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东南亚华人宗祠建筑艺术研究
》
售價:HK$
97.9

《
甲骨文字综理表
》
售價:HK$
217.8

《
礼法融通:中国传统离婚制度及观念
》
售價:HK$
86.9

《
城市群交通系统风险与应急管理
》
售價:HK$
204.6

《
华南主要观赏树木图鉴
》
售價:HK$
173.8

《
努斯:希腊罗马哲学研究(第8辑)--宇宙与自然:古希腊自然哲学诸面向
》
售價:HK$
85.8

《
沉疴:大明最后二十年的十三张面孔
》
售價:HK$
52.8

《
工程机械手册——钢筋及预应力机械
》
售價:HK$
360.8
|
編輯推薦: |
彼得兔经典故事的诞生之旅
走进彼得兔世界的秘密钥匙
波特小姐与42个孩子的亲笔通信,布纹精装,配以大量信件图片
感受彼得兔故事散发的魅力
|
內容簡介: |
《彼得兔的世界 : 波特小姐书信手稿集》
这是毕翠克丝写给孩子的书信,也是彼得兔故事的开始。*开始*主要的收信者是她家庭女教师家的孩子们,她给这些孩子写了丰富生动的图画信,配以大量自己的亲笔画,都是关于她宠物和假期的趣事。当毕翠克丝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作家之后,她继续给亲友家的孩子们写着信,当然还有热爱她作品的小读者们。有时候这些信就是以彼得兔故事里的动物口吻写出的。通过这些信件,毕翠克丝和孩子们建立着深刻的联系,这也正是彼得兔获得巨大成功的秘密。
这本书信集里收录了四十二个收信的孩子,他们散布在各个国家。这些信件分为三类:毕翠克丝在1892 年3 月到1912年8 月之间所写的图画信;从20 世纪初期到1913 年她结婚期间所写的迷你信;还有一些更传统的信只有偶尔几张插图写于1906 年到1942 年间,也就是一直到她去世的前一天。
|
關於作者: |
毕翠克丝波特生于1866 年7 月28 日,是英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童年时期,她和弟弟大部分的时间都待在房子三楼的教室里。他们养了许多宠物,包括兔子、老鼠、青蛙等。她很喜欢的是两只兔子,分别叫做本杰明先生和彼得派伯,也就是她的首本书里的主角。每年夏天,他们会全家一起到乡下避暑,她和弟弟就能一起到野外观察植物和动物。1902 年,她的首本书出版了。她创造了小兔彼得和他的朋友,为孩子撰写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她喜欢动物,热爱自然,一生致力于环境保育的工作。她用版税收入买下英国湖区的一些土地,并尽力维护这片美丽土地的原始样貌,希望能留给后人欣赏。1943 年12 月,七十七岁的毕翠克丝过世了。她留下超过四千英亩的土地给国民信托基金会,也为世界各地的小孩,留下无与伦比的传奇故事。
|
目錄:
|
序言
诺亚、埃里克、玛乔丽、温妮费德、诺拉、琼、希尔达和小毕翠克丝摩尔
给摩尔家孩子日期不明信件摘录
沃尔特(吉姆)和玛格丽(莫莉)佳德姆
露西和凯瑟琳卡尔
路易和薇妮芙蕾沃恩
桃乐丝艾伦
路易莎弗格森
约翰(杰克)雷普利
安德鲁(德鲁)法耶
杜安拉西雷
基蒂、希尔达哈德菲尔德和彼得塔奇
科迪莉亚、奥古斯塔、罗伯特以及弗朗西斯卡伯恩和芭芭拉鲁克斯顿
玛乔丽莫勒
哈罗德博特比
玛格丽特和约翰霍夫
爱思特和南希尼克尔森
