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纳齐斯与戈德蒙(黑塞文集)

書城自編碼: 3161013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文集
作者: 赫尔曼·黑塞
國際書號(ISBN): 9787532776306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8-03-01


書度/開本: 大32开

售價:HK$ 63.9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春秋大义:中国传统语境下的皇权与学术(新版)
《 春秋大义:中国传统语境下的皇权与学术(新版) 》

售價:HK$ 96.8
女人们的谈话(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最佳改编剧本奖 原著!)
《 女人们的谈话(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最佳改编剧本奖 原著!) 》

售價:HK$ 61.6
忧郁的秩序:亚洲移民与边境管控的全球化(共域世界史)
《 忧郁的秩序:亚洲移民与边境管控的全球化(共域世界史) 》

售價:HK$ 140.8
一周一堂经济学课: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
《 一周一堂经济学课: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 》

售價:HK$ 107.8
慢性胃炎的中医研究 胃
《 慢性胃炎的中医研究 胃 》

售價:HK$ 657.8
南移:宋代社会中心的转迁
《 南移:宋代社会中心的转迁 》

售價:HK$ 162.8
纯粹·水浒江湖: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另一条线索
《 纯粹·水浒江湖: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另一条线索 》

售價:HK$ 101.2
肌骨复健实践指南:运动损伤与慢性疼痛
《 肌骨复健实践指南:运动损伤与慢性疼痛 》

售價:HK$ 294.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27.6
《致薇拉》
+

HK$ 99.0
《裂枝的嘎鸣:黑塞诗选》
+

HK$ 73.8
《当代俄罗斯小说集》
+

HK$ 1188.0
《黑塞文集(精装布面文集十卷)》
編輯推薦:
《纳齐斯与戈德蒙》,*是一部杰作,一部绝妙之作,既纯粹,又引人入胜,充满诗性的智慧;它将德国浪漫主义元素与现代心理学,亦即心理分析元素熔于一炉。每一次阅读黑塞著作都是一次获得精神提高的潜修,这是黑塞著作的特殊之处。这是一种加强自我的文学。
內容簡介:
《纳齐斯与戈德蒙》是作者1930年出版的力作,叙述代表理性的禁欲主义与代表情欲感官享乐主义的一对朋友的生活经历。
修道院年轻的见习修士纳齐斯才华过人,深得院长丹尼尔喜爱。新来的学生戈德蒙迷恋世俗生活,他们虽成了朋友,但戈德蒙无视纳齐斯的理性的说教,偷偷去村子里和姑娘幽会,之后又逃出修道院,四处流浪,历经欢愉与艰辛;漫游使他逐步成熟,可后来因爱上总督的情妇而被判死刑。做了修道院院长的纳齐斯把他从狱中救出,让他专事雕塑艺术。戈德蒙再次外出游行,途中染上重病,纳齐斯在他临终前表示对他的友爱,使他怀着幸福死去。
小说表现了两种不同人性的冲突,并在探索理想过程中获得和谐的统一;有评论家称它是融合了知识和爱情的美丽的浮士德变奏曲。
關於作者:
赫尔曼黑塞( 1877-1962)德国作家,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其代表作《荒原狼》(1927)曾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尤利西斯》。1946年,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了一个范例,获诺贝尔文学奖。
目錄
在轮下
荒原狼
纳齐斯与戈德蒙
玻璃球游戏
婚约中短篇小说选
堤契诺之歌散文、诗与画
悉达多
诗话人生黑塞抒情诗
內容試閱
你酣睡在母怀,我清醒于荒野
(译序)

