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
》
售價:HK$
96.8

《
纯粹·破壁与神游
》
售價:HK$
90.2

《
春秋大义:中国传统语境下的皇权与学术(新版)
》
售價:HK$
96.8

《
女人们的谈话(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最佳改编剧本奖 原著!)
》
售價:HK$
61.6

《
忧郁的秩序:亚洲移民与边境管控的全球化(共域世界史)
》
售價:HK$
140.8

《
一周一堂经济学课: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
》
售價:HK$
107.8

《
慢性胃炎的中医研究 胃
》
售價:HK$
657.8

《
南移:宋代社会中心的转迁
》
售價:HK$
162.8
|
編輯推薦: |
本书主要梳理了道教经典《周易参同契》注释方面的内容,同时也融入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可作为梳理传统思想变迁的参考。
|
內容簡介: |
本著作主要梳理了道教经典《周易参同契》注释方面的内容,同时也融入了自己的一些见解。作为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可谓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至深。其经典著作《周易参同契》也是世界上第1部炼丹著作,其作者魏伯阳因此被称为万古丹中王。《周易参同契》中用《周易》来说明炼丹的鼎器、方位、药物、火候、时辰、变化等,认为修丹与天地造化同属一理,易道与丹道可以相通,故能用天地造化的《易》理来阐述炼丹、内养之道。而阐述这种思想的秘密武器就是天人关系理论,但是由于《参同契》里面隐语很多,用词隐晦、譬喻甚多,不易理解,故而在后世对其注释中,理解各有不同,有主张是外丹的,也有主张是内丹的,或者是主张内外丹都有的,之所以会有这些分歧,从根本上说其实是对于理解天人关系理解差别造成的。从历代的注释来看,他们对于天人关系的理解也经历了一个从外而内的过程,这些思想变化从其汉至宋的注释中可以得到完整的体现。
|
關於作者: |
吕纪立,男,1979年5月生,河南灵宝人。上海师范大学博士毕业,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尤以周易、道教方向见长。现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历史与民族学院专任教师。
|
目錄:
|
第一章 关于与《参同契》注释有关的思想范畴及《参同契》文本1
第一节 关于天人关系的思想的基本范畴4
第二节 关于《周易参同契》文本7
第二章 汉代天人关系观及《参同契》注释10
第一节 董仲舒天人感应说11
第二节 阴长生关于《周易参同契》的注释14
第三章 唐代天人关系观及《周易参同契》注释51
第一节 唐时期的天人关系观52
第二节 唐无名氏关于《周易参同契》的外丹注释57
第四章 五代后蜀时期的天人关系观及《周易参同契》注释92
第一节 五代后蜀时期天人关系观93
第二节 五代后蜀彭晓注《周易参同契》以及他的天人关系观97
第五章 宋天人关系观及《周易参同契》注释128
第一节 宋代天人关系观130
第二节 曾慥《道枢参同契》注释134
第三节 朱熹《周易参同契考异》以及它的天人关系观153
第四节 宋无名氏《周易参同契注》165
总结208
参考文献212
|
內容試閱:
|
在现代化的语境中,民族文化传统曾被当作阻碍现代化和全球化的罪魁祸首而被排斥。而今天,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逐步深入,在外在文化的质疑、误解和恶意曲解之下,走出国门抑或在家待客的中国人都不得不面对来自世界的疑问和挑战。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在世界文明之林享誉千年,是因为它独特而充满魅力的文化。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积淀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异质文明冲突和融合的过程中,只有民族的文化才是具有生命力的文化、个性的文化,才是世界性的文化。我国的传统美德无论在哪个朝代都被强调,同时也被广大人民所认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瞩目的风景线。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1标志。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冯友兰曾说:中国人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地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二选择。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重构中国传统文化,终目的就是要使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民心,并且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自己的文化身份重新定位并加以彰显,有助于丰富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因此,笔者选择以《周易参同契》为行文简洁,后文多用《参同契》来阐发这种思想。