丹尼斯罗森
托马斯(汤姆)哈丁
达尔西
艾琳和内维尔劳森
琼斯蒂尔
残疾儿童援助协会
约翰伍尔弗顿
亨利P. 柯立芝
南希迪恩
艾莉森哈特
|
內容試閱:
|
序言
1866 年,毕翠克丝波特出生于维多利亚时期伦敦的一个富裕中产阶级家庭,虽然创造出了受全世界儿童喜爱的彼得兔,但她大部分的人生其实都很少与孩子们接触。在她的性格形成期,她实际上是家里唯一的孩子,弟弟伯特伦晚她六年才出生。她的教育是由一个个家庭女教师在家完成的,所以小时候没有什么来自学校的朋友。然而,她在她的朋友和在她青年时期最后一任家庭女教师安妮摩尔的家庭中,以及还有她表姐伊迪斯佳德姆的两个孩子那里找到了极大的乐趣。她没有太多时间与他们相处,肯定无法好好了解他们,但是在她外出或者不能上门拜访的时候,她就会写信给这些孩子们。也就是在给这些孩子写信的过程中,她写了一些故事,并配上插图,让这些故事散发出神奇的魅力。
摩尔家和佳德姆家的孩子慢慢长大了,毕翠克丝的出版商,沃恩兄弟,给她带来了新的小朋友,这些小朋友都是她的那些故事的新听众。在给费因沃恩的小女儿写了一封图画信几个星期后,毕翠克丝给孩子的妈妈写信说:我希望我能够给薇妮芙蕾写很多很多信,给一个真正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孩子写信让我更有满足感。我常常觉得这就是彼得兔获得巨大成功的秘密,它是写给一个孩子的,而不是按定单生产出来的。虽然已经印刷出版了七本小说,毕翠克丝仍然需要继续与孩子们交流,这给予她构思新故事的灵感。
毕翠克丝没有自己的孩子她与威廉希里斯结婚的时候已经四十七岁了不过她有十四本书都是写给孩子的。有的是特别献给了她某个故事灵感的孩子,或者作为一份礼物送给谁 ;其他的就是比较常规的做法,比如在《本杰明家的小兔》中给所有喜欢麦格雷戈先生、彼得和本杰明的小朋友,在《小松鼠台明的故事》中给我所有未知的小朋友们,包括莫妮卡。莫妮卡是毕翠克丝的表亲在学校的朋友,她从来没见过,名字是想象出来的。《小兔本杰明的故事》是献给梭利村来自老兔子先生家的孩子。来自世界各地的孩子们都给毕翠克丝写信,有的信里还有他们自己画的画和写的故事,还有一些孩子会送给她自制的礼物。在给来自爱尔兰的一位小读者安德鲁福伊尔回信的时候,她说她收到了来自遥远的新西兰、美国和俄罗斯的小男孩小女孩的信;在另一封给新西兰的小读者路易莎弗格森的回信中说,她在自家的客厅中悬挂着我从来没见过的一些小女孩的照片。从那些年里她的信件中可以看出,毕翠克丝总是会给小粉丝们回信,而给那些忠实的写信者,她还会附上自己最新的书。1911 年,她给非洲的一个大家庭邮寄了一本(彼得兔绘画)书。1913 年,她在婚礼之后,把一块块蛋糕给了给我写信的几个小女孩。如果她不喜欢这些孩子的话,为何又不厌其烦地给他们写信呢?
很多收信人在她远远没有成名之前,就收集着她的信件,而且让人庆幸的是,大多数收信人的后代依然将这些信件视为珍宝,或者至少会送给或卖给收藏家以及存有波特资料的机构以妥善保存。这本书信集里收录了四十二个收信的孩子,他们散布在各个国家,甚至从澳大利亚到新西兰再到美国。这些信件分为三类:毕翠克丝在1892 年3 月到1912年8 月之间所写的图画信;从20 世纪初期到1913 年她结婚期间所写的迷你信;还有一些更传统的信只有偶尔几张插图写于1906 年到1942 年间,也就是一直到她去世的前一天。