在同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友人托马斯曼眼中,黑塞的小说《纳齐斯与戈德蒙》是一部绝妙之作,充满诗性的智慧,将德国浪漫主义元素与现代心理学,亦即心理分析学元素熔于一炉。在作者六十大寿时,托马斯曼又在贺词中盛赞《纳齐斯与戈德蒙》既纯粹,又引人入胜,绝对是一部独一无二的杰作,认为这位施瓦本的浪漫主义者与田园诗人竟在小说中展现了其与维也纳性爱心理学派的紧密关联,堪称极具吸引力的精神悖谬 。
《纳齐斯与戈德蒙》的写作始于1927年,历经两年,于1929年初杀青。小说在1929年10月至1930年4月间分七部分陆续发表,当时带有副标题《一段友谊的故事》,全书则于1930年8月出版。这部小说是黑塞在世时最为成功的作品,至其去世时,已印行约三十万册,至今已被译为三十余种语言。 黑塞本人也对这部作品情有独钟 ,意欲经由此书,探讨两千年的基督教文化与一千年的德意志文化 。黑塞自认不是天主教徒,或许连基督徒都算不上,但却始终对中世纪天主教文化,对教团、修道院和僧侣生活心怀敬仰, 这种向往造就了书中半历史、半想象的时代 ,使前述探讨得以展开。
尽管《纳齐斯与戈德蒙》是黑塞除《悉达多》外,唯一将时代背景设置在过去的长篇小说,但与其将其归入历史小说一类,不如视之为披着历史的外衣,阐释现代问题的作品。黑塞虽在书中融合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描绘出德国中世纪绚丽多彩的画卷,但看似久远的社会描写却能唤起当代读者的共鸣,令其有切肤感受。 小说的历史背景其实相当虚化,例如流浪汉维克托唱过有关帕维亚战役的歌,战役发生于十六世纪,书中唯一可用于推断故事发生年代的黑死病则主要爆发于十四世纪,黑塞自己也在书信中提到,戈德蒙生活在1400年前后。 两者的时代错位,如同文中尤其是章首常见的不确定的时间标示,或许说明黑塞并不过于注重历史年代的精确性,而更希望借古说今,探讨超越时代局限的心灵问题,不但其书信中时时观照当下,反驳读者对其遁入往昔的批评, 而且小说本身也处处显现出心理分析学说等现代理论的影响,可以说是立足今日,回眸过往,最终的目光仍指向现代。小说出版前夕,黑塞还自比堂吉诃德,身负对抗当今世界,尤其是彻底野蛮化的德意志世界 之重任。而书中描述迫害犹太人的段落,如少女瑞贝卡的悲惨遭遇,甚至引起了第三帝国当局的注意,要求黑塞将这些段落予以删除,不屑于纳粹所谓德意志概念 的黑塞则断然拒绝,导致小说于1941年被禁止在德国出版,这或许以最浅显的方式,证明了这部中世纪背景的作品与现代的关联。
除此之外,《纳齐斯与戈德蒙》与作者本身的经历也密切相关。黑塞本人十四岁进入毛尔布龙(Maulbronn)修道院学习新教神学,但不久即逃离此地;这座修道院在小说中稍改其名,化作圣母泉(Mariabronn)修道院,成为整个故事开始与终结之处,也是主人公戈德蒙人生的起点与归宿。至于戈德蒙学习木雕手艺的主教城,指的很可能是维尔茨堡,而定居于主教城的尼克劳斯师傅,其原型则是维尔茨堡的雷姆施奈德(Tilmann Riemenschneider)。黑塞对这位雕塑名家评价极高,将其作品与巴赫的《马太受难曲》并列,视为超越时空、触及永恒的杰作。 1928年,黑塞造访维尔茨堡,在一座教堂中见到雷姆施奈德创作的圣母像,雕像的面容忧伤而美丽,目光仿佛远离俗世,令他大受震撼,认为圣母像虽出自那些远去的世纪,却依然抚慰着世间受苦的生灵,而其中更蕴含着永生不灭的灵魂,到头来,比起战争、国家、机械,比起世界帝国,她存在得远为长久,它们之中最古老的那些,在她身边都仿若始母(Urmutter)膝下的稚童。 看到这些记录,读者不难联想起小说中戈德蒙极为相似的经历与感悟:这位可爱的浪子与黑塞一样挣脱了修道院清规戒律的束缚,一样被教堂中名家所雕的圣母像深深吸引,也一样体悟到艺术作品那化短暂为永恒的力量:早已逝去的岁月,它的心灵,仍在雕像身上跳动不息;早已消失的世代,那些人的喜怒哀乐,过了多少个世纪,仍凝结在雕像中,对抗着人生的短暂,令人肃然起敬。除了城中的艺术作品,维尔茨堡本身也备受黑塞钟爱,他在《维尔茨堡漫步》一文中写道,倘若自己是尚未降生的诗人,那么选择出生地时,他很可能会挑中维尔茨堡。 小说中,主教城几乎可算作戈德蒙的艺术故乡,令他魂牵梦萦;而主教城里的种种风物,也带有维尔茨堡的影子, 黑塞在维城所见的鱼市,以及那里贩卖的长着美丽的金色眼睛 的鱼,就反复出现在小说中,成为人生苦短、欢乐易逝的象征之一。