2. 问题的意义
近代西方以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那个时代的人们为了寻求救国之道,纷纷将目光转向了西方文化,更多的人把中国落后的原因归结为传统文化。于是,传统文化成了愚昧落后的象征。经过近百年的探索,我们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强国的指导原则。马克思主义强调必须因地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必然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了解和研究传统文化。实际上,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后,我们发现传统文化并非以前人们所认为的那样落后和不堪,而且,一个世界人口大国没有自己的文化标志是很可悲的。我们周边国家如日本和韩国,都曾经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近年来也在努力地保存自己的本土文化,甚至把原本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作他们自己的文化。从这一点上看,如果我们连自己的文化都轻视,那么我们又有何面目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呢?因此,我们需要深入地了解和保护自己的文化。我们可以借鉴、对比西方文化的成果,但是不需要用西方的文化体系标准审视和解构我们的文化。西方文化在现今的科技为王的时代算得上优秀,但绝对代表不了未来。因为无论什么样的技术都是围绕着人来发明的,纯粹的技术是冷冰冰的,不可能给人以真正的人文关怀。真正能体现人文关怀的,真正代表未来的,是中国人的文化。中国古代早就有君子为道不为器的说法。当然,这并不代表中国人排斥一切外来文化。
一种高度发达的文化,不仅要有强大的影响力,而且要有兼容性,能够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点和长处,继而使其融合到本国文化中。中国古代文化曾具有这样的特点,但这种特点从近代以来渐渐消失了。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上,我们不仅要抛弃糟粕、继承精华,还要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点,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点和盲目地接受其他文化是截然不同的,关键之处就在于吸收者要有自己核心的文化精神,全盘地接受无异于自断经脉。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近年来屡屡创造的奇迹,都证明中国人是有着这样一种批判精神的,但遗憾的是,这种精神现在并没有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即文化的各种具体表现而呈现出来。这种文化、精神将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归根结底,文化才是一个民族的根本和凝聚力所在。文化的兴盛自然不是一个人所能决定的,而是需要至少一代甚至数代人的努力才能做到。当每一个中国人都能真正为自己的国家自豪和努力的时候,中华民族的强大也就指日可待了。从哲学层面上讲,追本溯源是哲学研究的一大特色,任何现实的问题都可以找到其出发点。因此,虽然《参同契》问世已经过去很多年了,但目前它依然对我们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力。对于《参同契》而言,它表面上只是一本修炼金丹以追求长生不老的著作,但从后世的注释来看,它深刻地反映出古代人们对于天人关系的看法,每个时代的注释又都反映出当时的人们对于天人关系的理解,而天人关系是古今中外的各种思想流派绕不开的。通过各个时代人们对《参同契》的注释,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古代人们对于天人关系是如何一步一步地进行深入理解的。从这一点上说,我们的传统文化对世界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虽然世界思想潮流依然是西方文化占主导,但是随着中国国力的逐渐增强,传统文化也必将迎来一个复兴的时代。在西方文化的侵蚀下,传统文化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长处,事物发展都是有起有落的,文化也是如此。不适合未来发展趋势的文化终究会被历史所淹没,但是文化影响力是随着国力的强弱而兴衰沉浮的。因此,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日益增强,我们的传统文化也必将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