写早期图画信的时候,毕翠克丝快要三十岁,与她父母和弟弟一起住在伦敦肯辛顿博尔顿花园。每年四月有两到三个星期,整个家庭会到南方海岸度假胜地度假,而博尔顿花园就在这期间进行春季大扫除。晚夏的时候,他们会再去度假三个月,在苏格兰,或者晚些年的时候,在湖区租一所大房子。图画信上大部分的地址反应了波特家族这一生活习惯。
这些图画信充满了即时新闻、探险和当地八卦,有时候它们还透露着意想不到的小信息1898 年12 月圣伦纳德海面上供出租的巴思椅,1900 年3 月大英博物馆阅览室的跳蚤。读读这些早期信件和《毕翠克丝波特日志》相同日期下的内容很有意思,尤其是1895 年9 月给埃里克摩尔的信中关于几内特马戏团的描述,还有1896 年8月给诺尔和埃里克摩尔的信件中关于波特家庭在梭利村度假的情形。
那些迷你信都把信纸直接折成信封,有时候用红色的蜡笔画上小小的邮戳,看起来几乎都是毕翠克丝某本书里某一个角色写给另一个角色的短笺。这些迷你信标志着她写给孩子的信的风格变化,就好像是意识到她的小朋友们渐渐长大,她要给他们一些新闻以外的东西了。要完全理解这些迷你信,就得先了解一下她写的书。更传统的信件几乎全部是毕翠克丝后半生在湖区居住时所写。这些信件上面的地址很简明:安布尔赛德梭利村,但偶尔也有丘顶农场这样的字眼,更常见的是城堡小屋。早在1882 年,毕翠克丝只有十六岁,一家人第一次在湖区度假之后没多久,她就决心某天要拥有其中一片属于自己的美丽乡村,不过直到她快要四十岁的时候,她才有能力实现。1905 年,带着积攒起来的版税收入和一小部分遗产,她在梭利村近处买下了丘顶农场。这是一个正在运作当中的农场,她决定就保留它原来的样子,让农场主和他的家人继续待在那里为她经营这个农场。不需要照顾父母的时候,她就会从伦敦坐火车到农场待几天,不过这时她又成了家里唯一的孩子,因为伯伦特于1905 年结婚后移居苏格兰。
1913 年,毕翠克丝违背父母意愿,嫁给了她在湖区的事务律师威廉希里斯,永远移居到了梭利村附近。那时候,她还拥有着城堡农场,距离丘顶农场就隔了一片田野,希里斯一家人决定扩大农庄,将城堡小屋当做自己的家。在丘顶农场的房子一直保留着家具,但是他们几乎再也没有住过。毕翠克丝在丘顶农场保留着很多她最喜欢的图画和书籍。她把这个房子小心翼翼地作为自己的书房和休息的地方。
20 世纪20 年代后期,毕翠克丝是湖区大面积的土地所有者和重要的农场主。梭利村大部分家庭都是她的佃户,她特别不喜欢佃户孩子们的恶作剧行为,尤其是当自己成为他们的恶作剧对象。他们常常偷摘她的苹果,或者在她的干草田嬉耍喧闹,在她的谷仓做游戏,无意地闯入她的土地。希里斯太太并不是不喜欢小孩,只是不能理解他们的方式。
毕翠克丝希里斯变成了有名的农场主和牧羊人,没有时间和精力写作画画。她热切保护着乡村不被开发者所破坏,并且是英国国民托管组织的坚定支持者,协助阻止农场和大地产的分割。经常可以看见她在小山上检查羊群或者在丰收季节现身田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她承担着喂养小牛、猪和家禽的职责,第二次大战期间,她虽然已经七十多岁了,依然在监管着农场和森林里的所有工作。不过她似乎总能够找到时间来回复孩子们寄来的信件,回信中她通常会记录下她的农场生活还有关于农场里那些动物和宠物的迷人故事。
在写作过程中,毕翠克丝和孩子们建立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她的小读者遍布世界各地,让她的故事散发着经久不衰的魅力。
|
|