《纳齐斯与戈德蒙》初面世时,文学批评界对其赞誉颇多,除了上述托马斯曼的好评,赫尔曼-奈瑟(Max Herrmann-Neie)也称赞小说纯粹、真诚,不刻意引人注目,充满了不合时宜的诗意,塑造出两类富有创造力的人,黑塞公平展示了这两种人的长处和弱点,将两者呈现得同样精确,对比当时文学潮流的缺陷,更显其难能可贵,甚至与不久前出版的阿尔弗雷德德布林的代表作《柏林,亚历山大广场》相比,亦不失可取之处。 施瓦茨(H. David Schwarz)则从心理分析角度指出,黑塞在小说中点明了意识世界与无意识世界的矛盾,其描述比心理学教科书更清晰,比有些心理医生更明智,而这一矛盾在小说末尾以两个世界的交融告终。在施瓦茨看来,困扰着戈德蒙内心的,乃是我们自身的矛盾;他所反抗的,乃是当今文化的片面性。至于小说情节发生在中世纪,又有什么要紧?不过,施瓦茨对这部作品并非一味赞许,而是在肯定之余,也对小说的缺陷提出了批评。按照他的观点,黑塞在小说中说了太多的话,以致缩减了读者的想象空间,使文本趋于单义化。 多年之后回顾此作,黑塞自己也觉得当初写作时有点太过多话,好像经常重复同样的意思,只是换了种说法而已。 可见这一指摘切中肯綮。同样令黑塞颇感认同的还有海姆(H. W. Heim)的批评,这位评论者认为小说文笔过于柔和,过于抒情,表达欠缺力度,也缺乏生命力。 黑塞在当时媒体一片颂扬声中见此评论,几乎感到宽慰 ,他一方面不屑于媒体千篇一律的愚蠢吹捧 ,另一方面也忿忿于普通读者对小说的褒贬。
后世研究者分析《纳齐斯与戈德蒙》时,每每在其中看到黑塞其他作品的痕迹,如卡尔施黛特(Claudia Karstedt)就认为这部小说汇集了黑塞过往作品中的不少元素,其中有《彼得卡门青》中对自然的热爱、《克努尔普》中的流浪汉故事、《在轮下》中对修道院的描写、《克林索最后的夏季》中艺术家的冒险、埃米尔辛克莱和哈里哈勒尔 的自我寻求,还有在几乎所有作品中出现的对母亲的憧憬,以及《悉达多》主人公的苦修生涯。 但当时的普通读者往往将这部新作与之前的作品对比,尤其是与前作《荒原狼》,认为新作通俗易懂且充满和谐, 旧作则弥漫着绝望气息,且使人难以产生共情。 面对这类论调,黑塞大感不忿,辩称纯就艺术性而言,《荒原狼》至少与《戈德蒙》不相上下 ,两部小说如同兄弟,同样倾注了他的心血, 读者也不应一味追求所谓和谐而忽视《纳齐斯与戈德蒙》中同样具有的悲剧性。
在维甘德(Heinrich Wiegand)看来,《纳齐斯与戈德蒙》以极具个性的方式跻身于德国经典发展小说之列 。黑塞根据自己所谓心灵传记的设想,结合对外在事件的叙述,描绘人物的心路历程。在这部由篇幅和架构均颇相近的20章组成的小说中,不难发现两个并置的情节层面的整合。
第一个层面是外在的框架情节。主人公的生平经历分为三大阶段: 此刻戈德蒙感到,他的人生似乎突然有了意义,他仿佛升到半空,俯瞰着自己的整个生涯,其中的三大阶段,清清楚楚呈现在他眼前:第一阶段是依赖纳齐斯,随后摆脱了依赖第二阶段是自由的时光,漫游的岁月第三阶段则是回归,是反思,是成熟与丰收的开始。。第1-56章是戈德蒙在修道院的少年时期,描写他对纳齐斯的依赖以及如何又走上自己的道路;在第56-16章中,戈德蒙是自由自在的漫游者和艺术家,第17-20章讲的是他重逢纳齐斯,重返修道院,最后在那儿走向死亡。第二个层面是主人公内在心灵之路的发展,同样可以分为三大阶段:在第1-56章中,戈德蒙开始对自己的本质天性有所意识,纳齐斯引导他,唤醒了他,治愈了他的心病,使他成为一个目光锐利的独立者,感觉到了母亲的召唤。第56-16章描述的是主人公如何广泛体验了感性世界,以艺术家生活为天职,从而使自己的内在矛盾达到了和解。关于始母的幻觉不断地让他摆脱定居生活,激发他的生活动能,促生了他对死亡和须臾即逝性的反思。在17-20章,主人公回顾了自己的人生道路,认识到所有矛盾的普遍性,回到母亲的怀抱,归于心灵的统一。