二、《周易参同契》注释研究相关文献综述
关于魏伯阳的著述,葛洪在《神仙传》中说:伯阳作《参同契》、《五相类》,凡二卷。《抱朴子遐览》中却只记录了《魏伯阳内经》一卷。后晋开运二年公元945年编成的《旧唐书》著录有魏伯阳撰《周易参同契》二卷、《周易五相类》一卷。彭晓在《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中说魏伯阳撰《周易参同契》三篇,复作补塞遗脱一篇。今仅存《周易参同契》一书,卷数视版本而定,或作三卷,或作二卷,或不分卷而作上、中、下三篇。《周易参同契》全书共6000余字,基本上是用四字一句、五字一句的韵文及少数长短不齐的散文体和离骚体写成的。该书被朱熹认为词韵皆古,奥雅难通董沛文主编,周文彬、盛克琦编校:《参同集注》,宗教文化出版社2013年版,第226页。,该书采用了许多隐语,所以历代有很多注本行世,仅《正统道藏》就收入唐宋以后注本11种。《周易参同契》是一部用《周易》理论、道家哲学与炼丹术炉火三者参合而成的炼丹修仙著作。《周易参同契》一书从东汉流传下来,至今共有1800多年的历史,如果从明《正统道藏》编成(1445年)算起,至今也有近600年。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由于传写方面的问题,《周易参同契》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版本。版本的不同可能影响我们对经文的理解。因此,我们将《周易参同契》的各家版本统一做详细介绍。因为自1445年《正统道藏》编成以来,藏内所收的诸书就再也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我们主要依据《正统道藏》所收的各种《周易参同契》的版本来分析。《正统道藏》太玄部共收入《周易参同契》八家注本,它们分别是:
① 《周易参同契注》,阴长生;
② 《周易参同契注》,无名氏(映字号);
③ 《周易参同契》,无名氏(容字号);
④ 《周易参同契考异》,朱文公(熹);
⑤ 《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彭晓(真一);
⑥ 《周易参同契注》,储华谷;
⑦ 《周易参同契发挥》,林屋山人全阳子(元俞琰);
⑧ 《周易参同契解》,陈显微(抱一子)。
另外,《道藏辑要》还收有陈致虚(上阳子)的《周易参同契分章注》。其实,《道藏》的这些注本只是流传下来的一部分,据南宋郑樵的《通志艺文略》载,当时就有注本十九部、三十一卷。郑樵当时见到的注本,只有彭晓的本子保存在《道藏》中,其余绝大部分都没能流传下来。
从注释来看,历代注释名家对它的基本内容的理解存在分歧,有的认为魏伯阳讲的是烧炼金丹以求仙药的外丹说,如阴长生注本、彭晓注本、容字号无名氏注本、储华谷注本。今人王明也认为,《参同契》之中心理论只是修炼金丹而已,并认为内丹、房中、服符、昼夜运动、祷祀鬼神等为徒劳无功的旁门邪道,据此理解《参同契》应该为外丹学说。除前面提到王明先生较早力主《参同契》为外丹经典外,李养正先生亦指出《参同契》虽涉及行气导引及房中术,究其核心内容,则仍然是烧炼金丹李养正:《道教概说》,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4页。。有的认为魏伯阳主张调和阴阳,靠的是自身修炼精、气、神的内养术,即后世所谓的内丹说,例如俞琰注本、陈显微注本及映字号无名氏注本。还有唐玄宗时的刘知古,首次明确地把《参同契》当成内丹经典而非外丹经典,刘著有《日月玄枢论》,《道枢》卷二十六日月玄枢篇摘于该著作,《道枢日月玄枢》云:刘子曰:道之所秘者,莫若还丹;还丹可验者,莫若龙虎;龙虎之所自出者,莫若《周易参同契》焉。曾不知还丹者,阴阳之气所为变化,顺天地之生成,合金水之自然。《经》不云乎:挺除武都,五石弃捐。安在金石之为丹哉?洪丕谟:《道藏气功要集》,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版,第1594页。有的认为在《参同契》中,外丹说、内丹说二者兼而有之。如明陆西星的《周易参同契测疏》及清仇兆鳌《周易参同契集注》所包含的若干注释就是如此。牟钟鉴先生指出:《周易参同契》的中心思想是运用《周易》揭示阴阳之道,参合黄老自然之理,讲述炉火炼丹之事,基本上是一部外丹经。但因其未区分内丹与一般炼养术,故又承认《参同契》也有内丹炼养术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526页。。这一派实质上都主张《参同契》为外丹著作。还有从其他角度理解的,如影响比较大的有朱熹的注释,他说:按魏书首言乾坤坎离,四卦橐之外,其次即言屯蒙六十卦,以见一日用功之早晚。又次言纳甲六卦,以见一日用功之进退。又次即言十二辟卦,以分纳甲而两之。盖内以详理月节,而外以兼统岁功。其所取于《易》以为说者,如是而已。董沛文主编,周文彬、盛克琦编校:《参同集注》,宗教文化出版社2013年版,第205页。他认为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系统地运用了《周易》的卦象和原理,以论天道和丹道炉火之理。如《周易参同契》以乾、坤、坎、离四卦为阴阳之橐;以乾、坤、坎、离之外的屯、蒙六十卦论一月三十日每日早晚之火候;以坎、离两卦结合震、兑、乾、巽、艮、坤六卦论月亮的盈亏,说明一月中用火的程序;以复、临、泰、大壮、夬、乾、姤、遁、否、观、剥、坤十二辟卦结合古律吕,以论一月或一年丹道炉火之用功。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周易参同契》已建立起较为系统、完整的道教易学思想体系。
