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选读 编委序
2016年,我们的现当代雕塑理论译丛出版计划正式启动。罗莎琳克劳斯的《现代雕塑的变迁》和威廉塔克的《雕塑的语言》的成功翻译和出版为这套系列丛书揭开了序幕。这两本书为读者能更好地理解现代主义雕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截然不同的视角和观点回溯了一批类似的作品(大致从罗丹到极简主义)。译丛编委们花了很长时间考虑,在这两部历史著作之后,怎样的续篇才是恰如其分。面前的选择很多,都可以把我们领入不同的方向,最终我们选定了露西利帕德的《六年》和丹格雷厄姆的《摇滚我的信仰》。
这两本书均以20世纪60年代为切入点,在时间上,与之前的两本著作也有一段短暂却极为重要的历史交集。两本书都将关注点聚焦在西方当时的前卫艺术,殷实的史料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更为全球化的当代艺术圈的开端,探讨了更加多样化的文化形式。从利帕德的书中,我们可以发现对南美、东亚和东欧艺术创作的关注开始萌芽。而在格雷厄姆的文字中,我们可以读到对流行文化形态的重要论述,无论是电视节目、市郊建筑,还是朋克摇滚。
两本书都以不同的篇幅,介绍了在今天通常会被归为观念艺术的创作方式宽泛地定义为作品中想法先于物质表现的艺术类型。观念艺术的影响如此之广,想要尝试界定和揣摩它绝非易事。众多艺术形式,绘画、表演、电影、音乐、雕塑,都能持续地感受到它所造成的冲击。将观念艺术的研究带入宣称致力于雕塑的丛书,或许会令人不解,其实这基于一个令人信服的理由:雕塑,和所有普遍意义上的三维物体,恰是部分观念艺术作品根本质疑的地方。我们希望这两本书能够就这点,以及书中涉及的其他大量观点,推动更深入的讨论。
我们感谢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和MIT Press对译丛的支持。同时,我们也要向所有参与翻译工作的所有人表示由衷的谢意尤其是吴彦和缪子衿、宋扶日、朱荧荧之间的配合。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工作量浩大,正是译者们的全心投入,此次的出版计划才得以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