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有底气(冯唐半生成事精华,写给所有人的底气心法,一个人内核越强,越有底气!)
》
售價:HK$
74.8

《
广州贸易:近代中国沿海贸易与对外交流(1700-1845)(一部了解清代对外贸易的经典著作!国际知名史学家深度解读鸦片战争的起源!)
》
售價:HK$
97.9

《
真爱遗事:中国现代爱情观的形成
》
售價:HK$
118.8

《
精神分析:一项极具挑战性的职业
》
售價:HK$
74.8

《
虚拟货币及其犯罪治理实务
》
售價:HK$
63.8

《
辽史纪事本末(历代纪事本末 全2册)新版
》
售價:HK$
107.8

《
产业社群:超级群体引领新经济浪潮
》
售價:HK$
68.2

《
卢布:一部政治史 (1769—1924)(透过货币视角重新解读俄罗斯兴衰二百年!俄罗斯历史研究参考读物!)
》
售價:HK$
119.9
|
編輯推薦: |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世界金融业呈现出起伏动荡的态势。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世界频繁发生银行危机。本书通过资料搜集、构建模型、数据分析等对银行危机的形成机制、经济代价和持续时间进行较为详尽的论述,以期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有效的政策建议,及时有效地抑制银行危机的蔓延,并*限度地降低危机所导致的经济损失。
|
內容簡介: |
《银行危机概论:形成机制、经济代价和持续时间》以银行危机的形成机理作为切入点,从微观和宏观角度分别研究了银行危机的生成机制及其先行指标,理清了银行危机形成的微观机理,并结合危机前各经济金融变量和危机中各财政货币政策措施,对危机后经济体所遭受的经济代价及危机持续期作了分析,最终提出了防范银行危机、降低银行危机经济代价和持续时间的政策建议。
|
關於作者: |
万兰兰,女,江西南昌人,1988年11月生。2014年6月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上海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为国际金融。主要从事金融学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作为主要参与人(前三)参与过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上海市课题项目的研究,并在《财经研究》《国际金融研究》《科学决策》等期刊发表论文若干。
|
目錄:
|
目录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选题背景和意义/1
一、 选题背景/1
二、 选题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5
第二节研究思路和方法/7
一、 研究思路/7
二、 研究方法/8
第三节创新之处/9
第二章文献综述/12
第一节银行危机形成机制的理论分析/12
第二节银行危机先行指标的分析及预警体系的建立/16
第三节银行危机经济代价和持续时间的研究/23
第三章银行危机形成的理论分析/27
第一节基于信息经济学的银行体系脆弱性分析/27
一、 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27
二、 银行体系中的委托代理问题/29
三、 信息不对称和银行挤兑/30
第二节银行挤兑形成的理论分析/31
一、 相关理论回顾/31
二、 资产价格、流动性和银行挤兑/37
第三节小结/48
第四章银行危机的先行指标分析/50
第一节计量模型的选择/52
第二节变量的选择/54
一、 被解释变量的确定/54
二、 解释变量的选择/55
第三节样本和数据/57
一、 样本的选取和数据来源/57
二、 各解释变量的描述性统计/58
第四节经验结果分析/61
一、 基于选择的MLE和WMLE结果比较/61
二、 全样本的MLE结果/68
三、 稳健性检验/70
第五节小结/75
第五章银行危机经济代价的影响因素分析/77
第一节银行危机经济代价的度量/82
一、 银行危机后经济衰退程度的确定/82
二、 银行危机通胀成本的确定/83
三、 银行危机失业成本的确定/83
第二节银行危机后经济衰退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84
一、 模型的确定和解释变量的选择/84
二、 数据的收集整理及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86
三、 银行危机后经济衰退程度的经验结果分析/92
第三节银行危机通胀成本的影响因素分析/101
一、 模型的确定和解释变量的选择/101
二、 数据的收集整理及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104
三、 银行危机通胀成本的经验结果分析/105
第四节银行危机失业成本的影响因素分析/111
一、 模型的确定和解释变量的选择/111
二、 数据的收集整理及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113
三、 银行危机失业成本的经验结果分析/115
第五节小结/119
第六章银行危机持续时间的影响因素分析/122
第一节银行危机持续时间的度量/124
第二节模型的确定和解释变量的选择/125
第三节关于银行危机持续时间影响因素的经验分析/127
一、 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127
二、 所得经验结果分析/130
第四节小结/135
第七章结束语/138
第一节主要结论和建议/138
一、 主要研究结论/138
二、 相关政策建议/141
第二节不足之处和未来的研究展望/142
一、 不足之处/142
二、 未来的研究展望/143
参考文献/145
附录各变量的数据来源/157
致谢/15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