目前已经完整整理《周易参同契》的文献注释有这五本书:①《参同集注》(董沛文主编,宗教文化出版社2013年版);②《万古丹经王〈周易参同契〉三十四家注释集萃》(孟乃昌、孟庆轩辑编,华夏出版社1993年版);③《周易参同契古注集成》(彭晓,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④《〈周易参同契〉集注附翻译研究》(周士一,湘潭师院中国科技史研究室1983年版);⑤《古本周易参同契集注》(仇兆鳖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这五本书都只是对历代注释进行了汇总,而对于历代注释产生不同的理解的原因并没有做出说明。而当代对于《周易参同契》的研究也仅针对《周易参同契》本身的哲学,或者与其他思想的联系方面进行探讨,或者根据不同的注释对《参同契》重新理解,或者根据《参同契》原文重新进行理解。如萧汉明、郭东升在其所著的《〈周易参同契〉研究》里认为:天道阴阳变化的规律被炼丹术视为效法和模拟的对象。所谓炼丹,不过是通过人力作为,在压缩的时空范围内再现天地阴阳造化之功,所以炼丹与天地阴阳造化同途。而炼丹术假借《易》的卦爻之象讲天道阴阳的变化,如以十二辟卦讲阴阳之升降,不过是仿效天道阴阳之升降而已。万物都是以阴阳交感而成的,故以药物炼丹,有阴无阳或有阳无阴,皆不能成功。丹道以坎、离象征阴、阳两种品性之药物。所以丹术中之阴阳说,其一强调阴阳之升降消长,其二强调阴阳之配合交感,其三强调阴阳动态平衡。舍此三者,丹术无道可言。也就是说,此作者对《周易参同契》所依托的原理的理解是人道法天道思想。再如陈全林在《周易参同契注译》中认为,《周易参同契》主要是以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为出发点,丹法的修炼离不开道法自然,主要体现在丹术的修炼与四季变化和二十八宿、日月、北斗七星的能量的运用上,而如何采得宇宙能量以修成仙道正是《周易参同契》所要揭示的。也就是说,当代有许多人对《周易参同契》进行研究,但少有从此书背后所依据的原理出发,更多的是直接研究《参同契》本身的丹法,也有学者认为《参同契》是一部男女双修的功法,如中国社科院胡孚琛认为:《参同契》以周易象数学的卦爻作符号,以日月运行的规律作理论框架,以外丹炉火的铅汞反应作模型,来论述阴阳交感、男女合炁的秘术。《参同契》将男女双修的阴阳派丹法秘诀用隐语记载下来,贯通清修丹法和外丹炉火。有些研究者认为,《参同契》中关于炉火烧炼的地元丹法、阴阳栽接的人元丹法、清净孤修的天元丹法是可以相通的,都可以统一在《参同契》的体系之中。因此,它被后世丹家尊为万古丹经王。《参同契》的传世标志着内丹学的形成。
国外对于《周易参同契》的研究文献较少,大多是对《周易参同契》的重新理解,与国内研究的角度大同小异,也有外丹、内丹的区别。如(朝鲜)权克中以仙禅合一之道注释了《参同契》,从其注释看,他主张《参同契》是内丹功法。再如(韩国)徐大源认为《周易参同契》是外丹。其他学者也是从思想史或者其他角度理解,如《〈周易参同契〉易学思想研究》(李道正,韩国釜山大学),在对《周易参同契》的注解中,则没有论述天人关系方面。
元俞琰在《周易参同契发挥》中就提出:古之修丹者,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中以稽于人心;于是虚吾心,运吾神,回天关,转地轴,上应河汉之昭回,下应海潮之升降,天地虽大,造化虽妙,而其日月星辰之著明,五行八卦之环列,皆为吾摄入一身之中,或为吾之鼎器,或为吾之药物,或为吾之火候。反身而观,三才(日、月、星)皆备于我,盖未尝外吾身而求之他也。但是为何在注解《周易参同契》的理解上会有诸多的分歧呢?目前的文献并没有对此进行系统的说明。本书通过对注释文献的整理,总结出之所以注释会有差别,是因为学者们在天人关系的理解上有差别,而这些差异在他们的注解里面能得以体现。这也就是本书所要讨论的内容。
注释所依据的《周易参同契》为东汉魏伯阳所著,全书托易象而论炼丹,参同大易黄老炉火三家之理会归于一,以乾坤为鼎器,以阴阳为堤防,以水火为化机,以五行为辅助,以玄精为丹基,等等,从而阐明炼丹的原理和方法。它是道教早的系统论述炼丹的经典书籍,此虽为道教修炼之书,但实际上是以中国古代的天人观念为基础,以人道回归天道的原理而提出的一种修炼方法。历代对它有很多的注解,但是从历代的注解来看,分歧较大,不过也正是因为这种分歧,我们才可以窥见中国古代天人关系观的变化规律。本书试图从汉代到宋代的天人关系的变迁中,重新理解《周易参同契》注的过程和演变规律。当然,在对《参同契》的解读和对各家注释的理解过程中,我们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现代哲学思维方法的影响,如本体论、辩证法、归纳、总结等,这种解读方法或许能够使现代人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但是否能够契合古人原意,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