外部事件和内在状态之间辩证地互动着,层层推进了各个阶段的发展。去村里时的少女之吻使得戈德蒙身心受到了极大冲击,这一冲击让他和纳齐斯成为挚友,两人之间的情谊又导致了深入分析的谈话,而这使得戈德蒙觉醒了。与被抑制的母亲形象的和解,令戈德蒙回归其真正的天性,辞别纳齐斯,开始了漫游生活。这种对立并置的安排也体现在叙述进程中。在主人公心理发展中的关键节点之前,常有快进式的叙述(多为章首),然后以较大篇幅、各种手段展现细腻的内心活动,使得叙述时间大大超过被叙述的客观时间,如同慢放,与之前的快进相映成趣。以第八章的开头为例:先是快进:戈德蒙已经漫游了好久,难得在同一个地方过夜,到处获得女人的渴慕和青睐,在阳光下晒得黑黝黝的,走多吃少开始瘦了下来。不少女人在晨光中与他告别,有的离去时还抹着眼泪。 接着是直接引语:他有时也会思忖:为什么她们都不留下陪伴我呢?她们既然爱我,为了一夜春宵不惜出轨,为什么全都立刻又回到丈夫那儿去,她们不是最怕在家里挨揍吗? 随后转用自由间接引语:没有一个女人认真地请他留下,没有一个女人求他带上自己,出于爱而愿意与他分享漫游的甘苦尽管如此,他还是觉得奇怪,也不无伤感,爱总是那么短暂,转瞬即逝,无论是那些女人的爱还是他自己的爱,都会迅速获得满足,然后灰飞烟灭。这样对吗?始终是这样,到处是这样吗?或者原因在他自身,是他自身的状况他搞不明白。
维甘德称这部小说对唐璜和卡萨诺瓦母题的最诚挚的塑造,其中爱的情节被描写得极为大胆,同时又无比温柔对此有人说:似乎句子都在相互亲吻。 确实小说中描写了戈德蒙和许多女子的欢娱,情欲之火腾起的时候,何等迅疾,何等短促,叫人如醉如狂;而烈烈燃烧不过一瞬,紧随着便是飞快的熄灭他觉得这个过程之中,仿佛包含了生命中一切经历的核心 这种对爱欲之倏忽易逝的感受也促进了戈德蒙的艺术创作:哦,应该趁着现在,再做些什么,再创作些什么,留下些什么,那留下的作品,将比他活得更长、更久。但是当时的读者中也有不少对描写情爱的段落表示愤慨,认为这是伤风败俗、不知羞耻,更有深受纳粹宣传影响者认定此书既无英雄风范,亦无战斗气势,只知教人寻欢作乐,贪图感官享受,是以不仅该禁,而且该烧。 在黑塞看来,这种对肉体之爱的拒斥 实在称不上健康他对人由肉体、灵魂与精神三者构成的观点颇为认同,认为长久以来,基督教文化推重后两者而贬抑肉体,现代文化则崇奉肉体和理性精神,排斥灵魂。 无论古今都是扬二弃一,这样的失衡显然无法令深受东方哲学影响的黑塞认同。正因如此,他试图在《纳齐斯与戈德蒙》中寻求一条本性与精神之间 的道路,而调和灵与肉二元对立的便是戈德蒙毕生追求的艺术,因为构成艺术的,乃是有了生命的、完善了的感性,但艺术本身却又远远超越了感性世界,进入了灵魂领域。 也正因黑塞的这一写作方式,文学研究者常将《纳齐斯与戈德蒙》解析为二元-桥梁结构,如鲍曼(Gnter Baumann)就认为,在小说主体客体、意识无意识、个人世界、理性欲念、男性女性的二元对立中,艺术起到了沟通融合、消弭矛盾的作用,戈德蒙正是经由艺术创作,得以超越二元对立,实现自我,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米谢尔斯(Volker Michels)也认为艺术家充当着精神与生活之间的媒介,能够将母系传统与父系传统结合起来,正如小说中始母的双重面孔。惟艺术可以超越人生之须臾,化摹写为象征 小说中对艺术重要性的反复描述,也与黑塞自己对艺术的重视密不可分。这位悲观主义者时常深感人生之痛苦绝望、毫无意义,而将他引出这一困境的,则是艺术与美这条唯一的道路。故而他将艺术视同生命,艺术使现实中的黑塞能够忍受人生并苦中作乐,也让小说中戈德蒙的感性之爱得以升华。
