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孙机谈文物
》
售價:HK$
118.8

《
诡舍(夜来风雨声悬疑幻想震撼之作)
》
售價:HK$
54.8

《
讲给青少年的人工智能
》
售價:HK$
52.8

《
海外中国研究·宋代文人的精神生活(经典收藏版)--重构宋代文人的精神内核
》
售價:HK$
107.8

《
埃勒里·奎因悲剧四部曲
》
售價:HK$
307.6

《
今天我想要什么:海豹的女性漫画
》
售價:HK$
74.8

《
日常的金字塔:写诗入门十一阶
》
售價:HK$
74.8

《
税的荒唐与智慧:历史上的税收故事
》
售價:HK$
107.8
|
內容簡介: |
GPIT生物技术,由云南省生态农业研究所那中元研究员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创建,全称是植物基因表型诱导调控表达技术(Gene Phenotype Induction Technique)。其应用产品*初被称为那氏778诱导剂,后在农业部注册时,又改为谐音那氏齐齐发诱导剂,后期试验统称为GPIT生物制剂。其核心作用是大幅度提高作物的光能利用率,从而达到高产、优质、高光效和无污染的目的。1999年该项技术通过农业部的评审,结论为属*水平,*技术,2002年又通过农业部的成果鉴定,结论为此项成果总体达到了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10多年来已在全国各地农业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山西省于1999年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引进该项技术,并同步在各种作物上进行精准的试验研究,撰写并发表相关的试验研究报告,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以更好地指导在大田生产中的推广应用,从而更大地发挥该项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编入本书的内容有两大部分,*部分是GPIT生物技术在不同作物上的试验研究报告;第二部分是GPIT生物技术在推广应用中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和应用效果。本书中不论试验研究和推广应用中提到的作物均具有代表性,对未提到的作物也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GPIT生物技术,由云南省生态农业研究所那中元研究员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创建,全称是植物基因表型诱导调控表达技术(Gene Phenotype Induction Technique)。其应用产品*初被称为那氏778诱导剂,后在农业部注册时,又改为谐音那氏齐齐发诱导剂,后期试验统称为GPIT生物制剂。其核心作用是大幅度提高作物的光能利用率,从而达到高产、优质、高光效和无污染的目的。1999年该项技术通过农业部的评审,结论为属*水平,*技术,2002年又通过农业部的成果鉴定,结论为此项成果总体达到了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10多年来已在全国各地农业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山西省于1999年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引进该项技术,并同步在各种作物上进行精准的试验研究,撰写并发表相关的试验研究报告,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以更好地指导在大田生产中的推广应用,从而更大地发挥该项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编入本书的内容有两大部分,*部分是GPIT生物技术在不同作物上的试验研究报告;第二部分是GPIT生物技术在推广应用中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和应用效果。本书中不论试验研究和推广应用中提到的作物均具有代表性,对未提到的作物也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项目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牵头,在试验研究和推广应用中,由山西省科技推广项目(2013071019)和山西省发改委项目(晋发改委高新发〔2009〕119号)立项支持,参加单位主要有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农业部黄土高原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山西奥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云南省生态农业研究所、山西省财政厅农村财政研究会、山西省扶贫办、忻州市土肥站、山西农业大学、宁夏农林科学院荒漠化治理研究所等单位。杨红军、那郅烨、元改香、王树红、赵和平、金文明、侯玉梅、元慕田、李雨竹、王林梅、杜建民、温琪汾、刘润堂、樊凤仙、郭精才、郑茂生、翟彦铭、吕凤祥、李燕、杜雁梅、闫廷福等同志参与了部分工作。
本项目试验研究由GPIT生物技术的创始人那中元研究员担任技术总顾问,并提供GPIT那氏齐齐发的原始粉剂材料和用GPIT生物技术手段育成的大穗小麦、大穗玉米原种,由山西奥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生产和提供GPIT生物制剂(那氏齐齐发水剂)。在试验研究和推广应用过程中,得到了时任山西省主管农业的领导刘维佳副省长、山西省科技厅、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山西省农业厅、山西省发改委、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品种资源研究所、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资源与经济研究所、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推广处、农业部黄土高原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等领导和单位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本书初次成册,书中难免存在一些错误和不足,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
關於作者: |
王纶,副研究员,1996年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农学硕士。现在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从事作物研究工作。任职期间,先后主持3项国家级课题,3项院级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山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山西省农村技术承包二等奖二项;育成并推广作物新品种11个;出版《黍稷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小杂粮营养品质及加工利用》等5部著作;在《植物遗传资源学报》、《中国种业》、《山西农业科学》等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
王星玉,二级研究员,1967年毕业于山西农学院农学系,任职于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从事杂粮研究30余年,历任中国作物学会理事,中国农学会遗传资源分会常务理事、杂粮分会常务理事,粟类作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作物栽培研究会理事,山西省作物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农业部杂粮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植物遗传资源学报编委等职。获国家进步一等奖1项、2等奖1项、农业部科技进步1等奖1项,省部级2等奖3项,3等奖5项。2006年获中国农学会遗传资源分会国家作物种质资源突出贡献奖,2012年获世界黍稷研究杰出贡献奖。出版的专著主要有《中国黍稷》、《中国黍稷品种志》等18部,参与编写的著作14部。在省级以上专业杂志学报发表论文150余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