积怨已深,特别是2013年的《第七天》,太多的批评让余华很伤心,余华的底气还是在于销量和大众读者的支持,特别是在国外的众多奖项和销售业绩,从2015年出版的杂文集《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来看,余华对评论界还是没有一点好感,先锋时代和底层时代的鱼水相谐之态似乎再也不会出现了。其实,作为评论界的一员,我们的批评不是针对余华本人,而是余华的作品,如果余华是一个商人,或者干脆就是郭敬明那样的通俗作家,评论界就不会有那么大的批评声音了,因为我们仍然期待余华能拿出比《活着》更好的纯文学作品来,这个更好,指严肃认真的态度和相对深刻的思考。没有人指望销量千万册的郭敬明会拿诺贝尔文学奖,但很多人期待余华能拿到。余华能做到文学性和大众接受上的同时的成功,这一点余华要大大超过莫言。我们希望有一天我们可以说那句话:中国又多了一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的名字叫余华。我们等着那个时刻的到来。
由于本人疏懒,研究余华的资料又浩如烟海,在引证及论证上多有不足和缺憾,请大家多多批评。
感谢作家出版社提供这样一个机会,感谢刘艳女士和谢有顺先生的引见和督促,不然我不会把一直关心的余华写成一本二十万字的专著。感谢出版社李宏伟先生的中肯建议和出版过程中的诸多辛劳。感谢研究生周姿含、赵艺、叶杨莉、沈佳、王月林等同学在资料搜集方面的付出,感谢张宇阳同学认真的校对和建议。

2017年6月于上海
[1]① 魏瑞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年龄分布》,科学网。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