戈德蒙长于感性,情思细腻,对花香、旭日、奔马、飞鸟、音乐都有深刻体验和爱心,生来具有艺术家的潜质。但他起初对此全然不知,只到首次漫游时才略有感觉:他想起自己闲暇时画画的情景:他用石笔在写字板上勾勒花叶树木、飞鸟走兽以及人头。他经常能这样玩上好久,有时还像个小天主似的任意造物,他曾在花萼上画上眼睛和嘴巴,把枝头的叶丛弄出人形来,还给一棵树安上了脑袋。这样玩的时候,他常会中魔般地陶醉个把小时,也能施展魔法似地使人陶醉,先勾出几条线来,然后自己也准备迎接惊喜,看看这几条线到末了是会变成树叶、鱼嘴呢,还是会化为狐狸的尾巴或者人的双眉。看到尼克劳斯师傅雕的圣母像后,戈德蒙才完全意识到自己艺术家的天命,以创作克服人生苦短的困境,从这大型的死亡之舞中拯救出些什么来,留下一些比我们本身存活得长久些的东西。 漫游者戈德蒙和定居者尼克劳斯师傅,这两位艺术家之间也呈现出一定的张力。有别于对订单来者不拒的师傅,戈德蒙并不囿于小市民的现实考量,但作为艺术家也面对各种形式的张力关系:定居和自由,技巧上的必然和艺术上的追求,心中充满形象的感觉和心中空空如也的感觉,艺术作为糊口的职业和出自内心激情的艺术,预感图像和实现图像等等。
至于前述二元-桥梁结构中相互依存又相互渗透 的二元,则分别以小说标题中的两位主人公为象征,两者如同太极阴阳图般相反相成的关系,或可经由纳齐斯引导戈德蒙认识自我的一席话略作概括:你这种本性的人眼聪目明,情感充沛,是幻想家、诗人、多情种子,几乎总是强于其它人,强于我们这些精神至上的人。你们源自母性。你们生活丰盈,天生有爱的力量,有感受体验的力量。而我们这些精神至上的人,尽管似乎常常在引领和管辖你们,生活状况却不是丰盈,而是干涸。生活的富足属于你们,果实的汁液属于你们,爱的花园属于你们,美丽的艺术土壤属于你们。你们的故乡是大地,而我们的故乡是理念。你们的危险是溺毙于感官的世界,我们的危险是窒息于真空的所在。你是艺术家,我是思想者。你酣睡在母怀,我清醒于荒野。照耀着我的是太阳,辉映着你的是月亮和繁星,你的梦是少女之梦,我的梦是少年之梦《纳齐斯与戈德蒙》初次发表时,还附有一段黑塞自撰的前言,其中阐述的小说核心理念,与纳齐斯之言可谓异曲同工,也许因其太过直白地道出了写作主旨,黑塞在小说完整出版时删去了这段文字:倘若有两个人,分别代表了两种原则,代表了两个始终相反的世界,那么这两人一旦相遇,他们的命运就注定了:他们必定会互相吸引、互相迷恋,必定会互相征服、互相了解、互相促进,抑或是互相毁灭。无论男性元素与女性元素、良知与纯洁、精神与本性,其纯粹的化身相识相望之时,便会产生这种情形。纳齐斯与戈德蒙之间也正是如此;而恰是这一点,让他俩的故事独一无二、意义深远。
从这两段引文来看,理念的人感官的人、精神的人本性的人、思想家艺术家、父性者母性者在《纳齐斯与戈德蒙》整部小说中应大致处于均势。两位主人公代表了人的两极,有了与字,两者结合,才能成为整体。纳齐斯擅长解读人心,看到了戈德蒙的天性,尽管截然对立,他对它还是有最深切的理解,因为它是他自己天性的另一半,丢失了的另一半。这种辩证概念不仅展示在成双作对的小柱子支撑的圆拱门之类的画面中,也不时在句子和段落里密集出现,其成分如同正题和反题,然后形成对立统一的合题。此外小说运用了心理分析的要素,如以梦境为镜,使得无意识和内心世界变得可见,引发新的发展,预示情节进程,比如戈德蒙少年时在圣母泉修道院中梦见自己捏泥偶,这指向他未来的艺术家生涯。他经常梦见游鱼和飞鸟,这些动物象征以及河水画面,亦是以类似心理分析的手段,体现内心世界向外在世界的投射。梦和水象征着所有对立之统一,象征着这种存在的普遍性:清夜梦境,也正是由此般材料织成,是幻非真,诡秘莫测;明明空无一物,却包纳了世间一切形象,就像水晶般的流水,倒映出所有人兽神魔的模样,尽化作永恒的无尽可能。

2017年5月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