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三千年系列:文治三千年+武治三千年+兵器三千年
》
售價:HK$
197.3

《
甲骨文常用字字典(精) 新版
》
售價:HK$
74.8

《
赖世雄经典英语语法:2025全新修订版(赖老师经典外语教材,老版《赖氏经典英语语法》超32000条读者好评!)
》
售價:HK$
65.8

《
影神图 精装版
》
售價:HK$
140.8

《
不止于判断:判断与决策学的发展史、方法学及判断理论
》
售價:HK$
74.8

《
人才画像、测评、盘点、管理完全应用手册
》
售價:HK$
54.8

《
跳出猴子思维: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30天认知训练打破完美主义的困扰!实现从思维到行为的全面改变!)
》
售價:HK$
64.9

《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能力与创新效率评价研究
》
售價:HK$
85.8
|
內容簡介: |
本系列标准规定了风电场中各组成部分(如风力发电机组)和参与者(如SCADA系统)之间通信的一般性要求。风电场各部分自身内部通信不在适用范围之内。本系列标准适用于客户—服务器模型支持的通信环境,定义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并分别进行建模来保证实现的可扩展性:1风电场信息模型;2信息交换模型;3信息模型和信息交换模型映射到标准通信规约。风电场信息模型和信息交换模型在客户端和服务器端之间构成一个接口。作为访问风电场数据的解释框架,风电场信息模型通过服务器向客户端提供统一的、基于部件的风电场数据。信息交换模型反映了服务器的全部有效功能。本系列标准使得不同客户与来自不同制造商和供应商的服务器之间的访问具有通用性。
|
關於作者: |
本部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本部分由能源行业风电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部分主要起草单位:北京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科诺伟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唐胶南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华电福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北京光耀能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东北大学本部分主要起草人: 赵子刚、朱志良、朱永峰、张健、陈晓清、鄂春良、冯成、李玉军、纪海峰、黄志军、陈金弘、王成舟、曲春晖、迟永宁、吴静波
|
目錄:
|
目 次前言Ⅱ引言Ⅲ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23 术语和定义24 缩略语35 一般规定65.1 逻辑节点类概述65.2 使用逻辑节点类85.3 扩展的信息模型86 风电场逻辑节点类86.1 系统特定逻辑节点86.2 风电场特定逻辑节点106.3 数据名语义267 公用数据类387.1 公用数据类(CDC)的基本概念387.2 公用数据类属性427.3 风电场专用公用数据类(CDC)457.4 从DLT 860.73—2004 继承而来的公用数据类567.5 公用数据类属性语义58附录A(规范性附录) 统计数据和历史统计数据的信息模型63附录B(规范性附录) 单位及其倍数68附录C(资料性附录) 风电场控制器71附录D(资料性附录) 强制逻辑节点和数据列表75
|
內容試閱:
|
前 言本标准依据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定的规则起草。请注意本标准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标准与NBT 31068—2015、NBT 31069—2015、NBT 31070—2015 构成系列标准配套使用。IEC 61400?25 标准分为六部分:——IEC 61400?25?1 风力发电机组 第25?1 部分:风力发电场监控系统通信 原则与模型——IEC 61400?25?2 风力发电机组 第25?2 部分:风力发电场监控系统通信 信息模型(等同采用为NBT 31067—2015)——IEC 61400?25?3 风力发电机组 第25?3 部分:风力发电场监控系统通信 信息交换模型(等同采用为NBT 31068—2015)——IEC 61400?25?4 风力发电机组 第25?4 部分:风力发电场监控系统通信 映射到通信规约(等同采用为NBT 31069—2015)——IEC 61400?25?5 风力发电机组 第25?5 部分:风力发电场监控系统通信 一致性测试(等同采用为NBT 31070—2015)——IEC 61400?25?6 风力发电机组 第25?6 部分:风力发电场监控系统通信 状态监测的逻辑节点类和数据类为了便于使用,本标准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a) 将“IEC 61400?25?2:2006”改为本标准;b) 删除了IEC 61400?25?2:2006 中资料性概述要素(包括封面、目次和前言);c) 保留了IEC 61400?25?2:2006 的引言,同时增加了本标准的“前言”。本标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本标准由能源行业风电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北京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科诺伟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唐胶南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华电福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北京光耀能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东北大学。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赵子刚、朱志良、朱永峰、张健、陈晓清、鄂春良、冯成、李玉军、纪海峰、黄志军、陈金弘、王成舟、曲春晖、迟永宁、吴静波。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管理中心(北京市白广路二条一号,10076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